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03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转贴:“神童”退学两年欲在深圳起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8-10 08: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class="title" align="center">&ldquo;神童&rdquo;退学两年欲在深圳起步 </td></tr><tr /><tr><td align="center">2004年08月10日03:57深圳商报 </td></tr><tr><td class="bt_content"><font face="宋体">13岁上大学17岁成硕博连读生3年后却被勒令退学一度颇受媒体关注&ldquo;神童&rdquo;退学两年欲在深圳起步9年前的8月14日,湘潭大学一纸通知书让湖南华容县13岁的魏永康名满天下。5年前,17岁的他考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2年前,魏永康被中科院勒令退学,使他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2年过去了,魏永康在媒体的注视中,仍然在求学路上苦苦前行。曾被誉为&ldquo;神童&rdquo;的魏永康来到深圳,接受媒体采访,顺便在深圳寻找落脚点。神童经历起伏坎坷1983年6月17日,魏永康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一个贫苦家庭。2岁时,他已经能认出甚至写出140个物品的名称。1988年,他5岁,很多孩子到这个年龄还没有上学。但魏永康超群的记忆力、独特的思维方式、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超强的自学能力,让他走上了一条很多孩子无法效仿的路。13岁,正常的小孩要考中学,而魏永康却是去上大学。那一年,他考出602分高分,轰动了整个华容县。从当年那篇报道《13岁少年考上湘大》配发的图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四年过去了,当魏永康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时候,他又成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一名硕博连读生。但3年后,魏永康读完全部硕士课程,还没有来得及拿到硕士学位时,他被勒令退学了。这个消息不仅让他&ldquo;神童&rdquo;的光环顿时失色,同时也引起了社会上极大的关注。母亲后悔没有去京陪读从所有关于魏永康的报道及他最亲近的人的叙述中,记者了解到,魏永康是一个话很少的人。这可能是被家长管教太严、与社会接触过少的孩子的共同特点。他母亲承认,魏永康走到今天,自己的管教起了关键作用。她说,如果没有她这位严厉的母亲,就不会有今天的魏永康。尽管很多人指责曾学梅的教育方式,但她仍然坚持自己没有做错。她说:&ldquo;当时,永康的年龄小,如果我不帮他做那些事情,让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永康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永康去中科院读书时,我很想去陪读,但学校不允许,这个关系倒不大;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他爸爸要人照顾,我实在脱不开身。现在看来,这是我惟一的遗憾。要是我去的话,我会督促他,他不会被退学。&rdquo;论文晚交导致退学魏永康退学后,传说是由于生活不能自理,于是批评的矛头指向曾学梅。很多报道说,是魏永康的妈妈造成了他今天的局面。曾学梅说:&ldquo;永康是我从学校接回来的。老师说,已经过了交结业论文的时间。我问可不可以补交,老师说只能退学。&rdquo;周围居住的同学和魏永康不是一个导师,再加上他性格内向、人际交流不多,很多信息魏永康都不知道。他错过了几次考试,被记为0分,不过后来补考成绩都不错。但他错过了最重要的、也是无法补考的考试&mdash;&mdash;交结业论文。退学让家人备受打击曾学梅对本报记者说,魏永康退学对他和全家是个很大的打击。魏永康想直接考博士,于是去了姨妈家。一为散心,二是为考博做准备。去年10月22日,中科院一个老师打来电话,说魏永康不能直接考博。妈妈马上打电话告诉魏永康,魏永康哭着叫妈妈想办法,说他实在是太想回学校了。曾学梅找了所有能找的人,但仍然没有结果,只能等来年了。今年3月,研究生考试初试成绩出来了,但一直等到4月22日,魏永康都没有接到母校湘潭大学的复试通知单。曾学梅生病了,因脑血栓和子宫肌瘤住进医院。手术后醒来,曾学梅对亲朋好友说:&ldquo;要是醒不过来多好,一了百了。&rdquo;这样的想法在曾学梅的脑海中出现了不止一次,但家里的一老一小怎么办?希望重返校园继续读书曾学梅有一次试探魏永康:&ldquo;给你找个单位上班去吧,不要读书了。&rdquo;但魏永康说:&ldquo;妈妈,我要读书,我这次是发挥不好。明年我一定能考上研究生。&rdquo;曾学梅说,魏永康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的心态开始慢慢变好,但他有时还会一个人偷偷流泪,不过好在他已经走出泥淖,开始变得自信起来。在那些一直关心鼓励魏永康的热心人中,有一个叫张海威的人对魏永康格外重要,这就是魏永康口中的&ldquo;海威哥哥&rdquo;。朋友相信他会有作为张海威是一个真心实意帮助魏永康的人,是他的鼓励和引导让魏永康走过了退学后的艰难日子。张海威现在是深圳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中层管理人员。在来深圳之前,他曾在老家湖南开办&ldquo;青少年免费学习班&rdquo;,关注青少年成长。十年前,张海威与魏永康相识。从魏永康考上大学开始,张海威一直关注着他,给他鼓励、给他支持。没有退学前,张海威一直鼓励他要有远大的理想、要自信,他们没有见面,书信和电话是主要的交流方式。退学后,张海威对魏永康进行面对面辅导,给他补习了很多社会方面的知识,还送给他一本《三千美金游完全世界》。这本书对魏永康的影响非常大。前不久,魏永康揣着800元钱,周游了18个省份,以此来验证他的个人生活能力。现在,张海威是魏永康代言人,他相信魏永康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后记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曾学梅说,魏永康认为通过媒体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他,让更多关心他的人知道他的消息;但他希望媒体不要总是抓住他的过去、他的不足,而要报道他目前的自信和进步。魏永康和妈妈都希望有学校能破格录取,这样魏永康就不用再耽搁一年,也能更好地去学习。 </td></tr><tr><td align="right">作者:黄玲深圳商报记者孙中海</td></tr></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8-10 08:37:2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认为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08:24:0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class="title" align="center">《&ldquo;神童&rdquo;退学两年欲在深圳起步》追踪报道 </td></tr><tr /><tr><td align="center">2005年08月12日04:53深圳商报 </td></tr><tr><td class="bt_content"><font face="宋体">《&ldquo;神童&rdquo;退学两年欲在深圳起步》追踪报道昔日神童抵达深圳大型企业有意聘用【本报讯】(深圳商报记者孙中海实习生黄玲)昨天,魏永康到达深圳。在龙华新一佳超市张海威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这位昔日&ldquo;神童&rdquo;。8月10日,本报报道了昔日&ldquo;神童&rdquo;魏永康,将来深圳寻找人生新起点的消息。昨天,魏永康到达深圳,来找他的好友兼代言人张海威,一是接受香港某电视台的访谈,二是欲通过张海威引荐在深圳找工作。憨厚魏永康说的少笑的多魏永康留着短平头,我们还没进门,就咧着嘴冲我们笑,很友善。他穿着简朴,上身一件很旧的灰色T恤,还是两年前上学时穿的;裤子也很旧,光脚穿一双褐色拖鞋。上衣右肩和左胸各破了一个口子,都用白线缝着,针脚很乱,但缝得相当密实,想必是出自他的手。魏永康淳朴憨厚,很少回答问话,只是不时冲我们微笑。记者发现,22岁的魏永康,说话的时候,他的手会自觉放在背后,像课堂上的小学生。经张海威提醒,他会马上拿到前面来。接着,他的手会四处动,要么掏自己的裤兜,要么去动桌子上的东西。一个半小时的谈话过程,他都坐得很规矩,除了手部动作以外,身体基本都没怎么动。魏永康上了两年小学,初中和高中合起来上了3年。据他说,小学时,他连年被评为&ldquo;三好学生&rdquo;。问他爱好是什么,他回答得很干脆:看书。采访过程中,碰到难以回答的问题,魏永康就看旁边陪同的张海威。这时,张海威会回答记者的问题或者与他沟通,记者发现,只有在这个时候,他很放松。从广州到深圳省下车资20元昨天早上,香港一家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和张海威焦急地等待他的到来,因下午要录魏永康的访谈节目。魏永康直到中午才到深圳。后来得知,昨天上午魏永康从广州出发后,为了省钱,他没有做直达深圳的车,而是花20元钱到东莞,辗转3次,中午12时30分才到深圳,总共花了39元钱。如果做直通巴士,需要花70元。据悉,魏永康将在深圳呆一到两个月,吃住由张海威负责。除张海威外,深圳还有不少人也关心着他,在我们采访过程中,有几个人来探望他。此外,记者了解到,由于魏永康在物理和计算机方面有专长,深圳一家大型企业主管正在考虑给他一个机会。尽管魏永康很想回到学校去读博士,但他也表示,如果张海威有什么安排的话,他会去做。 </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08:52:48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class="title" align="center">走下神坛的神童 </td></tr><tr /><tr><td align="center">2005年08月15日04:49深圳商报 </td></tr><tr><td class="bt_content"><font face="宋体">13岁上大学,17岁成硕博连读生,3年后被勒令退学的魏永康经本报报道后,再次引起人们关注。退学两年的&ldquo;神童&rdquo;来到了深圳,与我们&ldquo;同在一个屋檐下&rdquo;。魏永康还真有点&ldquo;神&rdquo;,两岁的时候就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4岁进了小学,8岁上了中学,其后一路上进。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生活环境的闭塞、自理能力的缺失、来自母亲的巨大学习压力,最后,他从中科院退学回家,萦绕在这位&ldquo;神童&rdquo;身上的光环顿时消失。现在人们眼中的&ldquo;神童&rdquo;是什么样的?8月11日,魏永康到达深圳。记者发现,22岁的魏永康,说话的时候,他的手会自觉放在背后,像课堂上的小学生。一个半小时的谈话过程,他都坐得很规矩,除了手部动作以外,身体基本都没怎么动。三毛说过,在这样的年代里,人们崇拜神童。没有童年的儿童,才进得了那窄门。可以肯定,在同伴们池塘戏水、上树捕蝉的时候,魏永康正&ldquo;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rdquo;。所以,至今他还保留着那&ldquo;窄门&rdquo;里的习惯动作。魏永康来到深圳,是想重新起步,他自己的目标是很想回到学校去读博士,但他也表示,如果帮他的人有什么安排的话,他会去做。深圳是一个不相信眼泪的城市,需要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所有的人在这里滚一身咸水又滚一身甜水,从此脱胎换骨。在深圳,你来自何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走向何方。一个22岁的小伙子,仍然没有自己坚决的主见,看来,神童如此好的学习成绩,没有转化为人生的自信。古往今来,读书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不参,而多禅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意。什么原因?一言蔽之:于无字句处读书。就教育而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何谓&ldquo;神童&rdquo;?权威的解说是,&ldquo;神童&rdquo;就是超常儿童,是指在学业、机械、音乐表演、绘画艺术、领导才能、体育才能、交往能力和文学才能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孩子。智力超常的儿童约占全部儿童总数的3%,按此比例计算,中国3亿多儿童中,约有智力超常少儿近1000万。从这里就可以看出,&ldquo;神童&rdquo;并非只有读书认字这一种。行行出状元,事事有神童。如果死读书读死书,即使才高八斗,不见容于社会,不被社会所用,这样的书,不读也罢。或许,魏永康最需要的不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的是社会知识和人生的历练。缺什么补什么,补什么成什么,这才是真正的神童。做神童代价很大,从来做神都不易。魏永康就是我们眼前的实证。愿走下神坛后的魏永康,在深圳做好人起好步。愿魏永康的经历能给所有人有所启发,而不仅仅是在校的学子。 </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8-15 10:45:58 | 只看该作者
社会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5-8-16 09:08:21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class="title" align="center">折翼&ldquo;神童&rdquo;欲在深重飞 <hr /></td></tr><tr /><tr><td align="center">2005年08月16日03:04深圳特区报 </td></tr><tr><td class="bt_content"><font face="宋体">被誉为&ldquo;东方神童&rdquo;的魏永康13岁上大学,17岁为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20岁从中科院肄业,22岁研究生考试失利后待业&mdash;&mdash;折翼&ldquo;神童&rdquo;欲在深重飞本报记者朱文蔚实习生刘莎莎/文齐洁爽/摄影魏永康其人魏永康1983年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2岁开始识字,3个月时间就掌握了1000多个字;3岁半时,他学会了加减乘除,后又学会了分数的加减乘除;6岁时,直接进入小学二年级;8岁上重点中学;13岁的魏永康以602的高分考入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的魏永康考取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20岁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肄业;2005年报考湘潭大学研究生失利。在特区报业大厦34楼空中花园里,在他的好朋友张海威陪同下,前&ldquo;神童&rdquo;魏永康向我们打开内心世界。我们说他是&ldquo;神童&rdquo;,是因为他13岁就考上湘潭大学,17岁就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媒体一时为之沸腾。我们说他是前&ldquo;神童&rdquo;,是因为他已年满22岁,因种种原因从中科院肄业后,今年再度投考湘潭大学研究生,结果因英语成绩不过关而铩羽而归。求学不成,目前只能在家待业。其逆转之人生再度激起媒体哗然。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段几乎无法复制的人生。但解剖这样一个独特的成长&ldquo;标本&rdquo;,却能使得所有孩子的家长、朋友、学校甚至媒体从中获取关于对于教育、梦想和人生的启发。心迹生命中的两个人妈妈妈妈是魏永康的全部,或者应该说魏永康是妈妈的全部。回首过去20年的岁月,魏永康发现,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妈妈的人生轨迹意外地重合。永康天赋异秉,在妈妈曾学梅的教导下,他很快显示超出一般孩子的智力。这极大地刺激了曾学梅的欲望。永康的童年时代是没有&ldquo;玩耍&rdquo;二字的。妈妈几乎没有带着永康出去玩过,曾学梅告诉记者即使带他玩,也是&ldquo;一边走一边搞学习。&rdquo;比如&ldquo;六一&rdquo;儿童节带他到街上看花灯、看元宵、看热闹,妈妈都是要他用心形容这个场面,要他学成语。魏永康曾有几个玩得好的小伙伴。一天,小永康和伙伴打架受了伤,曾学梅从此便禁止儿子与他们来往。从那以后,小永康不再跟小伙伴玩耍,他形单影只,性格更加内向。小永康爱博览群书,这一&ldquo;越轨&rdquo;行为总遭到无情&ldquo;棒杀&rdquo;。&ldquo;学生就得读中学教材,就得围绕教学计划、高考提纲这根指挥棒来转。&rdquo;曾学梅这样说。13岁考入湘潭大学后,妈妈也跟着永康一起&ldquo;读大学&rdquo;。大学三年级时,老师们&ldquo;强行&rdquo;将魏永康搬到集体宿舍,而曾学梅的脚步也尾随而至。魏永康在教室里上课,她便踮着脚在窗户外看。&ldquo;永康当时还在学校的墙上写了&lsquo;恨死妈妈&rsquo;的话。&rdquo;魏永康的任课老师、原物理系主任颜晓红教授回忆说。大学4年永康依然生活在妈妈的&ldquo;课程表&rdquo;里。研究生肄业回家,母子二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魏永康学业上的失意让母亲愤怒,她骂儿子不争气。曾学梅说,我只是想激励他奋起,没想到效果适得其反。魏永康告诉记者他有时会恨妈妈,因为他觉得母亲的教育使得他不会与人交往,而母亲的&ldquo;激励&rdquo;,则让他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对于永康来说,成是妈妈,败也是妈妈。有几句话,永康一直不敢对妈妈讲。他希望记者能转告妈妈,他爱妈妈。但是他已经长大了,他想要自己选择以后的人生。海威哥哥张海威是魏永康身边最后一个走入媒体视野的人。永康亲切地称他为&ldquo;海威哥哥&rdquo;,永康说,海威哥哥是他惟一的知心朋友。今年27岁的张海威早在1996年就和永康结下了缘分。那年夏天,张海威在看到《湖南日报》关于华容神童13岁考入湘潭大学的报道后,立即给魏永康寄去了鼓励信、钱以及一些励志的材料。张海威至今还保存着13岁的永康写给他的回信。小永康稚嫩的笔体记录下了他和海威哥哥的&ldquo;第一次亲密接触&rdquo;。此后,张海威一直保持着同魏永康的通信联系。在海威的一再鼓励下,永康投考了中国科学院。2000年9月,负笈北上的魏永康却没能在北京见到他的海威哥哥。因为那时张海威已经南下深圳创业了。直到2004年4月3日,永康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张海威才在华容县第一次和永康&ldquo;面对面&rdquo;。这次见面让张海威更加坚定他&ldquo;改造&rdquo;永康的决心。他给永康讲故事,讲自己的经历,讲他在北大听讲座时的心得。海威哥哥的关爱,撬开了永康紧锁的心扉,他第一次体会到&ldquo;友谊&rdquo;二字的含义。张海威眼中的永康知识渊博,逻辑思维缜密,他坚信永康有成为科学家的潜质。&ldquo;目前最重要的是让永康回到学校,他学的是高等物理,这种学科只有往上读,永康不是没有天分,但如果他不能回到学校,天才真的有可能被扼杀。&rdquo;张海威说&ldquo;我希望社会对永康能更宽容一些,天才被扼杀既是永康个人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损失。&rdquo;被隔绝的世界虽然和魏永康的对话已经结束,但记者却心绪难平。魏永康显然是一个不擅言词的孩子,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ldquo;是的&rdquo;。当记者问及个人感受等问题时,他通常选择沉默。采访结束后,他告诉记者,不是没有感受,也不是故意避而不答,只是他不知道怎么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一般人要走近永康非常困难。即使是生养他的母亲,永康也不认为母亲&ldquo;懂得&rdquo;他。这也就难怪之前的一些媒体会误解魏永康了。实际上,从很小的时候起魏永康就为自己搭建了一个完全属于他个人的世界。这个世界和现实生活隔着一堵厚厚的高墙。墙外的人不能走进去,而墙内的永康也不愿意走出来。高墙之内的生活,魏永康有他的精彩。研究令他兴奋,阅读使他愉快,名山大川让他学会豁达。但是魏永康是孤独的,他的孤独缘自于没人分享他的精彩。母亲是永康的至亲,可是多年以来,母亲只是关心他的学习,&ldquo;代理&rdquo;他的生活,至于精神方面,妈妈知道的实在太少。除了张海威,魏永康也没有别的知心朋友。由于工作的关系,张海威无法伴随永康左右。永康说,现实中得不到的快乐在书本中能够获得。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到了书本上,天资聪颖的魏永康一分耕耘,十分收获。17岁那年,他考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当然,独自踏上北上求学道路的永康从此也更加寂寞。永康告诉记者,如果时光可以逆转,他能重新选择人生,他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而快乐的人。&ldquo;东方神童&rdquo;魏永康曾是无数父母教育孩子的榜样,但是身为榜样的他,最希望的却是做一个普通人。在魏永康还没有能力选择他人生的童年时,他的母亲&mdash;&mdash;曾学梅,就预先设定好了他的人生轨道。等到他成长到可以选择自己人生的年纪,蓦然回首,他却发现自己已经在母亲铺就的轨道上走得太远,想要&ldquo;调头&rdquo;,已经不能够了。今年22岁的永康仍然是一个孩子。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和记者相对而坐的他&ldquo;小动作&rdquo;不断。刚刚坐定,他的双手就不停地在座椅的扶手上来回搓动,眼睛左顾右盼,最后干脆脱掉凉鞋。当摄影记者拿着相机来到时,他的眼睛就没有离开过记者手中的相机。周围的世界对永康而言是新鲜的,他对此充满好奇。永康说,研究物理很有意思,他希望能回到学校继续念书。 </td></tr><tr><td align="right">作者:本报记者朱文蔚实习生刘莎莎</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8-20 12:26:32 | 只看该作者
来深圳又是个错误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7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0 21:58 , Processed in 0.13482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