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会问:难道我们什么“花招”都不能使吗?
那当然不是的啦!养育需要创意、需要幽默感、需要放松和信任。在很多日常生活小事方面,与其一本正经地说教,不如艺术性地启动孩子的积极性。音乐、歌谣、游戏、故事、手工、美术,等等,都强于耍嘴皮子,前提是——亲子关系融洽,不是长期的矛盾和冲突;父母发心真诚,不是在诱骗孩子达到隐藏的目的。
比如,最简单的一个例子,为了吸引孩子多吃青菜,与其吧啦吧啦告诉孩子青菜多么有营养,不如尝试把菜摆成小笑脸、小动物、小动画,等等。即便孩子没有吃饭障碍,这种创意也是乐趣。话说我的两个孩子小时候,很爱吃摊松饼(pancakes),每每要求老妈把饼摊成动物模样,很考验老妈的腕子功夫有木有!
十几年来,我听到无数的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不好好xx(吃饭、睡觉、练琴、听讲、上学、写作业、交朋友 …),我该怎么办?请给我支个招。”
我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我不认识您的孩子,不了解您的家庭动力结构,不知道ta为什么‘不好好xx’。搞不清楚背景原因,怎么敢给您支招呢?”
第二个反应则是一串的问题:“什么叫做‘不好好xx’呢?这是个标签,而不是具体行为,请描述具体场景下的具体行为。再请具体定义您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是什么?在您看来,孩子为什么‘不好好xx’呢?有什么障碍是我们可以帮助ta清除的吗?”
这样的反应很不讨喜,遭到一些家长诟病:“你不是专家吗?我来向你讨要方法,你问我一堆问题,我要是知道答案了,要你来干吗!”
也有一些家长在听到我的提问后,发现自己对这件事情并没有想明白,就回家继续思考去了。
所以呀,当您带着问题来找我时,我不敢贸然回答您,而是需要先弄清楚一件事:在养育中,您追求的是什么?是轻而易举地“搞定”孩子,让ta立马呈现出你想要的后果,还是理解并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
如果是前者,网上流传了很多“妙方”,您自己一搜就能搜出一箩筐。
如果是后者,则要求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和进程,当出现问题时,清空自己,倾听孩子,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再跟孩子一起并肩协作,找到既满足ta也满足我们的解决方案。
而且,无论是习惯、规则,还是言行、品德,我们都需要表里如一地为孩子做楷模。因为,越是好的养育手段,对家长的挑战越大,给家长提的要求也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