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69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赵忠心:呼唤家长成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26 17:3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呼唤家长成熟

赵忠心


--------------------------------------------------------------------------------

  现在的年轻父母,都希望把自已孩子培养成为出类拨萃的佼佼者。这种愿望很好。但对那些第一次做父母、也仅仅能做一个孩子的父母来说,这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过去,父母生育孩子比较多,第一个孩子培养教育得不成功,可以总结教训,再培养第二个孩子,慢慢地在培养教育子女的实践中可以逐步成熟起来。现在独生子女的父母,就没有这种机会了,因为独生子女做父母是“一次性的”,孩子的培养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完成是“在此一举”。 对于年轻父母们来说,抚养、教育孩子的事,本来心里就是没有什么底数,热切希望能有人给予点拨、指导。就在这个时候,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来了许多抚养、教育孩子所谓“新招数”,并且拍着胸脯许诺:只要按照他们指出的“招数”去做,肯定就能造就出一个多么多么优秀的孩子,在这种“挡不住的诱惑”之下,许多年轻的父母在不正常的心态下,贸然做出了不恰当的判断和选择,致使孩子的抚养、教育工作走进了误区。其实,许多商业广告都有夸大其词之嫌。
    记得外国有这样一句谚语:“老年人好怀疑真的,年轻人好相信假的。”一些老年人思想保守,犯经验主义,不接受新事物,是不对的;但是,年轻人缺乏知识、经验,判断能力不强,图新求异,误以假为真。在抚养、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那也是非常有害的。过去,人们孩子多,抚养、教育孩子,“一招不慎”,可以在抚养、教育第二个孩子时再纠正过来,挽回损失,权当是做了一次“实验”。独生子女家长们,恐怕谁也不愿把自己“独一无二”的孩子做“实验品”的。因此,孩子幸福而健康的成长,呼唤年轻父母们尽快成熟起来。

神童不可能进入千家万户

    所谓“神童”,也叫“奇童”,国外叫“天才儿童”,就是特别聪明的孩子。我认为,被称为“神童”的孩子,除了其智力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同龄人以外,似乎还有一些我们没有提示出来的原因,给人以有点儿“神秘”的感觉。比如古代,宋朝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地家用辈务家,没有人接触过笔墨纸砚,到四五岁时他却能写出好诗来)再比如现代,山西夏县的申克功,他1l岁时的速算速度就能超过袖珍电子计算机,他用20秒时间就可以计算出625的答案。而他的父亲我认识,只是山区农村的一位普通兽医,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速算,他的老师也不具备这种专门技能。就是说,那些孩子的家庭生活环境和所受到教育,并没有提供足以使他们具有那么神奇才能和条件。然而,这并不是说他们的“神奇”是“无缘无故”,是天生的,而是“有缘有故”的,只是到目前为止未能揭示出其独特的原因来。这种看法,不能认为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恰恰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类似这样的“神童”,古今中外,确实存在。但是,能称得上是”神童…的,那只是儿童中的极少数。我们能把“神童”这个概念任意“泛化”,把那些经过超强化训练、提前认识千八百个汉字的孩子,也称之为什么“神童”。如果把聪明一些的孩子都称之为“神童”,比比皆是,那就无所谓什么“神童”了。
    前几年,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连不断地推出什么“培养神童”的“方案”、“工程”、“行动”、“教室”、“摇篮”之类,鼓吹什么“O岁识字,3岁扫盲”、“儿童个个都是神童”、“儿童个个都是天才”、“让神童进入千家万户”、“从我这个幼儿园出去的个个都是神童”,等等。似乎那些人开办的都是制造神童的“工厂”,可以成批地制造神童。其实,明眼人一看,这完全是夸大其词,是吹牛,是在制造“神话”,是在骗人,是根本无法兑现的虚假广告词。
    然而,我们有的家长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又不大懂得教育科学,怎么看自己的孩子也是个神童的“坯子”。于是,就不惜重金,盲目加入培养造就神童的行列,对孩子进行超强度的、“掠夺性”的智力开发。把普通的孩子当成“神童”来“开发”,那只能使之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不会有好的结果、希望那些还继续做“神童梦”的家长,赶快从梦中醒来,还是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普通儿童,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也许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更有自我发展的后劲。

“智商”不是盖棺定论

    近些年来,社会上又兴起一股测查孩子的“智商”的热潮。有的家长领着自己的孩子到医院或到心理诊所测查智商,也有的整个幼儿园或小学的孩子统一进行智商的测查。经测查,孩子智商数显示高的家长,沾沾自喜;而智商数较低的孩子的家长,则悲观失望,灰心丧气。
智力测验,最初是通过测验的方式来衡量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当初主要用于鉴别那些有缺陷的儿童,把他们从正常教学班里筛选出来,转到别的班去进行特殊教育。后来,这种方法逐步扩展到鉴别学生智力水平,以便因材施教;或用来对心智缺损儿童做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或作为任用、筛选、升迁、考核人员时的预考依据,等等。过去,智力测验一般只作为医疗诊断和教育心理科学研究的手段。近来,由干家长们重视儿童智力的开发,希望了解自己孩子目前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的潜力,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于是,进行智力测验便成了时髦,智力测验也就成为商品。
    在智力测验没有成为商品,只是乍为医疗诊断和教育科学研究手段,则查人员对智力测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解释时,还能做到比较实事求是。而智力测验进入市场、成为商品烈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了招脆顾客,有的测查人员的解释就不那么实事求是了,像算命先生那样说他们测查的结果是板上钉钉、准确无误;而有的家长对测查结果也深信不疑,认为是盖棺定论了。
  运用现在通常的智力测验方法所测得的智商,一般能反映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比智力测验能更高效、更准确了解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的方法。但是,自前的智力测验手段,虽经多次修订,仍尚不大完善,其可靠性也不能说是百分之百。另外,测得的智商,其准确程度,要受到多种有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与测查人员的操作水平、责任心,测查对象的知识经验、接受测查时的情绪、心理状态,测查时的环境、场合等都有密切关系。其中特别是和测查对象的知识经验有关。比如生活在农村和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同时测验,所得到智力商数,二者肯定会有较大的差异,但实际上他们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这个道理很简单,用城市孩子所熟悉的知识测查农村的孩子,农村的孩子肯定是“弱智”;而用农村孩子所熟悉的知识去测查城市的孩子,城市的孩子也会是“弱智”。就是说现在智力测验的结果,并不是一分可靠。况且,智力商数并不是评价一个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
    一般地说,智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人的智力是有可塑性的,可以改变的。特别是学前儿童,变化的可能性和幅度更大。因此,家长不要以为“一测定乾坤”。对于智力测验的结果,完全否定,根本不信,这也不好;但奉若神明,深信不疑,也是不明智的。我以为,对测验的结果应当做“偶然性”的理解,即“有可能,但不一定”,这样更妥当一些。

买玩具首先是为了让孩子“玩”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是家长们非常熟悉的两句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给孩子买玩具,首先考虑的不是让孩子“玩”得痛快,而是把玩具视为“教具”,要让孩子学到知识,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力。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家长往往给孩子花重金购买的玩具,并不能引起孩子玩的兴趣,玩了不久,便兴致索然,弃之而去。而有的玩具,孩子是爱不释手,总是兴致不减。比如,男孩子爱玩手枪、机关枪,女孩子则非常喜欢各种娃娃。玩具枪和娃娃并没有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的功能,然而知是孩子们的“首选”。这不能不引起家长们的深思。 家长必须明白,“教具”是教学时用来讲解说明某事物的模型、实物、图表和幻灯片等教学用具的总称。教具的主要功能是教学生掌握某种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玩具则是专供儿童玩的东西。它的主要功能是让孩子玩,让孩子玩得高兴、痛快,从中得到乐趣。当然,我们不排斥具有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功能的玩具。但家长给孩子选择时,应当把使孩子乐于玩,玩得高兴、痛快,能从中得到乐趣,作为首要的标准。其次,再考虑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能力。也许这种选择,才能受到孩子的欢迎。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家长给孩子购买玩具,曾经掀起过三次热潮:一是80年代中期的魔方热;二是80年代末期的变形金刚热;三是90年代初期的电子游戏机热。这三次热潮,都是通过广告给煽动起来的,那三种玩具也都无一例外的是“舶来品”。人们还都记得,那时的孩子都热衷于玩那些“洋玩艺儿”,在家里玩,走路玩,有时上课还玩,有的孩子简直都要玩疯了。当初,家长们给孩子们购买那些玩艺儿,都是听广告上说能开发智力,使孩子变得聪明。听那广告吹嘘,似乎玩那些洋玩艺儿能够“玩”出个牛顿或爱因斯坦来。其实,那些洋玩艺儿也仅仅是个玩具,它的主要功能还是娱乐、消遣、解闷。从理论上讲,那些东西具有一些开发智力的功能,但是理论不等于实际。孩子们玩那些神奇的,一玩就上癌、入迷,什么开发智力的功能就退居次要地位,留下的恐怕只是娱乐、消遣、解闷的。而当孩子们玩腻了的时候,就连娱乐、消遣、解闷的功能也所剩无几了。比如,魔方、变形金刚早就失去了进力。而电子游戏机,孩子们则是百“玩”不厌,这也并不是因为它有开发智力的“魔力”,才受到孩子的喜爱的。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好玩”,从中可以获得无穷的乐趣,如此而已。
    现在,有些家长不大重视孩子的“玩”,尤其不愿意让孩子玩那些单纯“玩”的“玩具,认为:玩物丧志”。其实,这是很片面的观点。有益的玩具,为什么就不能做到“玩物丧志”或“玩物益智”呢?就是单纯能获得乐趣,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们不能忽视孩子要获得乐趣的需求。因为满足孩子们的这种需求,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要知道,玩具发展智力和能力功能的发挥是潜移默化式的,不能贪图像教具那样立竿见影。比如说,一棍普通的竹竿,看似没有任何开发智力的功能,其实不然。正如美国一位专家所说:“能够鼓励儿童像用竹竿那样来玩的,才是真正富有创造性的玩具。”而那些商家鼓吹很有开发智力功能的电动、电子玩具,只能使孩子按照一定的规程操作,那是被动性的游戏,只要打开开关,便能来回行驶,感到厌烦了,甚至也不爱惜了. 因此,家长在给孩子选购玩具时,只要无害,孩子喜欢,就可以满足孩子的要求。总之,我们不能把玩具看成是“教具”,不能以为价钱越昂贵的玩具就越能开发智力,不能太功利化。
    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子心灵的首要“雕塑师”,是孩子从幼稚到成熟的指导者。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尽快成熟起来。我们有些家长的抚养、教育孩子中显得有点儿幼稚,除了“初为人父母”,缺乏经验以外,还有望子成龙之心过急、过切的原因,“饥不择食,慌不择路”,判断失误,选择盲目。
    家长的成熟,一是靠实践,二是靠学习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通过学习,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辨别能力。这样,就能在复杂纷纭的社会生活和信息环境中,学会科学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选择,使孩子的抚养、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免得被商业广告所左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5-26 19:07:01 | 只看该作者
忠心同志是心肠挺好的,他看到的很多年轻父母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容易被商家蛊惑。但是他本身专业知识和逻辑都不够清楚,就这么信誓旦旦的教导年轻父母也有点那个吧?!

<B>神童不可能进入千家万户</B>

全世界整个教育界心理学界都还没对这个问题有答案呢?人类的脑科学才发展了多少?他就认定了这点?谁又能否定每个孩子本身不是神童呢?

<B>
“智商”不是盖棺定论</B>
把智商的本质介绍给大家,其实不就是测试孩子的思维特点和反应速度吗?这些6岁前的孩子每天不都在发展吗?年轻父母自然也会正确对待孩子做出的智商答案,然后针对性的培养孩子的思维的。说了那么一大堆,还是不能解决家长内心里真正的担心,不是吗?

<B>买玩具首先是为了让孩子“玩”</B>

把教具的概念和玩具的概念区分那么清楚,还不如告诉父母孩子的大脑发展特点,只要符合孩子发展状况的就是应该给孩子提供的。提供无论是教具还是玩具都是满足孩子的某方面需求,不是吗?孩子本来就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谁又说过教具就是没有乐趣的,哪个男孩子不喜欢轮船模型汽车模型?家长重视这些不对吗?讲明白了,没有家长会只买贵的,不买有用的。也就会对商家的宣传时动脑子。忠心同志这么说一大通好像专家权威的话,不是让家长更自责更混乱吗?

另外孩子的兴趣是可以引导的。一个3岁的孩子不爱玩泥巴也不爱和男孩子打闹交往,很有可能是心理上有创伤,社会交往能力差。家长更要给孩子买玩具或者教具来引导的!多讲讲这些让家长们明白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兴趣,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兴趣和培养,岂不是更是负责任的专家。只让孩子瞎玩满足孩子玩?要提倡这个吗?这不是从只学的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光玩吗?

当年爱玩魔方玩的好的孩子却对是对大脑发展有帮助的,我的同桌就高考全校第一。电子游戏机才是百害一利的玩具呢呢!一根竹竿在很多好学校和幼儿园里都是好教具的!!

反正感觉这个专家把家长都当作笨蛋白痴,特别耐心的教导。可是教导的内容也就比白痴稍强一点!认同这个给我们上课的edu同志是怎样的呢?

sorry,edu是不是太尖刻了?可你就是这样尖刻的认为这些家长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5-26 21:09:22 | 只看该作者
》电子游戏机才是百害一利的玩具呢呢!
反对这种说法。

我还准备回头改行写游戏程序去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5-26 21:48:04 | 只看该作者
dyly+-->引用:dyly 当年爱玩魔方玩的好的孩子却对是对大脑发展有帮助的,我的同桌就高考全校第一。电子游戏机才是百害一利的玩具呢呢!一根竹竿在很多好学校和幼儿园里都是好教具的!!

对你的逻辑能力感到担心。
你的同桌高考全校第一是玩魔方玩的???
建议你在学校开设魔方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5-27 10:26:52 | 只看该作者
天问+-->引用:天问 》电子游戏机才是百害一利的玩具呢呢!
反对这种说法。

我还准备回头改行写游戏程序去呢。

能详细的说明吗?我认为电子游戏的一利在于它确实对人的手眼协调和反应速度有帮助,如果是用来设计做一些趣味数学,语言学习,音乐,下棋等等,那是非常棒的!如果您能够做出这样的产品,那我孩子就有福气了。

但是现在的游戏大都是暴力,甚至色情,只能使孩子们沉陷,对身心都极坏。“网络上瘾症后群”的危害已经很明显了。


能谈谈您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对我的评介是怎样认为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5-27 20:49:23 | 只看该作者
引用:<<!--quote1-->但是现在的游戏大都是暴力,甚至色情,只能使孩子们沉陷,对身心都极坏。“网络上瘾症后群”的危害已经很明显了。

我反对的只是“游戏机才是百害一利”这样的观点,同时我承认很多游戏不适合给孩子玩,而且,就像“吃饭只吃8分饱”一样,玩游戏也应该有所节制。很多父母把游戏当做洪水猛兽,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

就玩具这个话题而言,我赞成赵忠心的观点,玩具也罢,游戏也罢,文化也罢,无非是让人开心,放松。对于知识的渴求会让孩子把探索和学习也当作游戏,但是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刻意把游戏变成学习的手段。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5-31 12:13:35 | 只看该作者
神童不可能进入千家万户
“智商”不是盖棺定论
买玩具首先是为了让孩子“玩”
这三条很人性化,但行动起来各有千秋啊,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9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1 22:01 , Processed in 0.08095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