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08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小儿贫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3 15:4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儿贫血的特点

  一、小儿贫血的发病情况及常见病因

  (一)小儿贫血的发病情况

  贫血系指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或其中二项显然低于正常而言,是一种症状。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诱发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小儿贫血是目前儿科临床及妇幼保健工作重要研究课题。小儿贫血的类型及发病情况受年龄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同胎儿和母体有关的贫血多发生于新生儿期;感染、造血物质缺乏及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贫血多见于婴幼儿期;慢性失血性贫血则多见于儿童期。另外,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因此还要注意贫血类型的地域性分布特点,如四川、浙江、江南一带儿童钩虫病贫血较多见,而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等省遗传性血性贫血较多见(如地中海贫血),北方地区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多见。

  (二)小儿贫血的常见病因

  小儿由于不断的生长发育,其血容量阻随体重增长而不断增加,新生成的红细胞不但要补偿每天由于衰老而破坏的部分,而且还要补充因血容量增加而需要增补的部分,所以小儿造血器官的功能显得旺盛而又紧张。但小儿造血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功能还不够完善,代偿能力低下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亦差,造血物质缺乏是小儿期尤其是婴儿期贫血的常见原因。小儿期贫血的常见原因见表。

小儿贫血的发病原因及分类

失 血
一、急性失血:外伤性、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过      敏性紫瘢、血友病、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二、慢性失血:钩虫病、肠息肉、溃疡病等。

溶 血
红细胞内在缺陷
1.红细胞酶缺乏:G—6PD缺乏,P—K(丙酮酸激酶)缺陷。(常见于小儿期)

2.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园形红细胞增多症。(常见于婴幼儿期)

3.血红蛋白结构异常:地中海贫血,各种异常血红蛋白病。

其它溶血因素
1.免疫因素:异型输血、新生儿溶血症(R、ABO血型不合)、自身免疫性贫血。

2.感染因素:如疟原虫、链球菌溶血素(破坏红细胞)。

3.化学、物理因素:苯、铅、砷、烧伤、蛇毒等。

4.脾功能亢进。

红细胞生成不足
造血物质缺乏
1.铁质缺乏: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2.缺乏叶酸、维生素B12: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维生素B6缺乏: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4.其它:如缺乏铜、钴、激素等。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多能干细胞缺陷)。

1.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型、慢性型)。

2.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感染中毒,胶原性疾病、慢性肾炎、乙型肝炎,日本血吸虫病。

四、骨髓病性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组织细胞增生X、迁徙癌。


二、小儿贫血的分度及临床特点

  (一)小儿贫血的分度与分类

  贫血可依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而分轻、中、重和极重四度。婴儿和儿童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量随年龄的增长而不同,因此诊断小儿贫血时,要注意不同年龄组的正常值,才能正确判断是否贫血。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建议:6个月~6岁Hb<110g/L(11g/dl)、6~14岁Hb<120g/L(12g/dl)作为生活在海平面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另有报告,海拔高度每增加1000M,正常成人血红蛋白约增高4%。小儿贫血分为如下四度。见表。

贫 血 的 分 度

程 度
  
轻 度
(11-12)-9Hb g/dl
400-300Rb 数/μl

中 度
9-6Hb g/dl
300-200Rb 数/μl

重 度
6-3Hb g/dl
200-100Rb 数/μl

极重度
<3Hb g/dl
<100Rb 数/μl


  根据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测定结果,贫血细胞分类为三类。

贫血细胞形态分型

MCV(fl)
MCH(pg)
MCHC(%)

正常值
80-94
28-32
32-38

大细胞性
>94
>32
32-38

正细胞性
80-94
28-32
32-38

单纯小细胞性
<80
<28
32-38

小细胞低色素性
<80
<28
<32


  (二)小儿贫血的临床特点 小儿贫血的主观症状少,表现为嗜异癖,面色苍白,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婴幼儿常有髓外造血反应,肝、脾、淋巴结肿大。还可因缺氧而代偿性呼吸、心跳增快。严重者可有心脏扩大、心衰,甚至影响生长发育,体重不足,身材矮小,行为异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 15:48:56 | 只看该作者
小儿贫血的临床表现


  贫血的临床表现与其病因,程度轻重、发生急慢和年龄等因素有关。
  


  一般而论,急性的贫血如急性失血或溶血,虽贫血程度较轻,亦可引起严重症状甚至休克。而慢性贫血,早期由于机体各器官的代偿功能较好,可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当代偿不全时才逐渐出现症状。小儿对慢性贫血的耐受性一般较成人为大。个别慢性贫血患儿(如重型β-地中海贫血),在重度贫血时仍可走路上楼。由于红细胞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输送全身,贫血时,血液含氧量减少而呈低血氧症,这就引起组织与器官功能减退而产生各系统症状。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方面;
  


  一、 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苍白为突出表现。由于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减低,使皮肤(面,耳轮、手掌等)、粘膜(睑结膜、口腔粘膜)及甲床呈苍白色。重度贫血时皮肤往往呈蜡黄色,每易误诊为合并轻度黄疸,相反,伴有黄疸,青紫或其他皮肤色素改变时可掩盖贫血的表现。此外,病程较长的还常有易疲倦,毛发干枯,营养低下,体格发育迟缓等症状。
  


  二、 造血器官反应
  婴儿期由于造血器官的功能尚未稳定,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往往骨髓外造血器官和组织呈增生性反应,回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和淋巴结不同程度增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外造血一般不增强),末梢血液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幼稚粒细胞。
  


  三、各系统症状
  (一)循环和呼吸系统  
  这两个系统的症状是互相联系的,贫血时,由于组织缺氧,可出现一系列代偿功能改变,如通过心率加快和呼吸加速来达到增加运输氧气的能力(活动后更明显)。体格检查可发现心率加快,脉搏加强,动脉压增高,有时可见毛细血管搏动。到重度贫血代偿功能失调时,出现心脏扩大,心前区收缩期杂音,甚至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
  (二)消化系统  
  胃肠蠕动及消化酶的分泌功能均受到影响,出现食欲减退、恶心、腹胀或便秘等。偶有舌炎,舌乳头萎缩等。
  (三)神经系统  
  常表现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性情易激动等,脑组织严重缺氧可出现昏厥。年长儿可有头痛、昏眩、眼前有黑点或耳鸣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 15:50:30 | 只看该作者
小儿贫血早重视
  贫血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症状,有些家长误认为是小孩皮肤白。没有在意,当贫血加重时就来医院检查,化验血常规,已是中重度贫血,此时才引起家长重视。

  小儿贫血诊断标准:出生后十天内新生儿血红蛋白(HB)<145g/l;十天到三个月婴儿(HB)<100g/l;三个月到不足六岁HB<110g/l;六到十四岁HB<120g/l;为贫血。以海平面记,海拔每增高1000米,HB升高约4%。

  贫血的病因诊断:

  贫血不是病,而是一种症候群,必须查明原因,做出病因诊断。才能正确治疗和判断予后。

  1、贫血起病,发展和特征性表现,急性白血病。急性再障起病较急,贫血是进行性发展;慢性再障。慢性溶血性贫血,起病缓慢,病程长。

  2、家族史:有无遗传因素,小儿时期与遗传的贫血较多;如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先天性红细胞酶缺陷。范可尼贫血等疾病。家族(或近亲)中常有同样患者

  3、病人居住地区在血吸虫,钩虫,疟疾流行区因考虑寄生虫感染的贫血,并做相应检查,明确诊断。

  4、年龄和营养史:新生儿出生一到两天内发生的黄疸,贫血则新生儿溶血症可能性大。六月到三岁婴幼儿和青春发育期少年是缺铁性贫血发病高峰年龄。长期单纯母乳喂养,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可能性大。人工喂养食物中缺铁或长期腹泻,有缺铁性贫血的可能,年长儿有消化性溃疡史,因注意失血性贫血。

  5、季节、药物史。以及有无致病因素存在:蚕豆病常发生在蚕豆收获季节,并有食蚕豆史,药物性溶血常有服药史。再障发病与氯霉素细胞毒类药物有关

  6、贫血发生的程度与速度:贫血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并迅速加重者,多因急性溶血和失血有关。贫血程度重者因考虑溶血,钩虫病,失血和再障所致。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常为轻度

  7、贫血伴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和恶液质者有白血病的可能;有贫血,发热,出血,而肝脾淋巴结不肿大,同时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伴有一组或几组淋巴结肿大者,提示恶性淋巴瘤。

  8、贫血伴智力障碍。且四肢震颤,是有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可能,贫血肝脾肿大,反复呼吸道感染者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有可能;贫血黄疸脾大血红蛋白尿者多为急性溶血性贫血。

  9、是否有引起贫血的慢性疾病:慢性感染(结核、寄生虫、细菌)恶性肿瘤,肾和肝过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道畸形,息肉,风湿病都可引起贫血。

  10、对常用抗贫血类药物治疗反应,铁剂,维生素B12,叶酸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治疗良好;对恶性肿瘤、再障、地中海贫血无效。

  总儿言之,发现小儿贫血应及早去医院检查,找出病因,明确诊断,正确治疗,让小孩健康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 15:52:31 | 只看该作者
小儿贫血的护理

  单位容积血液内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数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关于小儿贫血的国内诊断标准是:出生后10天内的新生儿血红蛋白(Hb)<145g/L;10天~3月的婴儿因“生理性贫血”等因素影响,贫血的标准很难确定,建议暂以Hb<100g/L;3月~不足6岁Hb<110og/L;6~14岁Hb<120g/L为贫血。小儿各种贫血疾病中,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是由于体内储存铁缺乏引起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此种贫血遍及全球,以婴幼儿及青少年发病率最高,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

  一、病因:

  以下原因可单独或同时存在。

  1.先天性储铁不足 早产儿、双胎、胎儿失血、孕母患缺铁性贫血可致胎儿储存铁减少。

  2.铁摄入不足 食物铁供应不足是导致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单纯牛乳、人乳、谷类等低铁食品未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喂养婴儿,和年长儿偏食常致缺铁。

  3.生长发育快 婴儿期、青春期的儿童生长发育快,早产儿生长发育更快,其铁需量相对增多,易发生缺铁。

  4.丢失过多和(或)吸收减少 正常婴儿每日排铁量比成人多。生后2个月的婴儿粪便排出铁比从食物中摄入铁多。用未经加热的鲜牛奶喂养婴儿、肠息肉、膈疝、钩虫病常因慢性小量肠出血,致铁丢失过多。慢性腹泻、反复感染可减少铁的吸收,增加铁消耗,影响铁利用。

  二、发病机制:

  铁缺乏对造血及多种组织器官的功能均有影响。

  1.对造血的影响 经小肠吸收的食物铁或衰老红细胞破坏释放的铁经运铁蛋白转运至幼红细胞及储铁组织。幼红细胞摄取的铁在线粒体内与原卟琳结合,形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结合形成血红蛋白。因此,铁是构成血红蛋白必需的原料,严重铁缺乏必然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人体血红蛋白铁约占机体总铁量的70%。余下的30%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储存在肝、脾、骨髓等组织称储存铁,当铁供应不足时,储存铁可供造血需要。所以铁缺乏早期无贫血表现。当铁缺乏进一步加重,储存铁耗竭时,才有贫血出现。故缺铁性贫血是缺铁的晚期表现。

  2.对非造血系统的影响 体内许多含铁酶和铁依赖酶,如细胞色素C、过氧化酶、单胺氧化酶、腺苷脱氨酶等。这些酶控制着体内重要代谢过程。其活性依赖铁的水平。因此,铁与组织呼吸、氧化磷酸化、胶原合成、卟琳代谢、淋巴细胞及粒细胞功能、神经介质的合成与分解、躯体及神经组织的发育都有关系。铁缺乏时因酶活性下降(可开始出现于缺铁的早期),导致一系列非血液学改变。如上皮细胞退变、萎缩、小肠粘膜变薄致吸收功能减退;大脑皮质层、下丘脑5-羟色胺、多巴胺等介质堆积引起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坏死、T4分泌减低;细胞免疫功能及中性粒细胞功能下降引起抗感染能力减低。

  三、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2岁最多。缓慢起病。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粘膜、甲床最明显。头发枯黄、倦怠乏力、不爱活动或烦躁、注意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智能多较同龄儿低。常有食欲不振、少数有异食癖(如喜吃泥土、煤渣)。重者出现口腔炎、舌乳头萎缩、吸收不良综合征、反甲、心脏扩大或心力衰竭等。患儿易患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年长儿童可诉头昏、耳鸣。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低于正常。红细胞体积小、含色素低。骨髓涂片可见幼红细胞内、外可染铁明显减少或消失。血清铁蛋白减少(<16ug/L)。血清铁减低(<10.7umol/L)。总铁结合力增高(>62.7u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减低(<0.15)。红细胞游离原卟琳增高(>9umol/L)。

  四、治疗原则: 根治本病的关键是去除病因。治疗本病的特效药是铁剂。铁剂多采用口服,如硫酸亚铁(含元素铁20%)。有严重胃肠反应或吸收不良者,给予右旋糖酐铁肌内注射,其疗效与口服同。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低于 70g/L者,可多次少量输注浓缩红细胞,以尽快纠正贫血症状。

  五、护理评估:

  1.病史 向家长了解患儿的喂养方法及饮食习惯,有无因饮食结构不合理或患儿偏食导致铁长期摄入不足;小婴儿贫血询问母亲孕期有否贫血,有无早产、多胎、胎儿失血等引起先天储铁不足的因素;还应了解有无因生长发育过快造成铁相对不足及患儿有无慢性疾病,如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反复感染使铁丢失、消耗过多及吸收减少现象。

  2.身心状况检查 患儿贫血程度轻重,有无皮肤粘膜苍白、头发枯黄、乏力、记忆力减退、精神烦躁、头晕耳鸣等表现,贫血较重者要注意有无心率增快、心脏扩大、心力衰竭体征,还要了解患儿有无精神改变、异食癣等。

  3.辅助检查了解血液检查结果,有无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下降。

  六、常见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铁供应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或消耗增加有关。

  3.知识缺乏 与家长及年长患儿的营养知识不足有关。

  七、预期回标:

  1.患儿的活动耐力逐步提高。

  2.家长及年长患儿能叙述致病原因,并能主动配合治疗,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3.家长能正确选择含铁较多的食品。

  八、护理措施:

  1、注意休息,适量活动 本病病程较长,贫血程度一般较轻,患儿对日常活动均可耐受。但剧烈运动时较同龄正常儿童易感疲乏,甚至头昏目眩。因此,应让患儿生活有规律,做适合个体的运动。勿需卧床。对严重贫血者,应根据其活动耐力下降程度制定休息方式、活动强度及每次活动持续时间。

  2.合理安排饮食 ①向家长及年长患儿解释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会导致本病,帮助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②指导合理搭配患儿的膳食。让家长了解动物血、黄豆、肉类含铁较丰富,是防治缺铁的理想食品;维生素C、肉类、氨基酸、果糖、脂肪酸可促进铁吸收,可与铁剂或含铁食品同时进食;茶、咖啡、牛奶、蛋类、麦麸、植酸盐等抑制铁吸收,应避免与含铁多的食品同时进食。③婴儿膳食种类较少,且多为低铁食品,应指导按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或补充铁强化食品,如铁强化牛奶、铁强化食盐。人乳含铁

  虽少,但吸收率高达50%,一般食物铁的吸收率仅有1%--22%,应提倡人乳喂养婴儿。④指导家长对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及早(约2月龄)给予铁剂(元素铁0.8~1.5mg/(kg·d)。⑤鲜牛奶必须加热处理后才能喂养婴儿,以减少因过敏而致的肠道出血。

  3.应用铁剂的护理要点 ①剂量以元素铁计算,口服量为4~6mg/(kg·d),分2~3次口服,疗程为2~6个月。长期服用可致铁中毒。②由于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可引起胃肠不适及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故口服铁剂从小剂量开始,在两餐之间投药。③可与稀盐酸和(或)维生素C同服,以利吸收;忌与抑制铁吸收的食品同服。④服铁剂后,牙往往黑染,大便呈黑色,停药后恢复正常,应向家长说明其原因。消除顾虑。⑤观察疗效: 铁剂治疗有效者,于投药后3—4天网织红细胞上升,1周后可见血红蛋白逐渐上升、如服药3~4周无效,应查找原因。③注射铁剂应精确计算剂量,分次深部肌内注射,每次应更换注射部位,以免引起组织坏死。偶见注射右旋糖酐铁引起过敏性休克,故首次注射应观察1小时。

  4.健康教育 贫血纠正后,仍应坚持合理安排小儿膳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这是防止复发及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缺铁贫血而诱发的智商减低,学习成绩下降者,应加强教育和训练。

  九护理评价:

  ①患儿的血红蛋白、活动耐力是否逐渐增加,何时恢复正常;②患儿的不良饮食习惯是否纠正;③家长是否已能正确选择含铁丰富的食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 15:55:14 | 只看该作者
小儿贫血影响智力发展

 
贫血不仅引起小儿食欲减退、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肝脾肿大等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可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方面的变化,对智力的发育有所影响。

解剖学知识告诉我们,人脑结构复杂,功能高超,无与伦比。医学家认为,构筑这样高度发达的头脑,必须要有高度优质的材料。也就是说,需要多种尽善尽美的营养物质,其中也包括铁元素;营养物质一旦缺乏,脑必然发育受阻。

胎儿6—7个月时,其脑组织已其本上具有成人的形态和结构。从重量来看,新生儿脑重350—39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成人脑平均重量为1500克)。婴儿5个月时,脑重增加一倍,为600克。2岁半到4岁脑重增至900—1000克,已相当于成人脑重的三分之二。

小儿贫血,可引起脑组织缺氧,继而出现神经系统的变化,有的孩子可出现精神不振、倦怠、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整日沉默不语、烦躁不安;年长儿可能头晕、四肢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应减慢、记忆力下降。学龄儿上课时常东张西望、不停地做小动作。缺铁性贫血对神经系统影响主要表现为智能发育障碍,有报道说,缺铁性贫血儿童智商水平明显低于非贫血儿童。总之,贫血,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小儿智力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 15:59:56 | 只看该作者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食疗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一岁以下的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比较高。患儿通常表现为面色发白或发黄,身体不够健壮,注意力不够集中,易乏力、疲倦,精神不佳,抗病能力差。
为什么小儿容易患缺铁性贫血呢?这是因为一岁以下的小儿生长发育很快,铁元素需要量相对较多,而作为小儿主要食物的人奶或牛乳,含铁量又很低,远不能满足需要。此外,婴儿由粪便及皮肤损失的铁也较儿童和成人多。

  那么,怎样预防呢?方法很简单,只要及时而合理地添加适合的辅助食品,即可收到预防的效果。

  动物肝脏:肝脏富含各种营养素,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首选食品。每100克猪肝含铁25毫克,而且也较易被人体吸收。如肝泥就很便于儿童食用。

  鸡蛋黄:每100克鸡蛋黄含铁7毫克,尽管铁吸收率只有3%,但鸡蛋原料易得,食用保存方便,而且还富含其他营养,所以它仍不失为婴幼儿补充铁的来源之一。

  黄豆及其制品:每100克黄豆及黄豆粉中含铁11毫克,人体吸收率为7%。

  芝麻酱:芝麻酱富含各种营养素,是一种极佳的婴儿营养食品。每100克芝麻酱含铁58毫克,同时还含有丰富的钙、磷、蛋白质和脂肪。

  要预防婴幼儿的缺铁性贫血,必须选择富含铁的食物,同时还要考虑到铁的吸收和利用问题、如服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加取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一般动物性食品铁的吸收率较高,达10-20%左右,而植物性食品铁的吸收率只有百分之几。下面介绍一些铁含量高和吸收率强的食品,以供参考。

  动物肝脏:肝脏富含各种营养素,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首选食品。每100克猪肝含铁25毫克,而且也较易被人体吸收。肝脏可加工成各种形式的儿童食品,如肝泥就便于婴儿食用。

  各种瘦肉:虽然瘦肉里含铁量不太高,但铁的利用率却与猪肝差不多,而且购买加工容易,小孩也喜欢。

  鸡蛋黄:每100克鸡蛋黄含铁7毫克,尽管铁吸收率只有3%,但鸡蛋原料易得,食用保存方便,而且还富含其它营养素,所以它仍不失为婴幼儿补充铁的来源的一种较好的辅助食品。

  动物血液:猪血、鸡血、鸭血等动物血液里铁的利用率为12%,如果注意清洁卫生,加工成血豆腐,供给集体托。幼机构,这对于预防儿童缺铁性贫血,倒是一个价廉方便的食品。

  黄豆及其制品:黄豆在我国人民营养及儿童营养方面的重要性及地位,已有不少营养学家提到过。每100克黄豆及黄豆粉中含铁11毫克,人体吸收率为7%,远较米、面中的铁吸收率为高。

  芝麻酱:芝麻酱富含各种营养素,是一种极好的婴幼儿营养食品。每100克芝麻酱含铁58毫克,同时还含有丰富的钙。磷、蛋白质和脂肪,添加在多种婴幼儿食品中,深受儿童们欢迎。

  绿色带时的蔬菜:虽然植物性食品中铁的吸收率不高,但儿童每天都要吃它,所以蔬菜也是补充铁的一个来源。

  木耳和蘑菇:铁的含量很高,尤其是木耳,每1OO克含铁185毫克,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它作为补血佳品,此外海带、紫菜等水产品也是较好的预防和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食品。

  从临床调查看,只要在食品的选择上加以重视,小儿缺铁性贫血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已经患有此症的儿童,配合医生,作好食疗,也会很快恢复健康一下面介绍几例食谱,以供选择。

  猪肝瘦肉粥:

  配方:鲜猪肝50克,鲜瘦猪肉50克,大米5O克,油15毫升,盐少许。

  制法:将猪肝、瘦肉洗净,剁碎,加油、盐适量拌匀;将大米洗干净,放火锅中,加清水适量,煮至粥将熟时一加入拌好的猪肝、瘦肉,再煮至肉熟即可。

  用法:每日1剂或隔日1剂,1次或分2次食完、可长期食用。

  功用;健脾益气。适用于缺铁性贫血、佝偻病及夜育症等。

  菠莱猪肝汤:

  配方:鲜菠菜200克,猪肝100克,油15毫升。盐少许。

  制法;将菠菜洗净,切碎;猪肝切成小薄片,用油、盐拌匀备用;锅中加清水500毫升,煮沸后加入菠菜及猪肝,煮至猪肝熟即可。

  用法:喝汤,食菠菜及猪肝,每日1剂,1次食完,可长期食用。

  功用:健脾补血。缺铁片贫血,症状较轻者。

  麻花糊:

  配方:黑乏麻、花生仁(连衣)各若干,白糖15克。

  制法:将芝麻、花生仁洗净,放人炒锅中,炒熟,研成 粉末,每次各取15克,加入热开水120毫升至15o毫升,调成糊状。再加入白糖调味即可。

  用法:趁温食用。每日1剂,1次食完,可长期食用。

  功用:润肠通便。养血补血。适用于缺铁性贫血。但出现腹泻者应停用。

  参枣莲子粥

  配方:党参15克,红枣ZO克,莲子30克,粳米或大米30 克。

  制法:将党参切成片,红枣洗净。剖开去核,莲子打碎。将粳米淘洗干净与党参、红枣、莲子一起放火锅中,加清水适量,煮千米烂熟即可。

  用法:婴幼儿食粥浆,儿童食粥及红枣一每日1剂,分2次自完,食至贫血痊愈。

  功用:健脾益气,益血补虚。适用于缺铁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病后体质虚弱。

  黑枣桂圆糖水:

  配方:黑枣20克,桂圆肉10克,红糖25克。

  制法:将黑枣、桂圆肉洗净,放火锅中.加清水500毫升,再加入红糖调匀。煮熟或隔水炖40分钟即可。

  用法:趁热饮糖水,食枣及桂圆肉。每日1剂,1次食完,可长期食用。

  功用:养血补血。适用于各种贫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 16:00:48 | 只看该作者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防治方案

(1986年5月25日卫生部发布)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比较多见,以7一24个月为高发年龄组,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必须积极防治。根据我国目前情况,提出以下防治方案;
一、预 防
(一)广泛宣传母乳喂养的优越性与合理喂养的必要性,普及防治营养性贫血的知识。
(二)注意母亲孕期和哺乳期的营养及合理膳食,防止铁和其他营养素缺乏。
(三)饮食安排
1.提倡母乳喂养。
2.足月儿在第4个月后,低体重儿(包括早产儿和小样儿)在第2个月后应加维生素C及含铁较多的菜汤(绿色蔬菜)及水果汁。
3.4个月内小儿尽量不加半固体或固体食物,以免影响人乳中铁吸收。
4.5~6个月后可在粥内、米糊内加蛋黄、鱼泥、肝泥、肉末等含铁较多并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在两次喂奶之间喂予,每日1~2次。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绿色蔬菜泥、菜未、水果泥等。
5.4个月后根据小儿具体情况,酌情选用铁强化食品。
6.养成小儿良好饮食习惯,合理搭配食物,尽量供给富有铁质、维生素c的食品及动物性食物。
(四)每日摄入的铁包括在食物中所含的铁,每公斤体重以:毫克为宜,每日总量不超过15毫克。
二、诊 断
(一)主要实验室指标
1.血红蛋白低于110g/L(11g/dl) (6个月~7岁)。测定血红蛋白方法:将左手无名指端常规消毒、压紧指端,用刺血针穿皮,去掉第一滴血后,待血自然流出时按规定采取血样。检测所用试管必须无水干燥,每人1只。如用耳垂血,须先使耳垂温暖后方可按上法取血样。检测要求:用氟化高铁法,血样用72型或721型分光光度计检测,应定期核查井制备标准曲线。
2.作红细胞汁数并作血涂片观察红细胞形态,注意有无小细胞低色性质。
3.有实验室设备的单位,可另加测定血清铁、红细胞内游离原外琳(F亦)及血清铁蛋白(SF)以了解缺铁情况。
4.贫血程度分类:
(1)轻度:血红蛋白90~110g/L(9~11g/dl)
(2)中度:血红蛋白60~g/L(6~g/dl)
(3)重度:血红蛋白30~g/L(3~g/dl)
(4)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3g/dl)
(二)辅助诊断
1.有明确缺铁的病史
(1)母亲孕期或哺乳期有严重贫血。
(2)早产儿或双胎儿。
(3)生长发育速度快(超过正常标准数值)。
(4)营养中铁摄入量不足。
(5)有慢性感染。
2.临床表现
(1)面色、眼结合膜、口唇及甲床苍白。
(2)长期食欲不振。
(3)精神萎靡或易烦躁,注意力不易集中。
(三)对各级儿童保健机构的不同要求
1.村、乡一级:原则上按以上要求测定血红蛋白。如条件不具备,可用沙利氏汁测定血红蛋白,但必须用统一标准管,并用氰化高铁法作出矫正的标准曲线判定读数。作红细胞计数及血涂片染色观察红细胞形态。
2.县一级:除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指标外,可用血清铁和红细胞内游离原叶琳作为缺铁性贫血的指标。
(四)检查对象
1.贫血监测:对每1个婴儿,可结合小儿生长发育进行系统观察,在7~12月及18~24月龄时,各查1次血红蛋白,以便早期发现贫血、早期治疗,对所发现的贫血患几应及时采取措施,定期监测,观察效果。
2.抽样调查:为摸清本地区小儿贫血情况,可作抽样调查为防治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年龄分组:4月~,7月~,1岁~,2岁~,3岁~,4~7岁,最好每组不少于100人,可按人口及各地区不同情况抽查1个乡或几个乡或地段,但一定要有代表性。
三、治 疗
(一)分级治疗:
1. 轻度贫血:一般可在村一级治疗。
2.轻度及中度贫血:在村一级治疗无好转者转乡卫生院治疗。
3. 重度及极重度贫血:一般在县以上医疗单位治疗。
(二)治疗方法
1.血红蛋白在90g/L (9g/dl)以上者先调整饮食,1月后复查血红蛋白,无好转再服铁剂。
2.血红蛋白在90g/L(9g/dl)以下者可用铁剂治疗。
(三)铁剂治疗
1.2.5%硫酸亚铁合剂(每毫升含铁5mg):4岁以下小儿:毫升/千克(公斤)体重/日,分3次口服。
2.硫酸亚铁片剂(每片0.3g含铁60mg):
(1) 4岁以下小儿每次服半片,每日服两次。
(2) 4岁以上小儿每次服:片,每日服两次。
(3) 10%构椽酸铁铵(3价铁剂)1毫升/千克(公斤)体重/日,分3次口服。
(四)其他治疗
1.维生素乙每日300毫克与铁剂同服以促进铁的吸收。
2.同时治疗其他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腹泻、肠寄生虫等。
(五)疗效观察
1.每隔4周复查血红蛋白1次,至110yL(11ydl)以上后再继续治疗8周。
2.治疗后血红蛋白增高10g/L (1g/dl),以上可继续治疗观察,增高20g/l (2g/dl)以上可肯定为缺铁性贫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 16:01:59 | 只看该作者
小儿发热贫血当心白血病


  近年来小儿白血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小儿白血病主要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而引起的,它不仅影响骨髓及整个造血系统,并侵入身体其他器官。据报道发生在儿童身上的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杀手”竟是过量接触油漆、化学原料、空气污染、轮胎焚烧等不良环境及劣质小食品中超标的化学物质。由于儿童免疫功能较弱,化学物质超标可导致儿童基因突变,从而引发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等恶性血液病。

  白血病虽然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迅速,且大多是急性;但是对化学药物治疗很敏感,癌细胞容易杀死。再加上我国采用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般白血病的治疗是大有希望的。因此,幼儿期的白血病如能及时发现,采用恰当的治疗手段,往往都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据临床观察,儿童白血病在早期有以下几种表现:

  1、发热:这是儿童白血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由于正常白细胞,特别是成熟的粒细胞缺乏,机体的正常防御机能障碍,而引起感染可致发热。2、出血:约半数以上的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主要表现为鼻粘膜、口腔、齿龈有皮肤出血,严重者内脏、颅内出血,也往往是造成患儿的死因。3、贫血:为最常见的早发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患儿面色、皮肤粘膜苍白、软弱无力、食欲低下。4、肝、脾、淋巴结肿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肝、脾、淋巴结肿大较为显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则脾肿大更为明显。5、骨关节疼痛及骨骼病变:常见于小儿急性白血病,并可为首发症状。6、白血病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可发生脑膜白血病,患儿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惊厥、昏迷。7、血化验检查数据的异常改变,大多数患儿白细胞增多几万至几十万,骨髓白细胞呈显著增生。

  急性白血病是小儿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病病因未明,但应尽量避免接触苯、亚硝胺类物质、放射线等有害物质,有的病人住进新房后就会出现一些症状,全身不适,若是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可以导致血液系统疾病。因此,必须特别引起注意,同时也要慎用氯霉素、保泰松等药物。如出现面色苍白、皮肤、牙龈及鼻子出血、发热及骨、关节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骨髓检查。一旦确诊后应进行正规化疗,化疗期间注意营养,加强支持疗法,预防感染,化疗间歇期定期到医院复诊。对一些治疗效果欠佳的重病人应进行骨髓移植,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病情持续完全缓解,生存期延长。(江西省赣南医学院儿科教授 刘跃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 16:03:25 | 只看该作者
小儿发热伴贫血见于哪些疾病?


  小儿持续发热,同时见面色苍白,口唇及结膜均苍白,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去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

  小儿发热伴贫血最常见的疾病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导致的贫血,属于儿科较重的一种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年龄以6~12岁学龄儿童居多,急性患儿病死率较高。再生障碍性贫血除有发热和贫血症状外,还可见皮肤粘膜出血点或紫斑,鼻腔、齿龈均容易出血,严重者可有颅内出血。化验检查血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白细胞均降低。

  小儿溶血性贫血也常有发热症状。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多而造成的贫血,可由先天遗传而导致,也可由后天因素引起。溶血性贫血除有发热和贫血症状外,还可见到不同程度的黄疸,并多有肝、脾肿大。一般可以通过化验检查来确诊。

  小儿营养缺乏性贫血在临床上也以贫血和发热为主要表现。这种疾病是由于营养缺乏及长期慢性感染所导致,多发生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小儿急性白血病在起病时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同时由于骨髓被异常增生的白血病细胞所占据,红细胞系统受到抑制,所以也会出现贫血。小儿白血病除发热和贫血症状外,多伴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并可见有皮肤粘膜出血或鼻衄、齿龈出血。化验检查末稍血中可发现幼稚细胞。

  从以上列举的疾病可以看出,小儿发热伴贫血多见于比较严重的血液病,治疗难度比较大。家长如果发现您的孩子发热伴有贫血,一定要高度重视,尽早就诊,力求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1-14 15:38:4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都不回贴。谢谢。好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6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22:12 , Processed in 0.08422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