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35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帮助孩子找到心灵宁静的角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6-7 09:4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专注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人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的必要条件;而专注的先决要素就是——静、定。静心、定心、对孩子在学业及情绪管理上,有莫大的帮助。孩子无法静,必定无法定,心无法定,哪能专注
   古今中外大师们的明训,智慧只有在静、定的状态下才能开启。诸葛亮“诫子书”中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及曾子所著《大学》中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能后虑,虑而后能得。”指的也是这个道理,其中的科学道理是非常深刻的。
   成人都以为儿童是好动、喜欢热闹而很难安静下来。于是家长老师们任凭儿童在强烈节奏的音乐中唱歌、跳舞、高声欢呼、喝采等等。外加电视与电脑的普遍,使儿童虽然很感兴趣,但性格也容易变得急躁不安,而较难长时间地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畋,令人心发狂。”
   其实儿童的天性是宁静的,儿童也是最能欣赏宁静的。新生儿能吮著脚趾头凝望天空、沉思几个小时,就是很好的明证,只是因为我们成人误导,反使儿童成为了受害者。
   本书即是指导老师、家长通过游戏引导儿童将身心静定下来,让儿童与天地、自然混而为一,此时生命内在的潜能才会苏醒,得以最大程度的开发,而儿童的眼、耳、鼻、舌、身也会变得更敏锐和健康。这本书是在实践中编写而成的。令我们始料不及的是,实践中我们发现儿童实际上非常喜爱这种静定训练,他们比成人更容易进入状态,并陶醉其中,这更使我们相信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开发和引导。
   而要孩子静、定,绝对不是命令、怒斥可造成的;因此才费心设计可帮助孩子静、定的活动,希望对父母、老师有帮助。

后记:ICI国际文教基金会1997年在世界各地推广“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活动。儿童的记忆、智能、品德的进步得到专家、家长、老师的正面肯定。很多家长、老师都提出如何更透彻、更长期让孩子接受这种经典教育的问题,因此我们贡献此书,以配合中西文化经典导读教育。这套静定活动,可作为独立的训练游戏,亦可以作为中西文化导读活动的配套教学,来增加导读活动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师生、亲子更融合地一起学习。

作者简介:

郭恒妟:美国纽约大学金融、国际贸易双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曾任职美国 Bankers Trust Company 法国 Credit lyonnais ,现任老古文化公司总经理。ICI国际文教基金会儿童智慧开发研究中心执行理事。
陈丰美: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系毕业,美国A.M.S.3—6岁合格蒙特梭利教师,曾任蒙特梭利双月刊总编辑,蒙特梭利文化公司总经理,现任杂志专栏作者。

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亚蒙特利博士,有一天,从一位母亲手中抱过一个婴儿,她看着婴儿圆胖红润的脸孔,透露着一股难以形容的安祥、宁静,于是她发现,原来孩子天生有爱好安静的本性。 这个发现,激发了她的灵感。于是她将安静变成一种游戏,用于小朋友身上,结果收获超乎她的预料,孩子非常喜欢这个游戏,他们 一旦认识、体验安静游戏之后,便会一再要求多次进行。这显示安静确实是儿童生命本质的一部分……
摘自《帮孩子找到心灵宁静的角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6-7 11:33:44 | 只看该作者
哪里能买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6-8 13:20:3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常为心不在焉、未做完一件事又急着做另一件事、似乎很忙碌,但永远无法做好一件事的孩子担忧生气,甚至斥责打骂,最后束手无策时,只好自圆其说:大概是他的个性吧?

事实上,孩子是有安静的本质,如果成人懂得安排环境,孩子的心智能奇妙的统整起来,因而变得镇静、喜悦,忙碌、忘却自我,就如同克服了自己,也克服了周遭的小小胜利者。

古今伟人成功的共同特质之一,就是能专注到忘我的境界。

而孩子学习能力的好坏,也与能否专注有极大的关系,蒙特梭利博士曾说:“注意力集中,是儿童往后一切发展的基础。”

她以用圆规画圆作比喻,说明专注力有如圆心,当圆心固定时,才能画出完美的圆。

许多成人,其实也知道专注力对孩子的重要性,只是大多数不明白专注力是一项特质,只能经由练习而获得,无法经由命令而产生。成人如看到儿童分心、注意力不能集中时,大声斥责或提醒他们要专心,是一点作用也没有的。

但是“静、定”活动的训练,绝对是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和获得,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儿童在“静、定”活动的过程中,是以意志控制自己身体的活动,换句话说是以意志(精神)支配随意肌(肉体)。能够完成静定活动,是基于儿童意志力的安静。

当我们能静定时,精神状态是放松的,此时脑波会出现α波,而α波很适合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右脑的开发,相当有帮助。

右脑是直觉的脑,因此在右脑发达的时期,给予孩子任何教导,他们都会直觉、没有选择的吸收,同时右脑也是以潜意识为主的脑。

而左脑是显意识的脑,有选择性辨别的能力,会对外来的信息,说:“不!”因此,当孩子六岁后,左脑功能快速发展,就不会全盘接受父母师长的教导。

很怕输在起跑点的父母,过度重视智育(也就是左脑的教育)。其实在婴幼儿时期,人类的右脑特别发达,结果因成人的功利,错失了用右脑强化孩子左脑功能的机会,若左右脑能同时使用时,学习能力可增加二至五倍。而孩子左右脑能均衡,身心才会健全。

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 真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天才,而秘密关键其实就在右脑。

平凡的一般人通常只知道活用左脑,而被称为天才的伟大的画家、音乐家、诗人、作家等,则是从自己的潜意识(也就是右脑)获得灵感。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发明是来自于宇宙的无限力量,透过我们表现出来的东西,这在我们放松的时候就会出现。”


帮助幼儿

心灵的开展


所谓教育,就是给予适当的环境,协助儿童的发展,并期待人格能健全发展。

事实上,儿童内部存在着自然发展的法则,有运用自己心智能力、实践自我表现的欲望。成人若懂得站在协助者,而不是干预者的角度,去尊重孩子各阶段身心的发展,他们自然会完善地开展自我。  

静、定活动的安排,就是有助于孩子心灵的开展,孩子在心灵安静后,能学会听和管理自己的能量,体会内在的安定,对孩子心灵成长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而且他们内心获得抒发的渠道后,也会培养关怀他人情感,以及宽容他人的精神。


你不必再喊:

“给我安静”了!


老师、家长常为分心的孩子忧虑万分,看着孩子上课或写功课躁动不安、无法专注时,常头痛不已,忍不住对孩子吼叫:“安静!”“不准说话!”“到那边去罚站!”到底孩子能安静几分钟?

传统的打、骂是一点用处也没有。成人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使孩子安静?”

教您一套“收心操”

可以用在上课前(写功课前、睡前),或孩子情绪躁动时。 这个活动将给您不同的经验。


安静游戏


安静游戏让孩子发现宁静

并享受其中之美

过程中能培养孩子肢体控制的能力

与意志力的发展

这都有助于专注力的养成


原来“静”可制“动”

1 请小朋友坐在地板上:“慢慢盘腿坐下,手放在膝盖

     上,背部要挺直。”

2 小朋友调整坐姿时,老师可将一盆漂亮的盆栽放在

     中间。(确定小朋友视线都可以看到)

3 你请小朋友们看着盆栽,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4 你以专注的眼神,看过每一位小朋友,确定他们是

     否安静?

5 接着请一位比较安静的小朋友出来,盘坐在中间,告

     诉他”老师要请你听听,声音从哪里来?

6 你帮坐在中间的孩子带上眼罩,请另一位老师在房

     间的一个角落敲三角铁(或其它乐器),然后说:请你

     用手指出声音的方向。或比较声音的大小轻重。直

     至所有孩子都参与了。

活动结束后,老师要所有的孩子都看着老师,告诉孩子:当我的眼睛看着你的时候,你就可以离开回坐位了。

给您的话:

开始一些小朋友未能有足够的自立能力,但多练习几次,“安静”的气氛是可以感染的,孩子会慢慢喜欢。

游戏结束,请小朋友分享感想,他们有些会说不清,因为别的小朋友不安静。分享中你会发现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专注,安静,也懂得自律尊重别人。

步骤一:转脖子

保持坐姿,头向前、后、左、右来回转动数次。

步骤二:腹部无意识呼吸法

1 先采取舒服的坐姿,请小朋友把双手迭放在肚子上,

  静静的把气从腹部完全吐出,手感觉到肚子凹下去,

  持续做四至八秒。

2 再慢慢的吸入清净空气,手感觉到肚子凸起来,持续

  做四至八秒。

步骤三:走在线上

1 先在教室或大房间地板上画圆形、椭圆形,或直线。

2 老师请孩子站到线上,双手自然摆放在身体两侧,脚

  踩在线上。

3 眼看前方,慢慢地脚尖碰脚跟,顺着线走。

4 小朋友刚开始以这种方式走在线上,很困难。因此会

  很专注的看着自己的脚,并努力让自己身体平衡,以

  免跌倒,或踩到别人。

5 但是多走几次之后,孩子天生的平衡感,会帮助他们

  找到诀窍,不久就可自信地走得专注又顺畅了。

6 时间的长短由老师视当时状况而决定,原则上看每位

  小朋友都能顺畅、专注地走着,一股宁静气氛,能在

  他们当中产生。

Ps.为让效果更佳,您可在孩子走线时播放一些心灵音乐。

步骤四:我在叫你!

1 让小朋友坐在地板上,等他们专注、安静下来。

2 老师请孩子专心地看着他的嘴唇。

3 老师完全不发出声音,利用唇语轻唤孩子的名字,看

  到老师叫自己名字的孩子,必须用手摸摸鼻子,表示

“听到了!”

4 孩子必须很专注地看着老师的嘴唇,才能知道“老师

  在叫我!”

当您完成这四个步骤后,再开始上课,或让孩子做功课,您将会发现孩子躁动的情绪不见了,学习效果更佳。

亲子静定活动

让我们慢慢来

现在我们一起用点心

不要说话

只能专心吃面包

现在先闻闻它的味道

再慢慢地一口一口吃

你感觉面包的味道

享受面包在口中融化的美味

当你吃完时,在心中默数「1,2,3……10」

闭上眼睛

再一次回想刚刚吃面包的滋味


给您的话:

现代人生活紧张,最大的因素就是匆忙急促,做任何事都要求:“快!快!快!”肌肉常处于紧绷状态,久而久之身心就会产生毛病。更可虑的是,我们也常不知不觉间,要求孩子跟着我们的脚步走。

这个练习可让孩子体会到,在寻常的日常生活活动中,放慢速度,专心于当下做的事,脑中无形中会产生α波;轻松中的愉悦经验,会深印孩子脑海。更重要的是,无形中可敏锐孩子的味觉。

活动后,可请孩子形容吃到的面包,或分享、讨论这次吃面包的感想,您与孩子可能都有意外的经验。

这个活动可在日常例行性的活动中取材,经常进行:如穿衣、走路……您会发现孩子是沉稳、优雅、愉悦的。


暂停一下

无论你现在在做什么

都停下来 不要动

不要改变任何姿势

但也不要因此暂停呼吸

将手自然垂放下来

头 脖子 肩膀 背部 肠胃 手脚 都放轻松

感觉身体很舒服

深呼吸 吐气彷佛叹气似的

好 多做几次深呼吸(至少五次)

感觉自己身体心里都舒服了

再开始你原来在做的事

给您的话:

这个活动,可让孩子体验暂时休息一下,不但身心都会较舒服,工作效率也会更好。

老师可观察孩子的身心状况,随时进行这个活动,当然也可鼓励孩子在觉得身心不舒服时,自己喊“停!”

活动结束时,可给孩子发表简单感想。  
发布时间:2004-5-15 10:16:59 点击:95 来源:中国多元智能教育协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6-8 16:40:02 | 只看该作者
收藏ed ,评精彩e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1-30 16:24:57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verycd.com/topics/2891265/
《帮孩子找到心灵宁静的角落》扫描版[PD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1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0 05:18 , Processed in 0.07898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