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721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抗非英雄钟南山选择中医药治非典说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27 20:4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网上有些人哗众取宠,发表“爱你某人别选择中医”的文章。这些人自以为是科学斗士,可看其文章内容,充其量是个医学门外汉,离“科学斗士”相距十万八千里。我们为什么说爱你的孩子正要选择中医药?我们不能告别中医药的原因有很多,如果要一一道明白,恐怕一千零一夜都讲不完。我就在此扼要要说明一二。一、从抗非英雄钟南山引入中医治疗非典以及众多西医名家使用中医药说明中医药不可告别。抗非英雄钟南山所在广州呼吸道疾病研究所,起初纯用西医药治疗非典病人71例,结果死亡8例,死亡率为11%多,后来钟院士请邓铁涛、刘仕昌等5名老中医至其所会诊,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所接诊病例为80例,死亡仅1例,死亡率与纯用西医治疗者有显著差异(邓铁涛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一院收治数十例非典病人,主要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仅4例使用过激素,结果死亡率、医务人员感染率均为零)。中医药在抗非中的作用连世卫组织都给予了肯定。钟南山作为一个享有名望的西医学院士不但不告别中医药而是选择了中医药为抗非服务,足见钟院士胸襟之开阔。相反,有些医学门外汉(如方舟子、何祚庥等)言必批判中医为伪科学,好象他们比钟院士更懂医学一样,不禁令人捧腹。如果回顾1956年在北京爆发的乙脑和其后的腺病毒肺炎,那中医药的威力更是现在那些乳臭未干的批判中医家闻所未闻的。当时纯用西医死人无数,而身任中南海保健医副组长的名老中医蒲辅周出山后,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请那些乳臭未干的批判中医家们去翻看医史吧。医史最有说服力。蒲老因为在乙脑和腺病毒肺炎治疗中,灵活使用中医药,其水平已到炉火纯青,得到了周恩来、李鹏、聂荣臻、邓颖超、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试问在中国有哪一个西医专家得此殊荣?七十年代我国组织了一批西医人士学习中医,这些人中有好多已经成为中西医结合名家,如肿瘤专家张代钊、皮肤病专家张志礼、北京307医院主任刘俊仕等,这些西医学中医的专家之所以成名,无不得益于其所学中医治病的疗效。请那些医学门外汉的中医批判家们去读读他们的著作吧,是不是他们也与你们这些对医学一窍不通的人士持同样的观点呢?卫生部审编的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内科学》第六版,主编就是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叶任高,有许多病人给他看过肾病,结果开的药多是一包包中药。该版教材在肝硬化治疗一项中高度赞扬中医药的作用。请那些医学门外汉的中医批判家去翻看教材吧。现在有些人,要么自己不是学医的人,要么因自己智商低学不会中医,却动不动批判中医,好象中医这门学问不是大家所说的“深奥难学”而是连白痴们都可批判的学问。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请问这些中医批判家们,你们到底懂不懂医学,到底懂不懂中医?二、从西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说明中医药不可告别中、西医医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都有其长处和局限性。有些中医批判家动辄说中医是经验医学,说西医不是经验医学。他们把西医视作数学一样,可以演绎推理。他们根本就不懂逻辑学知识。西医影象、化验指标有哪一项是演绎出来的?还不是在实验室里归纳出一种普遍现象再回到临床中演绎的吗?那些影象、化验指标即使对应(疾病)率再高,也达不到100%,有些甚至只有20%,故西医诊断一个疾病,仍然与中医一样采用多个指标参合。况且有些病,比如功能性疾病或者是隐匿性疾病,仪器、试验怎么搞都检查不出病人有问题,而病人确实有病,这时西医治疗与中医一样,都是采用对证治疗。西医对每样病的病理解释,多存在数派医生观点,故西医病理学上时常出现“可能”(而不是“一定”)的非肯定性表达语言。在临床实践中,对同一病人治疗,西医专家会诊时出现相反意见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西医象数学那样靠演绎推理出来的,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吗?西医说到底,与中医一样都是经验医学,是先有归纳再有演绎的。中医与西医既然都是经验医学,而非可完全凭演绎推理的纯科学,那么必然各自存在不足的地方。西医长于急性病和手术,这是大家公认的;中医长于治疗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这也是那些中医批判家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从各自的长处看,存在着互补关系。如果我们告别了中医药,我们靠什么来治疗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呢?西医能行吗?中医批判家们你们去问问那些慢性病的人,有多少个被西医治愈了?还是接近于0%的治愈率?一个简单的慢性咽喉炎西医都治不好,别的更不用奢谈。西医既然说这慢性咽喉炎等慢性炎症是由细菌病毒引起,那为什么西医生使用抗菌素和抗病毒药治不好这慢性咽喉炎等慢性炎症呢?而使用中医药却有大部分能够治愈呢(干祖望治愈率据统计可达到89%)?这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了西医那套理论,还不是什么纯科学的东西,甚至有的西医“理论”不过是某个始作俑医生一家之见,可是我们有些食书不化的西医学习者,却把一个医生创造的西医理论奉为圣经。三、从如下几个案例说明中医药不可告别案例一:高血压的治疗本人母亲年老时得高血压,母亲与我居住时我用中药能够稳定控制其血压值,用药无非一周煎一次中药降压茶,花费不过四五元/次。由于母亲厌倦了都市生活回乡下居住二、三个月。我的在乡下县里当西医生的弟弟知母有高血压,出于西医的“大科学主义”,他认为中药是不能控制高血压的,告诉我母亲别吃中药了,吃他开的西药就可控制血压。我母亲改吃西药后去量血压确能降血压。可是恰逢二三天没吃药,在烈日当空的一天去劳动,谁料劳作不到一小时,就突然天旋地转,差点儿撞到大树上。我母亲意识到可能是高血压发了,急忙爬到大树下休息,过一会儿就连滚带爬到诊所测血压,果然升至170!我母亲从此不再相信吃西药能降血压。现在我母亲吃复方丹参片就能够稳定控制血压在140以内(属动脉硬化性高血压),半年来测血压从没超过140。我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多例,有部分患者可达二三年不吃药血压仍能维持在正常值范围内的效果。花钱少,见效快。对比西医呢?西医认为这个高血压病是不可逆的,只能控制,西医告诉病人要终身吃药,天天吃药,一停药不到一周血压就回升了。可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西医说高血压不可逆,那为什么我治疗的多例高血压病人却在二三年内不吃药也能控制血压在正常值内?这说明西医的论断只适用于西医,不适用于中医。西医的“不可逆”在中医变为“可逆”。案例二:中药也能控制血糖曹某,年60余,某段时间突然尿多消瘦,问询于我,疑为糖尿病。到医院检查,空腹血糖值最高为20。住院用西药治疗,血糖降至12.2就无法再降。病人疲乏无力,嗜睡,求助于我,我用中药配合西药,仅吃四剂中药血糖降至8.2!病人出院后服西药优降糖和双胍类降糖药,但始终不改疲乏、嗜睡之副作用,而且血糖始终在8.2。后我改用中药打成粉末,叫其用玉米须煎水送服这些中药末,减少西药用量,一周仅吃一、二天降糖西药,结果不但疲乏、嗜睡副作用消失,而且血糖降至7.1。病人对中药越来越有信心,试停西药一月仅吃中药,检测血糖不料仍能维持在7.1。此例仍在继续观察中,看是否可竟停西药。我另治一例糖尿病患者,已经吃西药十年多,结果血糖一直在12以上(西药初用有效,后耐药失效),病人耳轮枯焦、阳痿;我照前法用中药打成粉末治疗,并嘱其减少西药用量,待血糖稳定后再停西药。现在病人经治二个月,已经恢复性功能,血糖值降至8以下,西药减少至每周二次。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假如西医什么病都能治好,而且比中医效更稳,价更廉,毒副作用更少,那确实可以说告别中医药了。可是,目前的西医水平,距离这一点还差十万八千里。我们还看到无数的慢性病、功能性疾病患者西医治疗不效,而需要中医药来治疗;我们还看到无数的贫苦百姓,不堪西医药的重负,还需要廉价的中医药来治疗。既然中医药还对治病起非常大的作用,那我们为什么不负责任地说:告别中医药呢?难道说告别中医药,对病人能带来好处吗?难道要让老百姓(而不是中医批判家们)用健康和金钱来承担那些中医批判家们所谓“西医是科学,中医是伪科学,告别中医药”的后果吗?疗效是检验医学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办法。没有疗效,外表再科学的理论都不是真科学。老百姓宁需要能治好病的“伪科学”,也不需要治不好病的“真科学”。我家的孩子从小就吃中药长大,吃中药的好处有:一、现在的医院不为病人着想,赚钱为务,故需不需要都叫病人吊水,这些抗生素滥用后果是:以后你有耐药性,百药无效,你就没得治了。吃中药不会产生耐药性,中药比西药安全得多。你看那些孩子打完抗生素后脸青、爱流虚汗,中药就不会这样。二、小孩多数是由感冒或咽喉炎引起的发烧,中药清开灵加银翘片就能退烧并能治咽喉炎,一瓶吊水的价钱可治多次感冒。西医吊水有时使用激素,孩子多用会骨骼早熟,十五岁左右就不能长高。别被西医一针退烧的效果迷惑,因为这效果往往是加用了地塞米松等激素药才有的。三、用西医治病有时是掩盖疾病,不是真正治好疾病。那些咽喉炎患者用西药抗生素是无法根治的,以后还会再发。如果首次用中医药治这个病不会遗留后遗症。四、得了慢性扁桃腺炎,用西药反复不愈,千万别听西医的谎言:手术切除。此物是免疫门户,没有它,孩子今后更多疾病。早选择用中医药,大部分人可以治愈,少数不能治愈的也能控制。五、如果你家孩子有病,可上QQ找我,我免费给你们开药方。QQ号15900137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6-27 22:45:58 | 只看该作者
还是要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力量并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6-28 07:47:38 | 只看该作者
我相信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6-28 07:52:28 | 只看该作者
susan_1201+2006-06-28 07:47-->引用:susan_1201 @ 2006-06-28 07:47 我相信中医.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cool.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俺也相信 ,不相信科学&quot;斗室&quo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6-28 07:55:1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握手吧!此帖由 susan_1201 在 2006-06-28 07:56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6-28 12:49:39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royalblue">  我相信它们各有所长。更相信中医的认识方法可能更接近这个复杂世界之中的复杂人体。  希望中医有所突破,希望中医快速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7-9 03:28:21 | 只看该作者
我也相信中医。但是要和相信中医师区别——甭管中医、西医,遇上庸医、无良医,一样糟糕。实际上坛子里很多人说中医看不好病什么的,就归罪于中医不好,却不想想,你遇上的实际上是个庸医。可气的是,如果同样遇上西医的庸医治不好,却不认为西医不好,而是立刻觉得自己没有找到好医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7-9 03:57:32 | 只看该作者
<table width="76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 border="0" background="/Templates/image/bg.gif" align="center"><tr><td width="585" align="center" style="border-right: 1px solid rgb(0, 153, 0);" class="title1">几见骅骝无道路      是真龙虎有风云      --《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博士访谈录    </td>  </tr>  <tr>     <td width="585" align="right" style="border-right: 1px solid rgb(0, 153, 0);" class="author">鲍学超</td>  </tr>  <tr>     <td width="585" valign="top" style="border-right: 1px solid rgb(0, 153, 0);" class="font2">        <font color="#000099">《时代财富》记者鲍学超(下称“记者”):刘博士,您的大作《思考中医》(以下简称《思考》)出版以来,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已经三次印刷,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读者对您的认同,作为作者,您对此有何感受呢?        刘博士:《思考》出版以后,在未做任何宣传的情况下能形成如此迅速的走势,这是始料未及的。这段时间里几乎天天都接到全国各地读者打来的电话和信件,从与他们的交谈中,发现他们中间有搞中医的,而更多的并不是在从事中医这个行业,但是他们却一直在关注中医,一直希望中医走出困境,一直在盼望和寻找一些有关中医和传统文化的好书,这对于我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中医也好,传统文化也好,需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的努力,同时也更需要行外人士的关心和支持,我想这是中医以及其他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延续的一个重要条件。        <font color="#000099">记者:我们很想知道作为《思考》的作者,您要给读者传递的一种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刘博士:我想这个东西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信心!学习中医在过去需要信心,在当今更显得重要。这与中医这门学问的特殊性以及中医目前的处境都是很有关系的。        去年元月20号,我与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的唐农院长曾一道拜访了当今中医界的元老邓铁涛教授,邓老与我们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谈话,谈话的中心就是围绕着如何令学人树立信心这个问题。邓老甚至把“信心”作为中医入门的一个标志。学人不管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你在中医这个行业是否已经入门,就看你具不具备这个信心。而如何引导学人,使他们对中医有一个牢固的信心,是全部中医教育的一个最根本的任务,也是衡量中医教育成败的关键。学人一旦具备了这个信心,其他的一切都好办了,而反过来,几十年的现代中医教育培养的这么些中医人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改弦易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半途而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身为中医却在完完全全地行持西医之道?实在地说就是因为缺乏信心。没有这个信心,一个潮流、一个风浪就把你打趴下了。         <font color="#000099">记者:这的确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也是在阅读您的《思考》时自始至终能够感受到的。那么,您能否谈谈这个信心怎么建立呢?        刘博士:我想建立信心无非两个途径,一是从理立信,一是从感立信。从理立信就是从理性入手,从文字入手。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有深入的了解,不知道中医是什么样的学问,把她当西医来学,把她当现代科学来学,这个信心怎么能够建立起来呢?那当然就越学越没劲了。        前不久,《光明日报》的一位记者采访我,当谈到中医这门学问与西医有什么根本不同时,我给他作了一个比喻,比如一颗橘子是甜的,现在我们要设法使它变酸,怎么办呢?西医的方法是充分地研究橘树,了解它的基囚,然后通过改变橘树基因的某个片段,来使橘子变酸。那么中医呢?中医的方法很简单,让它过淮就是了,不是有橘过淮则酸的故事吗?淮橘为枳,中医用的正是这样一个方法。通过改变时空,改变方位,改变事物所需的条件,从而使事物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以这次的“非典”为例,如邓老所说,“中医完全可以独立地治疗非典”,但是中医是否也需要像西医那样,要完全搞清楚这个SARS病毒以后,才能制订出一个治疗措施呢?不,完全不需要!通过辨证就能够制订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SARS病毒再厉害、传染性再强,它也需要一个基本的致病条件,而中医通过辨“证”就能够把握这个条件,再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改变这个条件,条件没有了,SARS病毒也就不攻自破,不杀自亡,这正是中医治病的方法。而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中医和西医完全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这条不同于西医的路,进而把它走好来呢?古圣今贤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必须从经典入手,必须依靠经典,舍此实无他途。曾国藩亦云:经以明理,史以明事。我们要想从理来立信,怎么可以不牢牢地抓住经典呢?这是我在《思考》中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就是从感立信,从感立信当然是指感性的方面,而这方面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师徒相授。我对中医的真实信心,其实就是在跟师的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传统的师徒授受,传统的师徒生活,这个感性很方便地就被传递了,而通过这种方式,学人是比较容易生信的。相比之下,现代的中医教育模式中,这个感性是很难传递的,要传递的也是比较糟糕的感性。这就使得中医的立信之腿无形中少了一条,加之在现代的中医教育中,经典的重视程度每况愈下,如此一来,另一条“从理立信”的腿便也变成了瘸的。只一条腿,还是瘸的,怎么能走好路呢?那当然就只有用西医作“拐杖”了。这其实就是在一片大好形势下,中医界、中医教育界所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        <font color="#000099">记者:在《思考》中,我们发现您除了关注中医的各个层面外,似乎更关注文化的方面,对这一点,您是怎样看待的?        刘博士:对学习中医而言,我觉得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一面。北京中医药大学办了一个七年制的班,是本硕连读,这个班的学生头两年要被送到清华学习,在清华学什么呢?在清华跟生物系的同学一起上课,学现代科学。从这样一个安排来看,主办者的意图是很清楚的,中医的高等教育应该从基础抓起,而这个基础是什么呢?是现代科学。中医的高等教育需要从基础入手,需要抓基础,这是铁定的。但是这个基础是什么呢?这个基础显然不是现代科学,它应该是传统文化啊!我们可以把学生送到清华学生物学化学,干嘛不把他们送到北大的哲学系、中文系学习传统的儒释道呢?这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现在我们许多人把中医看得太低,看得太等闲,以为读完高中,能识几千个字,学中医就绰绰有余了。更有甚者,有的人处处以科学自居,看中医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以这样的心态,要是能把中医学好,那真叫活见鬼了。所以,在现代学习中医,首要的就是要改变我们的心态,改变现代人对古代学问的慢心。近代一位著名智者王凤仪先生曾经说过:道在低处,处低方能得道。道在低处,尤其中医的道在低处,你不处低,你高高在上,你怎么可能得着这个道呢?因而要改变心态,就要学会处低,传统文化就是必补的一课。我们谈传统文化,我们谈儒释道,很多人认为这与中医有什么关系呢,不好好学中医,而去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却不知中医之于传统文化,就好像是鱼与水的关系,没有传统文化之水,那能养就中医之鱼?!池中没有多少水,我们却倒了很多鱼,还希望把鱼养大,其结果呢?鱼倒得越多,当然就死得越快。        关注传统文化、培养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这对于中医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看起来好像做了一些分外之事,好像是不务正业,实际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当你对中医的信心逐渐生起来的时候,当你对中医的定解逐渐生起来的时候,你就能领悟到此中的奥趣。        <font color="#000099">记者:在《思考》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你对中医现代化的独特见解,您还鼓励中医的学人应该有更广大的心量,我们很想听听您对这方面的说明。        刘博士:现代化是现代人关注的一个大课题。其实不仅是中医,任何一门传统的学问都要面临现代化。我觉得“保持和发扬传统特色,走现代化的道路”,这实际应该是一个永恒的精神、永恒的话题,只是中医界在实践这一精神的过程中,把传统与现代完全对立起来了,有一点你死我活的味道。好像要搞现代化就必须改造传统,就必须让传统跟现代一样,结果怎么样呢?现代的味道好像有了一点,可是传统的特色却越来越少,传统的东西却越丢越多。如果搞现代化是以这样的代价为前提,那么,这样的“现代化”对中医、对西医,乃至对整个人类文明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感到对于现代化我们需要重新来理解,尤其不应该站在传统的对立面来谈现代化,应该统一起来。实际上,中医在Z1世纪存在,中医为21世纪的民众服务,她已然是现代化了。如果现代的人不接受中医,那要你中医干嘛?中医自然就死掉了。可是现实的情况是,很多现代人还接受你,需要你,而且这个需要的程度越来越大,这个事实本身就很好地说明了传统跟现代实际上是不相违的。现代人需要传统,那这个传统不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了吗?现在我们把“现代化”看死了,看得太片面了,总希望在现代之外去另外找一个现代化,就是背着儿子找儿子,这样一来,很多弊端自然就出来了。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很多问题都要科研来点头,什么是科研呢?辨证论治不是科研,你必须加进现代实验室的这一套才算科研。用中医界的笑话说,必须小白鼠点头才算科研,才能获得通过。        进人21世纪后,人们对世界的多极化、文化的多元性,有了越来越强烈的呼声。可是中医界在这个问题上恰恰犯了一极化、单元性的错误,一个中医现代化实际已在很大的程度上扼杀了中医本具的活力,其所造成的损失是很难估量的。现代化的内涵是非常现实的,怎么样使中医更好地为现代人服务,或者说怎么样能使中医在现代社会更加突显出她的服务特点、她的优势,这个就是根本意义上的现代化。如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中医需要越来越传统的话,那我觉得这个传统就是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当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中医抛弃成见,需要中医向西医靠拢,需要中医西医化,那也应该在所不惜。也就是说我们不要预先设定一个范式、一个模式,只有这个才是现代化,而其他的都不是,我们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刚刚我们谈到世界的多极化、文化的多元性,而在学术界还存在一个学术生态环境问题,这是早些年杨叔子院士提出来的。我觉得在学术界谈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术界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是搞单一的发展模式,从长远的利益来看,这是很严重的一个弊病。有关这一点,我们从这些年的单一的人工植树造林中应该已经看到了它的后果。自然是各种内因外力长期作用以至均衡的产物,而人类由于利益的驱使,往往目光短浅,破坏这种均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粮食短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开垦荒山,砍伐树木,“敢叫荒山变粮田”就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口号。这个方法确实也解决了一些暂时的困难,可是几十年过后,人们才发现荒山树木对于人类的长久生计似乎有着比粮食更重要的作用,这个时候才又忙着退耕还林。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彼此相关,正如庄子所云:生物之以息相吹。中医作为仅存不多的传统学问,不但在医学界,而且在整个人类的学术界都是一方难得的净土,就整个学术生态而言,她就像仅存不多的一片原始“森林”,其作用在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低估的,我们为什么要急着去把她变成“粮田”。前车之覆,应该成为后车之鉴!         所以中医界应该多样化一些,不能只搞一个模式,应该允许一部分人搞传统,搞地道的传统,这个允许当然要能够在政策、体制、法规等方面予以保证。城市化建设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也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但是如果将这个“城市化”搞到了黄山,搞到了九寨沟,那会是什么结局呢?这就毫无文明可言了。现代化的程度越高,只能让我们越来越方便地到达黄山,到达九寨沟,而绝不是为把黄山和九寨沟变为都市,我想中医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总之,虽然我在《思考》中表现出一些忧虑,但我相信这种忧虑会很快成为过去,中医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目前,中医的教育、中医的科研,以及中医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误区,都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但是历史必将会证明,中医内在的源自于自然的强大的生命力是会经受住种种摔打的。中国佛协的法闻帅父曾经为前面提到的王凤仪先生作过一副对联,联曰:几见骅骝无道路,是真龙虎有风云。联中的蕴义便是对中医的一个真实写照。</td></tr></table>转贴:http://www.bbtpress.com/homepagebook/712/a12.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7-9 04:04:42 | 只看该作者
<table width="76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 border="0" background="/Templates/image/bg.gif" align="center"><tr><td width="585" align="center" style="border-right: 1px solid rgb(0, 153, 0);" class="title1">中医招谁惹谁啦?</td>  </tr>  <tr>     <td width="585" align="right" style="border-right: 1px solid rgb(0, 153, 0);" class="author">龙子仲</td>  </tr>  <tr>     <td width="585" valign="top" style="border-right: 1px solid rgb(0, 153, 0);" class="font2">         我时常想:一个中国人,无论处在何时何地,他心中多多少少都会残存着一些“中医思维”的。他会用“上火”或是“着凉”来解释自己身体上的一些变化,他会把“元气”而非心肺功能之类视为健康的基础……         “文明”而“严谨”的人对此颇不以为然,质曰:完全没有科学依据。这种“文明”心态并非孤立的,据我所知,民国年间曾有过议废中医之举,共和国之后谈“中西医结合”,谈“中医现代化”,也多半是持一种用‘西”、用“现代”去化中医的心态。这种观察,常常在我心里泛出这样一句极端的评价:20世纪是“文明”人合伙剿灭中医的世纪。“合伙”,说明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同谋”关系。这样的同谋,或许并无一次秘密会议式的策划,而是基于“文明”法则的“心同此想”——真是默契呀!        中医则在这样的默契之中陷入了危机。回望原野,我们还剩下什么?        一棵大树,在它的泥土和风里根深叶茂地长了千年,忽然有一天,来了个高深莫测的人,站在树前指指点点,一会儿说叶子跟树干的比例不相称,不符合“光合作用”的原理;一会儿说土质偏酸性,不适合这个树种的生长……于是在树枝上嫁接了许多硕大的芭蕉叶,以利其“光合作用”;一面又运来异地的泥土给它中和。结果,树死了。——这是一棵被当地原住民视为地标的树,多少年来,人们行走在旷野中,就是凭借它找到自己的家。树死了,许多人从此再也找不到家园。        这无异于一场谋杀!        我看到,这也正是中医的命运。这是令人不平的事。至今我也弄不懂,中医究竟招谁惹谁啦?就有这么多自称“文明”的人穷其“长技”,必置之死地而后快?于是“文明”的人们出来解释:它不科学!        文明也者,固有其当然的价值。而文明亦是在参照中获得其进步的。没有哪一种一元的文明可以真正长久。而且,衡量文明的标尺是什么呢?这也许是问题的关键。早年读康德第一批判时,悟出一个道理:既然“纯粹先天形式”是内在于主体的,那么,一切文明乃至技术的法则其实都无法与主体无关,这正是“二律背反”的本质。基于此,道德律才变得如此重要。就是说,有两处我们无法企及的地方:星空和人心。康德一生就是执著于此的。因此,在“文明”(这里所谓“文明”是指日常语境中的概念,它已经被用来特指“西方文明”或“科技文明”)的理据深处,原自有一种宽容精神在。然而不幸,宽容失落的同时,是偏执疯狂的增长。        于是,对抗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奇怪的现象是,倒是那个“文明”的宗主们(笼统的说即“西方人”)反倒更宽容一些,而偏执得最决绝的,却是贩运那种文明的人。那是一些“文明买办”。买办们一发威,生活就将化为齑粉。而“破坏”的理由又化成一句豪言:正好可以建设!结果,近百年来那场巨大的文化屠戮就开始了。         有时想到这些事,就很佩服一些事物生命力的顽强。在这场被屠戮中,我所见的最顽强者,大抵要算汉字和中医了。        所以,中医的困境,其实是有一个文明的冲突作背景的;中医的尴尬,本质上也正是文明的尴尬。        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穷途和尴尬中,仍有起大信愿的人,于困境之中而不废寻觅,处飘摇之间而有所坚持。这是我所感动的。我深知,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立志不易,而起信尤为不易中的不易。佛说“愿力”,根蒂正在乎此。所以在我看到《思考中医》的第一章书稿时,便知道这里面有大话题,且为心得之作。旋与刘力红谈,知其志笃,益知笃志之言必非轻言,乃翩然事诸梓板。        书出,有瞎佩服我的人神情佩服地对我说了句佩服的话:你一个学中文的人居然能编医书!我告之:在我眼里,这不光是一本医书,它更是一本谈文化的书。        <font color="#000099">(《思考中医》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td></tr></table>转贴:http://www.bbtpress.com/homepagebook/712/a12.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7-9 14:41:17 | 只看该作者
我相信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6 16:05 , Processed in 0.08507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