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23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南京热能学博士每周街头乞讨 自称只想过简单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11 18:1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报南京消息 周末晚上,南京丹凤街上熙熙攘攘,每个人都在享受属于自己的周末,没有人会在意街边的一个乞讨者。这是一名中年男子,衣着整洁,戴着眼镜,一身书卷气。与其他乞丐一样,他面前放着一只乞讨用的小碗,里面放着几枚硬币。 他木然的看着人来人往,可能没有人想到,他曾是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热能博士!


博士:我只想过简单生活


6月27日晚上6点,记者来到丹凤街等候博士乞丐的出现。一名男子盘腿坐在丹凤街交通银行台阶下的路边上,根据周围人的描述,他应该就是记者要找的博士乞丐陈某。他穿着一件短袖衬衫,头发梳得很整齐。他的面前放着一张白纸,纸上放着一只干干净净的不锈钢小碗。小碗里有几枚一角硬币,小碗旁的白纸上也整齐放着两排一角硬币。


记者丢了一些零钱在他碗里,和他闲聊起来。他很善谈,称自己在地上摆的两排硬币,代表一些数字,是根据《易经》摆放的。他说,乞讨对他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没有什么好难为情的,“我不在意别人怎么想,怎么看,也不想为生活所累,我只想过一种最简单的生活。”他还解释,自己只是每周末才出来乞讨,是因为周末乞讨所得就足够自己生活一周了。


记者说知道他曾经是个博士,名叫陈某。他先是坚决否认,后来开始沉默。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他才说,自己离开学校已经很久,不再是什么博士了。再多的话,他已经不愿多说。


博导:他是很聪明的博士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第二天,记者来到当年陈某读博时的大学。据介绍,当年他的导师今年73岁,已退休在家,但当听说记者要采访关于昔日爱徒一事时,这位博导冒雨赶到了学校。


1986年,这位博导老师所在的大学批了第一个热能博士点,他是该校第一位热能博导。他回忆说,那一届,他们学校只招了两个热能博士,陈某是其中之一。在他眼里,陈某很聪明,理论基础很好,动手能力也很强,这样的学生在当年是不多的。他和学校对陈某都很器重。


1990年,陈某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学校为他分了房子,还把他的爱人调到学校工作。1994年,他和爱人双双辞职,准备出国到澳大利亚发展,但签证却迟迟没有办下来。


据了解,陈某对去澳大利亚发展是抱有很大期望的,他很想到国外一展身手。但是,出国的问题卡在签证上后,这对他打击不小。


前妻:恨铁不成钢才离婚


陈某现已离婚,但他的前妻说起以前的事,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感。陈某的前妻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出国不成,他再想回到学校,已没有回路。为了出国,陈某失去的太多了。


当时,陈某夫妇双双辞职时,他们的孩子刚出生不久。出国不成,又没能回到学校。陈某在外面开了个小公司。但由于他不谙市场深浅,又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公司很快就没落下来。家里的开销主要靠陈妻在外打工维持。


公司停办后,陈某也曾四处找工作,但一直不是很顺,碰了不少钉子。在陈的前妻眼里,他常常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却只做了几个月就因各种原因甩手不干。


从此,陈某就一直呆在家里,他不想出去找工作,也不愿意工作,只想过所谓简单的生活。


陈的前妻说,一个男人,一个博士不出去工作,这个家怎么办啊。她做梦都希望他能出去好好工作。但他却渐渐变了,没有事时就在家里读《易经》,谈起话来玄乎玄乎的,“过日子,柴米油盐比什么都重要”。她渐渐受不了陈的举动了。


但陈某却依然我行我素,除了看书,他空闲就一个人就出去爬爬紫金山,或逛逛玄武湖,看上去逍遥自在。对于家里有米没米,他一点不关心,只要到顿有饭给他吃就行。她实在忍受不了,2001年带着孩子搬出去,眼不见心不烦。2004年,他们离了婚。


专家:这个案例令人震惊


听到陈某博士乞讨之事,社会学博士徐翔脱口而出,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个案!博士乞讨只是个案,不具有代表性。


徐翔认为,以陈某的才学,找工作肯定不是问题,主要是心态的问题。没有人能帮得了他,除了他自己。只要他愿意走出自我封闭的心态,应该会找到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他分析说,目前在我国,像陈某那样的高尖端的人才,能够发挥才能的地方基本上还是属于体制内的。现在的社会环境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越来越艰难,每个人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7-11 18:21:57 | 只看该作者
各有各的活法.别人无法干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7-11 18:23:27 | 只看该作者
不过人总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7-12 09:39:21 | 只看该作者
典型的心理代偿,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时,面对乞讨内心的自我也得给自己找一个正当的理由。
这样子,他很难调整好心态。因为他的自我不愿逼自己到想清自立自强自信等许多深层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7-12 11:31:39 | 只看该作者
  
引用:<<!--quote1-->但他却渐渐变了,没有事时就在家里读《易经》,谈起话来玄乎玄乎的
  一个博士能被《易经》弄晕乎。
  怎么受的教育?
  教的什么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7-12 15:49:28 | 只看该作者
我是不给的,学历比我高,能力比我强,凭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7-12 18:18:04 | 只看该作者
博士到处都是,不过乞讨的不多,责任感太差
为了孩子,应该决不放弃
我也想回家种地,但发挥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家庭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7-24 20:03:5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就觉得这个男人也有让人佩服的地方,起码他能摆脱社会舆论对自己的禁锢,天大地大,自己的自由最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9 17:14 , Processed in 0.08283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