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736|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讨论】韦钰:问题不在于我们能给孩子什么教育,而是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15 11:2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面是韦钰先生的讨论,希望她的论述以及其它的观点能帮助大家。没有绝对的,只有优化的。

在送别2004年迎来2005年之际,中央电视台名主持人播报了一台2004年重要新闻的回放录。它编得很好,对人很有启发。可是,当看到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栏目中,首先播出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背诵“三字经”时,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感觉,不仅是遗憾。
   那些孩子很天真,对着采访的镜头说:我们不懂。有点育儿常识的人都知道,幼儿园的孩子不会理解“三字经”的内容,而且他们长大以后,也不会记住5—6岁时背的这些内容。

如果有人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Paul Thompson最近的研究结果。

   人脑中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在出生时已经基本生成了,而脑的体积在儿童出生后不断增大,大约在6岁以前增加明显,增大约四倍,20岁左右最大,然后会逐渐减小。出生以后脑的发育成熟过程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成,这种发育过程包括了神经元突触的大量生成和剪除、髓鞘化和功能区重构。
  人在出生后突触会大量生成,然后重组、连接和剪切。不同区域进程不一样。大体上,突触迅速增加的时期对应于该项功能出现的时期,而突触密度最大的时期对应于对该项功能可塑性最好的时期。突出的总量在18个月到2岁时最多(也有的文献说在5,6岁时),这以后许多皮层的突触密度开始降低,突触大量剪除的时期对应于该区域脑功能较稳定,接近成年人可塑性的时期。前额皮层出现第二波女孩在11岁,男孩在12岁。这个时期大约是青春期的早期,因而青春期的早期是脑逻辑思维发育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个时期,大量早期形成的突触没有被组织到功能回路中去的那些将会被剪除,那些不经常使用到的皮层功能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消失,其中包括儿时的记忆。儿童在5 到6岁时就会形成许多早期的记忆,但它们会在成年的早期失去。一般在10岁以后,我们在记忆中才形成可以回忆得起的,相互关联的事件。人在出生以后,大脑逐渐从功能分区不明显的弥散性分布到形成模式化,同时大脑的可塑性降低。
    既然,一方面孩子不能理解,又记不住;另一方面儿童早期的教育又十分重要,为什么要提倡他们背诵“三字经”呢?近几年这件事已不断有人提倡,但没有看见对其效果科学的评估报告。有一次我和法国科学院副院长Quere博士谈起此事。他很幽默地说“我刚去印度尼西亚访问,那儿有的幼儿园让孩子在背诵可兰经。”
   
    我在这里斗胆抄录一段胡适先生之文。在《实用人生》一书中,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之一胡适深感到:“在欧洲曾经和我们一样,欧洲过去的光荣,我们都具备着,但是欧洲毕竟是成功。这种原因,我认为我们比他少了两样东西,就是少了一个大的和附带一个小的,大的是科学,小的是工业。我们素来是缺乏科学,文治教育看得太重。我们现在把孔子和其同时的亚力士多德,柏拉图来比一比,柏拉图是懂得数学的。‘不懂数学的不要到他门下来’。亚力士多德同时是研究植物的,孔子较之,却未必然吧?。。。。。。所以中西的不同,不自今日始。我们既明白了这个教训,比欧洲缺乏的是什么?
  
    今天到了二十一世纪,到了知识社会,我们是否更应该了解一下,那些发达国家忙着在幼儿园里进行什么教育改革?
   osted on 2005-01-08 21:30 韦钰 阅读(374) 评论(20)  编辑 收藏


评论
# re: 不仅是遗憾——看中央一台新闻节目中幼儿园儿童背诵“三字经” 2005-01-16 22:58 青迈淡竹
你遗憾三字经,那孩子应该怎么做?
你说孔子不董数学,那孔子懂的东西呢?
胡适不让用文言文写文章了,
胡适以后还有什么大家?
你是大家吗?
现在的学校教育是个什么德行?
你研究了半老天,用到哪去了?
大脑的潜力有多大?
真的长大会忘记吗?
你小时侯背过的古书全忘了?
童年播下一些思想的种子,不好吗?
底蕴是什么?

# re: 不仅是遗憾——看中央一台新闻节目中幼儿园儿童背诵“三字经” 2005-01-17 07:30 韦钰
孩子能记住什么,不仅依靠经验,还要根据科学的实证研究。
胡适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起的作用大概不是因为他会写文言文。
了解一下我们在做的”做中学“科学教育。

# re: 不仅是遗憾——看中央一台新闻节目中幼儿园儿童背诵“三字经” 2005-01-24 11:17 东南四大才子
这个问题我想平心静气的来讨论一下。
一、中国文化一个非常遗憾的现象就是5000多年的传统被割裂了。
    我们今天的孩子从小时候接触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五四以后的,而之前的文言文写作的一大堆东西现在新的一代几乎无人能懂,这是很痛心的。中国文言文简练,优美,我们的祖先在这片苍茫大地上生生息息的经验,苦痛全部沉淀在这些四书五经中。今天的人不去碰他们是很可惜的。
这是从大的角度上去考虑这么问题的。这个问题很多人在呼吁,这个观点也不新鲜,我想东南大学的“人文教育”以及针对孩子们的“古诗文诵读”等等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源于此吧。
另外,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台湾的教育,他们的文言文的分量是很大的,记得东南百年校庆的时候邀请了一些海峡对面的学者来讲学,他们的翩翩儒者的风度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想这和他们小时候受祖国文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吧。

二、教育是前瞻性的引导孩子还是完全任由孩子出发?
   韦老师持保留意见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孩子不能理解也记不住,另外一个是早期教育这么重要---言外之意就是,大好时间为什么不花时间学学科学,而去学什么三字经呢?
孩子不理解,孩子当然不理解了。孩子的心理机制最初只会对一些物的东西有兴趣,关心周遭的颜色,形状,响声,也喜欢沉溺于这些东西......具体的理论怎么叙述我没有涉猎过,但回忆个人的童年经历就能够体会。
    其实不妨推广,孩子对教育,对书本知识都会有排斥的,仅仅凭孩子的排斥和不理解就否定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妥当的。广义的教育其实说白了就是大人把社会知识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教给孩子们,这个过程是互动的,有些时候是从孩子出发,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学习,有的时候也需要把大人们的观点强加给孩子,比如民族观点,比如一些政治内容,这些孩子就更加不理解了。适当强加一点民族的传统文化,真的是没用错的。
而事实上,三字经在古代确实是开蒙的有效手段,三字一韵,朗朗上口,有典故也有道理。老一辈的人对八股文深恶痛绝,而从他们的回忆中看出几乎没用人对三字经怎么痛恨的。

三、童年的教育对以后的影响是多层次的。
我们关心童年教育对以后的影响,不能把问题考虑的单一化,绝对化。我们不能仅仅关心孩子们长成大人以后在事业上的成就,还应该关心这个孩子以后是不是一个健全健康的人,是不是一个在社会上能够经得起挫折的人,是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我发一个奇谈:一个人在三十岁的时候,某个星期五的下午,他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他选择去哪里玩呢?这都是和小时候的教育有关系的。小时候出生文艺家庭的孩子可能选择去听唱片,买唱片,小时候被严格管教的孩子可能仅仅就是在家里睡一觉。这其中的区别是很大的。
单调的教育有时候导致孩子成年以后没有兴趣爱好,甚至没有朋友,中年以后不知道怎么工作,怎么休息,这也是很可悲的。
中国的古典诗歌,文学,这么美,同油画,西洋音乐一样,小时候进行熏陶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美学教育,受过美学教育的孩子,长大了可能会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写到这里还有一个问:孩子们去参观凡高的画,他能懂吗?
其实就拿国外来说事吧,如果一个美国小孩子能够背诵《罗马史》,他的父母一定会非常非常的骄傲!我们中国的父母也应该为孩子能够背诵三字经而骄傲!

# re: 不仅是遗憾——看中央一台新闻节目中幼儿园儿童背诵“三字经” 2005-01-24 15:43 一位普通的东南海外校友
这里是研究“科学教育”。按照我的理解,就是用科学研究,去解释如何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

中国人几千年来,从来不缺少“国粹”,但是缺乏研究科学的“科学精神”。

即便我这样的,读到理工博士阶段的人,诗词曲赋可以做到信手拈来,但是有的时候对于科学奥秘未必提得起兴趣来。因为我觉得我幼年缺乏对科学兴趣的培养,也就是缺乏“做中学”。
所以,在科学的重大理论,重大发现上,中国人是落后西方人的。尽管我们人人都可以写出一篇篇文辞灿烂的文章来。
因此,无比支持韦钰教授的“学习科学”的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国人科学素养匮乏的劣根性,利国利民。

# re: 不仅是遗憾——看中央一台新闻节目中幼儿园儿童背诵“三字经” 2005-01-24 15:54 一位普通的东南海外校友
补充一下:

可能我的出发点,是基于“科学精神”的培养上。

既然“学习科学”是基于脑科学上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当然也应该包括人文素质的儿童教育问题。

但是,我想既然是“做中学”,是应该着眼于“科学”的教育。我们中国人老祖宗传下来的人文教育可能不适合西方的教育观点。

# re: 不仅是遗憾——看中央一台新闻节目中幼儿园儿童背诵“三字经” 2005-01-24 21:46 东南四大才子
     可能我和"一位普通的东南海外校友"的年龄差距相当的大的缘故吧,时光过来这么多年,现在到大学看看,能够信手拈诗词的人几乎一个没有了。倒是大家的案头上堆满了计算机之类的书。我所以痛心疾首正是源于此。
   我觉得我们这代人已经有点矫枉过正的味道了。
   当然思考就从这里开始进行。
   结合我们两个的观点,我初步得到这样的结论--从死读“国粹”到现在彻底的抛弃这些旧的东西,之间的转变之快,之毫不痛苦--正是问题所在。现代的中国人似乎对祖宗国粹,对科学都缺乏信仰。
   我觉得解决的办法是要提升“科学精神”的高度,扩大“科学精神”的外延。因此我在此发言的目的是要提醒在做“科学精神”培养的时候要考虑的深远和全面。
   我了解的情况是,从我个人经历来说,我从小就立志从事科学研究,并且一直很有兴趣,但是后来是高考,大学,老师,种种所见逼迫我放弃了那些念头。我担心的就是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这些科学种子就这样磨灭掉了。
   怎么能不被磨灭掉,怎么能让带着科学种子的孩子们无论面对什么都不会放弃自己的信条?怎么样让孩子们将来无论从文从理从商都能够探究不舍?
   我觉得在科学精神一定要把把人文的东西囊括进去才行。
   要囊括什么,大概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该是科学精神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吧。

# re: 不仅是遗憾——看中央一台新闻节目中幼儿园儿童背诵“三字经” 2005-01-25 07:53 韦钰
首先我不是一慨反对学“三字经”,是反对违反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规律,用强迫记忆的办法让儿童学习,这样做有害而无益。
“做中学”的目的不仅是学科学。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
让儿童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自然科学),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现实,以达到以下目的
1.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激发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2. 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
3. 获得重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4. 学习探究的技能
5. 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
6. 促进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知识社会中,教育受到的挑战不仅在互联网的建设和使用上,而且在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的革新上。学习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的风格,所以,学习上的革新,也是生活方式的革新。科学教育绝不只是为多教给学生几个知识点,而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即批判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培育21世纪的先进文化---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世界、生活和处事。

# re: 不仅是遗憾——看中央一台新闻节目中幼儿园儿童背诵“三字经” 2005-02-01 17:27 语文教师
  首先先声明一点,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想请教韦院士:
  你认为积累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语文学习是否有益?如果有益,你认为何时让孩子进行积累记忆?难道全部要等到所有内容都理解吗?你觉得应该让孩子们小时候记些什么东西?
  作为我来讲,我在实践中就发现积累的多少和他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关系,对他的人格形成应该有益,但目前的问题是有些矫枉过正了。在一定时期把这些“国粹”全部丢掉,而目前又一窝蜂地开展“读经”活动,我觉得我们缺少的是理性的思考。很多人都把这作为开发孩子智力来做,有意拔高,并且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而这又是能让家长很快看到所谓的“成绩”。如果能定位正确,我倒是认同的,因为我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做过积累的训练,效果还是较好的。
  还有一个问题,目前在全国中小学还流行着珠心算,不知韦院士如何看待,让孩子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再去学珠心算,同样也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在目前的状况下,还有那个必要让孩子花大量时间学习吗?

# re: 不仅是遗憾——看中央一台新闻节目中幼儿园儿童背诵“三字经” 2005-02-02 09:23 无名
记忆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智能之一,儿童的记忆力如果不加以有意的培养,是否会影响终生的记忆力强度和品质?

# re: 不仅是遗憾——看中央一台新闻节目中幼儿园儿童背诵“三字经” 2005-02-03 08:36 韦钰
我想. 1.孩子的时间宝贵,我们应考虑如何最有效的利用。
2.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教给孩子对他们未来最重要的东西。
而不是我们能教他们什么?
珠心算来自台湾,但现在有的地方比台湾还热,它当然会影响孩子脑的发育,是长期还是短期?是好还是坏?据我所知,没有看到科学研究的报道。好像看到过一位副研究员写的用脑科学研究珠心算的文章,那篇文章不是科学研究文章。
儿童时期的速算能力真的就那么重要吗?我认为不是。

# re: 不仅是遗憾——看中央一台新闻节目中幼儿园儿童背诵“三字经” 2005-02-03 08:49 韦钰
答东南四大才子:
我记得我们东南大学过世的名誉校长钱钟韩先生曾告诉过我,他是钱钟书先生的堂兄弟,家里认为他不够聪明,所以叫他去学工。我不是有才的人,我是学工的。我喜欢讨论实证式的科学问题,我也只能谈论这类问题。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近年来脑科学对记忆和学习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在需要有人把它介绍到教育领域里来。

# re: 不仅是遗憾——看中央一台新闻节目中幼儿园儿童背诵“三字经” 2005-02-03 14:33 语文教师
  韦院士,前一段,我曾看到一本打着新课标的珠心“实验教材”,注意是“教材”,说是某一个研究员潜心研究的结果,已经把书从小学编到了初中,这个学校(私立)把它和数学教材并用,据我看估计这本书是重点,虽然学校否认,但我却不敢苟同。据介绍,家长还特别敢兴趣。像这种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在幼儿期提前大量识字、学习英语等等,我不知道这些是否真的有科学依据。如果依据不充分,那为什么自上而下还有那么多的人拿着“研究结论”来搞各种实验呢?
  上面你提到要“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教给孩子对他们未来最重要的东西”,想问一下,就我国的国情而言,你从幼儿园到小学认为应该主要教给他们什么?

# re: 不仅是遗憾——看中央一台新闻节目中幼儿园儿童背诵“三字经” 2005-02-03 18:19 韦钰
大部分这种拿学生做实验是为了“私利”。任何研究结果应该向家长和公众出示研究论文。研究论文应是符合科研准则的文章,有出版刊号,有附录的参考文献。有的研究成果厚厚的一大本,最后列出一批参考文献,不知对应那个结论,这也是不严肃的,发表就算了,再用来做试验,应预制止。如果有人愿意,请寄给我们或通知我们,我和我的同事们愿和大家一起研究。
应该给幼儿园和小学的学生什么样的教育,一言难尽。我最近在博客上发表的文章和随笔大多在讨论这个问题,欢迎大家参加。

# re: 不仅是遗憾——看中央一台新闻节目中幼儿园儿童背诵“三字经” 2005-02-14 02:22 summer
    网志真好。看到了您和大家的交流,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无法面对面交谈的,或者面对面时无法平心静气、坦然从容地表达自我见解的远程交流。不禁让我想到了年前大热的南开学生pliex与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的纪老师的“毛概100”的对话(http://plex.blog.yyty.org/001119.html)。
  这位学生,一学期一次课也不上,凭着老师考前押题,结果答了满分,自己在网志上也毫不掩饰地兴奋起来。谁知他的毛概老师竟然因着搜索引擎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而发现了这篇日志,接下来近两周的时间里,师生通过网志展开了别开生面的,传统教学中永远看不到了一幕对答。最后学生从幽默地戏称老师为“万恶”到“作为我个人而言能在大学中遇到您这样的一个“朋友”,并领教您辛辣且幽默的为人处事,不失为一件幸事!”,而可爱的纪老师则由最初的“我因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而被你抬举为“万恶”......我不敢想象,假如我们在那样一个时代相遇(指文革期间),我怎能避免被你踏上一万只脚,让我永世不得翻身呢?!...当年的革命小将,虽则无知,但还勇敢,敢于在光天化日下展现自我。而你,敢走进阳光中吗?”最后成为“我想我应该感谢网络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只是,我原以为会是刀光剑影战上八百回合,孰料跳将上来才发现不是擂台是舞台。轻歌曼舞中,我剑拔弩张的神态难免另类突兀。也许,这就是代沟吧。或者,对话中的交流使我们偃旗息鼓。这正是对话的价值吧......希望这次不期的遭遇,带给你的也是一段值得回味的、不失欢快的插曲。”
  两个对话,一个是通过网志对答,一笑泯恩仇,数面之缘的一对师生在网络上平等对话,读后让人开怀,全新的师生关系和交流管道!一个是通过网志交流,探讨中国幼儿期的教育中更重要的内容是什么?从未谋面的普通人与教育部前副部长唇枪舌剑,各抒已见。读后令我心情沉重,我该为自已年幼的孩子带来些什么呢?中国又该有自己的下一代们带来些什么呢?央视的舆论导向,韦钰院士的科学实证主义当先,尊重传随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成果的人士的激烈应对,为什么这样地各举大旗,令普通百姓如何适从?
  或许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顺应孩子自己的天赋走,不去强求。我们和幼儿园还有学校就要提供多种的学习资源、环境和引导,实证也好,人文也罢,现代也行,古典亦可。只要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3-15 15:32:41 | 只看该作者
内容没细看,但这个主题我非常赞成:问题不在于我们能给孩子什么教育,而是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3-15 21:11:27 | 只看该作者
http://blog.handsbrain.com/weiyu/category/36.aspx

把韦先生的BIOG贴出来不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3-15 21:32:47 | 只看该作者
弹铗长歌+-->引用:弹铗长歌 http://blog.handsbrain.com/weiyu/category/36.aspx

把韦先生的BIOG贴出来不就好了.
我希望能在这里看到大家的反馈,仅此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3-16 08:03:55 | 只看该作者
有的人天生就有找茬的本能!!!“佩服”!!!

大风的爸爸:等待你更多的转帖,我一定认真回复,给你最真诚的反馈!谢谢你的收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3-16 16:01:35 |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我真是有点奇怪了.

也许我学问有一些不足,有些曲学而阿世,对楼主未有任何刻薄,但是你说我天生找岔,未免有些不厚道了吧和莫名其妙吗?

我在下面把韦先生的biog贴出来,只是希望大家去看看.而且韦先生也希望民众给他提出一些意见.同时我对韦先生也相当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3-17 15:19:34 | 只看该作者
唉,今天又看这篇文章.

和韦先生提最后一个问题的就是我.

韦先生说:问题不在于我们能给孩子什么教育,而是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这句话我想了好几天.

我还是没想明白,我们应当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3-17 20:53:25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在考验读者的耐心。我只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只要孩子关心的,我就要尽量给她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3-20 00:45:49 | 只看该作者
1.传统的国学不能割裂.否则这种严重性是难以估量的,仅以现代来说,清朝有296年的统治,满文曾一度是官方文字,而现在,满文却成了只有专家才能看懂的文字,而第一历史档案馆里的卷帙浩繁的关于清朝的各种纪录就注定要永远沉睡在历史的烟云中了.我们不想看到老祖宗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就这么白白被淹没了.这是民族精神的沦丧.
就个人读经来说,我想每个人的出发点并不是这样,但是我敢肯定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在里面,都潜意识的想用这种浓烈的民族特色的故事来熏陶自己,使我们更像一个中国人.这一点上,政府”缺位”了.还没有能够积极的引导这种涌动的渴望.
2.科学精神的欠缺,并不是国学之过,而是制度使然.现在在各种考试中,最拿人的是英语,多少人为了根本用不到的语言在苦苦煎熬.而我们的语文就学好了么?
3.脑科学的研究成果的正确性且不论,关键他是如何回到实践中去的.守着抽象的理论,而无视鲜活的个体,这也未免有”闭门造车”的味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3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2 01:15 , Processed in 0.10978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