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69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转帖】理论还是直觉重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9 11:5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理论还是直觉重要(上)

anneliese 原帖: (写于7/24/2002 3:42:35 AM)

想请大家来讨论一下:在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到底是那些书面理论更重要还是妈妈的直觉更重要?

郑好妈 的回复: (写于7/24/2002 1:03:51 PM)

郑好现在已经2岁9个月了,很惭愧的是,一直到了早教论坛来做斑竹,我才开始系统的读一些早教方面的书籍,比如现在正在读的《爱与自由》,还有悄悄介绍的那一大堆的书。

我对郑好的教育,一直是跟着感觉走,顶多是遇到什么问题了,才去翻翻书,看看是怎么回事,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更多的时候是到摇篮网上来看看大家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虽然我没有看过多少早教的书,我觉得郑好的各个方面成长的都很好。性格很活泼大方,什么事情都乐意去尝试,喜欢接受新东西,自己也比较有主意,和小朋友交往等也很好。

我想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这些做妈妈的都在不断的总结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还有各种媒体在不知不觉中灌输给我们的各种先进的育儿理念,加上我们望子成龙的心情,都会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去管教孩子。所以才能够凭借我们的直觉给我们的孩子良好的教育方式。

但是——我还是要说外交辞令了——如果能够在开始我们的教育之前,就系统的读一些比较好的育儿书籍——呵呵,比如是爱与自由,再比如一些关于幼儿心理学方面的书,我相信我们会对孩子更了解,我们在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更有条不紊,而不会出现困惑,甚至一段时间的手忙脚乱,到处去找答案。举个例子吧:

郑好有一段时间吃饭有个毛病,每次吃馒头都要向我要整个的,瓣一块给她就会哭闹。我就很困惑,想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贪心啊。但是我每次还是都满足她了,因为我觉得还是让她吃饱最重要。我是在看了爱与自由之后才真正了解的,原来这是因为孩子对事物有一种“坚定的追求完美”的审美观,孩子处在一个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小的时候正是他的审美观念形成和构建的时候,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建立审美的条件和机会。就是说宁肯让她浪费一点,也不能破坏孩子的这种完美的追求。因为这个时候孩子节俭的观念还没有形成,但是审美的观念正是发展的端口,一定要帮她建立起来。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也非常高兴自己没有强行阻止郑好的需求。我想如果我早一点读到这本书,可能我当时就会明白,也就不会叹着气把整个的馒头给郑好了:)

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所以我觉得下面有妈妈说得好:在自己掌握了一些书面的理论的前提下,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孩子的个体差异。

理论还是直觉重要(中)



沛沛妈 的回复: (写于7/24/2002 11:37:31 AM)

看了你这个贴子,想起前几天在书店翻书看到的这样一句话,“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这是一位台湾作者谈到的台湾家庭教育中一个现象。什么意思呢?说是年轻人第一次做父母,踌躇满志地大读育儿书籍,并信心倍增,遂开始照书养。可是这书越读越多,父母却越读越糊涂。到养老二时,索性抛开书本,照猪养了,也即凭直觉了。看来,这种“书”与“猪”的困惑不仅在我们这儿有,台湾的早期教育比我们走得早,这种矛盾很早就有所暴露。

两者孰更重要,如果非要选一个,也许我会选择直觉。但是(没办法,仍然有但是),正确的直觉从哪里来呢?科学家、艺术家做研究搞创作的过程中有时依靠的就是直觉而实现了成功,常常是直觉帮助他们打破了传统认知或惯性思维。但他们的直觉一定是建立在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细致的观察基础上的。一个没有科学理论知识的人可能根本不会在科学方面有什么直觉,即使有估计其凭直觉也是搞不出什么科学成果的。

同样,对于育儿,我会非常相信自己做母亲的直觉。因为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最了解。记得在看西尔斯的《亲密育儿百科》时,书中在提出一套育儿方法的同一直非常强调母亲的直觉,而且我发现在我自己有一段抛开书本“照猪养”的日子,我的直觉跟书中的主张恰恰是吻合的。这本书给了我相当的做母亲的自信,我相信自己的养育方式是适合自己的宝宝的。但同时,我对书的重视反而又提高了起来。因为我也发现,知识如果不充分,一是对自己的直觉不自信,很容易受他人左右,并摇摆不定;二是这种直觉因缺乏理论知识基础总体来说质量不高。从此,我又开始读起书来,但却不再是照书养,而是希望自己通过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并结合自己对孩子的观察来建立起适合自己孩子的育儿体系(说体系好象有点大,但一时找不出更合适的词汇)。

说来说去,好象还是两者都重要。不过我想其实你并不是真的想要一个答案,只是想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已。就我的体会,书和直觉并不矛盾,关键看两个方面是否能把握好。

第一,书好不好。记得自己在孩子出生之前买了一本《1岁方程——0-1岁的养育》(大概是这么个名字,如今这种书相当泛滥),这本书相当详尽地列出了孩子每天每周的养育计划,当时无知的我认为有了这本书育儿就没有问题了,并且信心十足地准备照书养。后来又有朋友送了那本确实是极端糟糕的《哈佛女孩》。孩子出生后,才发现两本书根本不对路。之后就开始照猪养。现在想来,象“1岁方程”之类的书无非是作者东拼西凑的产物,估计他们自己根本没有养过孩子或者从来没有按照他们书中提供的方法养过孩子,这种书根本没有思想和灵魂,而现在这种书却相当泛滥。说起来,我就非常痛恨这种不负责任的出书者,不知误导了多少人。那个哈佛女孩虽然是一个实例,但此书的糟糕我已无暇说太多。显然如果书不好,书和直觉肯定会产生相当的矛盾。因此,我想首先要选择好书,当然这并不容易;其次,如果真是读了一本滥书,那就果断地放弃它,不要让它影响自己的判断。

第二,书怎么个读法。我是一个读书读得很少的人,在这方面其实没有资格发言,权且说说自己的体会吧。读书的过程中,肯定会接触到各种各样可能是皆然相反的说法,也肯定会出现书上所说的与自己的直觉不一致,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我读书时主要关注的不是它的局部细节方面的技巧或方法,而是书的思想和灵魂。我希望能够接近并理解作者的思想和灵魂(虽然并不总是能做到),之后,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来看书中具体的细节,此时再分析其合理性及对自己的适应性便会容易一些。对于和自己直觉矛盾的地方,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结合自己对孩子的观察和认识,有时会相信自己,有时会纠正自己,而很难一概而论。

想想科学家们的直觉也并不总是对的,我们的直觉肯定也有错误的时候,但我想知识丰富、观察细致的人其正确率肯定会高一些。因此,养孩子不是不可以凭直觉,但凭直觉的同时必须想办法提高自己直觉准确的概率,并使自己具备适时坚持或纠正直觉的能力,而加强理论知识储备、深入观察和总结孩子的特点则将是必由之路。

说了这么多,不知是不是又说了一番套话,但这的确是我自己切身的体会。

理论还是直觉重要(下)



悄悄 的回复: (写于7/24/2002 4:39:30 PM)

读一位日本人的育儿书,提到繁衍后代是动物的本能,现在的日本妈妈却失去了母性的直觉,造成了诸多的“现代育儿症”。作者在大声疾呼:“妈妈们,扔掉书本吧,做一个母性动物!”这种倾向我们确实要注意。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了,妈妈们奋勇地现身说法证明宝宝达不到书本上的数据并不能说明他/她不正常;也会因为看了某本书或某文章谈到孩子的某个问题,妈妈立即对号入座,焦虑地夜不能寐,惴惴不安,黯然落泪。每当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母性的直觉,相信孩子和自己,把这些文字扔到一边去,到外面放松一番,先冷静下来再思考,来早教论坛大家从各个角度讨论一番。不要让书本湮没了我们的母性本能,这是最根本的育儿要求。

然而,直觉和直觉之间是有差异的。如果只有最基本的动物性的直觉,作为人类的母亲我们太悲哀了点。最基本的一点,如果我们肯承认生育人、教育人是一种科学的话,就会本着尊重科学的态度学习和批判性地接受有关的一切理论和实践,就象我们承认数理化、文史哲都是科学一样。在这一点上,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换句话说,看书和听“老人”、“前人”言一样是必然。在理论界对前人实践--古今中外的所有妈妈对他们育儿实践的研究和总结中,我们得以共享天下所有母亲的经验,吸取所有母亲的教训,人类才能最捷径地不断进步。在这之上形成的直觉,是我们赖以信任的真正的直觉。有了这种直觉,我们更有底,我们才能真正自如自信地做母亲。泡摇篮的妈妈的直觉其实都是这个层次的直觉,虽然可能“从来没看过什么育儿书”,但只要你看过帖子,你就在吸收来自于姐妹们的理论信息,间接地吸收书本理论。

当然,对于书本不能盲信,确实有很多鱼目混珠的“育儿书”。育儿书有几大类:一类是“数据书”。这类书的作者过去一般从事小儿医学或儿童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重数据,重归纳,对这些书的态度是尊重,是借鉴,是分析,是参考,是扬弃。一类书是“理论”书,作者一般是某种教育学说的创始人或继承者,这类书要批判着看,历史地看(比如理论是否已经过时,它产生的前因后果等),和实践结合着看,有吸收有驳斥。一类是无论学什么的最后当了母亲有了感触写了书,(比如师姐小巫也混入了这一队伍),这一类书可以微笑着看,会心地看,象看帖子或在聊天室一样畅快地看,因为天下写书的母亲都有爱心,遇到相似又相异的苦恼,闪烁相似又相异的智慧,分享同样的爱与关注,是我最喜欢的育儿书。

a13965 的回复: (写于7/25/2002 10:14:57 PM)

我的怀孕期,既是孕育宝宝,也是我的各种妈妈知识的储备期,来源有:书本(图书管理的育儿书都快借遍了),网络,医生和有经验的妈妈们(包括我的母亲和婆婆)。记得在生青青之前看了将尽两百个中外妈妈生产的经历,基本囊括了各种意外情况,心中有底,生产顺利。

青青出生后,继续寻找和储备知识,来源还是那些。同时根据宝宝实际情况加以判断。的确很多书上都有所谓的指标,包括医生的诊所里都高高挂起,但是不知道妈妈们也是否看到他们几乎毫无例外都写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用图表来衡量,具体情况要具体判断。”所以我的逻辑是,在大量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母亲的直觉。

我的婆婆曾经笑话过我的刻板,什么都要看书。我的理论是,孩子千变万化,生过两个或三个孩子的妈妈不一定就什么都知道,而书上的很多结论是根据多数的案例总结而来,颇具有普遍性,在个体和群体之间我还是倾向于群体,当然不要总是对号入座。

来自摇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6-9 13:45:37 | 只看该作者
说这话的前提是没有理论基础的直觉,可是这论坛的妈妈和上面的不同,是在看了很多理论书籍后,结合自己孩子产生的直觉。
如果全盘照搬理论,只会养出个呆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6-9 18:46:49 | 只看该作者
理论是需要直觉来消化的。理论转化成直觉才是活的。直觉是立体的、多维的,理论是线性的。理论是直觉的诠释。直觉是未知,理论是已知。直觉无限,理论有限。 以上是俺的直觉转化成的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6-9 21:48:08 | 只看该作者
理论在某个时代是实践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换了个时代或许又被新的理论推翻,理论不一定可靠!
直觉有时是对的,有时是错的,直觉也不一定可靠!
但,错错对对的直觉可能是构成理论的雏形!

总结,相对而言理论重要!

附加:有了理论作前提的“直觉”,不能称为实际意义上的直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6-9 22:56:58 | 只看该作者
21
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6-10 00:00:12 | 只看该作者
按规定,楼上的属于违规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6-10 01:52:48 | 只看该作者
好亲切呀,我可就是从摇篮网上成长起来的。从孕期到Q一岁多都是在那里的。看到
转帖的妈妈们的名字好熟悉。现在很少去摇篮了,可很怀念那段时光。。。

跑题了  :p   

我喜欢读各种教育理论,教育经验,育儿随笔,只要是能搞到的资料,我都拿来一
读。刚开始我很死板地效仿理论,那时的感觉真是糟糕,弄得自己身心疲惫。
尽管如此,我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觉得那是我作为母亲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

之后,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观察Q和反思自己的问题上。在日复一日地和儿子
的磨合,日复一日地琢磨儿子,日复一日地反思自己的教育,重新体会书本上的理
论(有些书我是读了4、5遍)下,对于教育我悟出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就是
书上写出来的理论。原来曾认为自己很笨,傻傻地兜了一个圈子又回到最开始读到
的理论上来,后来我才发现,这正是自己作为一名母亲成长的轨迹。而正是实践中
一次又一次的感悟,使我的直觉更趋成熟(或者说我更相信自己的直觉)。

总之,我的逻辑是:大量全面的理论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付诸实践,用心体会反
思,使自己的直觉日趋成熟。而在日常生活中依照自己的直觉(包括还没有实践,但
直觉上认同的理论)去教养孩子。而“学习理论 -- 实践 -- 感悟 -- 实践” 这是一个
循环往复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6-10 09:05:33 | 只看该作者
dawnch+-->引用:dawnch 理论是需要直觉来消化的。
理论转化成直觉才是活的。
直觉是立体的、多维的,理论是线性的。
理论是直觉的诠释。
直觉是未知,理论是已知。
直觉无限,理论有限。

以上是俺的直觉转化成的文字。

真是佩服你的反应速度和消化思考的能力。非常同意你对直觉和理论的“直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6-10 09:11:59 | 只看该作者
Qmom+-->引用mom 好亲切呀,我可就是从摇篮网上成长起来的。从孕期到Q一岁多都是在那里的。看到
转帖的妈妈们的名字好熟悉。现在很少去摇篮了,可很怀念那段时光。。。

跑题了  :p   

我喜欢读各种教育理论,教育经验,育儿随笔,只要是能搞到的资料,我都拿来一
读。刚开始我很死板地效仿理论,那时的感觉真是糟糕,弄得自己身心疲惫。
尽管如此,我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觉得那是我作为母亲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

之后,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观察Q和反思自己的问题上。在日复一日地和儿子
的磨合,日复一日地琢磨儿子,日复一日地反思自己的教育,重新体会书本上的理
论(有些书我是读了4、5遍)下,对于教育我悟出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就是
书上写出来的理论。原来曾认为自己很笨,傻傻地兜了一个圈子又回到最开始读到
的理论上来,后来我才发现,这正是自己作为一名母亲成长的轨迹。而正是实践中
一次又一次的感悟,使我的直觉更趋成熟(或者说我更相信自己的直觉)。

总之,我的逻辑是:大量全面的理论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付诸实践,用心体会反
思,使自己的直觉日趋成熟。而在日常生活中依照自己的直觉(包括还没有实践,但
直觉上认同的理论)去教养孩子。而“学习理论 -- 实践 -- 感悟 -- 实践” 这是一个
循环往复的过程。

同感,在感悟实践的过程中,会思考更多,对教育理论也更感兴趣,回过头来也实践的更多,结果就是直觉更趋成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6-10 20:36:02 | 只看该作者
education2008+-->引用:education2008 知识如果不充分,一是对自己的直觉不自信,很容易受他人左右,并摇摆不定;二是这种直觉因缺乏理论知识基础总体来说质量不高。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11-11 14:58 , Processed in 0.08296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