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自在的置顶帖子——《<font face="宋体">我眼里的“教育”》,并未觉得自在在此问题的思考上有多少的进展,甚至感到有关此问题的讨论,尚无原来的讨论能达到的深度。因此将旧帖原样摘录如下—— <font face="宋体">自在曾说: <font face="宋体">其实我对袁先生的教育观念和实践,一直有看法,但也一直没有系统的谈过,这其中的原因有几个: <font face="宋体">一是,袁先生的观念和实践中有大量合理的东西,要把这些合理的东西所掩盖住的不合理的内涵剥离出来,很觉得吃力,一直没有去花这个功夫,这是懒。二是,袁先生的观念和实践看起来很激进,实则比较保守,而自在的观念中,本质上激进的东西更多,袁先生的东西可能更符合许多家长的观念或者需要,如果两种观点正面交锋,我猜支持袁先生的人会更多些,所以懒得多说,这算一种私心或者虚荣。三是,看法虽然早有了,但一直不够清晰,这次在本楼帖的争闹中,慢慢的清晰起来了,但大家正在闹得不可开交,不想凑热闹。现在,这里终于恢复了“论事”的气氛,我打算把这些看法说出来了,要说的东西不少,且容我慢慢写来,呵呵。2006-6-3 <font color=\"#000000\">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2006-6-3 p?boardid=3&star=6&replyid=848276&id=69885&skin=0&page=1 <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说说我对“目标”的看法,而我内心对袁先生的观念和实践的不赞成之处,首先就是来自这种目标的差异的。我想我是不需要去承担为教育设计“理想目标”这个艰巨任务的,我只对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育目标”负责。其实我在论坛从来不认为自己能够代表除开自己以外的任何人说话,而代表自己说话的权力,我想总是有的,所以我压根不接受七弦关于我是否有权力对什么事情下结论之类的责难。回头过来谈目标: <font face="宋体">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目标,表述起来很简单:让孩子具备能够幸福的生活的能力。如果要把这个目标具体化,那么可以分解为这么几层意思:1.幸福需要一种能力;2.这种能力本身是独立于外部客观条件的,而一个人遭遇的外部条件,却可能因为这种能力的不同而改变;3.实际的幸福与否,由这种能力和外部客观条件联合决定,而且大约是乘法关系,即如果你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无论外部条件如何你都不会幸福,如果你遭遇的外部条件恶劣到底线以下,那么即使你充分具备这种能力,你也不会幸福;4.教育的理想目标,就是要让孩子最大限度的具备这种能力,从而在特定的外部条件下,获得最大限度的幸福,并且有效的改善外部条件来保障自己的幸福。 <font face="宋体">这个目标的确显得不具体,但我想它也无法具体,正如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样,通往幸福的道路也远不止一条,所需要的能力也不止一种组合。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有些人拥有的外部条件不好,自身似乎也没有什么独特的能力,但却能够活得很幸福。人们喜欢把这种情况归于运气,其实那不是运气,能够生在过去的帝王之家或者现在的富豪之家,那才叫做运气,但我们知道这类有运气的人,有许多都并不幸福。这是一种能力,不是平常意义上的那种能力,是获得幸福的能力。 <font face="宋体">这个目标是不是很难呢?我觉得也难也不难。要说难,我们知道大多数人都活得并不怎么幸福,这的确不是一种人人都能够具备的能力,某种程度说,那比培养一个博士还难。要说不难,我们也知道有些人能够以很简单的方式获得幸福,比如一些基本的生存能力加上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就可能足够了,似乎比培养一个普通大学生还容易。 <font face="宋体">这个目标是不是值得追求呢?我觉得很值得追求,因为一个充分具备这种能力的男人和女人,都是人间珍品。幸福是无法独享的,无法想像一个人可以在父母妻儿都觉得不幸福的情况下,独自的享受幸福。一个能够确保自己在正常情况下总是能够生活得幸福的人,实际上也就确保了家人的幸福,一个这样的男人肯定是珍品,因为他注定是好丈夫和好父亲,一个这样的女人同样也是珍品,娶到这种女人的男人应该会很幸福,而且可以指望自己的子女会有一个好母亲。培养一个这样的孩子,就是在培养一个人间珍品,并且在预设一个幸福的家庭。 <font face="宋体">这个目标是不是很自私呢?从表面看,或者从主观方面看,是自私的,因为我们在这个目标的表述中没有提到要为国家、民族或者社会做什么贡献的要求。但从客观的角度看,这个目标并不导致自私的后果,我们都是在社会中生活的,而一个稳定的社会,必然要有限制和压制寄生虫和反社会者的规则,或者说,合理的社会规则,就是要为对社会无益和有害的人创造一个恶劣的外部生存条件,那么,一个具有幸福能力的人,一定不能是一个对社会无益和有害的人。所以,这个目标是一种有远见的自私,在大的方向上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如果所有的教育都以这个目标为准,对人类社会肯定是有益无害的。 <font face="宋体">这个目标是不是需要必要条件呢?要,那就是必须要孩子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全面和正常的发展。一个身体不健康或者心理不健康的人是难以幸福的,而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生活是需要智慧的,太过愚蠢的人也无法幸福(我没有说知识,我说的是智慧,这是有区别的,缺乏知识而有智慧的情况比较罕见,但的确有,拥有知识但愚蠢的情况也有,而且不罕见)。这三方面还互相影响,比如一个愚蠢却心理很健康的人,是很难想像的。 <font face="宋体">不过这只是必要条件,还不充分,要转变为充分条件,还需要一些具体的能力,不过我觉得,这些具体的能力是没有多少共性的,就是说,一个在三大领域都发展得很正常的人,可能有很多种方式成为一个具有幸福能力的人,在这个社会上,几乎每一个行业每一个社会经济层次的人,都有生活得幸福的。 <font face="宋体">如果认可了我心目中的这种教育目标,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它来讨论一下类似什么时候完成博士学位这类世俗目标的位置了。 <font face="宋体">这种世俗目标,显然不是我心目中这种“理想目标”的必要条件,因为我们知道,不是博士的人中间,有不少幸福的人;同样,它也不是充分条件,因为我们也知道,在博士中,生活得不幸福的人大有人在,其比例未必和其他人群有多大差异;最后,这两种目标也不矛盾,因为博士中照样有生活得幸福的人。 <font face="宋体">既不必要,也不充分,同时又不矛盾,那么这种我心目中的“世俗目标”和“理想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不相干的关系! <font face="宋体">所以,如果认可了我心目中的理想目标,那么博士不博士的,就不会成为一个教育目标了,连作为一个子目标的资格都没有,当然,也不需要去抵制这件事情。而作为被教育者,如果要把获得博士学位作为人生的阶段性目标之一,那是完全可以的。就是说,获得博士学位之类,或者当个什么什么家之类,可以是一个人自己的人生子目标之一(如果它成为人生的总目标就可悲到极点了),却不可以成为一个教育目标,否则就偏离教育的基本价值了,这就是我的内心看法。所以,即使袁先生说,他提到过的那个目标并非唯一的教育目标,而且我也相信他,但我还是直截了当的认为,我和他在教育目标这个基本观念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异。2006-6-3 <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我的回答: <font face="宋体">感谢自在花了功夫来表述! <font face="宋体">关于幸福本身,太空动,当然一篇短文要把它写清楚,很难。要用逻辑推理的方式,特别是自在的方式,更难。且不说幸福不能成为公式——各种人有各种幸福观,即使同一个人,又有不同时期的幸福观。幸福不仅有种类,而且是应当分层次的。因此,如果将幸福定为教育的目标,表面看,似乎少了功利性,但那是不具备任何操作性的玄谈,因此近乎空话。拿一个近乎空话的东西当成教育目标,终极的目标,那是诗人的语言,充满浪漫和空想。因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问住:自在现在的幸福观,就一定是小自在将来的幸福观?且不要说不太自在、或很少自在、或太不自在。。。。。。等等的幸福观?幸福观尚不能解决,又如何实施教育?又如何通过教育来获取某种能获得幸福的能力?比如,自在肯定同意一定的文化基础是任何幸福不可或缺的,但有人会认为“人生识字痛苦始”,某种意义上,知识分子的痛苦还真的往往与他们的知识多少有关呢。请不要以为我是在开玩笑。(2006-6-4 )自在接着说: <font face="宋体">我并没有说我要替舒舒建立她的幸福观,我说的是获得幸福的能力,也可以表述成为实现自己的幸福观的能力。我无法预知舒舒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幸福观,但我可以努力培养她具备实现自己幸福观的能力,而不管那个幸福观到底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但很多人都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实现自己幸福观的能力,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抱怨自己不幸福了。当然,有些人虽然抱怨,实际却觉得自己满幸福的,有些人不抱怨,实际却觉得自己不幸福,所以不能根据一个人的表述来判断他或者她是否幸福,那是各人自己的内心感受。不过,我们的确可以观察到,有许多人都觉得自己不幸福,看他们的经常性的表情就可以知道个大概。 <font face="宋体">获得幸福的能力,并非先要确立“正确”的幸福观才可以去实施培养的,培养获得幸福的能力,并不那么空洞和没有可操作性,我们也许无法确认幸福的充分条件,但我们基本可以确认幸福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可以大致确认什么情况下我们不会幸福。没有“知足常乐”心态的人,不会幸福;不能很好的处理感情和婚姻家庭关系的人,不会幸福;欲望太多太高,实现欲望的能力却相对太低的人,不会幸福;仇视社会仇视他人的人,不会幸福;总是记住不愉快的经历,却很容易忘记快乐经历的人,不会幸福;总记住自己对他人的恩,却对承受的恩情健忘的人,不会幸福;有“受害者”妄想倾向的人,不会幸福……而且,不能准确识别自己的幸福观,拼命向一个自以为需要的目标努力,最后却发现那根本不是自己的真正追求的人,最可能在人生的后半段感到非常不幸福。在教育中,我们只要消除了一种必然导致不幸福的特征,就让我们的孩子离幸福近了一步,这就是以获取幸福的能力作为目标时,可操作性的一个方面。 <font face="宋体">自在 并不 同意“一定的文化基础是任何幸福不可或缺的”,那是你袁先生因为缺乏生活观察得出的想当然的结论。我见过完全没有什么文化基础却生活得很怡然自得也很快乐的人,我相信这些人是幸福的。我只同意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对于幸福是很重要的,没有这种基础,要获得幸福需要其他方面更多更苛刻的条件,比如需要更为平和的心态和建立在非文化能力基础上的较强的谋生能力等等,因此更难于获得幸福。 <font face="宋体">“有人会认为“人生识字痛苦始”,某种意义上,知识分子的痛苦还真的往往与他们的知识多少有关呢”,这话没错。但这也是一个“幸福的能力”问题,并非每个知识分子都因为知识而痛苦的,为什么有人越有知识越痛苦,有人却越有知识却越智慧越豁达越心态平和越容易感到幸福呢?这也许就是不同教育所获得的不同结果。2006-6-4 <font face="宋体">我又答: <font face="宋体">再要感谢自在的长帖! <font face="宋体">我还是只看到空洞的逻辑推理。我也顺着你的逻辑推理概括一下(因为我缺乏生活观察能力)。1,自在 并不 同意“一定的文化基础是任何幸福不可或缺的”,但“文化基础对于幸福是很重要的,没有这种基础,要获得幸福需要其他方面更多更苛刻的条件,比如需要更为平和的心态和建立在非文化能力基础上的较强的谋生能力等等”。这里提到谋生能力——应该是教育的一种目标了吧?于是,只要解决了谋生,便是一种理想教育,至少是其中之一吧,哪怕人类回到洪荒时代也没关系,哪怕某人变成文盲也没关系,因为这可以用心理调节来解决——获得更平和的心态,抑制欲望就行。2,采用排除法,即排除了导致不幸福的诸多原因(a,b,c,d...),并强调心理的“知足常乐”,即能离幸福近了,也就离教育的目标近了。而且认为据此可以操作。(初步感觉:这方面宗教比教育好像更有价值!) <font face="宋体">怎么操作、操作什么?——我不只观察力有限,想象力更弱,还需进一步明示。 <font face="宋体">啊,我这些插话只是表示我在思考你的帖子,也陪你聊,不要据此改变或打断你的思路。(2006-6-4)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自在又接着说: <font face="宋体">感谢是不需要的,我是在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是一个服务性质的举动。 <font face="宋体">关于逻辑是否空洞,我不想置评,那构不成对逻辑的反驳。 <font face="宋体">……<i>于是,只要解决了谋生,便是一种理想教育,至少是其中之一吧,哪怕人类回到洪荒时代也没关系,哪怕某人变成文盲也没关系,因为这可以用心理调节来解决——获得更平和的心态,抑制欲望就行</i>…… <font face="宋体">看来你认为心理调节能力与教育无关,我只能这么理解,如果不是,你就在“空洞”的逻辑方面犯了一个初级错误——你用充分条件的表达语气说‘只要解决了谋生,便是一种理想教育’,然后你又加了一条‘这可以用心理调节来解决’。如果你认为心理能力的提高与教育无关,那么我只好“尖刻的讽刺”一句:袁先生的教育观念不过尔尔。另外,你提到了欲望和能力的匹配问题,没错,基本就是这样,如果你能够把欲望降到极低,那么你的谋生能力即使很低,只要能够不饿死,也有可能幸福。但这种低端匹配对心理承受能力要求极高,没有点出家人看破红尘的修为,你恐怕做不到。同样,高端匹配,即很高的欲望匹配极高的能力,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同样属于高难度匹配。从比较容易实现的角度看,培养一种“中段匹配”的能力,比较合理,即让孩子学会适当压低一点欲望,努力提高一点能力,以偏低的欲望匹配偏高的能力,是普通人获得幸福之道。 <font face="宋体">……<i>采用排除法,即排除了导致不幸福的诸多原因(a,b,c,d...),并强调心理的“知足常乐”,即能离幸福近了,也就离教育的目标近了。而且认为据此可以操作。(初步感觉:这方面宗教比教育好象更有价值!)……</i> <font face="宋体">宗教对它的一部分信徒而言,还真的会有这样的价值。但如果认为教育在这些方面没有价值或者无能为力或者那不是教育的任务,我只能再次说,你对教育的理解实在太狭隘也太合乎“中国式认知”了。 <font face="宋体">……<i>怎么操作、操作什么?——我不只观察力有限,想象力更弱,还需进一步明示</i>…… <font face="宋体">你的想像力我能够想像。我只想问你一声,在“知足长乐”的心态方面、在能力与欲望的匹配能力方面、在合理认知社会和他人的心态方面、在情感处理能力方面、在感恩和索取感恩的心态方面等等这些我提到的和没有提到的智力和学问以外的方面,你是否对自己的孩子做过点什么?如果你从来没有做过什么,那么我无话可说。如果你做过些什么,那么请回答我,这些是否也属于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否有可操作性?这些都是教育的分内事,这些事情也是可操作的,当然,这类操作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持之以恒,尤其需要自身素质提供的“身教”,为此可能还不得不花功夫先对自己“操作”一下,难度一点不亚于教孩子英语和古文,这就是我的看法。2006-6-4 <font face="宋体">我又答: <font face="宋体"> 以下是引用 <i><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uge57</i> 在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6-6-4 15:07:00 的发言: <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三谢自在!这次谢的理由是从自己的角度:我顺着自在的角度思考,却得到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稍晚再来详谈。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现在接着谈。 <font face="宋体">从感情上,也许很愿意接受自在的表述:把追求人的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多么美好的追求!但古今中外,没有哪一种教育能做到以培养实现幸福的能力为目标的。在可以预计的将来,那也肯定只是一种乌托邦。 <font face="宋体">从历史上来看,教育从来都是世俗的、功利的。历史上的教育目标不是为了达成某种政治集团利益的需要,就是为了人之生存和发展之要求而获得知识的需要。个人的幸福与否,最多也只是十分有限地有所关注。其教育的重点大概分两方面:知识的,观念的。在西方,当教会控制教育的时候,输入其宗教观念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有类我们文革时代所经历的那样,教育主要是在灌输某种主义。即便是在最自由的国度,也即使在今日,教育仍同样灌输某种意识形态的观念。 <font face="宋体">难道人类就愚蠢到不关心人类自己幸福与否的大问题?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我们可以解释生存的问题可能更大。但当温饱解决后,为什么仍没有人来建立以培养人的追求幸福能力的教育呢?因为从哲学的思维来看,这完全是个伪问题。幸福与否只是人的一种感受。把一种说不明、道不白的感受,确立为目标,再去培养这种追求感受的能力,并把它当成教育的主要目标,或终极目标,除了弱智者,我实在想不出谁会当真去做。 <font face="宋体">当然,这不等于好的教育可以不关注人的幸福。应该关注。以前有宗教,它会告诉你为神服务是最幸福的;现在有政治,会告诉你,为什么献身是最幸福的。。。。。。但这些东西只能视为意识形态上的教育观念,即便再升化,也只能作为教育哲学来谈论,所谓美育、德育等等的。 <font face="宋体">教育从终极目标上只关心两点: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你可以把能力的培养确定为领袖人物、学者、技工。。。。。。等能力,但你无法说培养最幸福的人。你可以追求一种幸福或快乐,但那只是在限于教育的过程中来谈论。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自在对此的复帖说: <font face="宋体">……教育从终极目标上只关心两点: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font face="宋体">够了,这可是你自己说的,我就是要你明确说出这个,这已经充分的展现了我和你的分歧。而且你这里说的能力,我看也仅仅包括“做事”的能力,那些和情感、社会等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也与幸福密切相关,但表面(所谓情商,与“做事”能力其实是密切相关的)看起来和“做事”能力无关的能力,比如我前面提过的“知足长乐”的心态、情感处理能力、驾驭自己欲望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等等,我想你是不屑一顾的。如果你对你女儿的全部教育,只关心这两点,那么我替你的Angella惋惜。你的实践部分,我觉得很有问题,但和你的观念却可能是吻合的,所以实践问题就不必讨论了。我会按照我自己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去培育我的女儿,至于你要认为那样做是弱智者的行为,我不在乎,这种不在乎是源于自信的。 <font face="宋体">言尽于此,各走各的路啰……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我曾引以下的帖子作复: <font face="宋体"> 以下是引用<i>自在</i>在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6-6-4 23:47:20 的发言: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哦,明白了 <font face="宋体">这次真要走了,呵呵 <font face="宋体">走之前还要“痴补”一句: <font face="宋体">教做人,不能仅从社会需要来教,更要从孩子自身需要来教,孩子自身的需要,是“幸福”二字 <font face="宋体">我们不代表社会,我们的“职务”是孩子的父母,不能忘记这一点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错也。孩子在胎腹中,它是生物人,一出生,他便是社会人。父母,也是孩子的师、友、伴。小时候,家庭是孩子的小社会;长大了,社会是孩子的大家庭。如果说,“幸福”二字是孩子的需求,那只是一种梦幻式的主观愿望,仅存于孩子的童话中;社会,这才是孩子所需的真实归宿,哪怕是痛苦的,哪怕是。。。。。。因此,与其空谈什么为孩子寻找幸福,不如帮助他完善自身,帮助他获得社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这才是教育的真谛。<font face="宋体">如果“知足常乐”可以带来幸福,那么阿Q的“精神胜利法”便是幸福至宝。如果心理调节或心理治疗能够作点什么,充其量只不过是能让心态不至于失衡,与幸福基本无关。不然,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一定是心理学家了,而心理学家的孩子也会是最幸福的人了。<font face="宋体">如果我的文字让你不快,请不要嫉恨,因为梦总有醒的时候,被谁惊醒,那已无关紧要。梦的美丽,只是为了证实现实的丑陋。<font face="宋体">一个“还没长大的老爸”——准确的自况,真实的自在。<font face="宋体">(2006-6-5)<font face="宋体">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3&ID=72087&page=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