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18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奥数旋风"中国教育的幸事还是悲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9-24 14:2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先是北京、河北、浙江、广东、江苏等纷纷出台有关规定或采取措施,禁止举办收费的“奥数班”和叫停奥赛,后是数学大师痛斥“扼杀天才”,再有各家媒体的口诛笔伐,一时间曾经风光无限的“奥数”,似乎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

虽然舆论口诛笔伐,政策明令禁止,然而,在“奥数旋风”的席卷下,一些家长和孩子反映,奥数班仍在“改头换面”现身……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曾经在全国遍地开花,如今为何遭遇这样的尴尬?当天真烂漫的孩子们被“掠夺式”开发的时候,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使一贯倡导遵守纪律的学校罔顾禁令?“奥数旋风”究竟是中国教育的幸事还是悲哀?

“奥数”其实停而不止,改头换面之后仍然继续招生。“乔装改扮”后的“奥数班”打起了擦边球,名字五花八门,如“数学思维训练”、“遨游数空”、“数理训练班”、“方正题”、“趣味数学”等,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家长和学校都心照不宣。一位做了近十年“奥数”的教练坦言:“一个‘奥数’,带出的是‘奥数经济’,编教材的、印教材的、卖教材的、发广告的、讲课的、办班的……都可以在摇钱树下‘圈钱’,着实养活了不少人!”

1“奥数”改头换面,“看我七十二变”

北京市教委叫停了“迎春杯”等奥数竞赛,并向全市中小学校提出不得出租出借校舍让社会办学机构进行学科培训;不得针对小学生组织文化类的培训及学科类竞赛活动等“七不许”,然而,未出一个月,各类周末培训班又开始在京城潜生暗长,中小学生又汇入了周末“上班”忙的人流。记者发现,在所有新设的培训班中,家长最在乎的仍然是变更了名称的学科类培训班。

镜头一:像往常一样,北京五一小学二年级学生丁阳(化名),周末仍不得闲,他要到“五育”培训学校上“奥数”班。上课地点依然是本校,授课老师也是本校老师。所不同的是,培训班的名字叫“思维训练班”。老师说了,“这个奥数班不上,数学课就有可能跟不上。”

镜头二:3月24日,在北京巨人学校海淀数码大厦的报名点,工作人员出示的春季招生表显示,培训课程包括小学各年级的奥数和作文,上课地点主要集中在知春里小学、双榆树中心小学和中关村中学……

镜头三:4月23日上午8时20分,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附近的一所学校门前,密密麻麻站满了学生家长,他们带着孩子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赶来“上班”。这所学校此前开设的英语培训班,在中断了一个月后恢复成了“奥运英语”培训班。

镜头四:在西直门附近的一所中学,针对中小学生的英语培训,名称繁多,像灵通英语、少儿剑桥英语、基础英语、新目标英语、新概念英语、公共英语等,让中小学生和家长一头雾水,难以选择。类似改头换面恢复培训班的学校为数不少。

自上海市教委叫停“奥数”后,很多学校的“奥数班”相应停班。但知情人士透露,“奥数”其实停而不止,改头换面之后仍然继续招生。“乔装改扮”后的“奥数班”打起了擦边球,名字五花八门,如“数学思维训练”、“遨游数空”、“数理训练班”、“方正题”、“趣味数学”等,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家长和学校都心照不宣。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很多省市并没有明文规定禁止社会力量组织举办奥数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老师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学校就组织了奥数辅导班。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年级一个班,每班有50多名学生。授课的都是本校老师,要参加区里统一举行的奥数竞赛。

2奥数背后的“奥数经济”

一位在北京市做了近十年“奥数”的教练坦言:“一个‘奥数’,带出的是‘奥数经济’,编教材的、印教材的、卖教材的、发广告的、讲课的、办班的……都可以在摇钱树下‘圈钱’,着实养活了不少人!”

据了解,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有120万左右的学生,随着近几年奥数培训热的升温,仅以每年有50%的学生参加培训来算,培训费用平均每人300元,其催生出来的培育市场就接近2亿元的市场规模。另外由此衍生出来的奥数培训教材市场也是蔚为壮观。

记者在网上发现了各类的“奥数”网站,奥数的收费标准一目了然。其中某奥数班的收费标准如下:共18讲,每讲3小时共72课时,学费1520元,内部教材每册40元,报名测试费10元。如今,各类竞赛参考书层出不穷,如果从一年级到高中每学期买上

两三本参考书,花费也将达几百上千元。

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收费管理处介绍,社会力量办学收费标准可以自定,但收费时须开盖有税务专用章的正式发票;正规中小学是不允许面向社会开设培训班的,因此也就没有相应的收费规定。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局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处回复记者称,学校收费标准实行市场经济的做法,由办学方自定,只需到物价部门备案就可以了。

接受记者采访的家长都表示,学校对培训费说多少就是多少,“没商量”,而且从未收到过办学方开具的正式发票。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的重点中小学校园内大都设有培训中心(部),专事负责收费培训。据西直门附近一所中学的培训咨询部提供的资料显示,这所学校开设的各种英语培训班有40个左右,如果按每班30个学生、每人800元计算,一个学期的培训费收入达到近百万元。

3“奥数旋风”的魔力究竟有多大?

迎春杯、资源杯、同方杯、智慧杯、成达杯、圆明杯……这些都是北京近年来众多小学奥赛的杯名。近几年,各类机构组织的数学竞赛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让考生和家长应接不暇。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与这些杯赛同时齐名的“希望杯”、“华罗庚金杯”等各种数学杯赛,无论这些杯赛的举办者是谁,举办的初衷是什么,现在几乎都已经拥有着一个共同的职能:小学生进入优秀中学的敲门砖、优秀中学选拔人才的“识别器”。

这是一组与“奥数”相关的数据,“奥数旋风”的魔力可见一斑:

北京市最知名的奥数杯赛之一——清华附中“同方杯”2004年底因报名人数太多,被迫取消。学校原计划把1000多个名额直接分到部分小学,但报名人数很快超过2000人。由于学校没有足够的场地,从安全角度考虑,故取消了“同方杯”邀请赛。

参加北大附中2004年“资源杯”的人数约为4000人,远远火过上年,超出1000多人。虽然各主办校为限制报名人数,都对报名资格进行限定。如“成达杯”要求报名者提供四至五年级成绩册(成绩全优者给予报名)和各种获奖证书,仍吸引将近2000人参加。

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数,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是凤毛麟角。但就是这样一个为超常儿童设立的数学竞赛,在我国却越来越风行,大有成为一种普及教育的态势。一个孩子在心愿卡上这样写道,“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没有过上一个轻松的周末,奥数班、声乐班、英语班……压力太大了!我真想好好睡一觉,好好和伙伴们玩一场。”而一项全国关于儿童心理卫生的调查表明,5%的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病,且日趋增多。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有奥赛成绩不得与招生挂钩的禁令。2004年年初,北京市教委也曾发布“迎春杯”和“华罗庚杯”比赛成绩不再与升学挂钩的禁令,迎春杯赛因此改在网上举行,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并规定“社会力量举办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竞赛,其成绩不能作为入学依据”。但由于一些名校招生要求这一成绩,奥数热仍持续升温。

北京西城区一所名校的教师介绍:“我们学校只接受集体报名,不接受个人报名,而且各学校也有名额分配。如果不采取限制措施或资格限定,报名的学生数无法控制。”

仅以“迎春杯”数学竞赛为例,2004年改为网络答题,题目刚在北京教育在线网公布,点击率短时间内就飙升到13万;今年的“迎春杯”奥赛首次分为五、六年级和初一3个年级组,报名人数比往年陡增3倍,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万人。

那么,究竟有多少孩子在读奥数呢?教育部所属的一家机构今年初曾采用抽样问卷的调查方式,对北京市部分普通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在接受调查的323名小学生中,83%的学生表示曾经参加过“奥数”学习。其中六成以上学生利用双休日学习,而对于怎样上的奥数班,有一半学生表示是父母安排,还有的表示是被教师安排。

4是数学里的杂技,还是比赛中的竞技?

“奥数”,奥林匹克数学的简称,奥数教育属特长教育范畴。但就是这样一个为超常儿童设立的数学竞赛,在我国却越来越风行,大有成为一种普及教育的态势。

1984年第一届“迎春杯”,是由当时的北京市教育局基础教学研究部主持,其初衷是为那些有数学专长的学生开设,入学者须经严格测试方可参学。然而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时下的奥数培训全然变味。

请看这道奥数题:有6个人都生于4月11日,都属猴,某年他们岁数的连乘积为17597125,这年他们岁数之和是多少?人们不禁要问:且不说这道题有多少成年人才能解出来,单看以这样的“怪”题折腾小学生,有多大意义?

“计算:100-99+98-97+96-95+……+4-3+2-1=_____。”

“往一个篮子里放鸡蛋,假定篮子里的鸡蛋数目每分钟增加1倍,这样放下去,10分钟时,篮子放满了。那么,____分钟时恰好放入半篮子鸡蛋。”

这是记者从某奥数网站题库中看到的,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平均在九岁到十岁之间。应该说,这几道题并不是最难的,但惭愧地说,记者也要动用不少数学知识,花了很长时间,获得的成果也不优秀。那么,对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题难吗?我们没有经过专门的奥数训练,不敢妄下结论。但至少可以说,解这些题并不容易。

北京市教委曾组织专家对类似上述的奥数题进行评议分析,有专家怒斥:奥数成了数学里的杂技,对小学生没有多大意义,得益的只是借机在孩子身上赚钱的人!

5孩子的心声:多给我们一点属于自己玩的时间

在北京某小学就读五年级二班的梁丁丁(化名)在自己的日记上这样写道:“每个周末,我们这些小学生过得都不快乐,就说我和我的好伙伴吧,星期六上午8:00到10:00上奥数,下午1:00到4:00学钢琴,星期天上午8:00到10:00上英语,10:00到12:00上奥数,下午3:00到5:00又学钢琴,还有学校老师留的作业,只好晚上‘加班’。我们知道爸爸和妈妈这样做用心良苦,可是我们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请理解我们的期望……”

唐峥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生,她每周要在学校上两次“奥数班”,一次两个小时,周六还要到一个中学校园去学“奥数”。这个学校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奥数班”学校,还是她的妈妈好不容易才帮她报上名的。那里面有好几个区,“奥数”区用蓝线划分出来,任何家长和非“奥数班”的学生都不能进入。她跟记者说,班里有30多个学生,几乎每个人都被家长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而其中报“奥数班”的超过一半,她说很多都是被家长逼着学的。

事实上,只要稍稍留意,就会发现,每到“六一”儿童节前后,关于孩子的新闻可谓是铺天盖地。但绝大多数新闻看后都让人感到辛酸,一个孩子在心愿卡上这样写道,“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没有过上一个轻松的周末,奥数班、声乐班、英语班……压力太大了!我真想好好睡一觉,好好和伙伴们玩一场。”而一项全国关于儿童心理卫生的调查表明,5%的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病,且日趋增多。

6奥数“三宗罪”刮走孩子童真?

在调查采访中,不少家长和学生向记者反映,时下的奥数班已步入几大误区——

其一,造势“奥数”误导家长。近日某省奥赛委提醒人们,小学、初中根本就没有奥数的说法。现在小学生学的所谓奥数实际与奥赛内容大相径庭,打着奥数旗号搞应试教育,结果就是“全民学奥数”,特长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认为,现在的教材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降低教材难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讲究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小学不提倡给孩子过早定向,学生把减负下来的课外自由时间用在学“奥数”等上,势必会减少孩子接触社会、走向自然的时间,容易把孩子变成只会做题的书呆子和考试工具,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其二,教师入股合办培训机构。目前社会上大量的奥数班及竞赛,多数是为谋取经济利益的商业行为,一搞竞赛就组织收费。有些教师或学校,利用教学上的便利,推销教材,或将学校出租办班,或干脆自任老师,利益不言自明。

不仅如此,现在不少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安排了许多培训试验,搞各种竞赛。学生不是为了培养数学思维习惯,而完全是为了竞标,为了取得竞赛成绩。训练靠的是大量的题海,靠的是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靠的是放弃其他学科的时间,这极易导致校长不正确的政绩观,扰乱数学等学科的正常教学。

其三,部分孩子被“逼上梁山”,且呈低龄化走势。一方面是教育部门在“减负”,学校不允许学太难的东西,另一方面,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学习内容简单,惟恐耽误前程,于是请家教,报辅导班,想方设法让孩子挤进重点学校接受优质教育。有的学校组织的考试含奥数题目,大部分家长不吝奥数培训费,给孩子报班上课。如今,少数城市奥数班登堂入室进了幼儿园,大有“奥数”从娃娃抓起之势。看看我们的人才,小时候催长起来的有几个能经受得起社会的风吹雨打?

7 无奈的家长:到底该不该上奥数班?

孩子们不停地参赛“赶场”,家长们更是没闲着。他们利用等孩子上课的时间,互相交流经验、心得,同时也交流各种杯赛的信息。细分之下,家长们送孩子上奥数的心态不外乎以下几种:

——“兴趣说”:希望孩子通过学习数学开动脑筋,学会思维方法,学有余力的可以发展自己的数学特长,而上奥校是个好的选择。数学成绩不太好的,上个奥数班说不定也能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多点数学思维。对孩子能学到多少、能坚持多久没有过多的考虑,持“走着瞧”的态度。他们给孩子的压力不会太大,但也基本没有对孩子的辅导。

——“从众说”:本来没有让孩子学奥数的打算,但看到自己朋友、同事的孩子都在学,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学,好像与大家不同步,再说学奥数的孩子们也是一个交流圈子,也不想让他觉得孤立,干脆报一个让孩子学着吧——对奥数热被动地推波助澜。应当说,这种既不赞同奥数热,又无奈地加入到奥数热大军中的家长有相当的比例。

——“升学说”:自从小学升学考试被取消后,中学入学大部分采用就近入学和“电脑派位”,但是不少初中名校在选拔新生时虽然不考试,但却把奥数水平作为一个重要标准。为了孩子将来能上重点中学,而不得不让孩子很小就开始学奥数,这样的家长占绝大多数,而且意志最坚定,态度最坚决,投入最舍得,陪读最甘心,也最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意愿,最不顾及盲目追随奥数热造成的不良后果。

虽说大多数家长抱的是“学亦可,不学亦无妨”的态度,但最终决定还是选择了前者。郝刚在一家媒体工作,他上二年级的女儿已经上了两年的奥数班。他说,虽然现在媒体一窝蜂地反对奥数,但家长们对此并不感冒。他本人就是如此,因为即使奥数不会对他的孩子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但至少也不会有什么坏处。学习奥数,多少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有点好处。

几乎所有的人都明白“应试教育是一种缺陷教育”,甚至能够把这种教育的弊端一一列出来。但是到今天,中国的应试教育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有所改变。从每年的各种国际级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竞赛来看,我们的学生似乎很优秀。但我们也应该好好地想想,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奥数难题”的实质就是“应试难题”。教育部门停办奥数的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挥舞”,“上好学校,找好工作,获高收入”这套中国大多数家庭信奉的教子“真理”,将使奥数难以回归其原本轨道,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愿望也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8心甘情愿VS万般无奈:家长和孩子的得与失有多少?

然而,在“奥数旋风”的席卷下,家长和孩子的得失究竟如何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孩子的数学水平赶不上奥数班的进度,纷纷表示自己听不大懂,“都是父母、老师劝说让上的。”孩子的话语中多少有些无奈。“有些题爸爸看了都很难解答,我们不痛苦吗?”

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六合园的周欣女士说,她近两年几乎都放弃了自己的所有爱好与交往,每个周末她风雨无阻地带可爱的女儿上奥数班,每逢寒暑假还陪着她参加各种奥数集中培训,到了赛季更是“全力以赴”。经过慎重比较和筛选,周欣女士在众多赛事中为孩子选中了四个杯赛。

“当初让孩子上奥数班,主要是为了她能上个好初中。像连续三年‘三好’等条件,都是靠她的日常表现,这些‘软’指标我们家长无法准备,而只有数学杯赛是一个可以攻的硬指标。我们也不想让她上‘奥数班’,可现在中学招生都要考‘奥数’,别的孩子都上了,你的孩子不上就可能被淘汰。”说起奥数班,在联想集团工作的李先生一脸无奈。

和李先生一样,许多家长送孩子上奥数班,是将奥数班作为孩子上重点中学的“敲门砖”。虽然教育主管部门明文规定,小学升初中要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但实际上想要上重点中学,还要参加学校自己组织的招生考试,而奥数是一些中学招生考试必考的内容,特别是重点中学将奥数作为选拔优秀考生的必备条件。

9奥数“怪圈”:“奥赛”第一大国难登数学高峰?

与中国中学生近年来频繁获得的奥数金牌相比,学者们对中国数学研究事业仍有着这样的担忧:人才断层,缺少突出人物,世界一流成果凤毛麟角。为什么我们培养了那么多奥赛金牌选手,却没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奥数’赛上的奖牌多多,并不代表就是数学强国,有的只能证明考试能力。”一些数学家、学者针对在国内已广遭诟病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热”,对中国目前中学阶段盲目追求“奥数金牌”数目的现象进行了炮轰。

事实上,在我国,从迈进学校大门开始,每一位学生都在与数学相伴,数学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主课受到高度重视。面对升学压力,各地近年来兴起了“奥数班”,许多中小学生时常奋战在数学“题海”中。有的学校因此出现了“奥赛职业队”队员,有时甚至放弃一些科目的学习。

一些专家在对中外做法进行比较后提出,中国之所以能在数学“奥赛”上年年丰收,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选手都是层层选拔,并在赛前经过了严格的强化训练。而在国外,一般参加“奥赛”都是自由的,没有像我们国家这样重视并组织得这么好的。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坦言,中国数学研究水平与世界水平“有相当的距离,尤其是在前沿领域”。而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得主丘成桐更直言“差得还很远”。著名数学家、担任过中国数学会奥

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首先给数学奥赛定位:“它是很好的课外活动。通过它,可以学习数学知识,但绝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他认为,数学奥赛热的背后有两个原因:一是与高考挂钩,二是很多人认为奥林匹克金牌很了不起。“其实它很普通,我常常劝这些选手有一颗平常心。”

10“奥数”本无过,为何被“妖魔化”?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有些题目即使数学家也感棘手,仅有运算能力和应试经验远远不够,还需要高度灵活。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中学生们,代表着各国青少年数学的最高水平,通过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促进数学水平的提高,及早发现数学人才,然后进行培养使其脱颖而出。同时通过交流还可以加深友谊。然而,愈演愈烈的奥数热、奥赛热,却在中国遭遇了尴尬:

北京市教委2005年初召开会议,要求全面叫停中小学各类收费辅导班;广东省教育厅2004年底就下发通知,规定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比赛、竞赛(包括奥数竞赛)成绩作为入学转学的依据;河北省全面叫停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奥赛”及知识类竞赛活动,暂停举办各类“奥赛班”……

事实上,奥数进入中国后,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双基”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素质和发现优秀的数学特长生,推动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最近几年,不少中学为吸引优秀生源,把奥数竞赛成绩作为升学的一个条件,在部分学生和家长中产生了误导。

奥数本无过,为何被“妖魔化”呢?记者采访了一些家长、老师和专家,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普遍认为奥数之所以遭到如此反对,是因为人为地赋予了它太多的用途,以至于奥数培训泛滥。也有人提出,一刀切的制止也不是明智之举,会造成对数学真正有兴趣的孩子得不到培养。

我们要看到,教改的口号年年喊,几乎所有的人都明白“应试教育是一种缺陷教育”,甚至能够把这种教育的弊端一一列出来。但是到今天,中国的应试教育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有所改变。从每年的各种国际级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竞赛来看,我们的学生似乎很优秀。但我们也应该好好地想想,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奥数难题”的实质就是“应试难题”。

11能否还义务教育本来面目?

“小升初,这么折腾为哪般?”一些家长总结说,现在小学升初中已经演变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夹缝中的怪胎!

既然要应付中考时的竞争,那么谁都不愿输在起跑线上。可是,起跑线在哪儿呢?按照教育部门的意图,起跑线应该在初中阶段,可是,这条起跑线却被人为地拉到了小学,甚至拉到了幼儿园。我已经听说不少幼儿园已经开设了英语课、数学课。谁都不愿输,谁都得早跑,没办法,你不跑,等你想跑的时候发现已经被落下一大截了。

“可怜我们无辜的孩子,也要在这场战争中充当战士的角色。”他们不仅要作为主角在各类培训班磨刀擦枪地操练后到各个考场拼杀,还要跟着大人们或喜或悲,考完试,得承受着大人们的眼色,检讨着没好好学奥数,没好好学英文的“错误”,承受着现在考不好可能要耽误一辈子的负担。一位家长无奈地说。

探寻奥数的是与非,就必须分析它产生及发展的根源。教育家们在探索中不约而同地发现:奥赛是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因此,每年北大清华都会有很多奥赛金牌生免试入学;全国各地的重点中学也纷纷用奥赛成绩作为入学测试的标准之一。

中科院院士张恭庆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将奥数与升学、应试联系在一起,是与奥数初衷背道而驰的。这么多学生同时报考奥数杯赛,需要“降温”。

“奥数热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后果。”一位重点中学校长坦言,尽管有关教育部门明确规定不准将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可事实上各名校在升学时均会暗中将两者联系起来。他认为,学生希望进好中学,学校也希望生源好,小升初不允许考试,在没有更好选拔机制的情况下,双方合力为“奥数热”加了火。这位校长说,奥数培训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加重了学生负担,且助长了少数教师不讲师道、惟利是图的恶习歪风。

“从一定意义上看,‘奥数旋风’刮走了孩子们的童真。他们在原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年龄却被‘掠夺式’开发,没有周末,身心发展受到摧残,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悲哀。”一位教育问题专家说。

教育部门停办奥数的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挥舞”,“上好学校,找好工作,获高收入”这套中国大多数家庭信奉的教子“真理”,将使奥数难以回归其原本轨道,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愿望也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完)

作者档案:

陈芳,新华社国内部记者,长期从事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报道。作品曾多次获中国新闻奖,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嘉奖等。2004年《江苏“铁本事件”》的独家调查,被业内评为最具影响力的舆论监督报道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9-24 23:12:16 | 只看该作者
别送孩子去什么奥数,陪孩子多一点时间,和孩子多多沟通,教他多一点处世之道.
有些家长等孩子长大,出现不孝,不道,不仁,不义,怎么也搞不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9-25 10:17:42 | 只看该作者
wealanz+2005-09-24 23:12-->引用:wealanz @ 2005-09-24 23:12 别送孩子去什么奥数,陪孩子多一点时间,和孩子多多沟通,教他多一点处世之道.
有些家长等孩子长大,出现不孝,不道,不仁,不义,怎么也搞不明白.
我赞同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9-25 10:21:06 | 只看该作者
现代条件下的换了包装的新八股新科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9-26 16:14:17 | 只看该作者
社会里,什么现象都有,看家长如何把握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9-26 17:15:24 | 只看该作者
老天!密极必反!心态把握好就是了。哎!中国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9-26 17:53:37 | 只看该作者
也是,中国每年参加奥数都是名列前茅,但现实中却一个没得诺背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9-27 17:38:0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奥数班不上,数学课就有可能跟不上。”我只想问一个问题:如果不学奥数,是否会跟不上正常的数学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9-27 23:43:28 | 只看该作者
showhand+2005-09-27 17:38-->引用:showhand @ 2005-09-27 17:38 “这个奥数班不上,数学课就有可能跟不上。”我只想问一个问题:如果不学奥数,是否会跟不上正常的数学课?
农村的孩子不上奥数,考大学照样拿高分!我想这些老师这样说无非是想创收,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名校的名师自己在家中开了小班(当然价值不菲),他在学校上课时明确说,这部分就不讲了,如果想学就到我家来."真是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9-28 08:32:37 | 只看该作者
sunnydays+2005-09-27 23:43-->引用:sunnydays @ 2005-09-27 23:43 农村的孩子不上奥数,考大学照样拿高分!我想这些老师这样说无非是想创收,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名校的名师自己在家中开了小班(当然价值不菲),他在学校上课时明确说,这部分就不讲了,如果想学就到我家来."真是悲哀!
这样的情况我也听到过,这样的老师人品有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5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3 00:58 , Processed in 0.081079 second(s), 2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