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51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他山之石】美国人的家长会--(从教育看差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0 13:0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家长会是一个民选的机构,以学校和学区为单位。几乎每个学校、每个学区、每个州都有家长会,它是由热心教育的家长自愿组成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保护自己子女的权益,加强家长与学校的合作。家长会的召集人是家长而不是校方。通过这个组织,家长们可以知道学校的最新发展,各类情况变化的最新信息;学校也能及时了解家长们关注的事情。家长会不是和学校对立的组织,他们监督、督促校方的工作,同时也付出实际行动支持学校的工作。每个家长都利用自己的专长或经济实力来支持和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如更新图书馆藏书、设立各类奖学金、在学校做义工、举办各类业余讲座等,包括由家长牵头会同社会名人举行各种义演、义卖,筹款给学校。  学校里的体育设施经常是家长捐助的。有一位植物专业的家长送给学校一批种子,帮助学校建立一个花坛,他还利用休息时间来学校剪枝、除草,和学生们一块参加义务劳动。整个花坛都是在他的设计指导下建设的。没有家长的这种无私奉献,学校的许多工作就无从展开,然而家长们所有的义务奉献行为都是经过家长会讨论、论证后才实施的,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  有的家长没有钱又没有一技之长,就奉献自己的劳动。学生放学的时候,常有家长在路口举着写着STOP(停)的大牌子,护送孩子安全过马路。  在美国,教育活动全部是公开运行的。学区的教育委员会人选由民选产生,家长们喜欢谁来管就谁来管。家长们可以自由出席教委会的会议,参与讨论有关的事项,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也都是公开的。如果家长们的意见不被接纳,家长可以向上一级教育局申诉,如果申诉无效,而家长们又坚持不肯放弃,还可以招集选民支持,用签名的形式将问题列在全民投票中要求公决。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最大监督、影响力的是家长,而他们之所以在教育活动中那样跃跃欲试,发出各种响亮的声音,是因为制度容许、欢迎他们的参与。  美国许多教育政策的改变,都是家长们游说、诉讼的结果。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受伤,家长就会出头收集资料论证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设施的不安全、校方行政管理不当等等,要求校方做出金钱赔偿。正确的追究责任,可以保护学生的利益,杜绝以后同类情况发生。打一场这样的官司,家长会常常要请律师。  家长会有资格查阅学生档案,对学生的成绩单、评语、健康情况、体检表,总之,任何资料都可提出质疑、纠正。  家长会还可以对教材质疑。加州圣荷西市的家长会在1995年曾提出将马克·吐温的某部小说从英文阅读书目中清除出去的建议,原因是该书用了大量对非洲裔美国人不太恭敬的字眼。此帖由 八根儿 在 2006-01-16 20:12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1-10 14:56:14 | 只看该作者
让人羡慕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1-11 11:39:24 | 只看该作者
我有一个想法和这个如出一辙,但很多父母挣钱还来不及,我曾经和我儿同学的妈妈聊天,说到她得孩子多动的问题。他说,没办法只有神仙来了。很多父母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他应给于孩子什么。他欠孩子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 12:00:27 | 只看该作者
我在实践着最容易的一步:打义工陪孩子们玩,儿子班主任还表扬了偶嘞:http://www.blogcn.com/user52/zhangjian1974/index.html<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biggrin.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1-11 12:50:43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royalblue">  羡慕那样的教育环境和社区气氛。  宝宝仔仔读书的时候也争取争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1-11 13:01:48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royalblue">  八根儿是瑞杰的爸爸。  八根儿的做法很好,这样的家长多了,能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1-11 13:03:21 | 只看该作者
我儿子那个幼儿园也有类似的,叫家委会,就是家长有能力为学校出力的就可以参加,我也想参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19:42:59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0909f7" size="4">感受美国的教育方式“从一而终”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font color="#0909f7" size="4">[作者: 杨海伦]美国广播公司头号新闻主持彼得·詹宁斯7日辞世,通过看新闻,笔者才了解这位广播业“名嘴”,居然高中都没毕业。这在美国并非罕见,比如比尔·盖茨。像詹宁斯和盖茨这样能在没有高学历的情况下成就事业的人,在美国很常见。他们之所以能这样,美国的教育方式功不可没。 <font color="#0909f7" size="4">笔者认为,美国教育方式最可取的地方在于它的学习方法。在国内求学,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每上一个大台阶,比如刚上初中、高中、大学,老师就会谆谆教导:现在的学习方法与以前不同了,你们要注意。而每一个台阶,都不乏因学习方法转不过弯来而退步的同学。这虽然已经是20多年前的旧事,但同样的情景今天依然在重复。而美国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掌握的学习方法,却可以贯彻始终。 <font color="#0909f7" size="4">从幼儿园开始,美国学生就要做“研究项目”,这个名称是“从一而终”的,方法也是“从一而终”的,定题目,查资料,做总结,成文。“项目”内容随年龄变化而变化,比如小学生是做一棵黄瓜的生长,到了高中生,可能就要研究国际关系了。 <font color="#0909f7" size="4">朋友曾向我借过两粒花籽,给他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做研究。半年之后,孩子的研究报告出来了:鸢尾花的生长评估。小姑娘在封面上放了一幅剪贴画,第一页是她查到的有关介绍和培植方法,接着是她每天的工作和花的生长情况记录,结果是花没有开,结论是鸢尾花大概不适合种在花盆里。每一页都只有几句话,非常简单,却很清楚。据朋友介绍,为了这个项目,他女儿不但寻求了父母的帮助,而且通过网络和学校图书馆寻找资料。 <font color="#0909f7" size="4"><a class="newsbit" href="http://bbs.zol.com.cn/index20050817/javascript%20:void%200" target="_blank" top="68)&quot;" left="100," resizable,= location="yes" toolbar="no," scrollbars="yes," help,= imgview.cgi?imglink="http://www.fairportlibrary.org/kids/images/kids.jpg&quot;" cgi-bin= a href="http://www.popyard.com=" target="_blank"a href="http://www.popyard.com=" target="_blank"www.popyard.com=/a/a http:= onsubmit="window.open(a href="><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r><td><font color="#0909f7" size="4"><img src="http://www.fairportlibrary.org/kids/images/kids.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td><td bgcolor="#808080"><font color="#0909f7" size="4"></td></tr></table>[/url]<font color="#0909f7" size="4">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到了中学,好学上进的孩子已具备相当的学习和研究水平了。另一个朋友上初中的女儿,做的研究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恰巧奶奶来美探亲,小姑娘就认认真真地将“采访”奶奶的记录加入到研究成果中,做成了一个小册子。另一位高中男孩更是借了一台微型录音机,事先拟好问题,采访父母的一个同事,他的题目是中国人对中东问题的看法。 <font color="#0909f7" size="4"><a class="newsbit" href="http://bbs.zol.com.cn/index20050817/javascript%20:void%200" target="_blank" top="68)&quot;" left="100," resizable,= location="yes" toolbar="no," scrollbars="yes," help,= imgview.cgi?imglink="http://www.grayacademy.ca/library-kids.jpg&quot;" cgi-bin= a href="http://www.popyard.com=" target="_blank"a href="http://www.popyard.com=" target="_blank"www.popyard.com=/a/a http:= onsubmit="window.open(a href="><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r><td><font color="#0909f7" size="4"><img src="http://www.grayacademy.ca/library-kids.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td><td bgcolor="#808080"><font color="#0909f7" size="4"></td></tr></table>[/url]<font color="#0909f7" size="4">美国的图书馆都有儿童专区。很多走路都不利索的小毛头,趴在地上翻阅自己喜爱的图书;刚跟电脑台一样高时,就会点鼠标找资料,令人心生感慨。 <font color="#0909f7" size="4"><a class="newsbit" href="http://bbs.zol.com.cn/index20050817/javascript%20:void%200" target="_blank" top="68)&quot;" left="100," resizable,= location="yes" toolbar="no," scrollbars="yes," help,= imgview.cgi?imglink="http://www.starofthesea.org/images/Library_kids.jpg&quot;" cgi-bin= a href="http://www.popyard.com=" target="_blank"a href="http://www.popyard.com=" target="_blank"www.popyard.com=/a/a http:= onsubmit="window.open(a href="><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r><td><font color="#0909f7" size="4"><img src="http://www.starofthesea.org/images/Library_kids.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td><td bgcolor="#808080"><font color="#0909f7" size="4"></td></tr></table>[/url]<font color="#0909f7" size="4">回到詹宁斯。从小熏陶的结果,詹宁斯到17岁辍学时,已经完全具备了继续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否则,他日后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中国的古训,却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得到彻底贯彻。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别人先进,只不过我们自己忘了根本,绕了个大弯子。这弯子绕得太不值。此帖由 八根儿 在 2006-01-16 19:45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20:07:1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olspan="2" height="10"></td></tr><tr><td class="title_b" colspan="2"><div class="title_b" align="center">人格、个性与平等:日本归来说教育</div></td></tr><tr><td class="title_m" colspan="2"><div class="title_m" align="center"></div></td></tr><tr><td class="Content3" colspan="2"><div class="Content3" align="center"></div></td></tr><tr><td colspan="2" height="20"></td></tr><tr><td class="content3" colspan="2">  访北京市海淀区艺术师范学校王燕纯校长  千万不要以为教育是老师的“专利”,其实有许多教育方法,是值得家长在家庭里推广的。王校长的感想,也许会给家长们一些启示。  前不久,日本JICA组织邀请我国几位学校校长,赴日做了为期28天的教育考察研修,海淀艺术师范学校校长王燕纯女士作为代表团团长参加了考察。教师节前夕,记者采访了王校长,了解到日本教育改革和发展现状等方面的一些情况。王校长认为,在全社会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日本学校的某些做法还是值得我们的老师、家长乃至教育界借鉴的。  日本学校强调人格教育,而人格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实践。  几位校长听了不少有关的介绍,虽然各自的表述不同,但实质是一致的:教育的对象是人,应该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教育的重点。  “清洁工”??每一个学生走进日本的学校必须换鞋,学校的干净程度令校长们叹服,可以说找不出一个卫生死角。王校长她们开始还寻思,学校得雇多少清扫工啊?午饭后,劳动大军出现了,原来是由全校的学生来打扫卫生,每一个人都自觉地参与劳动一年级的孩子跪在地上来回擦地。东京的夏天,气温高达35℃,孩子们的衣衫都湿透了,但没有人因为天热而偷懒。  “伙食勤务兵”给大家分饭中国校长与日本学生在一个二年级的教室里共进午餐,只见七、八个学生围在一起,走近一看,才知道那天正轮到他们分饭,就是全班的“伙食勤务兵”。几个孩子干得有条有理,有人分餐具,有人打饭,有人分菜,动作利索,配合默契。饭后,每个学生都习惯地把餐具送回分餐桌,还是这些学生把碗、盆子、餐盘分别整理好,再送回厨房。  人们总是把今天的小学生比作小太阳。日本孩子虽说不是独生子女,但每个家庭的平均生育数也只有1.7,而且他们的家庭生活条件更优于中国。日本人认为,培养劳动习惯,让学生从小懂得劳动的价值,这是人格教育最有力的方法。  (编者注:相形之下,我们对人格的理解相对狭隘多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对人格的完善。)  当几天“野”孩子劳动是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而与大自然的接触则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日本的学校十分注重远足,让学生在野外过上几天集体生活。东京师大附小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每个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过23天野外生活,而且有具体的要求和内容。这种教育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学生能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生活自理,并在爬山涉水、采集标本等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磨炼意志、陶冶情操,这无疑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好办法。  (编者注:由此我想到,70年代我国小学、中学的学工、学农劳动,其实也是锻炼孩子们接触社会、磨炼意志的好机会。可惜,当今的孩子们少了这些“过程”。)  日本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课,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的个性。  印象里的日本人是最不注重人的个性的,他们强调的是集体和共性。然而在参观学校的过程中,几位校长发现,现在的日本对孩子们宽容有加,从文部省到地方教委都一再强调发展学生个性,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已经在日本基础教育中占据优势地位。日本学校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文部省对此解释说,发展个性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老师有老师的想法 学生有学生的见解日本的中小学校十分注重教学民主,这也是让王校长他们感触颇多的地方。学生对老师敬而不畏,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常在师生或学生的讨论中进行。学生有不同意见,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引起全班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置身于如此活跃的教学气氛之中,还有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考察期间校长们听了一些课,觉得很有新意。在江别市一所农村的中学里,他们听了一堂汉语课,学的是我国的古诗词。课前,教师让学生通过听广播进行自学,课上教师让学生在四首诗词中任选一首,然后组成小组,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则在巡视中参与讨论,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这样,学生们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就会见仁见智,而不是全班只有老师的一种观点。  呼和浩特的小女孩考察团成员在山鹰市立七小学见到一位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六年级学生,这个女孩随父母来日本后,已在该校就读一年了。也许是听到了乡音使她兴奋起来,她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比较中日两国的小学教育,她的感受有三点:第一,国内老师严厉,不如日本老师耐心;第二,国内作业负担较重,不如日本学习轻松;第三,国内偏科现象严重,不如日本对各科的要求比较一致。这个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从孩子的角度肯定了日本基础教育的长处和教学民主观念。  王校长说,日本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节奏、容量和难度上都比不上我国。但他们强调让学生实际操作,在亲身体验中悟出道理;让学生通过思考,内化为自身的知识财富;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所以,日本人的教学思想和实践,不仅是对我们的老师,对今天孩子的家长也是很有启迪意义的。毕竟,教育孩子不光是老师的事情,家长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当然,日本的学校对学生只给予普通的、一般的教育。学生如有提高的愿望,就得去上课外补习学校,据文部省介绍,补习学校在日本非常普遍。因为日本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以便能够到经济收入好、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公司工作,因此他们不满足于学校的教学内容,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学校。在这一点上,日本家长和中国家长的价值取向是相当一致的。  公民缴纳了消费税,所以理应享受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平等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每一个孩子在接受教育时,也应该是平等的。  在日本的任何一次消费,都要附加5%的消费税,因此日本人认为,纳税人理应享受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也是平等的,这是日本基础教育的宗旨。  每个学生都有权展览自己的作品走进日本的学校,往往看到走廊和教室布置得琳琅满目,在一块块板面上展示着学生的美术、书法、工艺作品和科技制作。王校长实话实说,不少展品在中国老师看来是太普通了,但那是班里全体学生展示“手艺”的园地,每个学生都有份,不管他的“手艺”到底如何。在这个园地,学生们没有好与不好的区别。  弱智的孩子配专人负责日本的平等教育观念是很彻底的,就连生理有缺陷的适龄儿童也不例外。某小学有三名弱智儿童,按照日本政府规定,他们也必须像正常儿童一样就近入学。为了这三名特殊的学生,学校专门配备了两名教师负责他们的教育工作。在该校全体师生的集会上,王校长一行人看见了这三个弱智的孩子,两位男老师不厌其烦、一字一句地教他们说欢迎的话,细致入微地照顾他们,尽力让他们感受集会的欢快。当孩子说出一个原来不会说的词,老师就用拥抱来表示鼓励这使几位中国校长对日本的平等教育有了一个最直观的认识。  王校长谈起日本的基础教育时说,在培养学生的人格、个性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这几方面,日本与我国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有一致的地方。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物质条件不是最最重要的,观念的作用不可小觑。</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20:16:40 | 只看该作者
<table width="100%"><tr><td valign="bottom" height="47"><div align="center"> <font color="#ff0000" size="4">日本孩子身上的背包 </div></td></tr><tr><td></td></tr><tr><td valign="bottom" height="26"></td></tr><tr><td class="content">  友人从日本留学归来,说有一见闻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日本乘火车、轮船旅游时,常常发现跟随父母旅游的孩子们,不论年龄大小,每人身上都无一例外地背着一个小小的背包。背包里装的也就是些孩子们自己使用的生活用品,诸如毛巾、牙刷、牙膏、水杯、手帕,等等。这些生活用品,父母完全可以代劳,也增加不了父母的负担。可日本的父母为什么要孩子们自己背呢? 友人很好奇,就问日本孩子的父母。他们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当由他们自己来背。这为的是从小就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友人听了,非常钦佩日本父母的良苦用心。 反观我们中国,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一家人外出旅游,孩子的生活用品都由父母给背着、拎着。孩子则空着手,在前边优哉游哉地边走、边吃、边喝、边玩。上小学以后,孩子的书包不是由他们自己背着,而是由父母,甚至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充当“书童”给背着。上学时,由家长背着一直送到学校大门口;放学的时候,又是由家长背着接回家,天天如此。不仅孩子习以为常,家长也觉得理所应当。 甚至考上大学的孩子入学,也都是由父母像“脚夫”一样,肩扛手提大大的行李送到学校。到了学校,还是由父母四处打听、东奔西忙,替孩子办理各种入学注册皮费手续,由父母给他们收拾宿舍、整理床铺、安置行李,忙得不亦乐乎,累得满头大汗。那么,他们的孩子干什么呢?却是非常“坦然”地享受着父母“全程”“优质”还是“免费”的服务,一个个都是悠闲自得地在那里呆坐着。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可在中国,却是司空见惯。 两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我们中国有些做父母的,也太缺乏教育意识了。 孩子的东西究竟由谁来背,这似乎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其实不然。“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来背”,哪怕是象征性的,这对于养成孩子的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品格,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都不能自理的人,会有生活的自信和勇气;也很难想象,一个连生活自理意识都没有的人,会对家庭、他人、社会有什么责任感。而这种品格,必须从小培养;这种品格的形成,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东西由家长给背着,也增加不了多大的负担,无需让孩子自己背。这不是会不会给家长增加多少负担的问题,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自立、自主、自理教育的问题。孩子总要长大,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家庭,到那时候,他们要独立生活和生存,一切都要他们自己料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和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受到种种磨难,甚至为此还会失去生活的信心。 在孩子小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就要在生活实践中,随时随地给他们有意识地灌输一种意识,让他们逐步形成一个观念,养成一个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对于培养他们生活自理的能力、增强自信,以至对他们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实际意义。 孩子小时候,可塑性非常大,及早进行培养和训练是很容易的,效果也会很好。若是等到孩子长大了,他们已经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生活,对家长已经依赖成性,他们既没有自理、自立和自主的意识,也不具备这种能力,而现实生活又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到那个时候,再“临时”培养,“疾来抱佛脚”,恐怕就来不及了。 因此,从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既可行,也非常有必要。中国的父母要学习日本父母的做法。(文/赵忠心01-6)</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2 12:10 , Processed in 0.08380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