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62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转帖】数学工具、 物理方法——热点之汇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26 22:2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数学工具、 物理方法——热点之(一)
田增银

物理问题的分析研究乃至物理学的发展都与数学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物理科考试说明也明确地指出了这种唇齿相依、血肉相连的关系。物理科考试说明原来的提法是“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后来的提法改为“利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今年的考试说明没有提到数学,这种变化暗示:物理科对数学的要求更高了,不只是数学知识,还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和技巧。     

例1、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对两球质量m1、m2的大小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解析:该实验要求入射小球质量大于被碰小球质量,即:m1>m2 ,其主要目的是避免入射小球m1 反弹,则在表示入射小球碰撞后的水平速度时, 应用OM关于重垂线对称的OM’来表示,将会使 问题变得复杂。                                                                                            

为什么m1>m2 就可以避免m1反弹呢?

研究m1、m2 在水平方向碰撞的过程,选向右为 正方向,设碰撞过程为完全弹性碰撞,如图1所示。则:

m1V1=m1V1'+m2V2'          …………①

m1V12=  m1V1'2+  m2V2'2        …………②

已知V1>0、V2'>0,要入射小球m1 不反弹,需V1'>0。①②两式联立求解得:

m1(m1+m2)V1'2-2m12V1V1'+ m1(m1-m2)V12=0…………③

这是关于入射小球碰撞后速度的一元二次方程,要V1'>0,需:

1)、根的判别式  ≥0,即:4m14V12-4m12(m12-m22)V12≥0,解得:4m12·m22·V12≥0,此式恒成立,看不出什么问题。

2)、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是V1'1、V1'2,要V1'>0,由韦达定理得:

V1'1+V1'2=  >0,即:  >0,此式也恒成立,还是看不出问题。

V1'1·V1'2=  >0,即:  >0,解得:m1>m2 ,可避免入射小球反弹。

从完全弹性碰撞的角度看,两球在碰撞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  。

  m1(m1+m2)V1'2-2m12V1V1'+ m1(m1-m2)V12=0,解得:  。

当取“+”时,  ,这是没有放被碰小球时的情况。

当取“-”时,  ,要避免入射小球反弹,V1'>0,则m1>m2。

  例2、一探照灯照射在云层底面上,这底面是与地面平行的平面,如图2所示,云层底面高,探照灯以匀角速度ω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当光束转过与竖直 线夹角为θ时,此刻云层底面上光点的移动速度等于          。

解析:要求光束转过与竖直线夹角为θ时,云层底面上光点

移动速度,即瞬时速度,。瞬时速度某过程平均速度当  时

的极限值。假设一个  过程,光线转过  ,云层底面上光点的

位移  ,则该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由三角

知识可得  ,故

,当  时,  ,  ,

则  。

综上所述,物理问题除了基本概念的判断推理之外,大多要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应用数学工具求解。

设计评价题的分析方法——物理热点之二

2002年全国高考《考试说明》: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这种形式的考查早在2001年高考物理上海卷就已出现,如第16题要求对实验步骤和器材的选择作出改进;第18题设计完成力电转换器实验并设想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第20题要求对所给解答方法作出评判、评价。从这一点来看,各试点省市的高考物理命题方向也反映了全国高考的改革动向。

分析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有相关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其次以所学知识为评判标准判断所给解答、分析方法、设计思路和实验结果作出评判,最后进行修改完善并预期结果。

例1、成都晚报02月20日讯:参加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美国先进科学协会年会的科学家,将在 2月 22日首次认真讨论人类如何飞往离地球最近的宇宙星球;而由于星际飞行是跨世纪并且需要减轻重量,宇航员将全由女性担任。星际飞行将利用一束激光作为推动力,将一艘宇宙飞船送上距地球 4.3光年的半人马座,来回时间约需 200年。为了减轻重量,宇航员全部为女性,科学家会为她们准备精子库使她们可在宇宙飞船上产子。

解析:材料背景涉及宇宙飞船从地球到半人马座的运动过程,一般可设计为先加速运动至最大速度,这是典型的机车启动模型,达到最大速度后匀速运动,最后作减速运动,若能作出速度时间图像,可考虑最短运动时间、加速度、牵引力和牵引力功率(激光的功率),具体运动图景未作详细说明,有可能要求学生完成。

材料还涉及科学家对减轻宇宙飞船重量的设计方案:宇航员全部为女性。这种设计是否合理?需学生进行评判、评价。第一个问题:全女班飞行过程,如何解决生育繁殖问题?可以采用生物学手段。第二个问题:男女个体体重差异并不很大,全女班是否能解决根本问题?男女个体体重差异并不很大,下一代也可能出生男孩。第三个问题:有其它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吗?从宇宙飞船的材料上,采用高强度、耐高温但轻质的材料;生产、生活供给上,采用无土栽培技术;能源上,宇宙飞船外表采用光能源,内部可用核能,尤其是轻核的聚变反应原理,甚至可应用反物质能量——中学物理已有涉及:  。

例2、新华网(2002.03.21)消息美宇航局19日宣布,国际空间站下个月将安装人类在太空中的第一条铁路。

  这条铁路将沿着国际空间站的主干结构框架安装在站体外部,其用途是使国际空间站的机械臂在执行空间站建设及维护任务时能够自如移动。

铝制轨道车及首段43英尺长的轨道将由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4月份送入太空。今后两年内,航天飞机将陆续把更多轨道送往国际空间站。轨道的长度最终将达到360英尺左右。

  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提供的数字,即将安装的轨道车重量为1950磅(约885公斤),虽然是由功率仅0.01马力的双电机驱动,但却可以让重达23吨的货物沿轨道移动。轨道车的移动既可以由太空站内的宇航员操纵,也可以由地面指挥中心控制。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这段铁路虽然长度有限,但却要在太空中经受高温和严寒的考验。

    解析:问题一,轨道车由功率仅0.01马力的双电机驱动,但却可以拉动重达23吨的货物,能否实现?电机需要克服的是轨道车与轨道之间的摩擦力,而不直接是重力,这与特技表演中用牙齿或胡须拉动汽车是一个道理。

问题二,轨道车的运动过程,也是典型的机车启动模型,也有可能要求计算动摩擦因数、运动时间、加速度、牵引力和牵引力功率。

问题三,轨道车的移动若由地面指挥中心控制,采用哪种方式?高中物理在电磁波谱中提到红外线的特性:频率低,波长长,易于衍射,可用于远距离摄影和遥控;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家用电器的遥控器就是这一原理。

关注科技前沿——物理热点之三

  

2002年考试说明要求:“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一点在历年高考中早有体现,如:2000年1月26日我国发射了一颗同步卫星,2000年高考<全国>卷第20题便涉及此事;2001年3月23日和平号空间站成功坠落在南太平洋海域,2001年高考物理<全国卷>第19题便考查了相关的物理问题;……。这提醒我们要热切关注我国的重要科技成果及世界特大科技事件。


    例1、1998年6月3日由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主持的、中美等国家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由“发现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阿尔法磁谱仪”AMS(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是为了在外层空间进行寻找反物质、暗物质以及研究宇宙射线实验研制的首台太空磁谱仪。所谓反物质即质量与正粒子相等,带电量与正粒子相等但电性相反,例如反质子即为  ,假若使一束质子、反质子、  粒子和反  粒子

组成的射线在正交电磁场中沿直线OO’从O’点进入匀强磁场B2而形  

成4条径迹,如图1所示。则:(        )

A、在O’点各粒子的动量相等;

B、在O’点各粒子的动能相等;

C、1是反质子的径迹;

D、4是反  粒子的径迹。

解析:该题乍一看,是高科技的“阿尔法磁谱仪”,但其简化

模型就是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问题。四种粒子在正交电磁场中沿直线OO’运动,是速度选择器问题,说明四种粒子均为  ,但由于质量有差异,动量和动能不相等;从O’点进入匀强磁场B2之后,根据左手定则,3、4为正粒子径迹,1、2为反粒子径迹;带电粒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作匀速圆周运动,由  可知:1为反质子径迹、2为反  粒子径迹,故正确答案为C。

例2、1998年8月20日,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为美国“铱”星公司成功发射了两颗“铱”星系统的补网星。1998年9月23日,“铱”卫星通迅讯系统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一场通讯技术系统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原计划的“铱”卫星通迅讯系统是在距地球表面780km的太空轨道上建立一个由77颗小卫星组成的星座。这些小卫星均匀分布在覆盖全球的7条轨道上,每条轨道上有11颗卫星。由于这一方案的卫星排布象化学元素“铱”原子的核外77个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一样,所以称为“铱”星系统。后来改为由66颗卫星,分布在6条轨道上,每条轨道上11颗卫星组成,仍称它为铱星系统。

1)、“铱”星系统的66颗卫星,其运行轨道的共同特点是:(      )

A、以地轴为中心的圆形轨道;         B、以地心为中心的圆形轨道;

C、轨道平面必须处于赤道平面内;      D、铱星运行轨道远低于同步卫星轨道。

2)、“铱”星系统的两条相邻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      )

A、  ;     B、0;        C、  ;       D、  。

3)、铱”星系统的卫星运行速率约为:(          )

    A、7.9km/s;    B、7.5km/s;    C、3.07km/s;    D、11.2km/s。

解析:1)、“铱”星系统的66颗卫星均匀分布在覆盖全球的6条轨道上,这6条轨道必然都是以地球球心为中心的球面上的大圆,故排除A、C,选B;卫星均匀分布在距地球表面780km的太空轨道上,比起“同步卫星”距地面的高度h=3.58×104km确实低得多,答案D也正确。

2)、“铱”星系统的6条轨道都以地球球心为中心的球面上的大圆,且“均匀分布”,则两条相邻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  。故答案C正确。

3)、7.9km/s是第一宇宙速度,是轨道为正圆时的最大运行速度;11.2km/s是第二宇宙速度,卫星将挣脱地球吸引;3.07km/s为地球同步卫星的稳定运行速度,此三者均可排除。答案为B。

我国于3月25日成功发射的“神舟”三号飞船,以及美宇航局设计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条太空轨道和4月15日进行通车试验的“移动运输车”,都极为可能成为今年科技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6 22:27:0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社会热点——物理热点之四:

   

近年来的高考物理,也常常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拿来分析讨论,如1998年特大洪灾便在2001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中反映出来。这种考试导向,是要培养眼耳紧跟窗外事、头脑勤思窗外事的新时代的知识青年。

例1、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库尔斯克”号多功能核动力潜艇在巴伦支海遇难,艇上118人名官兵全部葬身海底,消息传出后全世界为之震惊。据法新社报道,库尔斯克”号沉没之前有3~4枚鱼雷发生爆炸,产生了10吨~20吨TNT的爆炸力,把潜艇炸出一个大洞,已知鱼雷爆炸可产生40万个大气压和5000℃高温的气体。则正确的是(      )

①该潜艇的动力来源为重核裂变释放的能量;

②该潜艇的动力来源为轻核聚变释放的能量;

③将潜艇炸出大洞的主要因素是炸药的化学腐蚀作用;

④将潜艇炸出大洞的主要因素是鱼雷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短时间内将潜艇炸出大洞的应该是鱼雷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流,化学腐蚀作用是缓慢的,排除A、C;轻核聚变还处在试验阶段,技术尚不成熟,目前已处于应用阶段的是重核裂变,故正确答案为B。

例2、据报道: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美洲航空公司11次航班于上午8时46分撞击世贸中心北楼,该楼在102分钟后倒塌。南楼于9时02分被恐怖分子劫持的联合航空公司175次航班撞击,56分钟后就倒塌了。这两架飞机都是波音767-200型。

美国纽约世贸中心的两座大楼由高强度钢材建造,高411m,单个塔楼的质量为5×107kg,波音767飞机起飞质量为1.56×105kg(内载51吨燃油),它们的飞行速度大约是103km/h。   

据调查,两楼同高110层,北楼直接受损的是94至99层,而南楼是78至84层。假设飞机对大楼的撞击时间为0.1s,撞击后速度为0,求飞机对大楼的冲击力,并分析为什么两楼过一段时间后才倒塌以及南楼后被碰而先倒塌的原因。

解析:飞机撞击大楼的过程,类似于子弹打木块模型,作匀减速直线运动。根据所给条件可求出加速度  ,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出冲击力F=4.33×108N。

由于两座大楼由高强度钢材建造,所以F=4.33×108N的冲击力也无法直接摧毁大楼。

时速103km/h以上、载重156吨的波音767飞机可以产生60亿焦耳的能量,加上燃料燃烧的能量,足以破坏核心部位的梁柱。

两楼同高,南楼直接受损的是78至84层,受损部位所承受的重力较北楼大,故在重力作用下,南楼先于北楼倒塌。

例3、报道称,军事专家认为,美国发展NMD很可能是一个战略骗局,其目的重点不在防御导弹,而是该计划衍生出的二百多颗卫星所建成的全球情报信息网络,以实现对世界各地发动精确打击的目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9.11事件发生后,为寻找本·拉登的藏身地点,美国将多颗最先进的KH-11、KH-12“锁眼”系列照相侦察卫星调集到中亚上空,该种卫星绕地沿椭圆轨道运动,近地点265km(卫星与地面的最近距离),远地点650km(卫星与地面的最远距离),重量13.6t~18.2t,能够分辨出地面上0.1m大小的目标。

由开普勒定律知道:如果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圆轨道半径跟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相等,那么,卫星沿圆轨道运动的周期跟卫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的周期相同。请你根据上述数据估算“锁眼”系列照相侦察卫星绕地运行的周期。地球半径为R=6400km,g取10m/s2 。

解析:根据题意,“锁眼”系列照相侦察卫星绕地运行相当于  的圆轨道,设运行周期为T,则:    ………………①

假想一物体在地面附近,所受万有引力等于重力,    …………②

以上两式联立求解得:T=5811.4375s=1.61h。

  

  关注生活  热爱生活——热点之(五)

培养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青年一代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思考生活,应该是新一代知识青年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表现。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也就成为近年来高考物理的一个热点。

    如跳绳、拔河、放风筝、滚铁环、瘦身运动、日食月食和闪电雷鸣等司空见惯的现象,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例1、(01年高考理科综合<上海>卷)为了转播火箭发射的实况,在发射场建立了发射台用于发射广播与电视信号。已知传输无线电广播所用的电磁波波长为550米,而传输电视信号所用的电磁波波长为0.566米,为了不让山区挡住信号的传播,使城市居民能收听和收看火箭发射的实况,必须通过建在山顶上的转发站来转发           (选填:无线电广播信号或电视信号)。这是因为:                                                                       

解析:无线电广播所用的电磁波波长为550米,而传输电视信号所用的电磁波波长为0.566米,两相比较,传输电视信号所用的电磁波更不容易绕过一般高度的山头,不容易发生衍射,要让城市居民能收听和收看火箭发射的实况,必须转发波长较短的传输电视信号。

例2、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一官僚家庭,自幼勤奋好读,后来他跟随父亲到过福建泉州、四川简州(今简阳)和京城开封等地,对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有所了解,增长了不少见闻,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才智。

      沈括二十四岁开始踏上仕途,历任东海(在今江苏省)、宁国(在今安徽省)、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等县县令。三十三岁考中进士,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推算历书。

沈括晚年在梦溪园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沈括逝世,享年64岁。根据所学知识,你对沈括的年龄有何见解?

解析:该题属于对生活、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年的时间概念,是以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周期来定义的。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其中M为太阳质量,r为轨道半径。

根据现代宇宙学研究成果,宇宙在不断膨胀,地球的轨道半径r不断增大;太阳不断向外辐射能量,是由其内部热核反应释放出来的,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太阳质量M不断减小,故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不断增大,即一年的时间越来越长。用现代的观点来看,沈括的实际年龄小于64岁。

例3、如图1所示,有的计算机键盘的每一个键下面都连 一小块金属片,与该金属片隔有一定空气隙的是另一块小的固 定金属片,这两块金属片组成一个小电容器,其电容可用式
计算,式中常量  ,S为金属片的正

对面积,d为两金属片间的距离。当键被按下时,此小电容器的

电容发生变化,与之相连的电子线路就能够检测出哪个键被按下,从而给出相应的信号。设S=50mm2,键未被按下时d=0.6mm,如果电容变化了0.25PF,电子线路恰能检测出必要的信号,则键至少需要被按下(        )

A、0.45mm;    B、0.3mm;    C、0.2mm;    D、0.15mm。

解析:电脑已是大多数家庭或学校的常见家电设备,键盘作为主要的输入设备,它是怎样工作的?它是依靠电容器电容的变化进行识别的!某个键的电容变化了0.25PF时,便被识别出它与其它键不同。根据电容公式,  得:  。解得:  。故答案D正确。

关注国计民生——物理热点(之七)

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该是学习的主要目的。交通和能源是国家经济的动脉和命脉,也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2001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健全综合交通体系”、“能源建设要……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建设西电东送的北、中、南三条大通道。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例1、(2001年上海高考第33题)随着人类能量消耗的迅速增加,如何有效地提高能量利用率是人类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图1是上海“明珠线”某轻轨车站的设计方案,与站台连接的轨道有一个小的坡度。请你从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角度,分析这种设计的优点。




  

    解析:列车进站时,利用上坡使部分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减少因为刹车而损耗的机械能;列车出站时利用下坡把储存的重力势能又转化为动能,起到节能作用。

中央电视台报道,2002年春节将近,中央领导慰问某大型煤矿下岗职工。“由于该煤矿资源枯竭,大量工人没有活干………”。由此可见,煤矿、石油等能量资源是有限和不可再生的,“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可开发和利用新型能源主要有: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能、太阳能、核能和反物质能等等。

例2、某海湾共占面积1.0×105m2,涨潮时平均水深20m,此时关上水坝闸门,可使水位保持20m不变。退潮时,坝外水位降至18m(如图2所示)。利用此水坝建

一座水力发电站,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为10%,每天有两

次涨潮,该电站每天能发出的电能是(g取10m/s2):(       )

A、1×108J;    B、2×108J;   

C、4×108J;    D、8×108J;   

解析:涨潮时蓄的水水位保持20m不变,退潮时,坝外水位降至

18m,水坝中共有M=  =2×108kg的水,重心下降了  =1m,重力势能减少  ,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为10%,每天两次涨潮,故该电站每天能发出的电能是  。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南水北调等是“十五”的重点重点建设项目,要引起高度重视。

例3、某电厂要将电能输送到较远的用户,发电机输出的功率为9.8×104W,输出电压为350V,为减少输送功率损失,先用一升压变压器将
电压升高再输送,在输送途中,输电路的总

电阻为4Ω,允许损失的功率为输送功率的

5%,求用户所需电压为220V时,升压、降

压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各是多少?

解析:依题意画出远距离输电电路如图3

所示:电路损失功率P损=P总5%=I22R线,I2=  =  A=35A,升压变压器输出电压为U2=P总/I2=  V=2.8×103V。据理想变压器原理得,升压变压器的初、次级的匝数比为  =  =  =  ,降压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为:P3=P总-P损=P总-5%P总=95%P2=95%×9.8×104W=9.31×104W。降压变压器的初级电压为:U3=  =  V=2660V。所以降压变压器的匝数比为:  =  =  =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6 22:27:36 | 只看该作者
关注生存环境  坚持永续发展——物理热点(之八)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的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大等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因此,“关注生存环境,坚持永续发展”已成共识;对青少年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尤为重要。2001年全国高考便涉及污水处理问题。

例1、(01年高考理科综合<上海>第43题=地球为什么会成为生命的摇篮?试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并用直线相连。

  

地球磁场①
  
A.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地球的质量与体积②
B.削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③
C.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

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④
d.削弱宇宙射线对生命的伤害


    解析:

例2、若地磁场是由地表带电产生的,则地表带电情况:

A、正电        B、负电        C、不带电      D、无法确定

    解析:

例3、在地球大气层外有许多太空垃圾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每到太阳活动期,由于受太阳的影响,地球大气层的厚度开始增加,而使得部分垃圾进入大气层,开始做靠近地球的向心运动,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A、由于太空垃圾受到地球引力减小而导致的向心运动;

    B、由于太空垃圾受到地球引力增大而导致的向心运动;

    C、由于太空垃圾受到空气阻力而导致的向心运动;

D、地球的引力提供了太空垃圾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故产生向心运动的结果与空气无关。

   

从文字图表获取知识的能力——物理热点(之九)

《2002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考试说明》要求:“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理解有关文字、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并能与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同时,“还要能读懂图示的物理意义以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

5.某同学利用一架固定好的自动相机,用同一张底片多次曝光的方法,拍下了一辆小轿车启动后不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照片。

相邻两次曝光的时间间 隔为2.0s。已知小轿车 的车长为4.5m.他用刻度尺测量照片上的长度关系,结果如图所示。请你估算这辆小轿车的加速度a和小轿车在照片中第2个像所对应的时刻的即时速度v。

    解:从照片上可得,刻度尺的1厘米相当于实际长度3m。量出前后两段位移分别为4.00cm和6.70cm,对应的实际位移分别为12m和20.1m,由ΔS=aT2可得a=2.0m/s2,再根据这4秒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可得照片中第2个像对应的速度v=8.0m/s。

  6.右图是我国研制的wd-646型风力发电机的功率-风速

曲线。从图中可以知道:⑴在______范围内,功率随着

风速的增大而增大。⑵当风速达到_____后,功率不再随

风速的增大而增大。⑶在风速为7-12m/s范围内,功率随

风速而变的函数关系式可近似地用一次函数来表示,其

表达式为:                          。

    解:⑴由图看出增函数区间为2-14m/s。

⑵风速达到14m/s后图线变为一条水平线,表示功率 不再增大。

⑶在近似直线上取两点:(7,100)和(12,500),由两点式可得P=80v-460(kW)。

2001年高考物理(上海卷)13.图A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B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1.0 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v=340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                   ,汽车的速度是                   m/s。



图A



图B

  

物理学史与科学方法------物理热点(之十)

2001年高考物理(上海卷)9.请将右面三位科学家的姓名按历史年代先后顺序排列:      、     、    。

任选其中二位科学家,简要写出他们在物理学上的主要贡献各一项:         
        ,                         。

   

牛顿                  爱因斯坦               伽利略

例:2001年高考理科综合(上海)46.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进程中总结了许多科学方法。如分析归纳法、演绎法、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等。在下列研究中,运用理想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是      

A  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说

B  查理得出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

C  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D  伽利略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结论

2001年12月10日是百年诺贝尔盛典,这样重大的事件很可能在今年的高考中有所体现:第一届,伦琴因发现伦琴射线而获得诺贝尔奖,装置及产生原理教材上均有;2001年诺贝尔奖是三位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另外要注意我国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项目和外籍华人所获得的诺贝尔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1-21 16:44:24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1-29 21:48:5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好东西。多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4 06:27 , Processed in 0.08870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