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3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5年中国小学科学专业年会教学案例4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0-24 16:3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昼夜的变化
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薛建祥
教学预设
教    材:根据苏教自然第十一册《昼夜的变化》自编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的:1、学会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2、学会为自己的猜想收集证据,知道什么是确证,什么是伪证。
        3、学会用绘图的方法构建模型,记录证据。
        4、学会用归纳的方法处理证据,形成概念。
        5、知道尊重证据,学会用证据验证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地球仪、投影仪、手电筒、转椅、数码相机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产生冲突。
1、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可谁
知道,地球上怎么会出现白天和黑夜?
2、问: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能把太阳在空中是怎样移动的,画出来吗?
(意图:学生对昼夜变化的感知是零碎的,让学生将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描述,有利于学生把握认知的起点,构建一个初始的认知模型。)
3、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视频展示仪上,描述自己的作品。
4、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你怎样对这幅图进行评价?
(意图:力求让学生对自己所见的昼夜变化现象进行真实描述,有的学生虽然从科普书上看到昼夜变化的介绍,但他们不能把概念(书中文字的描述)与自己所看到的现象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讨论,让他们发现感性认识与书本知识之间的矛盾,在矛盾中激励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建立模型,解释观点。
1、提出猜想。
(1)追问: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地球上昼夜的变化呢?
(2)学生小组讨论。(要求:用画图的方法把自己的猜想画出来,也可以在图画中补充一些说明文字。)
(3)交流猜想。
(意图:猜想就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部分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已有所闻,但与昼夜形成的关系模糊不清。指导学生学会用画图的方式进行猜想,然后对图画进行描述,有利于帮助学生重新构建或修改初始的认知模型。)
2、建立模型。
(1)过渡:同学们,准备怎样向别人解释你的猜想呢?
(2)想一想:需要哪些材料?实验过程如何操作?(小组讨论并记录)
(3)全班交流并完善各组实验计划。(在交流中,要明确在建立模型的操作过程中的注意点,比如手电筒应该怎么放、怎么观察白天和黑夜……)
(意图:动手之前先动脑,应该成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的行为习惯。在实验之前,让学生围绕猜想,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过程,在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实验技能,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的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
3、模型解释
(1)完成实验,并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记下来。
(2)实验小组的同学到讲台处边演示边描述。
(3)生生评价并互动。(着重解决操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通过自己的解释过后所发现的或产生的新问题。)
4、形成正确的认知。
问:现在大家都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地球上昼夜的变化吗?
三、回归生活,加深认知。(随机)
1、问:为什么平时我们看到的是太阳在空中移动,而不像实验中所看到的那样,感觉不到是地球的自转引起了昼夜的变化呢?
2、学生讨论,想办法进行解释。
四、课堂小结。

教学简析

一直以来,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如何站在科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去认识神秘的宇宙,去探寻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是很多老师都在研究的问题。本课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有意义的材料,让学生亲历科学过程。
可能很多老师认为,这种课最难处理的就是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科学是学生自己学和做的”这一教学理念。因为教材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实验的可操作性不强。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经过精心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有意义的材料,把复杂的现象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比如说把地球上的昼夜转化为地球仪上能否照到灯光,用数码像机代替我们的眼睛,观察地球自转时我们看到的现象等,为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保障。而同时学生也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取证——结果分析”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相信学生这一次探究活动比起以前的探究活动,感觉是不一样的。通过材料的选择,延伸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范围。
二、建立科学模型,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对于浩瀚的宇宙,学生无法身临其境。那学生的学习情境,有意义的材料以及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如何去创设和进行呢?只有建立起科学模型。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建立起地球与太阳运动和昼夜变化的成因这一模型,本课从三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1、画图。从课堂一开始“画出你所看到的太阳在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到画出各组的猜想,及有的组画出了自己设计的实验过程。不仅仅是学生所看到的和想到的,更重要的是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位置、角度、运动等方面的模型。
2、演示。在本节课上,没有通过音像资料向学生介绍昼夜变化的成因,似乎有所遗憾。但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所建立起来的认知,都是通过自己的操作、理解建立起来的。学生通过操作,学会了方法,建立了模型。而对于有些知识的掌握,学生可以自己去用课上的方法去进行研究,这样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比起课上用一段录像更为深刻。
3、类比。在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猜想,得出了结论“地球的自转引起了昼夜的变化”之后,提问:“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太阳东升西落呢?你有办法和大家解释清楚吗?”学生通过讲“坐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看窗外的感觉”、“坐在转椅上快速转动看周围物体的感觉”、“在地球仪上装只眼睛看太阳”进行了类比,从更高的层次引导学生建立了科学模型。
三、尊重相信证据,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形成一些观念,但这些观念不一定都与科学概念一致。这一课前,学生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但平时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是太阳在空中移动”,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似乎都有一定的证据,但到底是怎样的呢?学生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本课的教学中,就让学生从这个矛盾出发,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收集证据来进行验证,让学生在对昼夜变化的成因理解和领悟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知道什么是确证,什么是伪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1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3 14:32 , Processed in 0.07199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