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3460|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小小标点符号怎么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13 02:3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小标点符号怎么用?。请看下面<div style="ADDING-RIGHT: 0px; MARGIN-TOP: 10px; FONT-SIZE: 9pt; OVERFLOW-X: hidden; WIDTH: 97%;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x; LINE-HEIGHT: normal; HEIGHT: 300px; WORD-WRAP: break-word" onsubmit="this.style.overflowX='auto';"><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并列词语和顿号、逗号</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face="宋体">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例如:“在人类发展史上,产权载体已先后出现了自然物、劳动产品、商品、货币、债券与股票等多种形式。”但是,并列词语间并不一定都要用顿号。两项并列可以只用“和、与”等连词,多项并列中间可以用顿号,而最后两项常用“和、与”等连词,用了连词就不再用顿号。并列词语如果结合较紧,一般说起来中间也没有什么停顿,就不能用顿号,如长江中下游、春秋天、上下班、父母亲、男女青年、离退人员、中小学生、城乡差别、红白喜事、吃饱喝足、一遍又一遍等。并列词语间如果有较长的停顿,或为了突出并列各项,也可以在并列词语间用逗号。例如:“严格的教育,严格的训练,严格的管理,使交警支队成为济南城市文明的一个标志。”并列词语内如果又包含有并列关系的词语,那么上一层要用逗号,次一层用顿号,还可以和连词“和、与、以及”等配合着用,目的就是避免结构层次的混乱。例如:“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是使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良好基础。”主语部分是一个两重并列的结构,第一层用逗号,第二层用顿号。下面一个例子顿号使用有误:“城市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包括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吸引投资的网络组织、营销方式和鼓励措施等。”例中短语的并列也有两层,但用的都是顿号,层次显得不清晰。应把第一层并列短语间,即“利用”后、“管理”后、“保护”后和“应用”后的顿号都改成逗号。并列项内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两项之间可以用“和”,不一定非用顿号。调整后可以是:“城市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包括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吸引投资的网络组织、营销方式和鼓励措施等。”</div></td></tr></table></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02:38:03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并列的引语或书名之间可省略顿号</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face="宋体"><p 2em?=>并列的引语或书名之间有停顿,照理说是可以使用顿号的。目前这样用的也还有不少。但考虑到这样许多标点紧连在一起,形式上不好看,而成对的引号或书名号排在一起本身也可以起到隔断的作用,因此,这些顿号最好省掉不用。例如:“选择关系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或 '‘或者 '‘还是 '‘要么……要么……’‘不是……就是…… '‘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等。”“《雷雨》《日出》《原野》都是曹禺写于30年代的重要剧作。”<p 2em?=>但是,如果并列引语或书名后面还有别的东西,如括注等,为了清楚准确地表示并列词语的关系,中间的顿号就不要省略。例如:“唐代诗人李白有‘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的诗句,前一句话说的是白发很长,后一句说的是头发白得很快。”“《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和《红楼梦》(曹雪芹)被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前例引语后注了出处,后例书名后注出了作者,中间的顿号都没有省略。<p 2em?=>如果是很多个都加引号的单个的词并列,觉得写着看着都很繁复,也可以采用下面这种处理方法。例如:“‘都、全都、统统、一齐、一概、总共、只、仅仅’ 都是表示范围的副词。”</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02:42:58 | 只看该作者
<div style="LINE-HEIGHT: 22px; HEIGHT: 22px"><div style="FLOAT: left"><img src="http://bbs.topstudy.com.cn/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div> </div><div style="ADDING-RIGHT: 0px; MARGIN-TOP: 10px; FONT-SIZE: 9pt; OVERFLOW-X: hidden; WIDTH: 97%;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x; LINE-HEIGHT: normal; HEIGHT: 300px; WORD-WRAP: break-word" onsubmit="this.style.overflowX='auto';"><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bt_content"><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用连接号还是用破折号</div><div class="bt_content">人民教育出版社审读室 谭桂声</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p 0cm= -4.05pt= 0pt= 0cm;= layout-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24.35pt;= line-height:= 20.1pt;= mso-pagination:= none?=>请看下面三个句子:<p 0cm= -4.05pt= 0pt= 0cm;= layout-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24.35pt;= line-height:= 20.1pt;= mso-pagination:= none?=>①评价的程序一般是按着“设计评价方案——公布指标体系——组织现场评价——交换评价结论”这样几个环节进行的。 <p 0cm= -4.05pt= 0pt= 0cm;= layout-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24.35pt;= line-height:= 20.1pt;= mso-pagination:= none?=>②范式——危机——新的范式这样一种循环,表征着科学的演进历程。③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整体教育的有效网络。<p 0cm= -4.05pt= 0pt= 0cm;= layout-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24.35pt;= line-height:= 20.1pt;= mso-pagination:= none?=>这三个句子都在应该用连接号“—”的地方,错用破折号 “——”。 <p 0cm= -4.05pt= 0pt= 0cm;= layout-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24.35pt;= line-height:= 20.1pt;= mso-pagination:= none?=>《&lt;标点符号用法&gt;解说》明确指出:连接号的用途之一就是“连接几个相关的项目, 表示递进式发展”。原文如下:<p 0cm= -4.05pt=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24.35pt;= line-height:= 20.1pt;= mso-pagination:= none?= 22.65pt;=>(四)连接几个相关的项目, 表示递进式发展。例如:<p 0cm= -4.05pt=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line-height:= 20.1pt;= mso-pagination:= none?= 96.35pt;= -28.3pt;=> (10)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p 0cm= -4.05pt=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line-height:= 20.1pt;= mso-pagination:= none?= 96.35pt;= -28.3pt;=> (11)据调查, 上海高校横向联合的发展经历了单项协作—综合协作—建立联合体这样三个阶段, 联合的内容十分丰富, 有联合科研攻关、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占有联合生产、联合经营、联合办学, 有各种咨询、社会服务、委托代培各类专业人才等。<p 0cm= -4.05pt=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24.35pt;= line-height:= 20.1pt;= mso-pagination:= none?= 22.65pt;=>例(10)用连接号表示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 它们之间存在连续性, 每个  阶段都发生了部分质变, 最终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例(11)用连接号表  示上海高校横向联合的三个阶段, 它们之间也存在连续性, 后一阶段都比  前一阶段有所发展和进步, 都发生了部分的质变。(《标点符号用法》修订  组:《&lt;标点符号用法&gt;解说(据 1900 年版)》,语文出版社,1990 年 3   月第 1版,第 80 页)<p 0cm= -4.05pt= 0pt= 0cm;= layout-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24.35pt;= line-height:= 20.1pt;= mso-pagination:= none?=>据此,前面三个句子中表示递进式关系的几个相关项目之间,均应使用连接号。常见在表示递进式关系的几个相关项目之间使用“→”的情况。例如:<p 0cm= -4.05pt= 0pt= 0cm;= layout-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24.35pt;= line-height:= 20.1pt;= mso-pagination:= none?=>① 教育改革一般要经过三个基本阶段, 即科学的决策→小面积的试<p 0cm= -4.05pt= 0pt= 0cm;= layout-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24.35pt;= line-height:= 20.1pt;= mso-pagination:= none?=>验→大面积的推广,这样才能使改革稳妥而有效地向前发展。<p 0cm= -4.05pt= 0pt= 0cm;= layout-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24.35pt;= line-height:= 20.1pt;= mso-pagination:= none?=>②它引导学生走一条高分→一流高中→一流大学→一流企业的崎岖小路。<p 0cm= -4.05pt= 0pt= 0cm;= layout-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24.35pt;= line-height:= 20.1pt;= mso-pagination:= none?=>连接号“—”本身就表示几个相关项目的递进关系,因此,这两个句子中的“→”完全可以用连接号“—”替代,而不必特意用“→”。<p 0cm= -4.05pt= 0pt= 0cm;= layout-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24.35pt;= line-height:= 20.1pt;= mso-pagination:= none?=>再看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一段话:<p 0cm= -4.05pt= 0pt= 0cm;= layout-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24.35pt;= line-height:= 20.1pt;= mso-pagination:= none?=>在一九四二年, 我们曾经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的方法, 具体化为一个公式, 叫做“团结——批评——团结”。讲详细一点, 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 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 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按照我们的经验, 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正确的方法。<p 0cm= -4.05pt= 0pt= 0cm;= layout-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24.35pt;= line-height:= 20.1pt;= mso-pagination:= none?=>其中的“团结——批评——团结”,与前面的那些句子中的情况一样,也是连接有递进关系的几个相关词语,但为什么用的是二字线“——”而不是一字线“—”?这涉及连接号的演变过程。<p 0cm= -4.05pt= 0pt= 0cm;= layout-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24.35pt;= line-height:= 20.1pt;= mso-pagination:= none?=>汉文的连接号源于西文的音节连写符号“-”。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 新式标点逐渐普及,连接号也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类书刊, 使用过的名称有连字符、连(词)号、连读号等。但使用者对连接号和破折号的用法往往没有严格地加以区别,一般都写为双字线“——”。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 1951 年) 中指出:“连读号是一个短划(注:现在写作“画”,下同)。……连读号在一般书刊里都印成一长划, 跟破折号没有区别。……这两种符号的基本作用不同, 破折号是‘断’, 连读号是‘连', 假如技术上没有特殊困难, 还是有分别好些。”连读号作为与破折号不同的标点符号收入《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 1965 年修订本《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时定名为“连接号”。直至 1990 年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才列入连接号,将其正式作为标点符号之一种,确定其基本形式为一字线“—”,并规定其作用是把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连成一个整体,其中包括把有递进关系的几个相关词语连为整体。因此,现在“连接几个相关的项目, 表示递进式发展”,应使用连接号的基本形式即一字线“—”,而不应再使用与破折号同形式的二字线 “——”。</div></td></tr></table></td></tr></table></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02:43:17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括号的位置要正确</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face="宋体"><p 2em?=>括号用来标明行文中注释性的话。括号里的话如果是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的,这种括号叫句内括号,句内括号要紧贴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括号里的话如果是注释整个句子的,这种括号叫句外括号,句外括号要放在句末的标点之后。例如:“中小学的美育(包括音乐、美术、劳作等)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应切实加强。”“‘以钱买分’,即录取时对多缴费用的学生可以降分若干的做法不仅违背平等原则,而且还会在学生思想上产生深刻的消极影响,恐怕也不符合收入并不高的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愿望。(目前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还应该注意听取广大工人、农民的意见。)”<p 2em?=>前一例括号里的话是注释“美育”的,所以紧跟其后。后一例的括注是整个句子的,所以放在句末点号之后。<p 2em?=>两种括号都有放错位置的。例如:“20 世纪末,能源危机、人口过剩、资源破坏(最重要的是淡水资源)、环境恶化,以及接连不断的灾变,向人类敲起了警钟。”“很多企业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不强,一些为中国所独有的技术未申请专利就公之于众,丧失了获得巨大收益的机会(如中国发明的一种生产维生素 C 的技术,许多外国企业愿高价购买,结果一个技术人员将该技术作为论文公开发表)。”“有些建议的奏效需要很长时间(例如1979年关于改进教育系统的组织管理的建议),现在作出评价为时过早。反之,有些建议提出后几十年仍然有效(例如 1937年关于外语教学的建议,以及 1965年关于中学外语教学的建议)。”<p 2em?=>三例都是句内括注。第一例括注应放在“资源”后,因为是对“资源”而不是 “资源破坏”的注释说明。第二例括号应放在“公之于众”后、逗号前,因为括号里的话是注释“一些为中国所独有的技术未申请专利就公之于众”的,应紧跟在它后面。第三例头一个括注应放在第一个“有些建议”后,后一个括注应放在第二个“有些建议”后。<p 2em?=>下面两例是句外括号放错的:“一些人热衷于媚上,甚至把吹吹拍拍当成了登龙法门(当然,这么说不是提倡上下疏离,不意味接近领导就不好。) 。”“我忍不住喊道:‘你,快点回来( 我怎么用的是命令口气?大概是怕显出自己的胆怯吧。)’”前一例的括注是针对全句的,应移置句末的句号之后。后一例的括注应放在引号完了之后。</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02:43:29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括号内语句末尾怎样用标点</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face="宋体"><p 2em?=>一般来说,句内括号里的注释性文字末尾不用句号。语句短的,一般都知道不用;即使文字较长,中间用了逗号,句末也不用句号。例如:“好几十年前,一位先生写过《差不多先生传》(我记得是胡适写的,问过几个六十几岁的人都说是,可就是至今未查出原文,所以这里不作肯定),也是杂文,影响颇大。”句内括号里的注释文字末尾更不能用逗号,下面一例用法不对:“从 60 年代开始,他就组织和进行了大量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以作为他理论的佐证和支持。”括号内的逗号应去掉,后一半括号后面加一个逗号,这个逗号是全句中间的停顿点号。<p 2em?=>但是,有时为了表示某种语气和情感,句内括注文字末尾可以使用问号和叹号。例如:“日本出版行业也问题重重,其一即编辅人员日益‘上班族化’(机关干部化?)。”“如果卢佛宫的名画能像自来水那样,龙头一开,就哗哗地(免费!)流进你家,你对艺术的态度会发生变化吗?”“我到西树岭(变化多大啊!)不久,就得知两位老人已经过世好几年了。”<p 2em?=>如果是句外括号,括号内注释文字要根据需要使用句末点号。例如:“他在中学时代就萌生了无神论思想,反对专制。他写了许多充满辛辣的讽刺短诗,被人们以手抄本流传着。(这些诗,至今被保留下来的,大多数都已残缺不全。)”</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02:43:51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不要滥用着重号</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face="宋体"><p 2em?=>着重号的作用是标明请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要注意着重号和引号的不同,着重号是用来标明着重论述的对象。该用引号的地方不要用成着重号。例如:“知己知彼是战争认识的主要法则,是‘知胜’和‘制胜’的认识基础。”“连词因为通常用在句子开头,后面用所以。” 前一例“知己知彼”、后一例“因为、所以” 下面的着重号都应改成引号。<p 2em?=>着重号要在十分必要时才用,并不是语气或语义一加重就用着重号。一段或一篇文字里加着重号的地方不应该很多。不多,才有重点强调的意义;否则就无所谓重点了。麻麻点点用得很多,不好看又影响阅读。下面两例的着重号也用得没必要:“赵小强发现,尽管他说这些话时非常真诚、自然、优雅,听他这些话的人却大多显出迷惑不解乃至不安的神色。”“孩子以自私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决定于<u><em>父母的培育方式和父母对孩子的态度</em></u>。(横线斜体表示着重号)”<p 2em?=>这些词语之下不加着重号,读者也会根据阅读习惯自然地注意它们,因此着重号用得没必要,应去掉。</div></td></tr></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专名号的用法</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face="宋体"><p 2em?=>专名号是一条直线,横行文字中标在字的下面,直行文字中标在字的左边。专名号用来标明人名、地名、朝代名,也可以标明国名、民族名、机关团体名、学校名、企业名等。例如:“鲁迅生于浙江绍兴,父亲姓周,母亲姓鲁。”“台湾、韩国、新加坡和香港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专名号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现代书面语中很少用,主要是排印费工,书写不便。</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02:44:12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单指标题用书名号还是引号?</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face="宋体"><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编 者 附 言<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单指标题用书名号还是引号,曾是长期困扰编者的问题。开始用书名号,有读者提意见;后来用引号,还是有读者提意见。在处理稿件时,往往无所适从,书名号和引号混用。<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在这次会诊之前,编者曾请教过一些专家,包括研究标点符号的权威人士,并没有统一意见。这次会诊,百家云集,高见迭出,同样没有统一意见。相比之下,编者认为用书名号的清晰度虽高,但不如引号准确。<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以后本刊碰到这类问题,一律以引号为规范,顺告各位读者、作者朋友。<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p align="center" 2em?=>一篇题为《天才》的小说?<p align="center" 2em?=>一篇题为“天才”的小说?<p 2em?=>用书名号的三条理由<p 2em?=>愚以为用书名号为好。理由是:虽是单指标题,但它是一部书或者一篇文章的代表,指的就是一部书或者一篇文章。譬如《咬文嚼字》2002 年第 3 期所引句子“一篇题为《天才》的小说”,“天才”不是单个的名词,而是代表一部小说,理当用书名号。其次,既然是“题为”,已经指出是“题”,是名称,就应该用书名号。其三,引号一般用在强调、突出,或者有特殊意义的地方,目的在于使所引对象“显豁”。而书名号本身就有“显豁”的作用,没有必要改用引号。 <p align="right" 2em?=> (朱睛方)<p 2em?=>不能有法不遵<p 2em?=>我只知道由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5 年 12 月 13 日批准、1996 年 6 月 1 日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中关于书名号的使用是这样规定的:“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这里是说得很清楚的,凡是“名”均用书名号来标示。“标题”当然也是“名”,为什么不用书名号而偏要用引号?关于引号的使用,《标点符号用法》上是这样规定的:“引号,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这里并没有说“标题名”可以用引号来标示。《标点符号用法》是国家标准法,为何有法不遵,而要另立自己的“格式”?从我所看到的全国各地的许多报刊来说,不管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新闻的标题,绝大多数都是用书名号来标示的。<p align="right" 2em?=> (陈鹤翔)<p 2em?=>用引号不合适<p 2em?=>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书名号用来标示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引号用来标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以及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而“天才”是小说的标题,是篇名。它既不是着重论述的对象,也并非有特殊的含义,所以在“一篇题为‘天才’的小说”中用引号不合适。只有用书名号,才能说明“天才”的性质。 <p align="right" 2em?=> (张燕春)<p 2em?=>书名号可定出标题的特殊性<p 2em?=>过去我也以为,单指标题用引号为好,理由是这有利于将一本书、一篇文章与它们的标题(因为标题是不包含书或文章内容的)区分开来。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还是用书名号为宜。理由有二:(一)标号主要起标示的作用,引号标示的范围太广,无法突出“标题”的特殊性,不如用书名号更能明确标示出有关文字是文章标题。(二)书名号,顾名思义当然是标示书名或文章篇名的,而标题就是篇名,用书名号是名正言顺的。<p align="right" 2em?=> (李 聿)<p 2em?=>《毛泽东选集》是这样处理的<p 2em?=>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6 月第 2 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题注:“这是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的一部分,原题为《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全书题注中,凡是涉及标题时,都是采用这样的处理方法,即用书名号。<p 2em?=>我查过《毛泽东选集》的竖排本,同样的内容原来用的是引号。<p 2em?=>《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是非常严肃的。由原来的引号变为书名号,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种处理方法,可供我们借鉴。<p align="right" 2em?=>(曹 政)<p 2em?=>一般用书名号的比较多<p 2em?=>行文中说“题为某某”“以某某为题”等,某某指书、文章等名称时,某某有用引号的,例如:<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1) 1996 年春夏之交,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家索卡尔在一家文化批评的先锋刊物《社会文本》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越过边界,迈向量子引力的变革性诠释学”的文章。<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2)文章以“小荷才露尖尖角”为题,含蓄,得体。<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也有用书名号的,例如:<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3)曹雪芹的未完稿题名《石头记》。<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4) 40 年代,我写了一个七八十万字的长篇,描写抗战中男女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有一些章节曾在香港刊物上发表,起名叫《山山水水》。<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5) 1996 年 9 月在乌鲁木齐召开了“世纪之交中国古典文学与丝绸之路文明”国际会议。会上,我提交了题为《罗布泊探险考察一世纪》的论文。<p 2em?=>用引号,表明引号中的这些词语是作为特殊名称用而不是在一般意义上使用的;用书名号则更明确了它们是书名或文章名等而不是别的名称。因此这种情况用引号 和书名号都是有道理的。只是一般用书名号的比较多。 <p align="right" 2em?=> (刘一玲)<p 2em?=>正确理解《标点符号用法》<p 2em?=>同为“标题”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指具体的书、报、刊等的名字,一是指名字所代表的书、报、刊等实体。《标点符号用法》4.15.2 规定:“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它说的显然是后者,对此我们要有正确的理解。单指具体书、报、刊等的名字的不在其列。单指具体书、报、刊等名字的,当用引号标示。“一篇题为《天才》的小说”,应为“一篇题‘天才’的小说”。如用书名号,则侵犯了引号的职权。书名号可视为引号的特殊类型,但毕竟与引号有不同分工,那就是,引号一般标示单纯的文字内容,书名号标示代表书、报、刊等实体的名称。 <p align="right" 2em?=> (王惠明)<p 2em?=>题目和文章不是一回事<p 2em?=>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后边举有四个例句,其中《红楼梦》代表“书”,《孔乙己》代表“篇”,《人民日报》代表“报纸”,《中国语文》代表“刊物”。 就拿《孔乙己》来说,它代表鲁迅的一篇小说,所以用上书名号。但是小说的题目并不等于小说本身。如果有人要解释这个题目,即鲁迅为什么用“孔乙己”三字作题目,就不能用书名号,只能用引号了。<p 2em?=>试比较一道语文试题的两种标点法:<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1.以《与时俱进》为题,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议论文。<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2.以“与时俱进”为题,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议论文。<p 2em?=>显然,前者用书名号是不妥的,因为教师命题时和学生审题时,还没有写成文章呢。“与时俱进”仅仅是一个题目,当然应该用引号。 <p align="right" 2em?=> (余双人)<p 2em?=>比较两个句子<p 2em?=>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加上了书名号,它所表示的意义已不再只是这个词或短语的意义了,而是指以这个词或短语为名称(标题)的特定的一本(套)书、一篇文章、一种刊物、一部影视片、一首歌曲等。如果一个词或短语加上了书名号并不具备上述功能,那么这里使用书名号就不合规范。<p 2em?=>请看下面两个句子:<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①《子夜》是别有深意的一部力作。<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②该书以《子夜》为题是别有深意的。<p 2em?=>例①中的“《子夜》”指的就是以“子夜”为题的这部著作,书名号使用是正确的。例②中的“《子夜》”指的仅是“子夜”这个标题本身,而不表示以“子夜”为题的这部著作。因此,例②的书名号使用是错误的,应改用引号(系对标题的直接引用) 。<p align="right" 2em?=>(李家君)<p 2em?=>我的观察<p 2em?=>我觉得用引号为宜。不妨看一些实例:<p 2em?=>“《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以‘周总理,你在哪里?’为题,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们寻觅周总理急切而深沉的感情。“(《语言美》1989.9.10)前者指作品,用书名号:后者指标题,用引号一清二楚。相反,明明说的是标题,偏偏用书名号标示,看来就十分别扭。 例如:”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大雁情》中的四个小标题分别是《她……》、《她?》、《她。》、《她??》。“(《语言美》1989.1.25)全都是书名号,相互关系显得很乱。<p 2em?=>就我所见,比较严谨的出版物大都趋向于这种认识。高中语文教材(实验修订本·必修 2000 、2001 年版)第二册第 11 页注①“选自中译本《物种起源》,原题是‘导言’,有删节”。第 30 页注⑤“〔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左联’五位作家被捕遇害的消息,《文艺新闻》第三号以‘在地狱或人世的作家?’为题,用读者向编者打听五位作家下落的方式,首次透露出来”。第三册第 147 页 “给材料作文(1)根据下列材料,谈谈自己的见解。题目可定为‘“扫一屋”与“扫天下”’(也可另拟题目)”。<p 2em?=>本人是语文教师,对语言文字标点的特殊地方特别留意。 1996 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试题作文试卷:“在一次漫画欣赏会上,对这两幅漫画,有人说这幅好,有人说我喜欢那幅,那么你呢?请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这试题就明确地用引号标示标题。高考被称为“指挥棒”,其试题自然具有权威性、规范性。 <p align="right" 2em?=> (魏鉴文)<p 2em?=>不可使用书名号<p 2em?=>句中指文章标题的词语,究竟用书名号还是用引号,在教材中也有分歧。如上海高级中学语文课本( H 版):<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1.有一篇题为《也谈“逆境成才”》的作文,为了证明文中提出的“顺境更有助于出人才”这一观点……(高三第二学期《语文》第 177页)<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2.本文题为“白鸽”,为什么先写晨景,继写乌鸦,然后才写白鸽?(高一第二学期《语文》第 20 页)<p 2em?=>书名号尽管叫书名号,但单指书名,不可用书名号。因为“书的名称”和“书”是不同的概念。标点的正确用法是,在行文中谈到某一部书、某一篇文章时,要用书名号;如果不是指书或文章,而指书的名称或文章的标题,不能用书名号。为了表示突出,可以用引号。 <p align="right" 2em?=> (俞敦雨)<p 2em?=>外指、专指和自指<p 2em?=>大致可以这样说,一个词语在不加标号的情形下使用,是在按固有的词义进行外指;在加上书名号的情形下使用,是在按特殊约定进行对书的专指;在加引号的情形下使用,是在对词语进行自指。那么单指书的标题时该用书名号还是引号呢?显然单指书的标题意味着我们需要指向的是这个标题也即充当标题的词语本身,属于自指,当然应该加引号,如果加书名号就会指向这个标题所指向的书了。让我们用这样三个例句来显示词语用于不同指向时相应的标号使用情况:<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1) 19 世纪末物理学界出了许多天才。(不需要加标号,“天才”按固有的词义指向具有天才特征的人。)<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2)小说《天才》我早就读过了。(加书名号,“天才”指向以“天才”命名的小说。)<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3)一篇题为“天才”的小说引起了他的兴趣。(加引号“天才”指向作为小说标题的“天才”这个词语自身。)<p align="right" 2em?=> (刘大为)<p 2em?=>书名号不如改为作品号<p 2em?=>我也同意用引号。出现这一问题,我觉得和书名号这一名称有关。我建议书名号改为作品号。其理由有二:一是书名号的概括性差,书名号的适用范围,不仅仅是书,报纸、刊物以及电影、戏剧、歌曲、绘画、美术等等,凡作品之类皆用书名号,那不如干脆称之为作品号;二是书名号容易引起误解,似乎只要是名称,就可用书名号,实际上它指的是包括名称在内的整个作品,用书名号容易把名称和整体混为一谈,改称作品号则可避免这种情况。</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02:44:33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书名号的误用</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face="宋体"><p 2em?=>一、误用于课程、学科和课题名称<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1)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有幸聆听李赋宁教授亲自讲授《英语史》课程。……所以,当我读到李先生赠送的《英语史》时,喜悦的心情不言而喻。<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2) 10 年来,先后开设了《图书发行学概论》、《图书发行企业管理》、《图书市场信息学》、《图书储运学》、《对外图书贸易》等十几门专业课,培养了各类学生 2900 余名。<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3)和平乡计划对全乡乡民进行一次以《社会公德》、《环境卫生》、《建立文明幸福家庭》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培训。 <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4)关于《书籍编辑学》的几个问题。<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5)1998年12月9日,浙江省财政厅会议室,《关于“两保两挂”的多视觉理论思考》联合课题立题会在此召开。<p 2em?=>课程不同于课本、教材,不能用书名号。例(1)的第一个《英语史》是课程名,要把书名号去掉,第二个《英语史》是书名,使用书名号是对的。例(2)五门课程名称外加的书名号要去掉。例(3)三个书名号内是培训的主要内容,不是培训教材名,书名号可改为引号。例(4)是一篇文章的标题,文章内容是谈论书籍编辑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建设问题,“《书籍编辑学》”会使人误会是一本书的书名,书名号可去掉或改为引号。例(5)课题名称还只是一个研究题目。不是研究成果名称,书名号可改为引号。至于讲座的名称,则可用书名号,因为讲座有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可作为作品看待。例如:<p 2em?=>(6)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先生将主讲《20世纪中国画概述》,对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情况、艺术流派等予以总结和归纳。讲座于每周日上午 9 时开始。(《北京晚报》1999.4.3)<p 2em?=>二、误用于征文活动名称<p 2em?=>征文活动名称不是作品名称,可用引号,不宜用书名号。例如:<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1)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中华读书报于5月份开始,联合举办“书与人的故事”征文活动。(《光明日报》1997.05.27) <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2)北京市教委与《中学生》杂志社联合举办《迎接建国50周年》征文(《北京晚报》1998.12.23)<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3)《素质教育进我家》征文启事<p 2em?=>本报教育部与天津教育杂志社《家长》编辑部共同举办“素质教育进我家”征文活动。<p 2em?=>例(1)征文活动名称用了引号。例(2)“《迎接建国50周年》”、例(3)“《素质教育进我家》”的书名号要改为引号。<p 2em?=>三、误用于调查活动名称<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中央电视台还通过调查网,运用问卷的形式进行了三次专项调查,分别是:《专栏节目调查》、《栏目设置专项调查》、《“十四大”电视宣传效果调查》。<p 2em?=>例句中的三个书名号要删去,所讲的是三次调查活动,不是三篇调查报告。<p 2em?=>四、误用于培训班、学校、出版社等文化教育机构的名称<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1)开设《高等电子自控专业班》<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2)联合举办《行知艺术函授学校》<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3)苏联《真理》出版社1985年度出版计划草案<p 2em?=>三例的书名号要删去。我国书刊中常常看到苏联和俄罗斯出版社的名称。俄文<p 2em?=>原名有时用引号(《》)标示社名,不能照样移植于中文译名中。例(3)中的“真理”是出版社名,不是报刊名称,不能用书名号,改用引号(“”)也不符合我国习惯,把书名号删去即可。<p 2em?=>五、误用于奖品、奖状名<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1)获得《最佳印象》《自我审美》《卡拉OK》等 6 个奖杯<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2)荣获《第五届全国发明奖》和《北京儿童用品优秀产品奖》<p 2em?=>例(1)的书名号可改为引号,例(2)的书名号可删去,或改为引号。<p 2em?=>六、误用于商标名<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1)《华光》牌光胶片<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2)《圣塘山》牌绞股蓝茶<p 2em?=>商标名不用书名号,以上两例的书名号可删去。<p 2em?=>七、作品和出版物名称该用书名号而未用<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1)三年前,一位美国人和一位新西兰人合写了一本书,书名是《学习的革命》,副标题是“通向 21 世纪的个人护照”。<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2)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全诗共分三篇,由“地狱”、“炼狱”、“天堂”组成。<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3)历史剧《东周列国》分“春秋篇”和“战国篇”,各 30 集。<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4)由李先念题写片名的“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宣传图片将出版发行<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5)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有许多风格独特的雕塑品……。图左一为墨西哥城科技馆前的雕塑“出壳”。左二:“起跑”。左三:“太阳神和月亮神”。<p 2em?=>(6)1989年,何鄂的另一件代表作《绣花女》在第七届全国美术展上获 “刘开渠雕塑艺术基金奖”。(《光明日报》1999.01.05)<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7)昨天,我国1999-2“汉画像石”特种邮票发行。该套邮票共 6 枚,由“牛耕”、“纺织”、“舞乐”、“车马出行”、“荆轲刺秦王”和“嫦娥奔月”组成。<p 2em?=>(8)虎年作为“虎头”的《戊寅年》生肖邮票设计得虎虎有生气。(《光明日报》1999.01.07)<p 2em?=>例(1)书名正题用书名号,副题也应当用书名号。例(2)的三个篇名、例(3)两个篇名的引号要改为书名号。例(4)图片名“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改用书名号。例(5)三个雕塑名要改用书名号,如例(6)。例(7)邮票名的引号改为书名号,如例(8)。</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02:44:49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并列书名号的标点</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face="宋体"><p 2em?=>书名号的并列关系清楚、格式整齐,书名号可直接连接,中间不必加顿号或逗号分隔,如果书名号之外还有其他文字会造成书名号的界限不清,则须加点号分隔。例如:<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1)《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文汇报》联合记者组(《光明日报》1997.5.10)<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2)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3)解放后,钱钟书先生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光明日报》1998.12.21)<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4)明代梅膺祚于1615年编成《字汇》一书,将部首合并为 214 部,其后的《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1915 年)、《辞海》  (1936年)等沿用了《字汇》的 214 部,成为几百年最通用的部首分类法。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5)这些社团编辑出版过许多文学刊物,影响较大的刊物要算《小说月报》《创造》月刊、《语丝》《心潮》等几种。<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6)另外还可以参考《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张舜徽编著,一九五五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郝建梁、班书阁编著,一九五七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p 2em?=>例(1)(2)的书名号并列关系清楚,中间没有加点号。例(3)(4)在书名号之外有“五卷”“(1915年)”“(1936年)”等字样,为使这些文字归属清楚,书名号之间加了顿号。例(5)列举了四种刊物,只在《创造》月刊后面加了顿号,其他刊<p 2em?=>名之间也要加顿号,层次关系才清楚。例(6)第一个括号后要加顿号或“和”字,使与后面的书名号分开。<p 2em?=>并列书名号之间有一处加了“和”“或”“还是”等关联词语,其他书名号的分连关系是否清楚,也要考虑。例如:<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7)《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在中国长篇小说中,最为著称。(孙犁《关于长篇小说》)<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8)如果将题目《时钟》改为《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或《时间就是生命》之类,写法跟课文会一样吗?(高尔基《时钟》思考和练习)<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9)到了清代,又产生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10)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人物、不寻常的英雄。<p 2em?=>例(7)最后两个书名号用“和”连接,前面的书名号用顿号分隔,表示这四种并列书名号是联合关系。例(8)最后两个书名号用“或”连接,前面的书名号用顿号分隔,表示这三种书名号是选择关系。例(9)后两种书名号用“和”连接,前面两种书名号之间最好加顿号分隔,表示这三种书名号是同属一个层次的并列关系。例(10)用了表示选择关系的“还是”,前两个书名号之间要加顿号,表示在三种书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前两种书合成一组再与别的书发生选择关系。<p 2em?=>书名和书中的篇名,不宜并列。例如:<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11)《北史》《吕思礼传》记述了这个北周大政治家生平勤学的情形。<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例(11)《吕思礼传》是《北史》的篇名,两者不能并列,可改为“《北史·吕思礼传》”或“《北史》吕思礼传”。</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02:45:1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书名号和括号并用时括号的位置</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face="宋体"><p 2em?=>书名号和括号并用时,如果括注是书名、篇名的一部分,括注放在书名号里边,否则放在外边。例如:<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1)《越南史略(初稿)》<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2)《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4)《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5)《琵琶行(并序)》<p 2em?=>例(1)的“(初稿)”、(2)的“( 社会主义部分)”、(3)的“(试用)”、(4)的“(试行)”、(5)的“(并序)”是书名、篇名的一部分,放在书名号里边。<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6)《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7)《辞海》(缩印本) <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8)《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9)《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多媒体版) <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10)《党课教材》(农村版)/(机关版) <p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11)《人民日报》(海外版)<p 2em?=>例(6)的“(修订本)”、(7)的“(缩印本)”、(8)的“(合订一卷本)”、(9)的“(多媒体版)”、(10)的“(农村版)/(机关版)”、(11)的“(海外版)”是书报的版本说明,不是书报名的一部分,放在书名号的外边。版本有时可不用括号,如:《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人民日报》海外版。这里说的是一般处理原则。如果作者或出版者有意把“(××本)”“(××版)”等作为出版物名称的一部分,也可以放在书名号内。</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1 03:12 , Processed in 0.09001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