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20 11:52:06
|
只看该作者
银行业的秘密
银行业是本轮财富大爆炸中的另外一个明星。
前几年还有经济学家在叫“中国的国有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而今天,它们在资本市场上成了备受追捧的香饽饽。
以10月17日收盘价计算,仅仅在A股上市的14家银行总市值就高达9.6万亿元,占总市值的三成多。在过去几年里,商业银行的早期投资人日进斗金,个人财富迅速膨胀。在富豪榜中能见到不少这样的身影。
跟地产业不同,银行业从一开始就需要特批的牌照。到今天,偌大的中国,全国性银行牌照只批了15家。它们数量虽少,但是却占了中国银行(6.69,-0.26,-3.74%)业的大头。
中国的银行业虽然值这么多钱,其实做的事情却很简单:揽储加放贷。就是让大家把钱存在它那里,然后找人再贷出去。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高,中间的利差就是它们的主要收入。而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是政府规定好了的(当然了,贷款利率可以适当浮动,但是只允许上下浮动10%),也就是说利差是政府规定了的。而这个利差要比在充分竞争格局下的利差大一倍以上(国外银行通行的利差大约是1%,而中国银行业的利差则能达到3%)。
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在一个事实上处于“负利率”的时代里,银行的钱不愁贷不出去:道理很简单,如果今年的100元到明年的购买力只相当于现在的90元,就算是付8%的利息,到明年也能稳赚2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且还能优中选优,只贷给最优秀的申请人。其结果自然是放贷量大增,同时,贷款质量也大增,坏账比例大幅度降低。最后的结果是,各家银行的赢利能力都突然地增强了,以上市银行为例,今年几乎是全行业的利润同比增长50%以上,个别银行再做一点努力,竟然能做到净利润同比增长100%。
依照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2007年7月,中国银行业共揽储38.3万亿元,贷出26.3万亿元,以3%的利差计算,则仅此一项收入就近8000亿元。考虑到整个中国的GDP也不过才20万亿,银行吃的利差竟占GDP的4%,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极高的比例。
除了银行业之外,证券业、保险业等其他金融行业在过去的几年里也迅速成长,其估值也大幅度提高,造就了一大批富豪。跟银行业一样,它们都是一些需要特批牌照的行当,只是由于其总体量不及银行业大而已。
股市、矿产:生产富豪的流水线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A股从1000点涨到今天的6000点。其牛气举世无出其右。而今,这种牛气甚至传染到了香港已经在世界各地挂牌的所谓“中国概念股”。
在今年富豪榜中,富豪们之所以能身家大增,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股价上涨而带来其拥有的公司价值大增。
除了做实业的企业家之外,那些投资股票市场的股民也颇多收获。在过去的两年里,获得10倍以上的收益人不在少数。
在1000点的时候,流通市值大约1万亿,而在6000点的时候,流通市值则近10万亿,当然,其中有相当是新股发行的贡献,估计股民获得的流通股增值大约超过5万亿元。现在,沪深两市的开户数大约为1.2亿,由于大部分人都同时开沪深两个户,所以应该有6000万投资人,剔除一些“死亡账户”,人均收益超过10万元。对于一个人均年收入1万来元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在几年前,如果有个50万、100万,就能成为券商的座上宾,被请进“大户室”,而今我敢打赌,随便找一个股票交易厅,都有一大堆超过100万的股民坐了个小马扎在看闪来晃去的交易行情。
我们在银行的“利差”这个事情上没跟国际接轨,不过,能源、矿产以及其他原材料却紧随国际市场涨势。在过去几年里,国际市场上的各种矿产资源全线上涨,相应地,国内那些投资资源类企业的投资人也大赚特赚。
当然了,虽然也有一部分民间投资在这些领域,但大的资源类公司基本都是国有企业。最为知名的就是山西的煤矿主。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继温州人之外另一个最具地方特点的富豪群。他们在北京购买豪宅名车的大手笔让很多人目瞪口呆。
2004年的时候,一吨煤售价大约为310元,而现在,这个数字变成了410元。由于生产成本基本不变,所以价格上涨部分几乎全是利润。全国一年产煤总量大约为23亿吨,这样算来,每年由于价格上涨而带来的利润总和大约为2300亿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集中山西。
石油的情况则更为明显,油价大幅度的上涨让中国石油成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其股价也连续大涨。2000年,它以1.27元港币的价格发行,而现在,股价已经超过18元。高高在上的中国石油也将在最近衣锦还乡:回归A股。
我国法律规定,矿产资源为全民所有,其收益也理应全民分享。2005年底,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曾针对资源行业的暴利表示:采全民的矿就要交足全民的钱,资源的增值收益不能让少数群体独占。两年过去了,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
财富之源,还是财富之瘤
直观地说,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增加了,当然是好事。但是,探究下去则未必尽然。特别对于这一轮中国财富大增长来说,可能是祸不是福。
前述财富增长的“四大金刚”——地产、银行、矿产以及股市,基本上都是由于重估而产生巨额新的财富。
以房产为例。同样一间房子,昨天值50万,今天值100万,突地增加了50万的财富,难道这笔财富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当然不是的,总有人要为此付出成本。
从理论上讲,房产的价格是房租的贴现值。假设银行利率为5%,则100万元能稳定地带来每年5万的利息收入。一间房子如果能稳定地带来每年5万元的房租,则它的价值就相当于存在银行的100万。换言之,它的合理估值是100万元。
房价的上涨意味着房租的上涨(住在自家房子的人可以假想自己把房子租给自己了),而这种上涨会成为社会成本的一部分,映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上海,前几年有人提所谓“大排面指数”,说的是要看一个区域的房子值多少钱,先看该区域的饭馆一碗大排面多少钱,然后乘上系数1000,就是这个区域的合理房价了。
这当然是一种很粗略的说法,但是,它的道理在于,房价与生活成本直接相关。你可能不需要买房,但是,你需要买东西,需要去饭馆,需要叫出租车,而这些服务的背后都有房子——是的,出租车也跟房子有关系,司机也需要住呀,而房价的上涨,也一定会影响到他的成本。我相信,今年以来的全国性物价上涨与房价上涨呈正相关的关系,虽然现在还不清楚相关系数是多少。
银行股价的连续上涨被一些人认为是一项功绩,什么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了之类的。但是,以人为的垄断行为制造出来的利润和业绩并不是创造财富,而仅仅是财富的大转移。由于银行的行业特点,各行各业的利润被集中转移到它这里来了,这才最终表现为银行业一片繁荣。但是,在这种繁荣的背后,一大批本该获得贷款的企业贷不到钱,一些本该用低得多的利息贷款的企业拿不到低利息,存款人本来应该享有更高一点的利息收入,但是,这笔收入被银行集体给吞并了。
在这个格局下,银行业增加的财富,只不过是全社会贷款的企业以及个人损失的财富而已。
形成财富肿瘤不是别的,乃是不合理的制度设计。
地产业的暴富是由于制度设计,银行业也是这样,股市和资源类公司大幅度升值还是这样。中国股票市场的大幅度上涨跟供不应求有直接的关系,而造成这种供不应求局面的正是中国股票的发审制度。资源价格涨价随着国际市场走,这个没错,问题是,新增的利润中有多少是由矿产资源本身带来的,多少由矿产企业的经营带来的?在对矿产企业征收的税赋中有没有正确地反映矿产资源的贡献?
司马迁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财富,它是指导人们社会行为的指挥棒。一个好的指挥棒是这样的:它能让个人在获得财富的同时,必须为社会创造财富,让社会中的其他人能分享到他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且,这个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是充分竞争的、合理的。这样,整个社会的财富才会不断地增加,社会才会进步。这样一种制度设计,乃是全社会之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