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7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惑的选择——父而师(某书稿前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0 23:18: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当孩子需要你当一个好爸爸而做点什么时,很多爸爸当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即使是冒着生命危险,也会在所不计;然而,若要当一个好爸爸,就必须同时也要成为一个好老师时,你又将如何选择?当已过不惑之年、女儿袁小逸未满四岁时,我便面临如此局面。一种发自血液深处的父爱涌动,使我放弃所有工作,毅然决然地选择“父而师”的角色,坚定地办起了“现代私塾”,既教自己的女儿,也教其他孩子,作为“父而师”的双重身份,探索另一种教育——“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迄今已六个年头……

我写此书并非要宣称某种成功,当然也不会报告某种失败,目前还只是一种尝试、探索。我只期望大家在对应试教育体制失望或不满的同时,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道路可走,比如说从体制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以“父而师”的身份做了一些实践和思考,也许对,也许错,或对中有错,错中有对。但我想,愿意往这方面探索的朋友,不妨听听我的想法,看看我的做法。对那些愿意思考的朋友,也许会从中获取些许对新事物的兴趣,尽可反对,尽可批评,但你看完以后,一定会有所启发。这是一。第二,从我的实践和思考中,你也可了解到,教育完全可以不同于现在学校的样子,也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过程和结果。最后大家也就会想清楚体制和模式方面的一些问题:学制可以不要那么长,学习可以不要那样死累、刻板,现行的教学和教材体系可以舍弃或打乱……

(2)

2008年9月8日,当国人的主要目光还在关注中国首次举行的奥运会和此后的残奥会时,浙江省嘉兴市清河中学史无前例地突然汇聚了省、市内四家媒体:浙江省的《今日早报》、嘉兴市的《嘉兴日报》、《南湖晚报》、嘉兴电视台。忙碌的记者们蜂拥而至,是为了报道被称为“神童”的九岁现代私塾女孩袁小逸。这个女孩仅有的学历只是一年幼儿园小班,而实际入园率仅为半年,但在她刚过九岁生日后,却要提出去上初中二年级。这一天就是她上学的首日。她从未上过正规学校一天,却为何能如此“一步登天”——超越常规孩子四五年?她能否适应学校?她究竟有何奇特之处?……太多的问题和不少引起各方兴趣的故事,自然成为各家媒体捕捉的焦点了。

袁小逸,女,1999年7月31日出生于广州,祖籍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2002年春夏间,未满三岁的她,随父母定居于海盐县城,去当地幼儿园整一年后,因严重不适应而被父母领回家自养自教。2003年春夏间,具有高学历的父亲袁鸿林,在将女儿从幼儿园领回后,放弃所有工作,毅然集中精力在海盐办起现代私塾——“哈利快乐英语角”,专职教养女儿,同时也面向社会开设系列课程,以供社会各界人士补习各类知识之需。从那时起,这父女俩就一直成为各类媒体关注和争议的对象,乃至《人民日报》也作出专题报道和评论,中央电视台则在“共同关注”、“成长在线”和“心理访谈”栏目先后做了三个专题节目。若将所有这些媒体资料汇总起来,已足以印成一本厚厚的书了。

一个父亲在家自教女儿的案例,为何又会引起媒体如此强烈而又长久的兴趣?我想,我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教学方法,我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索所涉及的问题,也是时下苦恼着千家万户的大问题。

(3)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最想与打开此书的读者分享的理念和经验,可总结为如下的五句话:

第一句话:科学从事早期教育、给孩子一个不同的人生高起点。

在我的教育理念中,强调实施早期教育,认为早期教育既是提高民族素质的良好教育之路,也是改变一个孩子人生起点的重要途径。我还认为,早期教育不是简单的提前教育,也不是神童教育,而是个性化的超前教育。

或许是因为对幼儿学习能力认识长期不足,或许也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过于滞后,所以,认真有效的早期教育,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最终不同程度地导向超前教育。很可惜,绝大部分经过早期教育、具有不同程度超前的孩子,一旦进入学校,被统一标准的“磨具”压铸后,绝大部分也就成为普通的“标准产品”。一些反对或不理解早期教育的学者,甚至拿这样的结果(被称为“伤仲永”)来责难早期教育的必要。这种超前教育的夭折或被平庸化——这就是目前困扰教育的一种肆虐长久而又非常广泛的流行病。我决计避开这一通病而未让女儿去学校,而是在我自办的现代私塾中,用自己的方式,对其进行合适的后续教育,继续贯彻个性化的超前教育。

我对女儿的早教,开始于她一岁起,并从三岁左右起,即围绕着中外多种语言的学习和思维训练进行个性化超前教育,感觉以下方面应引起施教者重视并予以正确把握:学习与玩耍结合。在早期教育中,随着孩子的由小而大,逐渐由“玩中寓学”,过渡到“边玩边学”,发展至“以学导玩”。即便是幼儿,一味地排斥学习,也肯定不足取。只是玩耍而不学习,显然也属偏颇。学习和玩耍本来就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不过孩子渐大以后,在玩耍方面就不能太过放任,毕竟“业精于勤,荒于嬉”。

第二句话:高度重视情商培养、为孩子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不能仅限于知识教育,早期教育更需要智商与情商并重,感性与理性结合。作为幼儿的教育者,自然会注意及时的认知教育——知识教育。我们通常习惯于对幼儿说“不”,或应该这样和那样,却很少解释为什么,更少让孩子真正弄懂为什么。因为在成人的潜意识中,一贯认为反正怎么解释幼儿也不会懂,幼儿的认知跟不上。我则更多地倾向于较早地提高孩子的认知,并在认知的基础上让孩子明白该做或不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尤其是当孩子渐大,比如三岁以后,更要注重感性的认知、各种知识和理解事理的学习。日积月累,孩子在认知、感悟真、善、美的情景下,于人格和性情方面,便出现潜移默化。我在对孩子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时,非常注重的,就是借助语言的载体和思维的互动,来揭示真、善、美,并尽量激起幼儿心灵中的涟漪。随着孩子认知程度不断提高,也为我进行情商教育奠定了基础。

为孩子创造混龄养育、教学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弥补独生子女教养的先天不足,对提高孩子的认知和情商非常有益。引导孩子自幼学习充当小老师与学会应对媒体,可以说是我教育中特设的两门课程,其主旨就是发展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特别是通过与媒体的接触与沟通,提升认识社会与自身的能力,充分发展情商。

第三句话:打乱学校年级制知识教学结构、实施跳跃式教学。

在我看来,现在幼儿园与学校将知识分成等级,严格按照年龄、完整而由浅入深地渐次实施的教育,貌似全面、科学,实际上却十分荒谬。这种教学,一方面人为割裂各种知识的完整性和大容量的可感受性,另一方面低估了幼儿与儿童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感受性接受能力。

打乱现有学校这种教学结构,根据孩子的实际接受能力,重新编织教学的有关知识链条,就会导致可观的学习飞跃。杨振宁先生曾对中美教育做过很精辟的对比,在其对比表中,谈到中美教育和学生之间有如下的差异:“中国:训练面窄,训练扎实,渐进式,沉静,腼腆,缺乏自信,被动,恭顺,谦虚;美国:训练面宽,训练无规则,跳跃式,活泼,大胆,自信,主动,傲慢,骄傲。”而我特别欣赏美国的“跳跃式,活泼,大胆,自信,主动”这些方面的特色,尤其是跳跃式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悟性和能力。我常说,需要用培养研究生的方法来从事幼儿的启蒙教育,实质上也贯穿了跳跃式教学的精神。

第四句话:注重思维引领、着眼能力培养。

我在教学中,对九岁前孩子不搞应试教育,没有重复性的作业,也不搞标准化的考试,而注重思维引领,甚至不设知识难度的上限。八九岁后,更强调用“带研究生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教学当然要重知识学习,但更要重能力培养。知识不简单等同于能力,但可以转化为能力,而能力却无法离开知识。忽视知识教育,甚或极端地采用一些“反智”的做法,显然荒谬。所以,培根的话就成了格言:知识就是力量。需要补充的是,只有能转化为能力的知识,才能产生力量。一些陈旧杂乱、死记硬背而又消化不良的知识,就难于转化为能力。迄今我实施的教育,主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和主体,其主要或整体目的,正是为了培养能力。比如,通过西方的拼音文字——英语的学习,启发女儿有效地自学汉语拼音,再加上教授一些古代文言诗文,遂形成女儿自学现代白话文的能力;而且,通过中、英、日等几种语言的学习和比较,形成女儿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准确的表达能力,而顺带习得的多种语言的能力,以及通过这些语言作为载体,从而获得快速消化大量知识的能力……所有这些,自然构成一种“整体”的能力。而且,从速度上说,还颇为高效。我觉得,用抓基础和核心的知识,来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十分重要,本人也为之倾注了不少心血。

第五句话:尊重孩子、引导孩子参与建构,为孩子开拓广阔的前景。

我对女儿实施个性化超前教育时,将“尊重孩子、引导孩子参与自我建构”作为重要的教学理念。我一直在刻意培养女儿的自主性,包括自主地游戏和学习,更注意引导她在学习中积极参与自我建构。五岁左右起,其自主性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在学习方面,她很积极主动地学习四则运算,甚至还带动其他同龄孩子一起学习;特别是,从英语的学习中悟出汉语拼音的大致规律,颇有兴趣地利用拼音自学白话文,开始了自主的中文阅读。

培养能力的极至,乃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知识结构来说,语言、思维、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基本技能及信息资料等方面的学习,并抓纲挈领地将其整合,十分重要。知识有一个聚合重生的过程。从已有知识中生成出新的知识,是一个创新过程。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知识层面,所生成的新知识,显然不同。在知识的高级聚合过程,也即高层次的创新过程中,需要优异的知识结构、宽广丰富的知识层面,需要学贯中西。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差异化日增的社会,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产品,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尤其需要学贯中西而极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就是我培养女儿的目标。迄今而言,我感到欣慰的是,女儿在几门语言的学习上,已显示出一定的个性化的优势和能力,这显然与我注重超前性的引导和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培养孩子的能力,其中自主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独立、自由精神,最为重要。

当思维训练和语言学习有了一定的底子,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就成为可能。我给女儿设想的自学是,既要宽泛,又要深入。比如,借助已学的各种文字,从不同角度阅读同一课题的资料,不仅要在使用中不断提高各种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具有多视角、多层次的比较研究。这样,既做到广泛深入,又回避了简单重复。而我将重点则放在结合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讲解,辅导其写作和研究,尤其侧重方法;必要时也要作一些补漏和串联的辅导。稍后,探究式学习将成为主调。我对此的理解,并不是一定要模仿照搬国外的样式。主要是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使之贯串于整个过程,即在资料搜集、问题分析、归纳总结、文字表述等重要环节上,都做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当然更要鼓励能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创见。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系统联系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孔子最为赞赏其学生颜回,在与其另一个学生(子贡)谈到颜回“闻一而知十”的能力时,甚至都感叹:“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才是学习中真正要追求的境界!

不仅仅注重学习,而且还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关注其在未来与社会的融入。书本联系生活,理论结合实践,这在如今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大抵已成为空谈。而我对此则格外看重。特别是对社会的融入,受到我的高度重视。

很多人认为,孩子不去学校,就意味着脱离社会,有成为社会边缘人之虞。在我看来,学校充其量只是在某些方面折射社会而已,离开真正的社会尚远。学校围墙之外的世界更加精彩。这方面,美国的家庭学校也同样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家长重视,利用在家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具有更多的时间优势和灵活性,积极地、更多地参加社会活动,广泛地与人交往,或较早地直接投入社会、并在现实社会中作为一个实在的个性角色而生存、发展。
(2009-1-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4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58 , Processed in 0.07299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