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03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8 16:0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因材施教。这同样是知易行难的典型,
教育中最难的也是因材施教。

西方有心理学传统,所以数百年来,一直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
虽然我国的先贤在2000年多前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
但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进展不大。

我在好几篇文章里不断澄清天才,天才儿童,神童这些概念,
原因在于,我们的概念里,对于天才这一现象只有非常笼统
粗糙的认识,反应到语言上,就是歧义丛生,如果上升到
辩论,那简直是一场灾难,因为大家说的往往根本就不是
一回事,鸡同鸭讲。

在这方面,西方走在了我们前面。西方对于天才这一现象的
认识非常精细。比如,gifted,talent,prodigy,genius,
high achiever,creative,smart/bright,high IQ等等,每个术语都有比较
准确的定位。然后,还有一些配套的测试供教育者量化。

了解了教育对象,才能谈得上因材施教,这是常识。

没有进行因材施教,一方面可能埋没了孩子的天才,另一方面,
会适得其反,造成教育悲剧。

我小时候是这种错误教育方式的受害者。被老师整得很惨。
大概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个老师说你们在班主任面前跟孙子
似的,在我的面前跟......

我可能反应稍快了些,脱口而出“大爷”...

结果这个老师立刻吼了起来,你想当谁的大爷?莫名其妙的,
我就被带到了办公室。这老师非得让我承认错误。

现在想起来,这不是很荒唐吗?我只是顺着她的语言做了一种条件反射
一样的反应,结果她理解成了我非常恶意的想占她的便宜。
我一个二年级的小屁孩哪有那么复杂的心机?

课堂上,老师讲的我会了,再听就是催眠了,有时候真的就打起瞌睡来了,
完了,这是天大的罪状。老师无数次让我占在教室后面示众,我站久了,
想靠一下墙,又招惹老师了,于是把我直接轰出教室。

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非常可怜。开始是英语老师不让我上课,
然后是数学老师不让我上课。一到英语和数学课的时候,我就背着书包
走出教室。有时候爬到楼顶,在那里熬着,有时候到公园里去闲逛。

记得公园里蚊子很多,每次都被咬一身包,但又能到哪去呢?

按照西方gifted child的标准,我基本符合。对这种孩子,要提供大的信息量,
满足其饥渴的求知欲。学校在这方面不仅没有给我提供特殊帮助,反而
对我进行无情的打击。幸亏我的家长不是那种暴力的人,是非常温和的人,
否则,我可能会发展成什么样真的难以想象。

如果我没生活在一个大城市,或者一个大城市的市中心,我可能就真的完蛋了。
我的幸运是,就在我家不远处几百米的地方就有一个儿童用品商店。

我是这个商店里最经常光顾的小顾客,那里一来新书,我就高兴的让家长买来看。
小人书自己攒了几百本,还有《中国历史故事》,《中国革命历史故事》,
《来自西方的故事》,《中国自然地理入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
《西方童话选》,《365夜》,《1001夜》,《十万个为什么》这些书,
也有近百本。那时候书价真便宜。书几乎没有超过一块钱的。
家里完全负担得起。我一有零钱,也会用来买书。

我现在还能清楚的回忆手捧这些书时的那种激动和喜爱。用爱不释手来形容一点
都不为过。就是这么一个求知若渴的孩子,学校不仅没有尽到因材施教的责任,
反而差点把我毁掉。

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高尔顿的理论有可取之处,他有个著名的比喻:

“很多人都这样取乐过:把小树枝扔进溪流中,观察它们随水流走的过程,
观察它们怎样停止运动。一开始遇到偶然的一个小障碍,然后又是一个;
以及它们的前进又是怎样被环境里的因素加速的。

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因素每一个都对小树枝起了作用,认为小树枝的
最终命运就是被这些微不足道的事件左右的。
但是不管怎样,所有的树枝都成功地顺水流下去了,而且速度总体来说都差不多。”

在高尔顿看来,遗传就像小树枝一样,后天的影响不过是干扰了小树枝的行进,
最终,小树枝还是按照既定的路线顺流而下。

高尔顿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虽然我在学校里经历了种种折磨,
在最终小升初考试中得了全年级的第二名。对我来说,学校里的那些功课
太容易应付了,我应该得到更多信息刺激才能满足。

但我不大同意高尔顿的观点是,遗传有作用,但环境同样重要,
一方面,我有收音机可以汲取大量信息,另一方面,家庭的地理位置
也让我很容易买到书。没有这两个因素,恐怕再有gift也白搭。

虽然小升初得了第二名,不能说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因为对我来说,考试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理应获得更好的教育。

这种最好的教育是什么?就是我在《整合教育》一文提到的第二,三,四,五条,
当然,我写本文不是要指责过去的学校教育,这毫无意义,我想做的,
只是将这个学校作为一种参照。供今天的人们反思。

整合教育,当然是一种理想的愿景。必然很多家庭难以做到,
但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连目标都没有,怎么谈得上教育得法?

小鲸鱼让我找整合教育成功的案例,说实话,我很难找到。
失败案例倒一大把,我的例子只是其中一个。

中国是人口大国,gifted child数以百万计,但是,在落后的教育环境下,
他们不仅得不到因材施教的机会,反而往往会遭遇像我一样的对待。
如果家长不能帮助这些孩子化解学校的负面作用,我想这些孩子的gift
不仅不能帮助他们成为genius,反而可能酿成教育悲剧。

大家不要光把眼睛盯在有毒的食品上,有毒的教育同样害人不浅。

本论坛我发现了许多聪明孩子smart child,但是,聪明孩子未必是gifted child,
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有无强烈的求知欲。

就像我在《维度》一文里写的,是不是像王小波一样以思维为乐。
从应试的角度,聪明孩子跟gifted child会有激烈的竞争。

但gifted child(干脆用符号gc表示)如果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往往会超过smart child(sc)很多,

因为gc是永不停止的思考者,是思维永动机。以思考为乐,
换句话说,思考成瘾。

同时,由于gc厌倦简单重复的刻板训练,会不断思考学习的捷径,
他会有不同于sc的思维方式。而sc有时候仗着自己的记忆力强
可能会比较喜欢这种直接的对抗。

这就有点像篮球场上,有人喜欢用身体,有人喜欢用智取。

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话题是,怎样让sc也能像gc一样热爱思考,
如果sc也能爱上思考,那么,这种兼具身体与智慧的运动者
将是战无不胜的。

大家可以看到,把sc和gc分开是多么的有意义。
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教育对象,必须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对于gc,他本身就有足够的学习兴趣,要给他提供足够的
信息与引导,同时,gc不喜欢枯燥的东西,有时候,
有些学习对象必须用枯燥的方法,像外语的训练。
这时候,要对gc稍微用一些强力。当然,最好建立在说服的基础上。

而对于sc,往往缺乏持久的学习动力,满足于一知半解,
耍小聪明。胸无大志,得过且过。

这种孩子,如果培养得法,让其爱上思考与学习,潜力无穷,
否则,这些小聪明遇到了更复杂的局面就会失灵。

尤其是一些要依靠长时间积累与思考的复杂问题,综合问题,
思辨性问题等等。有一些理科极为出色的学生文科一塌糊涂,
是这方面的一个证明。

如果能做到因材施教,就可以让这两种孩子都能扬长避短,
取得成功。如果不能因材施教,结局可能就是扬短避长。

评分

参与人数 6威望 +27 金币 +27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千江有水千江月 + 2 + 2 学习一下。
pianocrazy + 10 + 10 老易好文章不断涌现,好喜欢!
xylonhong + 1 + 1 精品文章!
wangtutu + 2 + 2 学习一下。
果行育德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2-28 18:03:45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易先生这篇文章。易先生近来还真长进不小呢,欣喜。

教育。我一直认为不管大家走哪条路,但只要真心关心孩子,必定殊途同归,都会回到对受教者本身进行研究关注,都会回到对孩子自身潜力进行思考学习。天不生弃材,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有熠熠发光的一面。如何暂时屏蔽世俗的追逐,暂时不把目标挂搭于升学、找工作、财富等期待,而委下身去聆听孩子的声音,体贴他们的心灵,或许教育之路将开阔许多。我们也许这时才会谦虚点,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生命,太多时候我们有着成人的自以为是。

或许我们可以暂时不去讨论培养怎样的孩子,培养怎样的记忆力、创造力、想象力等,而可以重新尝试,我们究竟了解孩子多少,究竟我们了解的是真相抑或是我们思维的折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2-28 18:33:3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篇很有哲理的文章,该如何教自己的孩子,我们不能反而害了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2-28 18:49:28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很精辟,让我们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2-28 21:36:59 | 只看该作者
你那个整合目标和这个因材施教,其实,在某个意义上是矛盾的。
整合目标说通俗点是全面发展,,而因材施教在某个程度上就是术有专攻。
或者再细分一下,那些东西是有教无类共同的整合目标,那些是因材施教的能力目标。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老易 + 3 + 3 并不矛盾,可以比较负责的说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3-1 00:05:19 | 只看该作者
按照老易说的GC概念,我也认识这样一位,
是我的高中同学,对她的印象非常深

她永远都是毫不费力的考全班第一
晚自习当同学们在努力地做题,复习时
她常常是捧着她的大部头小说自看自的(高中三年几乎把学校图书馆所有的中外名著看完)
体育活动也没哪样少得了她的
恶作剧鬼点子很多
后来考上了清华的理工类专业
在清华得了两个本科学位,一个理工类的,一个是中文专业的(她非常热爱文学,高中时上的是理科班但她文科非常好,后来在大学修了第二学位.)
接着继续研究生课程,也是中文方面的.
大学期间因为个人的感情经历爱上了音乐,于是自己组织了摇滚乐队,并经营至今(她小时候没有经过任何音乐训练)
毕业后出过书出过唱片
主业是记者

我想这样的人应该算是genius了吧,可是我看到的她不见得多快乐,因为就像老易说的,
这样的人是思维的永动机,思维超常的他(她)们生活在许许多多智力一般的人中间有时会很痛苦,
真正理解他(她)们的人很少,他(她)也很难找到能和自己在同等思想高度上交流朋友.


所以,做一名genius其实是痛苦的

生活中SC比较多,做SC也会比较幸福.

"怎样让sc也能像gc一样热爱思考",这个课题真的非常好,但似乎GC这种爱思考的习惯是一种天生的能力,
后天是无法培养的吧,如果老易找到的培养方法,一定要告知啊.

[ 本帖最后由 alapan 于 2009-3-1 00:3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5 收起 理由
pianocrazy + 5 思维=快乐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00:3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alapan 的帖子

这往往不是个人能够选择的,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思维永动机”是一种病态。
正因为无法选择,所以,对这类人不要压抑他思考,要给他思考空间,
读读王小波的文章,他说如果不让思考,这是比死更痛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3-1 07:44:30 | 只看该作者
遗传可能对孩子的智力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不过同样是智力出众的孩子,之所以有的成为gc,有的属于sc,主要是环境因素决定的,尤其是父母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好奇心是可以从零岁开始培养的,大一些的孩子就基本定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11:3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pianocrazy 的帖子

不大同意“之所以有的成为gc,有的属于sc,主要是环境因素决定的”

遗传与环境同等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3-1 12:50:00 | 只看该作者
同意老易,我相信遗传很重要,
像我的那位同学,并非出生于书香世家,
而出生在一个边远的小县城,父母从少数民族地区来到县城工厂当工人,
从小时候至今在家用的都是少数民族语言(这种语言简直就是另一门外语,非常难听懂).

父亲不爱说话,母亲在家很强势.
按我同学自己的话说,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死亡的问题,她说她小时候很自闭.
我想她的思维能力绝对是天生的,
我相信她是痛苦的

对SC来说,思维也许是快乐
但对GC来说,思维是痛苦
像文革时,被洗脑过的人一定比王小波快乐吧.
不会思考也不就知道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6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6 23:13 , Processed in 0.07743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