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01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会开在哪儿合适?先在这里试试吧——《六A的力量》,重读依然有收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19:18: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到小美妈的帖子,忍不住想起这本书来了。@helenminliang

我想,小美妈现在之所以觉得挣扎,是心里还是有些东西没有理清。到底什么是幸福?怎么样追求幸福?怎么样让孩子拥有追求幸福的能力?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会影响到你对孩子该上什么学校的选择。

我想起这本书里的一段话:
如果你的孩子尚且年幼,切記:對他們而言,你就是“上帝”。你對他們所說的一切,他們都深信不疑。就算你說月亮是乳酪做的,他們也會信的!如果你的言語行為表露出他們是多麼卓爾不凡,多麼可愛,這一切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外貌有多討人喜歡,表現多麼出眾,僅僅是因為他們的身份他們是誰,那麼在他們長大成人後,就會抵擋這樣一種誤導——只有表現良好才能獲取他人的首肯;他們也會發現,為什麼個人的成功、地位、美貌和財富不能夠帶來永恆的幸福。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里说的六个A——接纳(Acceptance)、赞赏(Appreciation)、关爱(Affection)、时间Availability)、责任(Accountability、和权威(Authority)——只要家长和老师都这么做了,孩子就可以毫无顾虑的走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化道路。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家长和学校都能做得到呢?
如果学校做不到,家长该怎么帮助孩子去适应或者对抗或者迂回前行呢?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因为我是拼了全力让我的孩子离开不良的环境,一定要让他接受我认为更符合人性发展的教育方式的。


择校的问题我们可以和小美妈在她的帖子里讨论:怎么选择?http://club.etjy.com/forum.php?m ... &fromuid=280430
既然翻开了这本书,我就再读一次吧,有人愿意和我一起读吗?

6.jpg (65.46 KB, 下载次数: 0)

6.jpg

点评

书没看过,去网上翻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9 22: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19:30:20 | 只看该作者
因为以前读过这本书,并且介绍给我身边的几个爸爸妈妈都读过,还一起讨论过,所以内容主线是很清楚也很认同的。
所以这次重读,可能主线的部分就不会太着重,而更多的是去发现过去没能注意到的细节了。
第一次阅读的同学,主线的内容非常重要,不可忽视哪!

翻开重读,有一段内容突然跳出来,真是震惊!
“相互依賴”這個詞是如何進入我們生活的

根據密尼茲—梅耶診療中心的創始人富蘭克•密尼茲和保羅•梅耶博士(Drs.Frank Minirth& Paul Meier)的理論,“相互依賴”這個專業名詞早在幾十年前就產生了,當時是用於幫助那些酗酒者及其家庭的。酗酒者依賴酒精,其家屬則逐漸依賴於他的酗酒。酗酒者的家屬或許不會沉溺於酒精,但他們會沉溺於其他方式。

“酗酒者匿名協會”引用的著名的“十二個步驟”曾經在幫助酗酒者戒酒方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但不久他們便發現,家屬在酗酒者戒酒後的幾個月後往往會崩潰。儘管他們在內心願意酗酒者戒酒,但因為整個家庭已經調整了生活方式,去順應那個酗酒者,並漸漸用各種方法讓他持續喝酒。實際情況是:酗酒者依賴酒精,他們的家屬則漸漸依賴於酗酒者的酗酒。

顯而易見,酗酒和吸毒可以導致“相互依賴”,沉醉於對任何事物的強烈欲望(所有過分的事物或行為)同樣會導致“相互依賴”。密尼茲和梅耶博士認為:當一個人企圖通過對外在的人和事的轄制來掌控自己的內在感受時,同樣會對人、某種特定行為或事物上癮。

“相互依賴”的字面意思是“依賴於……”。在許多情況下,一個人的“相互依賴”現象往往源于他與父親的關係,以及孩提時代留下的陰霾。

到底有多少人受到“相互依賴”的影響?統計顯示:有 1500萬個美國家庭依賴於酒精和毒品,這些癮君子至少影響了周邊四個重要的人配偶、孩子以及同事。這意味著有 6000萬“相互依賴”的人因著這 1500萬人而飽受吸毒和酗酒的折磨。

除了酗酒和吸毒之外,還有數百萬的美國人正與其他因素導致的“相互依賴”作鬥爭,諸如:工作狂、暴躁、性變態、飲食失調、購物狂,甚至是極端墨守成規的生活方式。據密尼茲和梅耶博士的觀察:“如果有大約一億個跨越兩代的美國人正飽受著 “相互依賴”的煎熬的話,那麼我們就會被來勢洶湧的社會瘟疫所圍困。我們的生活就會陷入無法名狀的痛苦絕望和荒蕪的生命漩渦中。”

根據我多年來從事年輕人和婚姻教育的體會,我比較贊同密尼茲和梅耶博士的看法。“相互依賴”的確存在於千百萬人之中。許多人陷入毒品和酒精中難以自拔,其中大部分源於童年時代留下的烙印和陰影總有一些聲音在他們的生命中揮之不去:“你要再接再厲!你從來就沒有做對過!”

另外有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覺得自己可有可無,因為兒時他們的父母並沒有把時間、精力花在他們身上。許多人對這樣的話耳熟能詳:“要是你乖乖聽話,我就愛你。”

密尼茲和梅耶博士深信:“相互依賴”的影響會涉及“幾代人”意思是說:一代人的問題會不停地傳承到下一代,除非刻意地打破這個怪圈,否則會持續地循環往復。

桃樂西•若特(Dorothy Nolte)著名的詩句貼切地詮釋了孩子是怎樣在生活中學習的:

生活在批評、指責中的孩子,吹毛求疵、尖酸刻薄;
生活在敵意、憤怒中的孩子,性格暴躁,爭鬥不合;
生活在嘲笑、奚落中的孩子,縮頭縮腦、自卑怯懦;
生活在恥辱、羞愧中的孩子,沒有自尊、深感罪惡。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之所以感到震惊,是因为它述说的事实,很多人其实都不知道。

比如说,如果家里有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父亲,那么一家人可能都依赖于他的暴虐,而以受害者的逆来顺受自居,限于其中无力自拔。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们成为父母亲之后,又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想着,不禁冷汗涔涔!

点评

哈哈,我倒是没看过这方面的书,只是从自己的生活所见,慢慢总结出来一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9 22:50
看过施虐狂和受虐狂的心理状态的分析的,的确是这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9 22: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10-19 22:16: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10-19 22:20 编辑

你上面引用的文字,我明白。现在对这些内容,我大致了解一些,要是没有经济,家庭分开的因素,我一定不会犹豫的,哈哈,我的方向其实很明确。
你这是读书帖,我一说话,又歪楼了,有没有电子版本?为了搬家方便,我尽量不买纸质书了,打算等新版Kindle出来,再买一个

点评

忘了说了,那个掉湖里的是游泳队的,自己游上岸了。那个迷路的被老师找回来了。那个摔下来的比较惨些,下巴缝了针,据说车子摔得很烂。但是,这些“可怕”的经历,正是造就人的关键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9 22:58
这些是比较吓人的。还有的回来之后发烧、肚子痛、呕吐,有的回来一脸的蚊子包,有的口腔溃疡了,不一而足。但那又怎么样呢?生活是用来经历的,只要有家人的关心在,她心里知道,那就是最好的防身利器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9 22:55
我想说的是,通过我的观察,孩子住校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哪怕是女孩子。这次我们学校的孩子出去露营,住帐篷,攀岩速降,骑四轮车,射箭,看星星,做了很多事。有掉进湖里的,有迷路的,有从悬崖上摔下来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9 22:54
其实我很不想在这里讨论择校的问题,不过你提到家庭分开的问题,我就多写几个字,你看看参考一下吧。其实你们现在的情况呢,反正是住校,一周接一次还是可行的。大不了你们也不接了,直接周末在上海过也就完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9 22:52
有,你去新浪爱问,直接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9 22: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10-21 09:02:13 | 只看该作者
helenminliang 发表于 2013-10-19 22:16
你上面引用的文字,我明白。现在对这些内容,我大致了解一些,要是没有经济,家庭分开的因素,我一定不会犹 ...

悠悠介绍的这书真不错,俺们还是支持正版吧。

点评

是的,我也觉得真正的好书,是值得买一本放在手边,一读再读的。支持正版,让更多的好书作者得以更好的生存,带给我们更多更好的思考和研究心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21 09:50
好的,这就去买,刚才还在看你介绍的那本《与神对话》,一直看不进去,这回Kindle不在身边,只能拿起这本书来看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21 09: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0-21 09:14:06 | 只看该作者
悠悠,我不是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现实我们的状况是,孩子一直喜欢和我们聊天,就连洗澡的时候也希望我能坐在里面,和她边聊边洗,还要经常抱着闹着玩。我们去北京的夏令营,8天一个电话没有我也是很自在的,没有担心牵挂过。

点评

如果你不担心,那么就去了解了解吧。让孩子也去感受一下。听很多转学生的家长说,孩子非常非常喜欢学校,喜欢住读的生活。还有一个孩子怕极了父母给她转学,一直要求就在这所学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21 15: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0-21 15:48:18 | 只看该作者
没看过,去找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5 00:23:4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读书会选书的时候,忘了是谁推荐了这本书,所以本学期的第一次读书会就读这个了。

恰好前班长童鞋今年似乎复出,不再做全职爸爸了,忙得很,这本书就丢给我们另外一个同学带领。

初步设计的两个问题如下:
1、你自己感觉,你和孩子的关系好吗?(这本书的书名大字旁边有一行小字,“如何成为你孩子眼中的英雄”,你认为,你现在算是你孩子眼中的英雄吗?对照书中讲到的六个A,你认为是什么妨碍了自己成为孩子眼中的英雄?)
2、回想一下,最近一周,你和孩子发生了什么冲突没有?(分两人小组分享,以3分钟为限,然后请倾听的一方简要总结对方谈到的问题,并根据读书之后的心得,给出自己的评价和建议,如果分享之下么有发现父母方面存在问题,请发言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5 00:25:20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坛子里有兴趣、已经开始读书的同学,也思考一下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5 01:41:45 | 只看该作者
来儿教的父母,自然都是爱孩子的。
我们读书会的父母,也都是爱孩子的。
我们经常听到各种新闻或传言,说“溺爱”不好,以“爱你”为名对孩子提出苛刻的要求也很糟,但到底应该怎样的爱孩子呢?用一整本书来写,正确的父母之爱,很可能依然写不完。所以我推荐这本书,因为我个人觉得,它触到了亲子之爱最深层的道理,让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童年,原生家庭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而我们不想把那些问题复制下去,让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得到自己心灵的解放,与孩子共同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2:07:19 | 只看该作者

RE: 读书会开在哪儿合适?先在这里试试吧——《六A的力量》,重读依然有收获

上次和读书会同学讨论的时候,很多妈妈在反思前四个A做得不够,也有个别妈妈在反思自己后两个A没能重视:
接纳(Acceptance)、赞赏(Appreciation)、关爱(Affection)、时间(Availability
责任(Accountability)和权威(Authority)


按说,前者是后面的基石,二者是互相依存共同作用的,为什么这么多的父母,偏偏都会去反思自己前面4点做得不够呢?
没有前者,后面两点难以建立,即便孩子表面听话了,往往到了青春期也会假象崩塌。
没有后者,则孩子陷于溺爱之中,不容易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日后遇事做选择时的价格取向没有好处。长远来看,也是不合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1:32 , Processed in 0.089895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