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早教起步 智商情商并重 既长知识又增能力
学习快乐 书本生活相联 先做学生后当老师
(横批:)袁小逸模式
四月一日收到出版社寄来《14岁都能上大学——袁小逸模式》一书的校样。尽管最近琐事甚多,但我还是尽可能抽出时间,包括熬夜,尽快地读完了一校,并在书稿的正文末尾添加了上述一联。
后记
本书的写法,几经变化,最终还是倾向于大量引用网上的原样文字,体现出网上多年交流的实际情景:往往是当时所思所作的即兴式如实记录。对此,我很珍视,也有理由珍视。从作者的角度看,这实际上也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颇为真实,没有文饰,也无意文饰。希望被引用的网友能在回味以往的真实东西而开心,也希望其他的读者能感受这份心情。读一些孩子成才之后的父母所撰写的书籍、文章,我总觉得有太多的事后补记、乃至发挥的成份在内,因而有意无意地有所失真。比较起来,本书的真实性就要高得多,尽管我的女儿小逸现在只有十岁,将来是否真能成才,实在还不一定;但也正因为如此,我没有包袱和负担,尽可保留一些真话,也藉此存留一份真情。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最需要真情付出。就此而言,读者无须后悔上当;不过,却要敢冒另外一种风险,即也许会有不合理、甚至十分谬误的东西,因为尚未经过充分的时间检验。这是我一定要提醒读者自己预防和鉴别的。有些方面,对当时的看法、做法,本人后来已改变观念,但所涉引文一仍其旧。比如,我现在已主张有必要对0-3岁的孩子实施数感的教学,而且要很认真地施教。原来认为在孩子稍大后(如6周岁后)再认真教数学的想法,已太陈旧了。而且,说不准有些看法以后还会改变。教育不仅需要激情,也更需要理性,理性的思想和理性的实践,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爱心、激情遇上理性才会产生智慧。
网上本好争论,而我的“个案角色”和所思所言所作,又易引起争议,这就构成了本书的第二个特点:争议性强,“笔仗”也多,但也因此反映了主要是网上所特有的那种互动。我的一些理念和想法恰恰是在争议中逐步展开的,很多讨论和争议确实对我很有促动和启发,对此我要向很多网友(包括反对者)表示由衷感谢!为了较为完整地保持争辩的本来面貌,我在书中所附、所录的帖子较多。而且,为了尊重辩论一方和所有网友,辩论文字均不作修改——除了删订一些不伤本意的错字、标点和衍文。当然,不雅之处也只好请读者和争辩方多予谅解了,毕竟只是对事不对人。由于书中所引英文较多,如一一附上中文翻译,所占篇幅过大,只好放弃一些中译,可能会对不熟悉英文的读者带来不便,就此致歉了。原文稿中的一些引文,如有与小逸《私塾女孩袁小逸》一书相重,为省篇幅计,则一概删去。因此,建议读者在阅读本书时,最好同时能与小逸的书一并阅读。而且,还建议读者参阅何德耀老师的著作《13岁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的密诀》,因为何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本人相似,而且他在理科基础教学方面的功底和方法,乃当代一绝。
我想,本书所反映的一种探索,一切都需要时间的验证。这仅仅是一个开头,我有信心和毅力继续做下去和写下去。我希望能同更多的家长、孩子们一起完成更多的探索。因为这样的探索是有益于当今中国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我要十分感谢《中国思维》、《成长论坛》、《儿童教育论坛》、《在家上学》和《新浪》等网站,那几处地方是我和小逸最爱去的虚拟世界,留下了我们父女俩多年的足迹和情感。写作此书时,我会常去查贴并带回当时写帖、发博文的真切情感。还要感谢湖北教育出版社、特别是编辑章宗裕,若没有她的慧眼识珠和辛勤付出,也许就不会有这本书,至少不会那么快就付榟。
袁鸿林 2010年2月18日于浙江义乌市春华路566号大可秀楼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10-4-5 15:0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