教育有个悖论,能力与认识.
当一样能力被教的时候它还是能力吗?它也许已经成为知识.比方说元认知能力.当它被当成一种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时候,这似乎已经不再是一种能力.很多学生都会分类,会画概念图.但是,他在进行此项动作时究竟是自动自发的认为这种操作能够提高学习或者记忆的效率,还是他仅仅认为这是一种学习方法.是老师教的知识.
如果是前者,这种自动自发就是一种元认知能力.这样的孩子他的大脑在始终运转,寻找各种方法改进自己的思维.比如在作文考试的时候,他不会满足于老师教的传统方法来写,如平时多积累,多写.他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写作的模块化的东西,比如开头几句话,中间怎么结构,结尾用什么.甚至名人名言,各种事例都模块法.写作的时候不是在写, 而是在搭积木.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这样的万能作文法.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孩子不是看这些东西后才想到这个方法,而是完全自几想到的.
后来,这个孩子用这个方法参加全市作文竞赛获得一等奖.尝到了这个甜头.他在学习时便养成了习惯.经常思考一些根本性的东西.比如刚上高一他便开始研究高考题目.并且认定自己的优势是文科.后来他果然以本市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了北大.
他只有平常人的记忆力,但比班上任何一个人的历史,地里都要学得好.为什么?因为他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他没有超常的数学能力,平时考试数学排不进前五名,但高考中他成了全班第一.因为他直到高考前最后两个月才悟到了数学学习的诀窍.那就是每道题目都可以用两种或更多方法来做.他用这种方法把高二高三两年的习题重新作了一遍,高考前发现所有的题目都是那么亲切熟悉.
这个孩子无疑是个聪明的孩子.
他在记忆时不仅在背,而是始终在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记忆方法记住这些东西?
他在做题的时候不仅在做,而是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我为什么做不出这个题目,我比别人笨吗?我这个题目做出来了,我为什么做出来的,我是怎么想的?我的思考过程是什么?这个思考过程能用到其他题目上吗?
诸如此类...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孩子是不是聪明?看看他记忆和作题的时候思维的过程..........记录下来,一定会有发现...
大家不妨谈谈自己的经历,也谈谈孩子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