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温馨父母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11 05:4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张忆家
出处:爱家杂志 fotf.org
她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不仅事业上一片看好,婚姻美满、儿子乖顺,亦能承欢高堂膝下,身体健康、人生美满,然而她也有问题。每次在公司,要接受表扬、奖励,预备上台领奖之前,她会紧张的不得了,自认为她不配得那些奖项,深怕别人迟早会发现他们搞错了,到时会更丢脸。虽然在一番理智、情感的交战中,总能收拾自己上台领奖;但因得奖的次数太多,之前的紧张促使她寻找专业的帮助。她告诉我最初接受辅导时,找不出她会有这种反应的理由。因为从小到大,她在课业上一帆风顺,各项考试中无往不利,老师喜欢、同学羡慕、父母从不操心。那里可能会出现问题?
直到追溯童年时,才让她自己更进一步了解自己。
             情感的缺席

原来在童年的记忆中,她怎么也想不起父母的微笑。在理智上,她晓得父母爱她;但在情感上,好像没有什么经验让她觉得父母关爱她、以她为荣。像她这样的经历在华人中比比皆是,也许原因不同:自己成绩好、父母为其它成绩较差的孩子操心;自己成绩差,父母放弃希望;身为女孩、父亲仍有重男轻女的传统包袱;或是家里孩子太多,无法每个都顾到;家境太穷、父母忙着维生;太有钱,有保姆、奶妈代劳,父母不用事必躬亲。好像在在都有理由,能解释父母为什么无法将心思花到孩子身上。
这种父母对子女缺乏温馨关怀的外显行为与子女日后的人际关系、情绪健康以及对人生满意的程度有显著的相关现象。康乃狄克大学 Ronald P. Rohner教授穷四十年的精力研究亲子关系,进而发展出双亲的接受与拒绝理论 (Parental Acceptance-Rejection Theory)。Rohner博士主要以温馨关怀为指标,一边为父母对子女的拒绝;另一边为父母对子女的接纳。他调查许多跨文化的亲子关系,提到一般人论及父母对子女的拒绝时,总含有道德评价的意味在内,认为这样的父母是坏人;其实根据他的定义,在全球各个不同文化的社会中,大约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父母对子女的态度虽符合该文化的准则,但用的却是一些拒绝的态度与举止。
拒绝的极端表现是对子女身体、情感上的虐待或忽略,以及性虐待。Rohner博士将拒绝归纳为四个类别∶一、情感冷淡,在行为上缺乏关爱的表现;二、敌意与攻击性;三、漠不关心与疏忽;四、孩子们也许说不出父母的特殊行为,但是就是感到父母拒绝他们。

            

情感的表达
至于父母对于子女的接纳是可由口头与肢体语言来表达的。肢体语言的表达在于父母对子女的拥抱、爱抚、亲吻、微笑加称许的眼光,及其它一些亲爱的举动,对他们表示认可并支持。口头的表达则在于对他们的称赞、鼓励,对比较年幼的孩子为他们说故事或唱歌等。
当我在演讲或在辅导面谈时,会问父母们他们的父母曾否说过鼓励、称赞的话,大部分的人都不曾有过这些正面的经验。但是如果跟着记忆来评断父母对他们缺乏温馨时,他们可能又会为父母辩护,会说些知道父母打心眼里爱他们、为他们好,好像这些温暖的感觉只要心知肚明就好。然而生长在这种环境的子女,到了成年之后,在事业成就方面可能表现相当好,但在人际关系,尤其是在夫妻关系方面可能会常出问题,一开口跟配偶说话,就是一连串的官腔;跟孩子说话,总是盯着他们没做到的地方不放,搞得大家都不高兴。
许多父母对当今的亲职教育相当反感,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为什么同类的行为自己的父母辈用在自己的身上,自己全然接受,社会也不批评。但等自己"媳妇熬成婆",做了父母,将类似的行为运用到孩子的身上,却动辄得咎,还担上没做好爸妈的罪名。有些认为自己比当年他们的父母进步有加,却在外人眼中不被看好,使得自己更加气馁。有些父母要求笔者在给他们讲完亲职教育之后,还得给他们的子女上一门为人子女之道,教他们懂得如何尊重父母。这种状况多半出在子女在青少年的阶段,也难怪父母的挫折感深重。然而在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时,很多青少年根本豁了出去,不在乎在这个节骨眼上该如何孝顺父母。因此当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孩子不听话、不在乎父母立下的规矩时,若父母不肯求助,大概不太容易有转圜的可能性。


        
双赢的局面
其实这些行为若在孩子小时,就一直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等他们到青春期时,所谓暴风雨的场面很可能仅止于微风细雨,湿豆芽不用下热油锅而可拿来做色拉,成为双赢的局面。若是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不见得是他们不懂得珍惜父母,而是父母表达有问题。那该怎么办?笔者以为可以先将这些温馨的举止运用在配偶身上,当得到正面反馈意见时,一方面是表达对了,一方面是熟能生巧,再运用到孩子身上,比较自如。当然这些温馨行为父母在孩子越小时,越这样做越好。若孩子进入青春期时,父母才有这样的领会,只要能开始去做,总不会嫌晚。然而此时孩子本来就比进入青春期前带给父母更多的挑战,可能会因不习惯父母的做法,而拒绝接受父母温馨的关爱,如果能花时间听他们说话,记得他们所说,不要借着机会教训他们,要让他们能感受到父母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好奇与接纳,关系自会改善,对于孩子的未来必有许多正面的影响。 张忆家博士现于加州大都会州立医院担任临床心理辅导,并在洛杉矶开设心理医疗门诊,针对婚姻、家庭、亲子、忧郁、焦虑等问题进行心理咨询。
附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1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5 21:21 , Processed in 0.07284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