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04-12/06/xinsrc_11212010608568531332717.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color="#000099" size="3">1月7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传统的腊八节,我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font color="#000099" size="3">一碗清粥,一点感悟,一段岁月浓浓……<font color="#000099" size="3">时光,在静静品位中渐渐消融,化作一片一片的黑白回忆。 <font color="#990000" size="4">粥的历史 有关粥的文字记载散见于各个朝代的医药膳食、文学历史等典籍中。粥,是中国社会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曾是权势的代表,也曾是贫穷的象征。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食粥以调剂胃口,延年养生。唐穆宗时,白居易因才华出众,得到皇帝御赐的“防风粥”,食七日后仍觉口齿余香,这在当时是一种难得的荣耀。宋元时每年的十二月八日,宫中照例会赐粥与百官,粥的花色越多,代表其所受恩宠越浩大。到清朝时,雍和宫中仍有定点熬制腊八粥的惯例。粥也是宗教里虔诚的供品和僧侣们的日常食品,腊八粥相传就始于佛教腊月初八的浴佛会。平日里,和尚们吃粥还要以鼓声为号,苏轼诗句“魂清骨冷不成眠,微晓跏跌听粥鼓”,就描述了寒冬晨晓时分的粥鼓声声。粥也曾是穷苦人家的家常便饭,“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古代的物质生活条件远远不如现在,在自然灾害和兵荒马乱的年头,纵然人们想要吃上一碗粥,也是一种奢望。然而,这并没有妨碍粥作为药膳食疗佳品的发展历程。据统计,文字记载中的药粥方已逾千种。粥的美味和营养,历来为文人们传颂不已。苏东坡在大啖了豆浆中掺入无锡贡米熬煮的粥后,挥毫写下了“身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的诗句,将粥的真味留芳青史。陆游也大力推崇食粥养生,其《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司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曹雪芹更是一位食粥大家,其大作《红楼梦》中写到粥的回目有六七个之多,他的祖父曹寅对粥也颇有深究,编著了《粥品》一书。粥里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气息,我们已无法分清他们的关系。究竟是我们厚重的文化气息孕育了粥?还是粥在滋养国人身体的同时也滋养了中华的文化?不论在什么时代,不论于哪种人群,袅袅粥香中所透露的宁馨和温情,粥中淡而绵长的滋味,都是最能抚慰人心的。几千年来,中国的历史蜿蜒曲折,世世代代的人们在历史洪流中跌宕起伏的前行,从原始时期的衣难覆体,茹毛饮血,到后来的清粥小菜,聊以糊口,再到如今千姿百态的粥文化,那些人间世事,悲欢离合,俱融入了这一直在寻常百姓家沸腾辗转的滚粥中,或百感交集,或淡泊透彻,蕴出阵阵清淡逸香,滋味横陈。如今,粥已不再是战争时代的奢侈品,也不再是灾荒年间的救命稻草;有时,一碗粥,不过是父母恋恋不忘的关切,不过是子女拳拳的赤子之心,不过是君子之交的平和内敛,亦不过是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与温饱无关后,粥在意识形态上有了更为实在的意义。古人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味亦必淡。如同奢华之后的简朴,如同在行色匆匆的钢铁森林中追寻绿色,富裕之后仍然喝粥,在阅遍珍馐美味后渴求一碗再平常不过的粥,也是人们从生活的绚烂中回归澹泊的一种感悟,是人生境界的另一种返璞归真。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