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15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唐君毅: 如何引發對哲學之興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4 17:0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君毅《哲學總論》上冊

第一部《哲學總論》 第九章《哲學的方法與態度(上)》第二節
 
唐君毅: 如何引發對哲學之興趣

  我們以上略論讀哲學書之法。我們將進而略論如何引起哲學之興趣﹐及如何感受哲學問題之法。此是常有一些初學哲學的人﹐喜問我的問題。

  關於我們如何引起對哲學之興趣﹐及如何能感受哲學問題﹐嚴格說來﹐是並無特殊之方法的。因我們對任何學問之有無興趣﹐有無問題﹐是個人主觀心理上的事。如有則有﹐無則無。如何由無到有﹐則無方法可講。但是我們可以說﹐人在希望自覺能對哲學有興趣時﹐實多少對哲學已有一興趣了。人在問如何能或感受哲學問題時﹐人已對哲學發生問題了。順此興趣與問題﹐我們可以問如何延長此興趣﹐而進以求感到哲學內部的問題。於此我們可提示一些意見﹐以供大家參考。

  我們可以說﹐我們要能對哲學有興趣﹐感受哲學問題﹐我們必須先對我們不自覺的信以為真的﹐一些由傳聞﹑習俗﹑個人成見﹑或書籍而來的有關整個宇宙人生的觀念﹑知識﹑信仰﹐忽然生某一些疑惑﹐或對我們生活所接觸的環境中一些之事物﹐何以會存在於世界中﹐曾感到某一種情志上之不安。同時對這些疑惑與情志上之不安﹐我們卻可並不想:立刻由詢問他人或查考書籍來求答覆﹐亦暫時不想只由改變環境中存在的事物﹐或轉移環境來求解決﹐亦暫不藉文學藝術上的欣賞與創作﹐以發抒此不安之情志﹐或藉一宗教性的信仰﹐以寄托此不安之情志。在此情形之下﹐則我們這些疑惑與情志上的不安﹐即沉入我們個人思想之內部﹐而逐漸化為直接待我們自己之思想本身﹐加以解決之我個人的哲學問題。
我們上段的話的意思﹐亦即通常所說哲學起於驚疑Wonder之意。此所謂驚疑﹐或是純屬於知識上的﹐或是屬於情志方面的﹐但此二者有時實難嚴格劃分。如分而言之﹐則我們可說凡是由知識上之驚疑而起之哲學問題﹐都是我們不能直接憑藉於我們現成已有之知識﹐來解答的。並常是在現成已有知識中﹐無確定解答方法者。因而亦常非我們一經問詢他人﹐或查考書籍即可解答者。其所以不能由已有之知識來解答﹐並無確定之解答方法﹐乃由於其在現成已有之知識之範圍外﹐亦在現成已有之解決問題之方法之外。此解答﹐或在已有之各專門知識之間﹐或在專門知識與常識之間﹐或在專門知識與常識及我個人之若干直接經驗之間。而對此等等「之間」去用心﹐即延長我們之哲學興趣﹐並更深切的感受我們之知識上的哲學問題之道。

  其次﹐屬於情志方面的哲學性的問題之感受之加深﹐則通常皆由於我們在情志方面感受一哲學性問題時﹐我們能暫不直接由上述之改變環境﹐以得情志之滿足等方法﹐以求解答。此亦可由哲學史上之哲學家之思想之所由生﹐加以證明。譬如我們看哲學思想之興起﹐常是在文化劇烈變動之時。在此文化劇烈變動之時﹐即人之情志上﹐感到種種挫折與阻滯﹐而又不能直接以改變人所遇之環境﹐以滿足情志之要求之時。又我們從哲學之傳記﹐我們復知一哲學家之成為哲學家﹐常由其個人之情志上之某一種要求﹐較常人為凸出﹐而又在性格上環境上﹐不願或不能﹐用一般之方法﹐以使其情志得抒發寄托﹔於是將此情志中之問題﹐關係於宇宙人生者﹐皆化為其內在的反省所對之哲學問題﹐並由之以引出種種深遠之哲學思想﹐此亦有種種之事實作證[註:A. Herzberg 著《哲學家心理》Psychology of Philosophers. Kegan Paul Co.,1929即舉西方三十個大哲之生活上情志上所受種種阻滯之事實﹐及其不用一般之方法求情志之暢達等﹐以說明其成為哲學家之理由]。

  我們如果了解上列二者﹐便知我們要能深切的感受哲學問題﹐或對哲學發生更多的興趣﹐第一步﹐正在使我們自己有一些知識上的哲學問題﹐非現成已有之知識及解答問題方法﹐所能直接加以解答者。亦應有一些情志上之哲學問題﹐非我在現成已有環境中之現成已有之活動﹐所能加以解決者。前者恆是於現成知識之邊緣上之知識論宇宙論之問題﹔後者則恆為個人之一生情志之所關心﹐而又連繫於超個人之客觀世界﹐非個人之力所及之蒼茫宇宙﹐古往來今之人類之文化歷史的﹐人生哲學﹑形上學﹑文化哲學﹑歷史哲學之問題等。而要對這些問題﹐皆能深切感受或發生更多的興趣﹐則人之情志之所關心者﹐不能不大﹐而人之求知的要求﹐亦必須處處能寄於一切現成已有的知識世界之上之外﹐以有所用心。

人如何使其情志之所關心者擴大﹐而及於許多普遍的宇宙人生之問題?這畢竟依於人之德性。人又如何能有及於各種現成已有的知識之上之外之求知的要求?這畢竟依人之智慧。此德性與智慧﹐同是隨人之心量之開展而開展。但是人之心量﹐如果不能自然的開展﹐可有一種辦法助其開展。即由其感受種種之思想上之不和協﹑不一致﹐以及衝突矛盾﹐而逼迫之擴大開展。古人之感受知識與知識﹐知識與經歷﹐知識與存在﹐知識與價值理想﹐價值理想與現實存在﹐價值理想與價值理想間之不和協﹐或不一致﹐或衝突矛盾﹐而求加以融會貫通﹔正是人之哲學問題之所由生﹐此亦即是使人之心量﹐由其所感之矛盾衝突等﹐而自己擴大開展﹐以增長其智慧德性﹐並深切的感受哲學問題﹐對哲學發生更多的興趣之一條道路。

  從此說﹐則人要於哲學生更多的興趣﹐在純粹知識的問題上﹐實無妨從聞知種種哲學上之詭論下手﹐以至從分析詭辯下手亦無妨。因詭論與詭辯﹐都是使人感到一種思想上之不和協與不一致或矛盾衝突者。我們看﹐無論東西方之邏輯學之原始﹐皆始於人與人之辯論。正當的辯論﹐則皆意在如何銷除詭辯。而邏輯學之進步﹐則常欲由解決邏輯上之詭論﹐數學上之詭論而引起。是知詭論與詭辯之注意與認識﹐正是引起人對知識方面之哲學問題之興趣之一最原始的道路。

  其次﹐我們可以說﹐去儘量發覺各種知識與常識及存在間﹐與人之可能的思想間之不和協﹑不一致或衝突矛盾之處﹐亦是使人感受哲學問題﹐而對哲學發生興趣之道。常識中之空間為三度﹐而近似歐克里得幾何學的空間的。然近代幾何學中﹐卻又有非歐克里得幾何。現代之物理學﹐又有物理的空間為近似非歐克里得幾何學的空間之說。並有視時間為空間之一度而主四度空間之說﹐及物理空間之為圓形及不斷膨漲之說。此皆為表面與常識之空間時間觀念相違者。而近代無數的科學的哲學思想﹐正皆由於求對這許多知識及觀念﹐加以協調配合而來。

  至於在涉及與人之情志有關之宇宙人生之價值理想的問題方面﹐則人亦無妨從許多人生之矛盾以及悲劇﹐不同文化生活中之觀念之衝突之認識下手。如人生之各種要求之互相違反﹐在宗教生活中之信仰與科學所得之知識之衝突﹐及不同文化相接觸時﹐所生各種思想上生活上之矛盾。無論在東西之文化史上﹐皆曾為引起人之無數哲學上之新思想之來原。而亦唯在此處﹐吾人之一切有關價值理想之哲學之思維之進程﹐乃有其切問近思之始點。
然我們亦復須知﹐去發覺各種知識及存在間與人生文化之諸價值理想之矛盾衝突等﹐雖為使我們更深切感受哲學問題﹐增加哲學興趣之一道﹔然卻尚不能說﹐人之能認識此衝突矛盾﹐並任由此相衝突矛盾之兩面或諸面﹐更迭的引起種種思想﹐即能解決此中之問題。因一切衝突矛盾之能解決﹐實由於我們之有求不衝突矛盾之理想之先在﹐人亦須以不自己衝突矛盾之思想為根據﹐而後其衝突矛盾之化除以歸於貫通﹐乃可能。一切哲學問題之解決﹐亦不能由此問題之本身得解決﹐而仍須以若干不成問題之思想為根據﹐求加以解決。人學哲學﹐若只是學一堆永有兩面或數面道路可說﹐而永不能決之問題﹐則人之心靈將永在一疲於奔命之分裂狀態中。其哲學之興趣﹐亦即難久持。由是而吾人當說﹐人真欲維持其哲學之興趣﹐人又復須有超越於問題之上﹐或不為解決哲學問題﹐而自動自發之哲學思想存在﹐而此類之思想﹐又為吾人自己所喜愛並視為不成問題之真理之所在者。反之﹐人若於任何哲學思想皆未嘗發生喜愛﹐而視之為真﹐只求到處發現困心衡慮之哲學問題﹐而所讀哲學書﹐又皆為專以羅列一一哲學問題中之衝突矛盾之見解為事者﹐亦不能對於哲學有繼續不斷之興趣。此亦正如人永在饑餓求食之中﹐而又未嘗飽者之必終於死亡﹐而不能維持其求食之興趣之繼續存在也。
  
然吾人何以能於若干哲學思想發生喜愛?則初不必皆自覺有種種顛撲不破之理由﹐因而其喜愛之事﹐亦不必能自證明其正當。而可只是人對若干哲學思想﹐有如是如是之會心﹐便有如是如是之喜愛。人於此﹐只須不覺其必不當喜愛﹐即有加以喜愛之權利。學哲學者於此﹐如因不知其喜愛之理由﹐遂立即自斷此喜愛為不當有﹐而自斷絕此喜愛﹔則此態度似為一最哲學的﹐而實亦正為使自己之哲學心靈﹐成為焦芽敗種﹐而使哲學之興趣﹐日歸枯槁﹐以自斷慧命者也。是義不可不知。
由人對若干哲學思想能加以喜愛﹐則人可再進一步﹐而對於若干哲學問題之本身﹐若干宇宙人生之疑謎之本身﹐亦發生喜愛。我們可說﹐有若干哲學問題﹐是我們未能解決者。亦有若干哲學問題﹐是我們能解決者﹔在解決後﹐問題即對我不存在﹐只對他人為存在者。亦有若干哲學問題﹐是我們能解決﹐然解決之後﹐此問題仍須不斷出現﹐以使自己再重複自己已得之答案者。亦有若干哲學問題﹐在根本上﹐只是一種神聖莊嚴之疑情﹐與宇宙人生之神秘感。由此疑情與神秘感引生哲學問題﹐而此哲學問題解決後﹐則人可復歸於此疑情與神秘感﹐而更加深之[註:如懷特海即常謂哲學始於疑情與神秘感﹐而最後仍歸於疑情與神秘感。馬塞爾亦有相類之說。]。然無論吾人之哲學問題﹐屬於何種﹐我們如能就其為問題之本身而喜愛之﹐皆表示我們更進一步的對於哲學之真興趣。此興趣乃一對問題自己之存在之興趣。既非一去解決問題之興趣﹐亦非一解決了問題所生之興趣﹐而只是一如是如是問之興趣。既得答案﹐亦還可回到其「如是如是問」之興趣。此即如小孩之喜問﹐而亦可止於問﹐既知而可再問之興趣。人何以可對問題本身有興趣? 此乃因每一問﹐即是在人心之前面﹐展現出數種思想之可能。此可能之展現﹐即是人之心靈之一生長﹑一開展。而尅在此生長開展之際說﹐則此數種思想同統攝於我們之心靈與思想之自身﹐其中可並無衝突矛盾之感﹐人亦並非必須解決此問題而後可者。此即猶如人行到歧道之口﹐在一時不知何往時﹐則二歧道同時呈現於吾人之前﹔而即此二途並望﹐便成風景﹐而足游目騁懷。又如草木之初發芽﹐而未嘗分枝葉﹐亦見生幾橫溢。而吾人之學哲學至於能感問題﹐又能不論問題之有答無答﹐已答未答﹐皆能直下發生興趣﹐吾人方可謂為真入於哲學之門中。但是我們以下論一般所謂哲學方面﹐仍只限於如何解決一般所謂哲學問題﹐以獲得堪為我們所喜愛之哲學思想﹐哲學真理之方法而言。

  唐君毅《哲學概論(上)》﹐頁185-191﹐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根據第三版發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3-4 17:29:3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哲学的兴趣,我同意罗素的观点:思辨的心灵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而科学还暂不能解答,你却又不能在宗教信心百倍的答案中安顿其灵魂,那么你就会走入哲学。(原话不记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3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3 01:07 , Processed in 0.096528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