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1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创新人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8 14:4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专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多处提到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这是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我国教育已经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跨越,并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教育发展的重点正在转向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党的十七大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强调,为我国教育发展提出了时代新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自主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要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创新人才,就要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教育创新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段,老一辈革命家都把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推动了我国教育与科技的进步。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创立新中国的斗争中,一直大力提倡培养民族创新能力的教育,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联系实际,反对片面的书本知识教育,批评学校课程讲得太多,建议砍掉一半。毛泽东强调必须改革教学模式,要采用启发式,让学生主动去学,而不是被教育制度所束缚,为分数所羁绊。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善于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去”,“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1956年,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办教育,号召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进军”。《论十大关系》中强调中国革命的重点由解放生产力转变为发展生产力。1961年,中共中央批准试行《高教60条》,毛泽东深入学校,考察和指导教学改革,要求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邓小平在领导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极力主张发展科技和教育。他强调,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就要从科技和教育入手。这一系列精辟论述,奠定了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发展生产力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1985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以江泽民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世界经济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日益加剧的机遇和挑战,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首次提到“创新”问题。之后,他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江泽民的科技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焕发中华民族的巨大创造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人才
    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讲话,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到2020年要使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创新人才。党的十七大报告多处提到人才培养问题,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明确提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这一新的要求清晰表明了教育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新任务,要求我们把发展教育之于小康社会的贡献集中到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上来。另外,在论述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指出,“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在讲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时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我国教育已经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跨越,并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教育发展的重点正在转向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党的十七大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强调,为我国教育发展提出了时代新课题。
    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党的十七大为新时期的中国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教育发展要实现与社会发展同步,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同样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要由一定历史阶段的又快又好发展转向新时期的又好又快发展。就我国的教育现实而言,已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基本方略是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质量。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我国的创新人才应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既是学生聪明才智的充分发展,又是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实现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要求各级教育必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经过各方持续不断的努力,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追求,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在个人生活中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追求人才的全面发展,不是苛求人才素质的面面俱到,而是德才兼备。任何一个个体,有了德才兼备的良好素养,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更好地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弘扬民族美德,体现时代要求。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解决的教育难题是促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全面提高质量的重点和难点不在城市而在农村,不在重点校而在薄弱校。五年来,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提高教育的整体发展质量提供了可能性。对农村教育而言,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师质量,建设寄宿制学校是破解难题的有效办法之一。对城市教育而言,集中有限财力,分批解决薄弱校问题是全面提高质量的可行出路。
    培养创新人才的突破口是转变教育方式
    创新通常依赖于三个条件,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机遇。事实上,创新意识,甚至创新能力都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到了毕业还没有独立思考过问题,没有产生过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兴趣,那么这个人可能成为很好的公民,也可能成为合格的工作者,但是很难成为创新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有所改变,落实素质教育,根本转变现行的教育方式。
    第一,在信息传递方式上,要由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变为知识与智慧并重的教育。知识教育的主要特征是课程专家对知识的精选,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精讲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精学。精的标准是学生对知识的准确再现。知识教育在奠定学生的发展基础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应试教育下的知识传递方式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当代的教育要走向知识与智慧传递并重的教育。智慧表现为对问题的处理、危难的应对、实质的思考以及实验的技巧等。因此,智慧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智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本质上却不决定于知识的多少,而决定于对知识的理解,决定于对各种知识相互关联的掌握。
    第二,在信息的总体构成上,要由长期稳态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上,再加上“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关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无需再述。基本思想主要指一门学科教学的主线或一门学科内容的诠释架构和逻辑架构。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讲好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固然是必要的,但同时更应当让自己和学生清晰地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蕴含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让学生抓住一门学科知识的“纲”,这样才能达到越教越深、越学越少的境界。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智慧形成于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悟解决问题、应对困难的思想和方法,就可以逐渐形成正确思考与实践的经验。而这恰恰是现在的课堂教学所忽视的。
    第三,在基本能力培养上,要由长期保持的“双能”发展为“四能”,即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再加上“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比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更重要,难度也更高。对学生来说,发现问题更多地是指发现了书本上不曾教过的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知道了以前不曾知道的新东西。这种发现对于学生是重要的,因为这是一种自我超越,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可以在发现的过程中领悟很多东西,可以逐渐积累创新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进步的信心,激发创造的激情。
    第四,在思维方式训练上,要进行双向思维的培养。从学理上说,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依赖于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其中,最核心的是思维的训练。从思维方法的角度分析,与创新有关的思维与能力主要有两种:演绎思维及其能力和归纳思维及其能力。演绎推理或称演绎法,是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与演绎推理相反,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归纳推理的主要功能是发现结论、发现真理而不是验证结论、验证真理。归纳能力即熟练运用归纳推理的能力。借助归纳推理,可以培养学生根据情况验证结果的能力和根据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前者有利于创造新产品,形成新工艺,后者有利于创造新理论,发明新技术。
    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教育优先发展是更好地实施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是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的前提保证。
    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良好风尚。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创新人才的产生。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报考师范院校,鼓励优秀人才立志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全面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根据时代发展和全面提高师范生整体素质、造就专业化教师的需要,创新教师教育发展理念,变一次性受教为终身学习,变完结性教育为持续性教育。创新教师教育办学模式,要强化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发展方向。创新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现代远程教育框架下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完整体系。创新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策略,突出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和专业能力培养,力求使每一位毕业的师范生都具有未来教育家的潜质和优秀教师的素质。
    加强教师教育制度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突出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创建教师教育专业学位制度。科学规范专业标准,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建立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专业技能标准等。
    突出专业自律性,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一名优秀教师要有良师的修养,内在地把为师从教当成终生追求的生活方式,以师为乐;把为师作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以师为贵;把为师作为生命意义的实现方式,以师为荣。一名优秀教师更要有人师的素质,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向上的精神,激发创造激情,形成社会责任感。可以断言,一种能够教人以道义、教人以知识、教人以智慧、教人以发展的教学,就一定是孕育创新人才的肥沃土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6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5 20:58 , Processed in 0.06967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