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2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别讯息] 【转帖】倾听是一种多么罕有的美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0 12:5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还是先说一个在网络上看到的故事,看看大家有什么体会。大家看故事虽然轻松,但也需要从中发现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儿童教育:
  
  那年秋天,我大学毕业,去中西部一家报社做实习记者。因为是新手,我只负责结婚启事和讣闻栏目。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我对那些冲锋陷阵的无冕之王羡慕不已,尤其是每月获得“最佳记者”称号的同事,他们的经历充满了刺激和惊险,与我的工作大相径庭。
  
  一天下午,讣闻专线的电话铃大响。“你好,我~~要发一个讣告。”对方口齿似乎不太伶俐。
  
  拿出记录本和笔,我机械地问:“逝者姓名?”做了两个月的讣闻,我已经驾轻就熟。
  “乔·布莱斯。”
  我有种异样的感觉,他和其他发讣告的人不同,态度不是悲伤,也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说不出的迷茫和绝望。“死因?”我又问。
  “一氧化碳中毒。”“逝世时间?”隔了很久,他才含混不清地回答:“我还不知道~~就快了。”
  
  电光石火之间,我猜到了答案,但故作镇定地问,“您的姓名?”“乔~~乔·布莱斯。”
  他的声音显得疲惫不堪。我知道毒气已经开始起作用了。虽然有思想准备,但我的心还是狂跳不止。我一边向同事做手势,一边竭力保持冷静。
  
  一个编辑向这边走来。我示意他不要说话,在笔记本上颤抖地写:“那人要自杀!!!”编辑马上会意,抄下来电显示上的号码,用口型告诉我:“我去报警。”
  
  “我还需要一些信息,您愿意帮助我吗?”我用最甜美、最温和的声调对乔说,想让他在线上多待会儿,保持清醒。但乔的回答越来越难分辨。我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坐在乔的对面,集中精神听他说话,同事们安静而焦急地看着我。
  
  突然电话中一片死寂,乔好像昏到了。我攥紧拳头大喊:“乔、醒醒,我在听你说话。”
  
  然后我听到警笛声、救护车声、敲门声,随后是玻璃破碎的声音,救护人员终于赶到了,一个陌声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我是警察,谢谢你及时报警,病人没有生命危险。”我的泪水决堤而出,兴奋地大喊:“有救,还有救!”顿时掌声、欢呼声从编辑部各个角落传来,我们一边擦眼泪一边互相拥抱、握手。
  
  月末总结会上,总编宣布本月的“最佳记者”是我!太不可思议了!看到我惊呀的神情,一个资深记者说:“你当之无愧。如果那天是我接电话,我肯定不会注意到乔要自杀。”“可我什么也没做,我只不过听他说话。”
  
  那位资深记者微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说:“然而,倾听是多么罕有的美德啊!”
  
  故事我复述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体会?我井中月想,许多人看完这个故事,会深受感动的,倾听是多么罕有的美德啊!记得我井中月写过一篇《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倾听开始》,不知道大家还是否有印象?要不要再复习一下?呵呵。
  
  其实,倾听,不是我想说的主题。怎么去倾听,其主要的技术,我在相关文章中已经详细说明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今天我想说的是,当一个人真的会去“倾听”其他人的时候,他必须先具备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那是什么?这就是在故事中,隐藏的、但又时时流露出来的:爱心!
  
  所谓爱心,是指同情怜悯之心态,有时还包括相应的一定行动。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通常多见于人与人,人与动物。所以,爱的最佳的定义应该是:真心对待某个生命体或物体(可以是人、物品、动物),使其整体感到快乐,但被爱不一定感到快乐。
  
  在儿童教育中,父母的“爱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极其关键的。任何教育,都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呵呵,说到这里,也许许多枕头、砖头就飞过来了:你说什么呢,那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难道你还说我们缺乏爱?我已经感觉给孩子太多的爱了!
  
  好了,今天我井中月带着大家来玩一个游戏,怎么进行诡辩:
  
  问:倾听是一种罕有的美德吗?
  答:当然是的。
  问:那你希望你的孩子,拥有倾听这一种罕有的美德吗?
  答:当然是的。
  问:那你教过你的孩子如何进行倾听吗?
  答:当然有的,我告诉孩子,我说的时候,你需要认真听,你说的时候,我也会听的。
  问:那你的孩子听你的话吗?
  答,感觉还好吧。
  问:那你知道你孩子在幼儿园/学校每天都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答:不是很清楚。
  问:为什么不清楚?
  答:好像孩子没有说。
  问:那你问过吗?
  答:问过,好像不爱说。
  问:那为什么孩子不爱说?
  答:我……,不是很清楚。
  问:那孩子曾经和你说过幼儿园/学校的事情吗?
  答:当然说过!
  问:那为什么不说了?是不是孩子认为你不听他们说的,故此不爱说了?
  答:嗯……,好像是。
  问:如果是这样,那你做到认真倾听孩子了吗?
  答:嗯……,好像有所欠缺。
  问:孩子天生就会倾听吗?
  答:不会。
  问:那这种技能,是和父母学的吧?
  答:应该是……。
  问:倾听是否是爱的表现?
  答:是。
  问:那没有倾听,孩子内心就不能感受他的价值,那你的“爱”,是否是有所欠缺?
  答:……(沉默)。
  
  诡辩,就到这里吧,至于大家有什么感受,我井中月就不管了,呵呵。最后我想说的是,让孩子真正能感受到我们父母的“爱”。我们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必须尊重孩子,同时还需要热情、真诚,积极关注孩子正面的地方。而这其中,真诚是最重要的,没有真诚的尊重,孩子会感到虚伪。而与孩子交流中,倾听是最重要的,没有倾听,就没有共情,你就不可能知道孩子的具体情况。
  
  绕了一圈,又回来了,如果你能倾听孩子,孩子立刻就能感受到你的爱。倾听确实是一种罕有的美德,怎么让孩子拥有?让我们用真正的倾听,来演示、示范给孩子吧!你要相信孩子的模仿能力的,试一试?
(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22b49201017vhz.html

[ 本帖最后由 1717 于 2012-4-10 12:5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子云 + 10 + 10 谢谢你的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2:58:39 | 只看该作者

相关阅读:半小时换来带孩子的从容

  今天还是先说一个在网络上看到的故事,看看大家有什么体会:
  
  李未是一位成功的职场人士。当他的老同学还在为饭碗苦苦挣扎时,他已顺利地完成了由低级白领到高级白领到金领的过渡。这一切似乎他并没有像有些人那样,牺牲健康和情趣的孜孜以求,而是从容淡定、不哼不哈的就尽收囊中了。
  
  有人想探得其中奥妙,李未说,其实挺简单,换来这份从容的,也就是半小时。
  
  李未说他刚参加工作时,和许多人一样,总觉得手头的事情做不完,业余爱好也丢了,人疲乏得要命,到头来还没落得个好效果。后来有一天,做了一辈子管理工作的父亲对他说:“你能不能试一试,每天早出门半个小时?”他看了父亲一眼,对父亲的话并未十分理解,但他决定试一试了。
  
  从第二天起,他开始比正常时间早半个小时出门。当他走到公共汽车站时,发现等车的人不多,上到车上,又发现有许多空位,比平时惬意多了。而且,由于还没到上班高峰期,路上的交通也没出现堵塞,很快就到了他的目的地。坐在车上时,他就把一天的工作理了个头绪。进到办公室后,同事们还没来,他在空旷的办公室里伸展了一下手脚,而后开始听一段音乐。
  
  当同事们匆匆忙忙地打卡、手忙脚乱地开抽屉时,他的面前已放好了需整理的材料,并泡好了一杯热茶。接下来的工作是有条不紊的。往往不到中午的下班时间,他上午的工作计划就提前完成了。那么在剩下的时间里,他会憧憬一下工作之外的事情,这些想法的确都让人愉快。
  
  悠闲的午休结束后,下午的工作又开始了。由于早上在车上已有打算,头绪清楚,下午的工作又很顺手。下班铃声响之前,他把一天的工作小结了一下,看看有没有遗漏的或不周到的地方。如有赶快弥补,决不拖到下班后,当有些人还在手忙脚乱地忙乎,另一些人在疲惫不堪地打着哈欠时,他还是那样的神清气爽。没理由不高兴啊,工作完成了,家里还有妈妈做的丰盛晚餐等着,晚上还有好节目呢!
  
  李未说他很感谢他的父亲,是父亲教会了他掌握时间和命运的主动权,用半个小时换来从容。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当我看到这个故事时,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我想到许多朋友和我“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太烦了,自己整天都在孩子的屁股后面“追”,累的都不行了,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了!可是,当你看完这个故事,你有新的感悟?知道应该如何去应对自己那“调皮”、“多动”的孩子?
  
  来,让我井中月换一个场景来看儿童教育,以一个已上幼儿园的家长为例,带着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每天都在做什么事情。时间仅是模拟,同时为了效果,把许多地方绝对化了,未必事事真实发生在家长身上,请大家勿追究细节了,呵呵。
  
  7:00:自己匆忙起床、洗漱,急!
  7:10:叫起孩子,一人负责孩子洗漱,一人想着今天给孩子穿什么衣服,同时到衣柜中搜索,急!
  7:30:带孩子出门,上幼儿园,半路车多人多,急!
  7:45:到达幼儿园门口,门口全是送孩子的车,没有停车位,急!
  8:00:总算违章停了车,抱着孩子跑进幼儿园,就怕赶不上孩子的早饭,急!
  8:10:跑出幼儿园,赶紧去上班,希望今天别堵车,急!
  9:00-16:30:繁忙的一天,累!总算要去接孩子了,急!
  17:00:接上了孩子,赶紧回家做饭,急!
  17:20:回到家里,给孩子一点零食,让他自己玩,自己赶紧做饭,急!
  18:30:总算开饭了,给孩子吃,孩子不吃,到处追着喂,急!
  19:00:一人洗碗,一人陪着孩子玩、讲故事,稍微轻松一点了。
  20:00:看着满地的玩具,急!
  20:20:开始追着孩子刷牙、洗脸,孩子不配合,急!
  21:00:总算把孩子“骗”上了床,可以孩子在床上乱蹦乱跳,就是不躺下,急!
  21:20:孩子躺下了,不是要喝水,就是要讲故事,急!
  21:50:孩子要求“陪睡”,急!
  22:00:孩子总算睡着了,可还有许多自己的事情要做,急!
  23:30:夜深了,抓紧自己的洗漱,赶紧睡觉,急!
  
  我想,上面的场景,大家都应该比较眼熟,这就是大家为什么总感觉每天都和“打仗”一样,什么时候都慢不下来。而对你的心情而言,虽然不是“糟透”了,但也是“内火”上升的。所以,我不太相信“匆忙”的父母,在对孩子的时候,是没有情绪的。当你带着“内在情绪”去应对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感受到。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大家不知道注意没有,就是: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当你心情好的时候,你更多的是关注这件事“好”的地方,相对忽视“坏”的地方;而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会完全忽视“好”的地方,而对“坏”的地方进行无限“放大”。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很少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
  
  为什么?我想,还是我们太缺少“快乐”了。在整个孩子的养育和教育过程中,我们有一些父母,也是太“急躁”了。回想上面的故事,其实已经给我们指了一条路,就是怎么能让我们有一个好心情。这里套用过来,我们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也是可以让自己“休闲”一点的,借用故事说的,让我们也“提前半小时”吧。(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最后,给大家一些“比如”吧,请根据自己的孩子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千万别生搬硬套:
  ●比如看天气预报时,想好孩子明天穿什么,孩子洗漱时就收拾好;
  ●比如早20分钟让孩子起床,避开送孩子的高峰,时间会省许多。孩子早到,还可以“疯”玩一会,早饭也吃点香;
  ●比如早点到单位,这我就不说了,呵呵;
  ●比如自己做饭的时候,适当让孩子参与,这也是游戏哦,孩子会非常喜欢的;
  ●比如饭前不给孩子零食,晚饭也就不需要“追着”喂了;
  ●比如饭后不久,你就让孩子刷牙、洗脸,然后游戏,这样也就不需要等到最后了;
  ●比如结束游戏前,提前10分钟提醒孩子,准备5分钟后收拾玩具,你也不担心玩具总是一地了;
  ●比如你和大一点的孩子,一起商讨、制定时间表,强化孩子时间概念,孩子反而会自觉的;
  ●比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22b4920100riwh.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子云 + 10 + 10 谢谢你的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3:00:55 | 只看该作者

相关阅读:对孩子“视而不见”也是关心

  今天还是先说一个在网络上看到的故事,看看大家有什么体会:

  

  一个飘着细雨的清晨,我在上班的途中,恰巧碰到一位准备去上课的教授,我们便边走边聊。走在我们前面的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这位女老师不但长得漂亮,而且极其爱面子。她此时穿着一双高跟鞋,袅袅婷婷地走着。细细的鞋跟伴着雨滴声敲打着水泥路面,像在演奏一首与水有关的音乐。我和教授不禁放慢了脚步,远远地跟在她的后面,像看芭蕾舞一样欣赏着她那轻盈的步伐。

  

  在一个下坡拐弯处,不知是因为高跟鞋不防滑,还是因为太在意自己的步态,女老师踩到路边很厚的青苔时,脚下突然一打滑,她努力地平衡身体,可最终还是没能稳住,半个身子侧着摔在了地上。我第一个想法就是冲上去扶她起来,看看她摔伤没有。不料,教授却一把拉住了我,示意我停下来,我们闪进了街道旁的一棵大树后,装出小声讨论问题的模样。直到看见女老师站起来走后,教授才说:“我们也走吧。”

  

  一向都乐于助人的教授今天为何如此冷漠,我很是不解。教授看出了我的疑惑,问我:“你摔跤愿意让别人看到吗?”我说:“肯定不愿意了。”教授又问:“如果你摔得很厉害会怎么办?”我说:“我会向别人寻求帮助。”“她没有喊人寻求帮助,说明她并没摔伤。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去看她摔跤的狼狈样子。”教授笑道,“我们不能轻易去扶‘摔跤者’,有时,视而不见也是关心。”

  

  教授的一席话,让我恍然大悟。是啊,我们经常会在“摔倒”的时候遇到不少好心人来帮忙,可他们的好心有时却使我们失去了掩盖难堪的机会,只能被动接受关怀与探究。其实,不论是在路上“摔跤”还是在生活工作中“失败”,谁都不愿意把脆弱与沮丧摆在别人面前,让伤痛在“光天化日”之下无处躲藏,更不想让别人看到想躲在无人处流淌的眼泪。当别人受挫的时候,我们其实应当做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为他留下恢复自尊的时间和空间。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当我看到这个故事时,我想到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是否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作为家长,我们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去呵护、关心自己的孩子,当我们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看着孩子一天天健康地成长,心中的愉悦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可是,如果这样,会不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不确定的因素?

  

  来,让我带着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会不会总是这样做:给孩子穿衣、洗脸、吃饭、收拾玩具,替孩子选好各种生活用品,孩子摔倒了马上扶起并抱着,孩子要什么玩具就买什么玩具,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报兴趣班,强迫孩子学一些东西?我们不仅在关心孩子的生活细枝末节,而且在想办法控制孩子的思想。

  

  说到这里,我井中月依然换一个场景来看儿童教育。假如你的孩子在玩积木类的玩具,可是他总也玩不好,经常把大的放在小的上面。结果,孩子的“高楼建筑”一次次的坍塌,对于这样的情况,作为家长,你会如何的处理?

  

  一般情况下,许多家长往往就“冲”过去了,帮助孩子进行“高楼建筑”。说到这里,大家再回想一下上面的故事。其实,这个例子和故事极其相像。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如果他们安静的玩,并没有急躁和寻求你的帮助,你就应该在旁边看着。孩子在玩的时候,对他们来讲,就是学习的过程,而“失败”更是他们学会探索的重要方法。

  

  如果你确实着急,你也可以试着对孩子说:“爸妈就在你旁边,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就叫我们哦!”当孩子说需要帮助,你再适当的提供帮助。如说:“爸爸和你一起玩吧,要不你来一块,我跟着你来一块?”当然,此时你就可以拿大的放在下面,不经意的说:“这块大,我们放下面吧。”

  

  所以,我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要向孩子提供根本不需要的关怀和帮助,这很难,有时候我井中月也不能避免。否则,对孩子而言,他们太容易获得这些“关心”了,并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这种“关心”,还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得出一种结论:爱我是应该的,我无需给其他人任何回报。

  

  就是在客观上剥夺了孩子健康成长,以及获得生活经验的机会,这也是对孩子成长需求的一种忽略。非常有可能的是,你以“爱”的名义,付出的辛苦代价,换来孩子的安全感差、自卑、自私任性、反叛、低能、缺乏自觉性和自控能力,最后孩子社会适应能力差。而这些,不都是我们家长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惯出来的?

  

  也许,我们有时候受不了孩子为难的样子,因此喜欢代替孩子做事情。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为自己的孩子,留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难道我们等将来孩子,被我们“爱”出问题了,才反思自己的行为?所以,要在孩子的教育上,能做到某种程度的“视而不见”,是比较难的事情,这也许真是一种境界,不是每个家长能做到的。但我相信,当大家心中有这样一根弦时,你会越来越棒的!

(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22b4920100r7zf.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子云 + 10 + 10 谢谢你的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3:20:51 | 只看该作者

相关阅读:面对鲨鱼,男友把女友推进水

今天还是先说一个在网络上看到的故事,看看大家有什么体会。大家看故事虽然轻松,但也需要从中发现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儿童教育:

  

  一对情侣,男的非常“懦弱”,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让女友先试。女友对此十分不满。一次,两人出海,返航时,飓风将小艇摧毁,男的不会游泳,幸亏女友抓住了一块木板,才保住了两人的性命。女友问男友:“你怕吗?”男友从怀中掏出一把水果刀,说:“怕,但有鲨鱼来,我就用这个对付它。”女友听了,只是摇头苦笑。

  

  不久,一艘货轮发现了他们。正当他们欣喜若狂时,一群鲨鱼出现了,女友大叫:“我们一起用力游,会没事的!”男友却突然用力将女友推进海里,独立扒着木板,朝货轮游去,并喊道:“这次我先试!”女友惊呆了,望着男友的背影,感到非常绝望。鲨鱼正在靠近,可对女友不感兴趣,而径直向男友游去,男友被鲨鱼凶猛地撕咬着,他发疯似地冲女友喊道:“我爱你!”

  

  女友获救了,甲板上的人都在默哀,船长坐到女友身边说:“小姐,他是我见过最勇敢的人。我们为他祈祷!”“不,他是个胆小鬼。”女友冷冷地说。“您怎么这样说呢?刚才我一直用望远镜观察你们,我清楚地看到他把你推开后,用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腕。鲨鱼对血腥味很敏感,如果他不这样做来争取时间,恐怕你永远不会出现在这艘船上!”

  

  故事我复述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体会?我井中月想,许多人看完这个故事,会深受感动的,男的想“我是否可以做到呢?”,女的想“我要能找到这样的一个男的就好了!”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不需要遇到惊涛骇浪的“事件”,才知道他(她)是否爱你,感动在于平常的点点滴滴,如下雨为你送一把雨伞,帮你递一杯咖啡等等。

  

  好了,这些闲言碎语就不说了,我想说的是:在故事中,那个女孩为什么会这样看她的男朋友,如果不是那个船长告诉她行为的“真实”一面,她就以为自己的男朋友是一个胆小鬼?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可是,许多行为或事件,你都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了,你会凭借直觉地做出判断和决定。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也和故事中的女孩一样,你看到的“假象”?

  

  按照心理学的看法,人的其它感官也有其局限性,即使是经过大脑过滤,有时也未必是准确无误的,因为我们喜欢先看到对自己“不利”的,而对我们自己“好”的,则比较忽视。所以,你的眼睛捕捉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人们只看到他们想要看的,故而许多时候看到的都是假象。实际上,这是由于你的“固有”想法,再加上利害关系,蒙蔽了你的眼睛。

  

  所以,什么东西都不能光看表面。如果遇到事情,你总是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缺少静心的分析与思考,也就是说没有用“心”去看,你就会被假象所迷惑,特别是你总以一种“习惯”的、“贴标签”方式看一个人的时候。你也只有放弃固有的观念时候,你才能真正看清一个行为的本质。

  

  对于故事中的女孩,也只看见男朋友把自己推下水,却没有看到这种行为背后的意思。男朋友完全被误解了,被人误会其实是件让人很伤心的事。说到这里,我们依然换一个场景来看家庭教育。孩子的许多行为,我们作为家长,你认为你会“误解”孩子的行为吗?你还真别说没有,我井中月想,孔子和颜回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在这点上,连孔老夫子都不能独善其身。

  

  我喜欢用例子来说话,让我们仔细想一想,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我们是不是总带了一个“有色”眼镜?凡事先从坏的方面想?其实,孩子是天真、清纯的,他们是有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没有我们成人那样,想的有多复杂。所以,我们真还需要在孩子的“行为”后,等一小会再发表自己的“评价”,呵呵,也许,真的峰回路转了。

  

  例1:孩子拿杯子在外面玩水,回家后,孩子拿起杯子去饮水机倒水。

  

  这个例子,是朋友和其女儿发生的真实事情。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想,你十有八九会立即大声说“不可以!”因为你想的是孩子想要玩水了。当朋友说完,等了几秒钟,孩子她站在饮水机旁,就端着倒了并不多水的杯子,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很委屈的看着妈妈,眼睛里泪汪汪的。朋友觉得反常,就问孩子:“你为什么又玩水啊?”孩子一下子哭出来:“我想给妈妈喝……。”朋友心里既感动又内疚,连忙和孩子很诚恳的道歉。

  

  例2:孩子吃完饭后,看见茶几上的糖果盒,立即就端了起来。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是不是认为孩子想吃糖?当然,我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就算你根据你孩子的情况,推断如此,但也不排除孩子只是想把糖果盒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呢?当你制止的时候,反而会提醒孩子“要”吃糖了。所以,你为什么不等一下?

  

  例3:一家人吃完饭,当你走进厨房,突然听到餐厅中,发出摔碎碗的声音。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是不是认为孩子在玩碗,结果不小心摔到地上了?当然,是有这样的可能,但是,也有可能是孩子想帮助你收拾碗筷呢?孩子摔碎碗,往往是他们肌肉发育不全,还不能做许多精细的动作,不小心而已。你希望用几块钱的碗,去换孩子“强烈放弃”的主动性和乐于助人的行为?

  

  例4:孩子在超市,看见一个花花绿绿的东西,你知道是食物,他们问你这是什么。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第一反应,是不是孩子想要、想吃?其实,这还真是误解孩子了,是你不了解幼儿心理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孩子遇到从未吃过的东西,或者没有看见别人吃过的时候,他们是不知道这是吃的东西,他们只是被绚丽的“色彩”和“图画”吸引,这也是商家为什么给孩子的商品,都是花里胡哨的真正的目。

  

  最后,我个人感觉,从我们看孩子的视角,也可以反映出我们看待别人的态度。如果我们先从“好”的地方去看一件事,也许不仅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另外还有可能造成一个令你意想不到的结果:当我们用善意和鼓励的方式,说出我们心中的预期,也许,对方由于面子,或者为了获得你的发自内心的“奖励”,他们真的按照你期望的做了,虽然会有违他们的本意,呵呵。(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PS:本篇上周成文后,最近几天又仔细想了想,此故事非常有可能是“高手”编的,但不妨碍我写的主题。所以,为了“骗”一些点击,依然给大家看看,呵呵。保留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的认识,在不同时间是有不同的感受的,比如我看这个故事时,感性为主,回想的时候,就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了。回到本文,我个人的实例,也恰恰说明了,我们的第一“感觉”可能是错误的。



  疑点我认为有三条,大家可以继续补充:1、男的可以自己跳下去的,让女友呆在木板上更安全;2、从故事描写看,鲨鱼应该和船在不同的方向,那男友为什么朝船的方向游?这岂不是增加其女友的逃生机会?3、就算男友划破自己,让血流出来,按道理,其气味不应该散播那么快。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22b49201017v65.html


【我与作者商榷的一点是:鲨鱼嗅觉灵敏,尤其是对血腥味,但它们更喜欢的不是人的味道,所以很多人有被咬断了肢体但是活下来的例子。这个故事的漏洞的确很多,但用来分析“眼见不为实”还是可以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子云 + 10 + 10 谢谢你的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3:22:06 | 只看该作者

相关阅读:聪明的放弃

我先转载一个小故事,也是网上看到的,我看完后,深有感触。下面是故事:

  电视上有一个娱乐节目,内容就是数钞票比赛。在这个节目之外,还有另外几个娱乐节目,每个节目都有若干名观众参加,获胜者最后得1000元奖金。而这个“数钞”节目的游戏规则不同。主持人拿出一大叠钞票,这一大叠钞票里面,有大小不一的各类币种,按不同顺序杂乱重叠着,在规定的三分钟内,让现场选拔的四名观众进行点钞比赛。这四名参赛的观众中,谁数得最多,数目又最准确,那么,他就可以获得自己刚刚数得的现金。

  主持人将游戏规则一宣布,顿时引起全场轰动。在三分钟内,不说数几万,应该也数出几千来吧。而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能获得几千块钱的奖励,能不叫人刺激和兴奋吗?

  游戏开始了,四个人开始埋头“沙沙沙”地数起了钞票。当然,在这三分钟内,主持人是不会让安心点钞的,他还会拿起话筒,轮流给参赛者出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来打断他们的正常思路,并且,必须答对题目才能接着往下数。几轮下来,时间就到了,四位参赛观众手里各拿了厚薄不一的一叠钞票。主持人拿出一支笔,让他们写出刚才所数钞票的金额。

  第一位,3472元。第二位,5836元。第三位,也数出了4889元的好成绩。而第四位,只数出区区500元。四个观众所数钞票的数目,相距甚远。当主持人报出这四组数字的时候,台下顿时一片哄笑,他们都不理解,第四位观众为什么会数得那么少呢?

  这时,主持人开始当场验证刚才所数钞票数目的准确性。在众目睽睽之下,主持人把四名参赛观众所数的钞票重数了一遍,正确的结果分别是:3372、5831、4879、500。也就是说,前三名数得多的参赛观众,不是多计了100元,就是少计了5元或者10元,距离正确数目,都只是一“票”之差。只有数得最少的第四位才完全正确。按游戏规则,那么也只有第四位观众才能获得500元奖金,而其它的三位参赛观众,都只是紧张地做出了三分钟的无用功。

  看到这样出乎意料的结果,台下的观众先是沉默,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时,主持人拿出话筒,很严肃地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自从这个节目开办以来,在这项角逐中,所有参赛者所得的最高奖金,从来没人能超过1000元。

  全场臂众若有所悟。主持人最后说:“有时,聪明的放弃,其实就是经营人生的一种策略,也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不过,它需要更大的勇气和睿智啊。”

  故事到此结束,各位朋友,你看完以后,有什么体会?假若你把故事中“钱”换成孩子,把钱的“数量”换成你对孩子的目标或者是各种知识学习,那是否能得到本故事中同样的结论?也许,你对此不屑一顾,说两者无法对比。

  好,我再退一步,那你在教育孩子方面,你的心态像那位参赛观众呢?说心里话,我真希望大家都是第四位参赛观众。

  不能否认的是,当今社会比较浮躁、功力心严重,搞到最后,衡量一个是否成功,完全按照其拥有的金钱数量来评价。对此,每一位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有“出息”。于是,一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出彩,学这学那,甚至急功近利,不惜严重违背孩子的生理规律和教育规律,牺牲孩子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作为家长的你想没有想过,孩子会做多少算术题、能识多少个字或者能背多少首唐诗,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难道我们为了自己的面子,或是让孩子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以“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理由,在学龄前进行太多的“知识灌输”?你有没有想过,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学龄前的孩子,是人格重要打基础的阶段。虽然孩子也需要知识的获得,但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道德和习惯、掌握为人处世和学习的方法。我们不能拿牺牲童年的快乐为代价,换来孩子以后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作为父母,必须为孩子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回到故事,那“500元”是什么?应该是孩子的爱心、同情心,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无限的想象力,具备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与人处事上能正确的待人接物,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想学到这些,都是需要在家庭中完成。所以,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最后,借用主持人最后说的话,并做适当修改,与各位家长共勉:“有时,聪明的放弃和抓住主题,其实就是学龄前儿童教育的一种策略,也是作为家长的一种大智慧。不过,它需要更大的勇气和睿智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22b4920100qgzw.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子云 + 10 + 10 谢谢你的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4-10 18:29:24 | 只看该作者
倾听是美德!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子云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4-10 23:00: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也来推一本《倾听孩子》非常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子云 + 10 + 10 谢谢推荐!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8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4 00:46 , Processed in 0.08032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