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1717 于 2013-8-17 22:46 编辑
〇、引言最近到幻影大哥的店里面聊天,说到了固定思维的问题,在这段时间反复思考之后,想到了一个关于按钮的想法,可以帮助自己听进去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还是把想法整理一下,写篇博客。
一、瓶子的盖儿前几天去参加董浩然老师的教育主题的读书沙龙活动,听到董老师带着现场的同学们做了一个活动。
他拿出一个盖着盖子的瓶子,里面装了半瓶水,旁边还有两瓶满瓶的矿泉水。
首先,他拿起一瓶水来,直接往那个盖着盖子瓶子里面倒,意料之中的,没有一滴水倒入到瓶子里面去了。然后董老师说:“这个道理谁都懂,同样的,如果你不把自己的盖子拧开,你也无法听到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之后,他打开了盖子,又用第二瓶水往里面倒,很快瓶子就倒满了,但是他还是继续在倒水,水就流出来了。董老师又说:“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同样的,如果你不把自己清空,你是无法完全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的。”
一个很简单的行为,却说明如此深刻的道理,看似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是还是那句话,没有实践支撑的认知都是伪认知,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在听别人的建议之前就打开自己,清空自己呢?
二、为自己装一个按钮只要肯想,方法总比问题多。到底怎么才能去实践这个简单的道理呢,我的解决方案就是给自己装一个按钮,只要按下去,我就可以把瓶盖打开,把瓶里面的水倒空,专心吸收别人的建议。
我曾经把这个方法给几个朋友,他们都反馈了这样的问题:
1、别人给我的建议看似是对的,其实根本就不了解我的处境,对我不一定有用;
2、我的水平很高,他们说的那些话对我根本就没有意义;
3、别人建议的东西根本就是我不关心的领域,懒得听;
4、别人建议给我的很多事情,他们自己还没有搞懂,怎么还好意思来说教我?
这些话,在拥有一个按钮的人看来,说话的人心智水平还真的不够强大,看似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内在都是一个样子的,那就是抵触,即便穿了不一样的外衣,也无法抹杀它们作为瓶子盖的本质,这些话的存在,就是说明,这些朋友在听别人建议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听进去。往往都是别人在建议的时候,自己在内心里面激生出来的想法是如何去反驳对方,而并不是听进别人的建议。
当然了,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一切建议都是对自己现状的挑战,甚至是伤害,这种“瓶子盖”,就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自我保护的一种力量,在很多时候它是有意义的,但是对于个人成长来说,“瓶子盖”比建议更具伤害性,因为它阻碍了我们进化的脚步。
三、人如何才能成长?既然“瓶子盖”会阻碍个人成长,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人究竟是如何才能成长的?我从下面的这张图里面做一个说明。
这张图里面,衡量标准是“知道与否”,那么根究横纵坐标,可以将“知道”这个问题分成四个区间(这里的知道,指的是真认知):
①蓝色三角形:自己知道的、别人也知道的;
②灰色正方形:自己知道的、别人不知道的;
③黄色心形:自己不知道的、别人知道的;
④橙色圆形:自己不知道的、别人也不知道的;
由于这里四个象限只是写出的定语,后面的主语并没有写明,这样它的适用范围就很广了。比如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中就说了“我们目前只是依靠心智力量就能知道:一个自己不知道的、别人也不知道的自己的存在。”所以,这种分类方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就拿下图来做个解释吧。
上图中的蓝色三角形,就是我在《做好知识管理,提高个人价值》系列里面提到的知识体系,从下向上分别是知识面、通用知识、专业/独特知识。那么知识面层次的知识,比如说“天下雨了,地面就湿了”,通常都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知识,对于“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来说,就有可能又是“自己知道的、别人不知道的”或者“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知识,而对于那些“自己不知道的、别人也不知道的”知识,那也就无从谈起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的,那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想更好地成长,就必须在“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领域中发力。
四、我们为什么会将自己封闭?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如果我们想要快点成长,就要多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可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抵触别人告诉我们的那些“自己认为自己知道,但是其实并不知道”的问题呢?所以说,这里还必须要对“自己知道”这个问题做一下细分,也能分为四种情况,见下图:
对比本文第一张图,上图的坐标发生了变化。
①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通常情况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不断地将知道的事情显性化,分享给更多的人,这也是知识管理中讲的分享知识那个部分的内容。但是,这里也需要注意,世事变化无常,“知道自己知道”的内容经常会变化成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内容,而这个时候,人就会骄傲自满,认为自己都懂,面对不一样的建议的时候,会刚愎自用、武断对待。所以,我在博客中经常提到的,这一次的成功会成为下一次成长的阻碍,原因就在于这里。这就是常说的固定思维,认为自己是知道的,但是当一切发生变化的时候,固定思维就不再适合,甚至产生负面力量。
②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个时候的自己,通常会很平和、很谦虚,因为知道自己并不知道,所以会看书、去实践、去找keyman指点,以便快速提升。
③不知道自己知道。这个部分,其实就是自己的潜力,明明有,但是并不知道自己具有。比如说我最近给草根老师建议,让他去多贝网开课、去豆瓣阅读上发布自己的书,他本身有这个能力,但是自己却并不知道自己可以这样做,这就是发掘潜力的过程。那面对这个领域,一定要多找那些高于自己的,优于自己的人交流,同时也要加强学习,挖掘自己的能力。另外,我还有个办法,就是带着乐于成长的朋友一起成长,跟大家交流的时候,我就会发现自己积累的很多内容可以被发掘出来,这个过程也有点像第一点,不断显性化。
④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个领域,其实是最可怕的,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就是根本不知道这个领域的存在,第二就是在前面提到的,感觉自己好像是知道,这种基本都是伪认知,这种伪认知要不就是自己没有行动的支撑,要不就是情况已经变了,自己没有及时更新。
写完这篇博客之后才有朋友告诉我,这个在心理学上叫做周哈里窗理论,无论它是什么理论,应该说,这就是本文中最重要的部分,当然了,“知道”的标的物应该更开阔,可以是知识、是行为、是能力等等,这样会更开阔自己的思路。
这里就要回答这个问题了,我们为什么将自己封闭起来,问题基本上就出在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上,因为在客观上讲,自己是不知道的,但是主观上,自己却并不了解这一点,而人又是害怕面对未知的,所以,一旦有人告诉我们并不知道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保护自己的领地不被外界所侵犯。尤其是误以为自己知道的情况下,当别人有建议时,我们通常会说:“Oh!No~~No~No!我懂的比你多”、“你说的不一定对”、“你说的是有道理,但是并不符合我的情况”……等一系列的抗拒情况出现。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