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0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转帖】谁杀死了留学生储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15 15:3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人在北美 作者:萧愚
   
    刚刚登陆美利坚不到1个月,2002年1月31日,大陆留学生储勇在寓所内身亡。情
杀?错,储勇的妻子还在国内,而他来美国刚满28天;财杀?错,室内没有任何打斗
痕迹;自杀?谁会万里迢迢赶到美国自杀?警方初步确定是急性病突发导致死亡。

  一位32岁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暴病而亡,可信吗?不可信,不可信吗?可信。让我
们看一看储勇32年来的人生轨迹,就会清楚的做出判断,究竟是谁杀死了储勇。

  1969年,储勇出生于苏北农村,家境贫寒的他靠着聪明和勤奋于1988年考上了天
津大学化学系,1992年他毕业分配到江苏北部的盐城市。1995年,他重返母校攻读硕
士,1998年获得化学硕士学位。2002年1月3日他来到美国,在南卡罗莱那州Clemson大
学化工(Chemical Enginerring)系攻读博士学位。

  我们从这样一个履历中能够看出: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从读小学开始,历经25
年的奋斗,终于出人头地去念洋博士。家族的荣誉,妻子的骄傲,亲朋邻里艳羡的目
光,而这一切,仅仅维持了28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病夺走了他的生命,而据熟悉他
的朋友介绍,储勇平时一副很强壮的样子,谁也不会想到他会在盛年之时病亡;而储
勇在农村做医生的母亲说,他的儿子几乎没有任何毛病。

  那么,储勇究竟怎么死的?答案只有一个,累死的。到美国后的两个星期,他给
友人的信中说,功课很累,因为他一来,就选了四门课,而且还要给美国教授做助
教,此外,他还忙着为妻子办理探亲手续……可是这一切,也许只能是储勇暴病而死
的诱因,还不能是他死亡的终极原因,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储勇的人生轨迹几乎可以折射每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每个中国小孩,尤其是农
村的小孩,在其童年起便开始承受压力,6年小学奋斗的结果是重点初中,然后继续
奋斗3年考上重点高中,再3年重点大学。4年大学读下来要奋斗一个好工作,工作不
满意要考研究生,研究生之后继续工作,工作不满意再出国。中考、高考、考研、考
托福、考GRE,再加上林林总总的四六级、计算机等级、期中、期末、论文答辩……
储勇的一生就是在这无休无止的考试中度过的。而每一次考试,对于做事有板有眼的
储勇来说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而除了这些考试之外,储勇在工作单位中也不顺心,
这也是他两次辞职的原因。长期的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一个壮汉轰然倒下。

  “累死”这个说法在盛产工作狂的日本叫“过劳死”。每年日本有一万青壮年过
劳而死。今天,这个说法在我国已经不再陌生,有所谓的调查说,六成国人走在“过
劳死”的边缘。这个说法虽然有夸大之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国人所承受的
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人员,工作狂越来越多,长时间不间断
地超负荷的脑力劳动,再加上较少体育锻炼,使本属于老年人专利的心血管疾病开始
袭扰这些年富力强的科研人员。据报道,最近5年中国科学院所属的7个研究所和北
京大学的专家、教授共134人谢世,平均年龄仅仅53.3岁。国务院体改办公布的一个
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肩负重任的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
岁左右。导致中年知识分子体质下降、慢性病多发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工作劳累过度,
不能及时缓解,于是积劳成疾。梁欢、王小波、施光南,这些英年早逝的才子都因过
劳而死。如今,这些过劳死的知识分子中又增加了一个32岁的小伙子━━储勇。

  1995年,是日本企业界反思的一年。一年内,日本著名的精工公司、川崎制铁公
司和全日本航空公司等12家大公司的总经理相继突然去世,年龄大多在四五十岁。为
什么这些生活、医疗条件都十分优越的大公司老板,反而达不到日本男子的平均寿命
76岁呢?医学家调查的结果是“积劳成疾,过劳猝死”。在我国,青岛啤酒的总经理
彭作义也在五十几岁过劳而死。

  科研人员,作家,企业管理者这些承受着巨大压力的脑力劳动者,还有那千千万
万与各种考试搏斗的学子,如今在32岁过劳死的储勇的个案面前,应该反思些什么
呢?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成功的意义是什么?

  当年熟悉的某某套广播体操的音乐声再也听不到了。在中国数以万计的企业中,
有几家还能让你享受到班间操的美好?以至于当我走进北京上地的一家企业,发现他
们正在组织班间跳健美操时,感动得唏嘘不已。如果给你同样的薪水,你愿意在写字
楼里写字,还是愿意到农村的地头耕种?好象是一刹那间,我从储勇身上悟到了很多
东西,我明白了世间什么是最为珍贵的,我也明白以青春赌明天的荒谬。不再敬佩那
些工作狂和所谓的成功人士,不再鄙视那些闲云野鹤和所谓的“玩物丧志”之人。也
许就是这些人参透了生命的真谛,他们在偷偷的嘲笑我们这群追名逐利者。他们最有
资格质问我们,谁杀死了留学生储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4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9 22:52 , Processed in 0.07587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