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5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没有告知父母就出去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3 08:4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一次,有位妈妈说她某天去接已上学的7岁女儿,孩子没有和她说就去其它同学家玩了,一直到吃饭前才回家。当时这位妈妈心里非常着急,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打孩子手机是关机。心想如果被坏人骗走、绑架了怎么得了。孩子回家后,这位妈妈了解到孩子曾经给父亲打过电话,但父亲未接。后来孩子手机就没有电了。这位妈妈真是很难办,最后还是罚孩子干家务了。
  
  孩子没有告知父母就出去玩,其实是四个问题混合在一起,首先是孩子的安全问题,其次是孩子的界线问题,三是孩子遇到特殊情况的处理问题,四是如何惩罚孩子的问题。当家长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如果有一个掉了链子,家长必然是担心受怕的。而孩子在同学家玩得不亦乐乎,根本就忘记再和家长联系一下,也不知道家长为此在四处着急。
  
  但从儿童教育的观点来看,在孩子到同学家玩而没有告诉父母的问题上,如果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孩子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假设孩子有过类似经历,而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孩子也是没有错误的。家长因为生气就对孩子进行惩罚,实际上就变成家长的情绪发泄,孩子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情况下,反而感到委屈。参见《超级狠心管教儿女的爸爸》、《教养坏习惯:以毒攻“毒”管教孩子》。
  
  从孩子的安全角度看,目前的社会由于犯罪和交通意外的多发,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已远远超过过去。过去孩子可以在方圆2-3公里随意“游荡”,而今天家长敢让学龄左右的孩子离开视线3分钟,都是非常“勇敢”的。所以,在孩子的安全教育方面,家长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让孩子熟记家人的名字、家庭电话和手机号码,以及家庭住址。参见《案例分析:最好别让陌生人摸你的孩子》。
  
  让孩子记住一些家庭的关键信息是非常有用的,这是保护孩子的一道重要防线。一般情况下,让孩子熟记的方法多采用游戏、竞赛方式,逐步让孩子记住。另外,这些信息不经常复习和使用,孩子也会忘记或混淆,比如电话号码。所以,家长要想办法让孩子使用,好比妈妈去接孩子,就让孩子给父亲打一个电话,孩子会非常乐意的。参见《防止孩子丢失的系列游戏训练》。
  
  从孩子的界线角度看,3岁以后就要开始立各种界线。这不仅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该做,而什么事情不能做。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在逻辑推理和规律上有较大的欠缺,某些事情没有说不能做,孩子就认为是可以做的,这和西方法律的执行是一样的,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做。参看《巧立孩子界线的十条军规》。
  
  另外,对孩子来说,一类事情在孩子眼中可能是许多不同的事情,这就需要家长给孩子的界线是非常清晰和没有歧义的。比如,给孩子规定“不打招呼就不能离开家”,孩子就会认为与“不打招呼就可以回家”,是不同的要求,但实际上家长只想让孩子离开自己时打招呼。这就是家长规定的界线不好,比较好的应该是“不打招呼不能离开爸爸妈妈”。参见《给孩子立界线从小事做起》、《你的孩子听话吗?孩子有界线吗?》。
  
  从孩子应对特殊事件的能力上看,家长是要利用生活的小事件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非常有可能脱离家长的保护,而此时如何让孩子应对就很有必要了,这是家长保护孩子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这的确是家长监护不到位的问题,对于未成年人,如果出了安全方面的问题,那100%是监护人的问题,不是孩子应该承担的。
  
  当孩子真遇到紧急时刻,他们必须掌握的是应该怎么做,比如,什么样的人值得信赖,怎么可以快速联系到父母或老师,如何让家长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对这样的情况,不建议用人工手段刻意的,模拟危机时刻,但可以用故事和游戏的方式,在家里来演示这样的场景,并展示正确的应对方法,以期最大程度的减少孩子的不安。参见《人贩子猖獗如何保证孩子安全》、《渔王教儿子捕鱼带出教育问题》。
  
  从父母如何惩罚孩子的问题上看,强烈反对没有事先约定的进行惩罚。对孩子处罚,应该是规则在先,如果以前没有规定,孩子就没有错误的,就不应该得到惩罚。在孩子心目中,完全不知道为什么家长会有这么大的愤怒,因为孩子可能真的还不知道所做是错误的。如此进行惩罚,对孩子完全没有惩戒效果,只是家长的一种情绪发泄和对孩子的武力压制。参见《孩子成长要有适当的罪恶感》。
  
  对孩子的惩罚也是儿童教育中必备的手段,但需要在孩子认识到错误的基础上,讲究规则在先,惩罚在后。需要事先与孩子一起进行事先约法三章,规定违规后的处罚办法,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惩戒和威慑的作用。尽管孩子有可能犯一些家长意想不到的错误,就算是再着急上火,也不能很随意地惩罚孩子。此时,家长最应该做的反而是借此机会,与孩子一起制定界线。参见《教养坏习惯:父母的无意伤害》。
  
  从家长的应对特殊事件上看,家长也是有许多工作要做的。虽然任何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失去保护,但事先有准备就比没有准备要强得多。聪明的父母会在平时收集一些和孩子相关的信息,比如孩子老师、同学和其家庭、邻居、孩子好朋友的电话,以及孩子喜欢去什么地方等等,这样就可以在无法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去推测孩子可能的去向和进行联系,避免抓瞎似的到处寻找。
  
  回到最初的那位妈妈身上,当事情已经发生,并对孩子进行处罚,但实际上处理还是有点欠妥的。孩子当时虽然没有告知,但也打了电话给父亲,只是父亲没有接,且孩子在手机没有电的情况下,没有继续想办法通知家长,确实是有问题。可是,这种情况是第一次遇到,在事先没有和孩子约定界线的情况下,处罚孩子不好。所以,正确的方法是,这位妈妈应该向孩子道歉,说明自己没有控制好情绪和正确处理这个事件,而后就可以与孩子一起约定类似事情的规则,和对应处罚。参见《对我的孩子,我能改变其命运》。
  
  最后,在儿童教育中,千万不要把做家务当成一种惩罚手段。家长把家务活当成惩罚,是自己从内心认为做家务是很劳累、很无趣的事情,当孩子“懂”得这个结论,在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热爱生活上会有很大的障碍。实际上,家务活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游戏,若家长把家务活当成“奖励”时,孩子未来会很有兴趣地对待,并从中感受到乐趣。参见《让孩子痴迷“家务活”游戏》。(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9 金币 +19 收起 理由
shwyyan + 10 + 10 精品文章!
你带来的幸福 + 9 + 9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5-4 00:35:48 | 只看该作者
我补充一句。为孩子立界限的同时,非常重要的是为父母立界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5-8 21:10:1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我和孩子吃饭的时候,眼看着他说要上厕所,走过去问了服务生,然后推开一个门“进去”了,半天都不出来。定睛细看,大吃一惊,那是“出口”!

放下筷子就跟了出去,外面人来人往,哪有孩子的影子。

正在顺着厕所的指示牌左顾右盼,不知方向,孩子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手还有点点湿,显然如厕已毕。

见我面色不善,孩子很主动的说了:“对不起,我应该先跟你打个招呼的。”

唉,放手,说说容易,做起来,真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8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13 08:44 , Processed in 0.07927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