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126|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书到今生读已迟”的積極意義有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 04:16: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看了以下這個故事,不知道這裡的前輩媽媽、爸爸們有什麼想法?
難道我們所做的至少有一半是在讓孩子作回憶嗎?
純粹好奇地想知道大家的對“书到今生读已迟“這句話看法,沒有別的方面的深入探討之意。
如有不當版主可刪帖。


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山谷是江西省修水县人,在县志里记载他的故事,他的诗书画,称为三绝,与当时的苏东坡齐名,世称苏黄。
山谷得中宋朝的进士之后,被朝廷任命为黄州——芜湖的知州,他就任时才二十六岁。有一天他在午睡,做梦走出州衙,来到一处乡村,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站住一家门外的香案前,桌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喊叫人的名字,山谷走近前去,看那碗面还热气腾腾,似乎很好吃的,不自觉得的便起来吃,吃完回衙,一觉醒来,嘴里还有芹菜香味,梦境甚清晰,但以为作梦而已,山谷还不在意。
次日午睡,再梦如昨,口中又有芹香,于是大感奇异,遂起身步出州衙,循着梦中道路行去,行至老婆婆家门外,叩门进去,正是梦中所见的老婆婆,问她有无在门外喊人吃面之事。婆答:“昨天是我女子的忌辰,因为她在生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门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喊她。”山谷问:“你女儿死去多久了。”婆答:“已经二十六年了。”山谷心想,自已正是二十六岁,昨天亦正是自己的生辰。遂再问她女儿在生的情形,家中还有些什么人?婆答:“我只有一个女儿,她在生喜欢读书,信佛吃素,很是孝顺,但不肯嫁人,到二十六岁生病死了,死的时候,她说还要回来。”山谷问:“她的闺房在那里,我可以看看吗?”老婆婆手指着那间房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我给你倒茶去。”山谷走进房里,只见卧床桌椅之外,靠墙有一个大柜还锁着。山谷问:“里面是些什么?”婆答:“全是她的书。”问:“可以打开吗?”婆答:“锁匙不知她放在那里?所以一直无法打开。”山谷心中想了一下,记起锁匙的位置,便告诉老婆婆找出锁匙,打开书柜,发现许多文稿,山谷细阅之下,原来他每次试卷文章,竟然全在这里,而且一字不差。山谷此时心中完全明白,他已回到了前生的老家,老婆婆便是他前生之母,这个家只剩老母一人。山谷此时心中完全明白,他已回到了前生的老家,老婆婆便是他前生之母,这个家只剩老母一人。于是山谷跪拜在地,口称母亲,说明自己就是她的女儿转世,然后回州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奉养终身。
山谷在州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滴翠轩”,亭中有山谷的石碎刻像,自题像赞曰:“似僧有发,似谷脱尘,作梦中梦,悟身外身。”从这首像赞,亦可以证明山谷的转世故事,为真实不虚也。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好话题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6-2 11:09:4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我基本上当它是一句自我安慰的话,当我看见超牛的牛人的时候……

不过,如果真相信,那么信前世自然也就信来世。为了让下辈子可以让别人羡慕地对着你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这辈子努力读书吧。  积极意义在这里。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倍耐媽媽 + 1 + 1 谢谢你了!(剛會評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6-2 13:37:2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今天看这个故事,感想又不一样了。之前还一直认为人的行为是观念引起的,现在觉得,人观念的形成可能与上辈子读了多少书有关,换句话,人的行为也许与智商相关。这个新发现,对于我来说值得玩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6:57:38 | 只看该作者
楼上两位元老给了我很大启发。

最近一下子看到这些论坛,我这井底之蛙都快疯了,觉得自己和这里许多培养出我眼里简直就是神童的妈妈爸爸们比起来,太不努力了。
但是怕自己的急躁之心反而对宝宝其反作用,看到这篇文章,正好中和我的心态,现总结如下,希望对和我有同样感觉的启发,不要误导就好,哈哈

1. 我一向把宝宝当一代伟人在成长(听到王财贵演讲里“从小不把他当人,长大了也成不了人”受的启发);
2. 只问付出,不问收获,把一切都交给上天或自然、主、佛、奎师那。。。(根据自己的信仰不同。。。)- 这是听周老师说心法和【博伽梵歌】圣典中看到的;
3. 这篇文章更是肯定,孩子有他自己的前因后果,我做妈妈的,做好她的增上缘就好,呵呵。

一点拙见。如有不当可删除 (初来乍到还不熟悉,可能会有冒犯,嘻嘻。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心态很好的妈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6-2 23:28: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10-6-2 05:37 发表
呵呵,今天看这个故事,感想又不一样了。之前还一直认为人的行为是观念引起的,现在觉得,人观念的形成可能与上辈子读了多少书有关,换句话,人的行为也许与智商相关。这个新发现,对于我来说值得玩味


这段话完全没有看懂。

果行这段话的前提是不是,确信有生生世世转世的存在(这个我信)?在这前提下,今世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与上一世的读书积累(或言智商)有关?

不明白的是,上辈子读书的积淀,似乎不能等同于智商啊?因为我还是相信智商是定数,改不了的。假如生生世世轮回终有个初始,那么在初始那里,智商就应该已经有个固定的数值了。读书的作用,大概在于激活智商,并善利用之。比如懂得利用情商,去发掘被客观环境蒙蔽或扭曲了的智商。这些大大依赖于读书。

还有一个不明白的,每一世之间的联系,似乎因人而异。有人的前世命定外显得厉害,自小就露出来,比如特别痴迷于一种学科,或者沉溺于一种性情的。有人就一点也看不出来(孟婆汤喝足了?)。看西方某些记录,一个人众多前世,可能职业纷杂,几乎毫无关联。考虑到在20世纪以前换工作是极少见的事,社会流动也很缓慢,所以一个人能从事的职业也确实就是他的秉性和才智最适合的职业了。每一世职业互不相关,是否说明这一世读的书未必能带到下一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00:41:09 | 只看该作者
因 還要遇到 緣 才能有果。
每一世種的因太多了,佛家講的業力。
我們都是被業力牽引投生的,哪個業力大,就被牽引到哪裡。
職業、讀書等,舉一反三,也是如此原理吧。
所以總結一句話: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啊呀,扯遠了。。。因果:媽媽努力,總比不努力好,最後結果--隨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02:29:43 | 只看该作者
這裡的高手爸媽果然不少。
既然大家都是讀經派,一定也有了很多的沉澱和內省了。

我想斗膽問一個困惑我至今的問題:

人本具足完整的智慧。所以終極經典都要人向內求不向外求。
不同的經典都是按照不同人的不同“前因”,起開發其自性和根本智慧的。

很多開悟了,一下子把上上幾輩子的智慧都發掘出來的前輩大德,都提倡專攻一部經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那我現在開始讓孩子讀很多經,是否會搞亂了她的腦袋瓜,反而誤了前程??

另开一个帖子,希望能得到这里众多的高人、前辈指点教育孩子读经的迷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我们家只读论语和诗经,一门深入吧。不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6-3 09:5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paisley 的帖子

凡涉及到读书,俺总是有无限的兴趣滴~~凡涉及到宗教,俺是拔腿就跑滴 ~~

你的提问,俺们下次私下讨论,反正我的胡言乱语你不会嫌弃,俺可以甩开了膀子胡诌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倍耐媽媽 + 1 + 1 学习一下版版的“善護口業”~ 雖然您 ...
paisley + 2 + 2 好的好的,我也是胡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6-3 11:08:10 | 只看该作者
“轮回说”之雏形,始自公元前二千多年的古婆罗门文化,至《奥义书》、《薄伽梵歌》渐趋明朗。
释迦所阐述的“轮回”,指陈的是其--依据缘起法则,于甚深禅定,中观现象界的因缘流转之一合相。
也就是说,若对禅定、中观、缘起性空等先决条件无“具体”实证,则“轮回”之观照不能清晰呈现(一合相)。

如此,从典籍中我们就只能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文字,我们所理解的概念——比如死后是否一无所有之类的问题,皆是纠缠于一己之想象,与原初叙述者之含义存在着很大的间隔。这涉及到经典诠释学中的一个原则,即主观条件之“存在的相应”。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流汗,没怎么看懂:(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6-3 11:33:17 | 只看该作者
释迦建立轮回说是出于多重考虑的,不但要注重世俗社会的教化效果(社会伦理与宗教解脱),又要引导众生如实认知自我,了达究竟法义。《俱舍论》记载了释迦回答筏蹉关于人死后有无的一个感叹:“故佛说正法,如牝虎衔子”——他将诠表“法义”比喻为“虎衔幼子”,稍失分寸即有不良后果。业即造作,造作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故说“业由心造”,这在经文中有清晰表述。由此而建立的“业因果报律”就带有浓厚的社会伦理教化意义,通过善恶因果的循环相续,警示世间之人要依从内心的自律道德行事。


当然,一般的佛弟子可能会认为道德与佛法是两不相干的,佛家讲般若解脱,是出世法。儒家才讲道德,是入世法。。。这个地方其实可以会通的。暂不论。楼主“书到今生读已迟”实际上可以归结到儒家的“命”一概念里去寻求一确定的意义——那肯定是积极意义。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6-3 11:5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儒家之“命”,多谢指点!
倍耐媽媽 + 1 + 1 謝謝參與和關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9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52 , Processed in 0.090811 second(s), 3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