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06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教育本位的回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8 20:5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庭教育,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中国,一向是作为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而存在的。当今教育领域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每一级学校,都环环相扣通向名牌大学。于是,家长被迫择校,孩子却别无选择!可以说,中国应试教育不改,家长负担的错位就将持续下去,并有恶化之可能
   
    ●随着社会进步,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功能逐渐各有侧重。这个侧重,是形与神的侧重。学校教育,侧重于人才框架的建构;孩子与父母,有着血缘的纽带和养育的历程,更有亲情的感化,这种“神韵”,都是由一个个生活细节构成的。作为父母,与孩子保持诸如对话之类的情感互动,其效用远胜于益智玩具和特长班
   
    ●当代教育的裂变,使教育不再囿于家庭与学校,要解决,并不是解决家长负担的轻与重问题,自然也不是简单地让家长与孩子回归传统意义上的本位,而是体现新时代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各守其本位的全新关系
   
    最近,有本教育类杂志联合上海市19个区县的31所中小学,进行了一项“上海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基本情况调查”,目的在于真实了解家长日常负担的情况。调查由学生家长以每日记录的方式,填写家庭教育所花费的各项时间。该刊统计出十三组数据的调查结果,引起了上海教育界、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热议:家长每天用于接送孩子上学放学、陪同孩子参加各类辅导班与兴趣班、布置课外作业的时间,大大超过了与孩子亲情交流或与孩子共同参加户外活动的时间。能坚持家庭教育的,在参加调查的家长中,竟不到总数的一半,平均时间也不到每周一个半小时,即平均每天不到一刻钟!
   
    这是令人震撼的数据!
   
    透过这几组数据,我们看到了教育中父母作用的巨大错位,看到了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性的“脆化”,更聆听到了被应试教育这支指挥棒凌驾的教师和家长的喘息声!
   
    这是当今教育领域不可否认的事实:每一级学校,都环环相扣通向名牌大学。于是,家长被迫择校,孩子却别无选择!各级教育机构无疑串出了一副孩子人生出路的多米诺骨牌。而这副多米诺骨牌的起点,已经向前推移到幼儿园阶段了。学龄前教育的应试教育化已不再成为新闻。比如英语考级,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叫停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因为考级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据说,英语考级的难度,一级相当于高中入学水平;二级相当于大学入学水平;三级相当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水平。北京一位网名为“家有小六”的妈妈最近在北京某大报的论坛中这样写道:可怜的孩子,妈知道你急了,都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你知道吗?妈妈也都快疯了,为了你能有个好的将来,妈妈只能把自己逼疯并把你也逼傻了。
   
    “择校文化”、“高考产业”就这样在包括家长在内的与孩子教育有关的社会群体中不断地形成、扩散、深化。按照生物进化论,越是高等的动物幼年期就越长,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但是,现实中人们实际的做法,正是在“理性”地挤压孩子的儿童期,而这“理性”的背后竟然是一条条被摧残了的生命、一颗颗被扭曲了的心灵。
   
    近来频发的青少年暴力事件,其主角都有被宰割了的童年和被放逐了的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甚至认为,家庭沟通不畅活活地把青少年逼出了网瘾。家长们都知道,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说,成人的意志侵犯了孩子的自主性,然而不这样做,将来又如何对孩子交待呢?家庭教育熔铸的精神纽带,就这样在应试教育的狂热中断裂。可以说,中国应试教育不改,家长负担的错位就将持续下去,并有恶化之可能。
   
    这不是危言耸听。
   
    家庭教育,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中国,一向是作为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而存在的。蒙书《三字经》里便有“养不教,父之过”之说,视其为做人的起码要求。家教从严,作为祖训,从未蒙受质疑。不说名门望族,就是百姓家庭,都将“家规”列于家谱重之重,作为子孙行为之规范,历代承传。由此树立家庭教育的典范并广为传颂的例子并不鲜见,如“孟母三迁”和《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等。
   
    教育职业化形式如私塾、家教,即是将老师请到家中传道授业解惑,与教育的血缘化形式,即仅仅由家族中的长辈执行的家庭教育两者互渗,也就一度主宰中国教育。直到近代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传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大工业生产境遇下社会分工的持续推进与作为传授内容的知识的不断细化,家庭的教育功能骤然式微。不管怎样,父母的教育者地位始终难以撼动,当年,鲁迅对那些责难师范学堂的冬烘先生,就提出一个辛辣的“办一个父范学堂如何”之建议。只是随着社会进步,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功能逐渐各有侧重。
   
    这个侧重,是形与神的侧重。学校教育,侧重于人才框架的建构——孩子观念价值的引导、道德品质的取向、知识结构的筹划、技能技巧的培养、精神视野的拓展等等。在这框架性的建构过程中,绝不排除因教师个人人格的魅力和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之精彩,而赋予其精神华彩,这精神华彩,就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魅力,这就是与“形”相对的“神”。然而,这种“神”,不是教出来的,其形成之场所,主要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方式,学校的文化氛围以及生活大环境和文化大背景,当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途径,但都无法取代父母亲的作用。孩子与父母,有着血缘的纽带和养育的历程,更有亲情的感化,这种“神韵”,都是由一个个生活细节构成的,其人生理念、精神境界,都以情感作为舟筏,悄无声息地驶入孩子的心灵,长驻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伴随着整个生命历程,并把握其言行。
   
    古往今来,海外国内,从各路英杰的心灵史中,皆可寻找到这根由血缘铸成的精神脐带。这是一门复杂而艰巨的塑造灵魂的艺术。艺术品之分档标准,不在其形,而在其神。道理就是这样相通。社会与家庭的这两个不同侧重,是社会分工使然,毋须明文约定。学校之于家庭,教师之于家长,是不可替代的。教养之责,始终是沉重的,问题是这份沉重应放置何处才能获得最大绩效。这是涉及我们民族兴旺、国家强盛的根本大事,不能不引起我们整个社会的重视。绝不能因为让孩子跨入名牌大学之门,就白白地将家庭教育这份珍贵的文化资源荒废、流失甚至亵渎,或把孩子引向了歧途。
   
    当然,当代教育的裂变,使教育不再囿于家庭与学校,要解决,并不是解决家长负担的轻与重问题,自然也不是简单地让家长与孩子回归传统意义上的本位,而是体现新时代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各守其本位的全新关系。问题与机遇,始终是一对隐形伴侣,这不仅是中国当代教育工作者们光荣的使命与千载难逢的建功立业的机遇,也是所有社会成员责任,尤其为人父母者。而作为父母,只要与孩子保持诸如对话之类的情感互动,其效用远胜于益智玩具和特长班,这是西方神经系统科学最新研究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10-9 08:35:20 | 只看该作者
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观念,就是以一切以孩子学习成绩为第一,将来能进名牌大学会最终目标,没办法,有得必有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0-9 10:30:18 | 只看该作者
我也不想这样,可我也没有办法,因为我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要被淘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0-9 11:17:11 | 只看该作者
同意


发表于 2008-10-9 10:30
我也不想这样,可我也没有办法,因为我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要被淘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10-9 15:50:11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办法改变,只有适应,适者生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10-11 15:22:57 | 只看该作者
为人父母不好当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10-11 19:17:32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很对,我们做家长的也没有办法,很是无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10-12 18:57:31 | 只看该作者
如果......现在不加码
现实问题是你家的孩子没有时间在辅导上,可能将来家长和孩子就要一起"伏到"在窘迫的生活中.
如果......象我们小时候
其实我们也怀念自己小时候,无忧无虑,天天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弄些好吃的,再搞些好玩的,最后随便写上几笔作业,快乐的一天就结束了!现在行吗?
那就只有
如果我们从来没有成为人家的父母
难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10-15 15:41:57 | 只看该作者
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10-30 15:32:00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以后, 深思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1 06:44 , Processed in 0.08023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