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18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母如何倾听孩子才会倾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0 18:0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许多家长以为,好孩子的标准就是一切听大人嘱咐、按大人意图办事,说白了就是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因此,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模式便是父母不停地说,孩子看似一直在听。但是,弦子仍然会犯些父母经常告诫的错误。这么看来,孩子并没有听进去父母的话。“我的小孩怎么这么不听话?”“我儿子好像从不和我说真话。我有什么办法?”“我不知道我女儿脑子在想什么。”“为什么我跟你讲了这么多遍,你就是不照做?”父母对孩子的抱怨越来越多。其实,让子女愿意主动和父母说话,才是亲子间沟通的良好方式,这需要父母掌握倾听孩子说话的技巧。
  
  12种典型对话分析
  
  如果您觉得自己与子女的沟通不畅,有隔阂,那么不妨做个有心父母,将你和孩子某一段时间的对话全部记录下来,进行分类,你会发现这些对话十有八九属于以下“12种典型对话”。

  1 命令:告诉孩子做什么事,下命令。
  “我不管其他人家是怎么样的,反正这件事你要给我干掉!”
  “不要这样和你妈讲话!”
  “不要抱怨!”

  2 警告、威胁: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什么事情会导致什么后果。
  “你敢这样?”
  “你要再说一句,你就离开这个房间。”
  “你要是知道什么对你不好,那你最好不要做这件事。”

  3 忠告、告诫:告诉孩子应该干什么。
  “你不应该这样。”
  “你应该做……”

  4 建议、提供解决方案:告诉孩子怎样解决问题,给他们提供建议和答案。
  “你为什么不去找小强和小红玩?”
  “有关这件事,你最好问一下你的老师。”
  “这件事你最好过一段时间再说。”

  5 说教、辩论:试图用事实、逻辑、信息和你的意见来暗示孩子“小孩子应该学会如何和其他人相处。”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我像你这么大时,我做的事是你现在的两倍。”

  6 批评、谴责:对儿童的行为作一个负面的评价。
  “你现在思路有点不清晰。”
  “这件事你大错特错。”
  “你这个想法一点也不成熟。”

  7 表扬、赞同:对儿童的行为作一个正面评价。
  “这件事你完全可以做好。”
  “我认为你是对的。”

  8 嘲讽、羞辱:使孩子感到愚蠢,羞辱他,或者将孩子分类。
  “你看这!聪明先生。”
  “你怎么像个猪一样?”

  9 解读、分析、诊断:告诉孩子你的内心想法我完全掌握,你那点小九九我早就看清楚了。
  “你就是嫉妒人家。”
  “你还想对我用激将法?”

  10 安慰、同情:试图使孩子感觉好受一些,通过安慰使孩子摆脱负面的情绪,或者否认他的情绪强度。
  “我知道,学校里有时候是很没劲。”
  “明天你的感觉就会不一样。”
  “所有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平时和其他小朋友相处得不错。”

  11 打听、询问、质问:试图找出孩子的原因、动机,寻找更多的信息以便解决问题。
  “你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样?”
  “那些小朋友有没有告诉你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和你一起玩?”
  “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你不去上学,那你准备做什么?”

  12 转移话题、迁就:试图让孩子离开问题,转移话题、分散注意力,将问题放在一边。
  “算了。”
  “吃饭的时候不讨论这个问题。”
  “这件事我们以前讲过对不对?”
  “得了吧。我们聊点愉快的。”
  “你为什么不把学校的房子烧掉?”
  您别误会,并不是说这些对话就一定错误,而是如果您的教育一直使用这些方式,必然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因为这些话中有话。比如一个小男孩向爸爸抱怨他的朋友不和他玩,如果爸爸的回应是“我建议你对朋友好一点,他就会跟你玩”。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爸爸不接受我的感觉。”“他认为这是我的错。”“我真笨。”

  最后,可能有人要问,表扬和赞同也行不通吗?的确是这样,表扬也不总是一件好事。比如,儿童通常不愿意在别人尤其是他的朋友面前接受父母的表扬,过度表扬会让孩子不能准确评估自己。
  
  好的倾听,接受是关键
  
  设想一下,如果你想倾诉,你希望你的听众怎样做呢?没错,首先是默默地听,有的时候不做反应是最好的反应,这是一种无声的鼓励,因为它传递了一个最重要的信息——接受。因此,让孩子倾诉的关键步骤是用肢体、声音语言表示对孩子的接受。

  所谓接受就是指父母认同孩子当时的状态。许多父母害怕接受,因为他们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如果你不要求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孩子就不会发展和进步。

  实际上,儿童的成长动力来自多方面,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其次,交谈中的接受与教育中的要求是两回事。下面我再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交谈中的真正接受:
  一个小孩在沙滩上搭城堡。以下有7种对话,请你判断有没有一种是表示接受?

  “真正的城堡是这样的。”
  “你把城堡搭得离水远一点,这样浪就不会打到你的城墙。”
  “看看我们家小强搭的城堡多漂亮!”
  “你的城堡没有护城河吗?”
  “如果你整个下午只搭城堡,你永远也学不到东西。”
  “这个城堡可不像是你搭的。”
  “爸爸来帮帮你。”

  上面的7种反应没有一种表示接受。正确答案是“什么也不要说”。因为沉默这种“被动倾听”清楚无误地表明了接受,正因为这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懂得沉默是金的道理。一个人是这样描述他第一次接受心理咨询的经历的:“他什么也没说,我一直在说。”“我告诉他那么多可怕的事,他竟然不批评我。”“我一开始担心我什么也不会说,没想到后来我说了整整一小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18:01:1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是一个父母采用“被动倾听”策略之后与孩子的对话。

  孩子:“我今天被叫到老师办公室去了。”
  家长:“哦?”
  孩子:“是的。我们新来的刘老师太啰唆。”
  家长:“太啰唆?”
  孩子:“我简直受不了他。他站在那里一直在说自己的事,还指望我们感兴趣。要多没意思有多没意思。”
  孩子:“上这样的课难免不做小动作,你说对不对?所以他在讲课时我和陈英杰一直在开玩笑。真难以想象世界上竟有这么差劲的老师。”
  家长:(沉默)
  孩子:“好的老师我就学得好,但是像刘老师这样的老师我什么也不想学了。我真不明白学校里为什么会让这样糟糕的老师来上课?”
  家长:(耸耸肩)
  孩子:“不过我想我还是应该尽快适应,因为不可能所有的老师都那么好,好老师总是少数的。再说我要不好好学习最后考不上大学,倒霉的还是我自己。”


  上面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父母适度沉默的效果:孩子是如何首先从承认自己受罚到发泄对老师不满的情绪,再考虑一直这样做的后果,最后自己独自提出解决方案的。孩子不但没有停滞不前,而且在成长。
  反过来,如果父母用上面提到的典型的12种对话方式来应对会是什么结果呢?


  “你说什么?你被叫到老师办公室去了!”
  “刘老师有那么差劲吗?”
  “你应该学学怎样控制自己。”
  “你应学会适应所有类型的老师。”

  设想一下,这样的回答会有上面的结果吗?
  
  倾听孩子声音分三步
  
  沉默当然不是倾听的唯一办法,对于不同的孩子、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场合,包括心理准备、肢体语言、适当引导等都是让孩子愉快倾诉的小技巧,父母倾听孩子声音可分三步。


  第一步停下来

  当我们要做一件重要的工作之前,是不是先得把其他的事情停下来?既然你不可能一边演算习题一边看电视,也不可能在与人聊天的同时写一份重要的文件,那么听孩子说话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这里“停下来”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个含义:最好停下手头会分散你注意力的事情,全神贯注听孩子说话。
  这本身就是尊重孩子的态度,同时也能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准备一个良好的环境。有些父母一边做着自己的事,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与孩子说话,因为心思不集中,交流很难畅通,甚至可能造成某种误解,伤害孩子的感情,而父母自己也容易疲倦和烦躁。父母应该坐下来,用眼睛注视着孩子,微笑着静静听孩子倾诉;父母作为倾听者所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第二个含义是:在心理上停下来。
  有些父母听孩子说话前,先存在一种心理定势:孩子说功课难,肯定是他不用心;抱怨老师,那一定又在学校里犯了什么事。在这种心理定势的驱使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父母在与孩子交流之前,在把手头工作停下来的同时也要把自己心理上的种种成见、偏见抛开。

  在这一刻,父母的心里应该是一张白纸,对孩子所说的东西不妨先全盘接受,而不是急着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评判和批驳。用成人的想法去评判孩子是一件愚蠢的事,孩子最令人惊异也最让人羡慕的地方就是他们是全新的,他们的头脑总是充满着新鲜的想法、观念和情结,这些东西对成年人来说可能已经非常陌生了。那么,到底是用“胡言乱语”一类的评价把它们扼杀好呢,还是与孩子一起分享这些单纯而新鲜的感觉好呢?

  一位母亲谈到这样一件事:
  母亲把一个驼背的孩子带到自己家玩。事先,这位母亲反复叮嘱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在他们的新朋友面前提到他的生理缺陷,以免刺伤他。那天下午,两个孩子玩得很高兴,当他们终于坐下来的时候,母亲听到自己的孩子问对方:
  “你知道你背上那个东西是什么吗?”
  驼背的孩子支支吾吾,十分尴尬。母亲很紧张又很生气,很想出去把自己的孩子训一顿,但她忍住了没有出声,她听见自己的孩子说:“那是上帝为你造的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的是你的翅膀,时候一到,上帝会把盒子打开,你就会像天使一样飞起来。”
  多么具有深刻意味呀!

  父母不妨采用下面一些“停下来”的操作规则:
  1 行动上
  ①暂时停下正在看的书、正在写的信、正在做的家务;
  ②关掉收音机或电视;
  ③和你的孩子一起坐下来;
  ④用眼睛注视着你的孩子:
  ⑤如果孩子十分激动,先给他一些抚慰。
  2 语言上
  ①“别着急,咱们慢慢说。”
  ②“没关系。”
  3 心理上
  ①告诉自己:我正在听孩子说话,我要完整、清楚地听他把事情说完再作判断。
  ②提醒自己:我不要联想起以前的任何事,我只是试图了解孩子现在的处境和他的心理。
  ③提醒自己:我决不打断孩子的话,我决不轻易作出判断;我决不能让孩子感觉跟我交谈是一件可怕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18:02:0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步 等一等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的时候他说出口的话并不真是他所想的,而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即所谓的“口不择言”。这个时候,父母凭着孩子的一两句话是很难得出正确判断的。也有些时候,孩子说出口的话因为没有经过逻辑组织,在父母听起来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这个时候父母要注意的是不能急躁。不要听了孩子一两句话就大叫:“什么,你舒舒服服呆着,爸爸妈妈挣钱养活你,你还过不下去了?”也不要指责孩子说话的方式:“你究竟要说什么呀?要说就好好说,别有一句没一句的!”这样的批评足以让孩子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失去应有的自信。
  不妨等一等,听孩子把话说完,听孩子说出全部事实。


  你可以用下面一些办法:
  1 什么也不做,停下来不说话,关切地注视着孩子,等着他接着说下去。
  2 语言上
  ①重述并延伸孩子刚才说过的话。如“你刚才说要打你们同学,这个人为什么该打呢?” ②揣测孩子的情感。如“看起来你很生气。”“你有点控制不了自己了,是吗?是不是感到火往脑袋上冒?”
  ③用声音或语言认同孩子的情感。如“听起来你很失望,你其实完全理解了课文,但因为粗心丢了分,真是让人生气。”“你看起来很累,这次考试前你不巧生病,影响了复习,真是不走运。”“哦。”“嗯。”“我明白了。”
  ④用点幽默。如“你刚才发火的样子很像奥特曼噢。”
  ⑤表示对孩子说话的兴趣。如“这真是很有意思,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唉,要是我当时也在就好了。”
  ⑥启发孩子说下去。如“你就是因为这个生那么大的气,那么你冲他们发火,他们有什么反应?”“你说班上有一半的人都反对你,那一定还有一半的人支持你了。”
  3 行动上
  ①做一些抚慰孩子的举动,比如为他擦汗,给他倒杯水。
  ②部分身体接触,比如轻拍孩子的手。
  ③始终保持投入地听孩子说话,不要停下来做别的事。
  4 心理上
  ①提醒自己:“他这样说,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
  ②提醒自己:“这孩子的语气令人生气,但我一定要保持冷静。”
  ③提醒自己:“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而不是听我说话。”


  第三步 自己来

  有些时候,我们听孩子诉说了事情经过和他的想法,事情也就完了,但有时,为了解决问题,或者为了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还需要再加一笔。这一笔加得到位,那就是画龙点睛;若加错了,那就是画蛇添足。
  一个建议是父母尽量少用自己的嘴巴给孩子提出指导和意见,你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你依然做一个倾听者,并对孩子的分析和判断做简单的引导。父母说得再多,孩子未必听得进去;而经过他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则会真正成为他自己的经验。
  所以不妨采用“自己来”的方法,就是引导孩子自己来进行分析和判断,父母仅仅是倾听者。


  你可以试试下面的办法:

  1 直接询问孩子。
  注意,“询问”不是“反问”,更不是“质问”。父母应该在接纳和认同孩子情感的基础上心平气和地询问。如“老师那样对待你,的确很不公平。不过,你想过没有,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 让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同一件事。
  如“老师没了解全部事实就训你,这的确是他不对,老师也会有错误的。然而,老师很看重你(举出一些事实),我想他可能是对你期望很高,看到你的毛病出现就急了。你说呢?”

  3 直接评价孩子的行为。
  如“我认为你这样做是对的,对于这种事不应该袖手旁观,你应该把你这样做的理由告诉你的老师和同学。”“不,我不同意你这样做,小琴这样做虽然很伤你的心,但你这种做法也会伤害她。何必要两败俱伤呢?”

  4 把孩子面对的问题清楚地说出来。
  如“那么,你现在的处境是,同学以为是你向老师告状,所以都不和你好,是吗?我能理解,你现在一定难受得很。”再提供一些信息、建议和选择的机会。“听说今晚有场球赛,你和小金一起去看场球会不会感觉好些。你如果真想这样做,我可以给你钱。”“你觉得……怎么样?”“如果……会不会有帮助?”

  5 给予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如“如果书本上的内容能通过一个机器输送到脑子里去,那就好了,听说科学家们正研制这种机器呢。”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尽管你发现孩子遇到了麻烦,但他就是不愿意开口,怎么办?这时绝对不要逼迫孩子说话,也不要轻易向孩子提出建议。我们每个人都有短暂的甚至永远都不想告诉任何人的经历,有些人则更愿意独自悄悄地抚平伤口,忘却耻辱,孩子们电一样。当他们想独自疗伤时,他们会明确地向我们发送信号。当他们走向自己的房间,当他们一言不发,当他们明确地说“你别再问了”的时候,父母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让他去;同时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改变了主意,父母随时都愿意帮助他。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wangtutu + 2 + 2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8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2 18:41 , Processed in 0.129884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