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5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14 02:1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早发现林彪军事才能的"伯乐"是朱德。耒阳之战,林彪一啸冲天,指挥一个营击溃敌军两个团,令全军刮目相看。   湘赣边八月失败给林彪带来机遇,毛泽东破格攫升他为主力团团长,成为与黄公略、伍中豪齐名的"红四军三骁将"。   最早发现林彪军事才能的"伯乐"是朱德。正是这位阅尽沧桑、厚道慈祥的老帅慧眼识英才,从奔腾的马群中发现了这匹俊美而孤独的骐骥,不拘一格,委以重任,林彪才得以逸群而出。   1928年1月,朱德率部在湖南南部举行起义,连克资兴、永兴、耒阳等县城。 湘南起义后,参战部队和各县农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陈毅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2月29日,林彪带领一个连护卫着后勤辎重从永兴赶往耒阳,行至耒阳东南小水铺时,已是深夜。大地一片漆黑,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山路崎岖,又黑又滑。突然间,枪声大作,数百名民团团丁从暗处杀出,将后勤部队截为数段,不断有人中弹倒下。林彪命令部队收缩,拼死抵抗,好不容易才将敌人击退。清点人数,伤亡三十余人,运送的军用物资被抢劫一空。   林彪沮丧地来到耒阳城,朱德大为恼怒,质问道:"你护送的物资呢?你带的部队呢?你在黄埔军校学的本领呢?"   林彪本来就不善言辞,打了败仗后更是羞愧,低着头,干脆一言不发。   朱德不忍心再责备下去,放缓语气:"你打算怎样善后?"   林彪立正,攥着拳头,说:"我已查明袭击我部的是耒阳县民团谭孜生部,我要他血债血偿。"他将自己的复仇计划如此这般地汇报了一遍。   朱德眼睛一亮,对这位不认输的青年人重新打量了几眼,颔首批准了他的计划。   3月3日早晨,一支打着"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旗号的白军向小水铺开来,领头的国民党军官骑着一匹洋马,年龄不大,人挺清瘦,引人注目的是他那两道浓眉和浓眉下那对闪烁着锋芒的眼睛。这位威风凛凛的国民党军官便是化装后的林彪。   驻扎在小水铺三公庙的谭孜生早闻十九军将到耒阳"剿"匪,没想到他们首站到了小水铺,立即率队出迎。他还洋洋得意地汇报如何剿杀起义军后勤部队的功劳。林彪眯着眼听完汇报,大加赞扬:"谭团总足智多谋,为党国立下奇功,一定报李宜煊师长嘉奖。这样吧,下午就先开一个庆功宴会,我要代师长先行犒赏,务必请那天参加战斗的有功人员参加。"   下午三时,庆功宴会在三公庙召开,庙内庙外,摆了数十桌酒宴,谭孜生和众头目鱼贯而入,进入庙内大厅,依次落座。酒过三巡,谭孜生恭敬地请国军长官致词。林彪不动声色地走到大厅中央,将手中的酒杯一摔,端坐在大厅的二十余名"国军"军官掏出腰中的驳壳枪,一齐开火,把谭孜生和众头目打成血筛。庙外喝得半醉的团丁们听见枪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惊慌中也被化装成"国军"的起义军战士俘虏。经此一仗,林彪不仅夺回了被抢的全部辎重,还俘虏了数百名团丁。   接着的几件事,更令朱德对林彪刮目相看。   3月9日,李宜煊带领一个师的国民党部队将起义军逐出耒阳城。傍晚时分,王尔琢指挥主力从西门发起反攻,遇阻于坚城之下。激战一个多小时,毫无进展。李宜煊是位沙场老将,从密集的枪声中听出革命军只有少量轻机关枪,根本没有重武器,于是果断下令打开西门,主动发起冲锋,兵分两路,向我军阵地穿插。一时间,兵锋锐不可当。王尔琢见势不妙,命令起义军撤出阵地。   当晚,军部在灶市街讨论对策,都主张避敌锋芒,唯有朱德没有表态。门外传来敲门声,林彪前来请战,说是愿立军令状,只需一个连,即可击溃李师,收复耒阳。   "请战?"   "只要一个连?"   军部领导感到惊讶。   朱德也觉得意外,问道:"好一个林彪,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不是写诗,是打仗。你有什么法宝?"   面对诧异的目光,林彪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现在敌人不明我军虚实,误以为我军已被击溃。耒阳城内,敌人多半是在领功请赏,戒备必定松懈,他们绝对想不到,我军会连夜逆袭。我军应该趁敌不备,大举反攻。"   大家冷静思忖,觉得有道理,不妨一试。   朱德亲自指挥林彪的第七连和第六连两个排从城西马埠岭出发,潜至西门外,突然发起攻击,突入城内。正在睡梦之中的敌军仓促应战,乱成一团。林彪挥舞驳壳枪,领着部队横冲直撞,将敌军建制完全打乱。与此同时,耒阳县三千余农军,从东南北三个方向攻城,上百门松树炮、土铳一起轰响,铜锣、牛皮鼓敲得震耳欲聋,松明火光将城外照得一片血红。李宜煊得胜之后骤然间遭到夹击,被揍得摸不清方向,无心恋战,带领残部夺路而逃。   耒阳一战,起义军消灭敌军一百余人,抓获俘虏八十余名,缴获枪枝五百余支,可谓大获全胜。   一口气还未喘匀,林彪又找到朱德,提出我军应一鼓作气,风卷残云,将耒阳境内敌军全部歼灭。朱德再次采纳了林彪的建议,令王尔琢带领三个连,兵分三路,直捣新市街的耒阳县常备队和驻在大陂市的耒阳挨户团总局。   根据当时掌握的情报,在新市,不仅猬集着常备队五百余人,还有从郴州、永兴等县逃来的地主豪绅上百人。他们在新市修筑了成群的炮楼,摆出一副决一死战的架势。此地易守难攻,王尔琢准备亲自带队去取新市。   朱德有心考验林彪,对王尔琢说:"派七连去。"   林彪率领第七连在李天佑一千余名农军的协助下,将新市街团团围住。双方僵持了一天,外面的攻不进,里面的出不来。林彪心生一计,命令农军四面放火,一时间,烈焰冲天,防守的团丁、居民担心房子被焚、纷纷放下武器,忙于扑火。林彪下令吹冲锋号,南北对进,一路突进北门攻打常备队队部,一路突入南门,焚烧大地主黄宾虹的老巢,然后四面开花,各个击破敌人,顺利拿下新市。   经此三战,朱德发现林彪沉默寡言的外表下蕴含着过人的才华:此人聪明绝顶,临危不惧,遇乱不慌,沉得住气,稳得住神,是个做大事的材料。更为难得的是,林彪机警、敏锐、善于思考问题,常有出人意料之举。如果假以时日,他会成长为一啸冲天的鹰隼。   1928年3月12日,朱德在伍家祠堂召开连以上军官和耒阳县委委员以上干部会议,提拔林彪为二营营长。   对于这个任命,军中颇有怨言。有人提出,林彪先败后胜,至多功过相抵,如何能破格提拔,比他经验多、资历深的干部有的是。二营之中,也是怪话连篇,说跟着厨师不挨饿,跟着娃子有奶吃。朱德听到这些反应后,付之一笑,他知道,军人最看重的是胜利,能打胜仗自然服众。   四天后,战争便给了林彪一个扬威服众的机会。   3月16日,李宜煊命令副师长李力率领两个团从衡南方向突袭耒阳。此时,朱德、陈毅、王尔琢等人正在小水铺一带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革命军主力分散到全县各个乡镇配合地方工作,耒阳城区只有林彪所率的三个连。朱德派人传信给林彪:立即前往敖山庙设伏,尽量迟滞敌军,为主力集结争取时间。 军情如火,重任如山。   全军都把目光投向刚刚度过二十岁生日的小将林彪身上。   林彪的确与众不同,他的感觉不是沉重,而是兴奋。长期以来,他都是跟随别人冲锋陷阵,从未单独发号施令,现在有了独挡一面的机会,他一心要打个漂亮仗。这种任务越重,对手越强,斗志越旺的特点,林彪保持了一生。   林彪手下三个连合计只有二百七十余人。营部讨论战法时,大多数人都把重点放在固守待援上,惟独林彪口出狂言:"任何时间都不要依赖别人,要立足于自己的力量。"   营部参谋本来就不太服气,反唇相讥:"我们自己的力量只有不到三百人,而敌人是两个团三千余人,怎么依靠自己的力量?"   林彪轻飘飘地说了一句:"我们不是有农军吗?"   耒阳县委一声令下,李天佑带领八千余农军与二营一起来到敖山庙。   林彪视察地形后,更加胸有成竹。他将指挥所设在敖山庙内,命令三个连分作两路,一路埋伏在敖山河的桥头,一路埋伏在敖山圩,耒阳农军也埋伏在道路两旁的油茶山上。   16日下午五时许,敌先头部队陈壁虎一个团逶迤而来,陆续进入伏击圈。陈壁虎见一路上风平浪静,远望敖山圩除了三五个农夫犁田点种外,没有任何异常,遂下令部队休息待命,自己带着几个卫兵向敖山庙走来。林彪见时机已到,朝天一枪,两路设伏部队从桥头和山圩包抄过来,子弹像喷射的火龙朝敌群倾泻,手榴弹雨点般砸向敌人。陈壁虎慌忙命令部队向两旁山上撤退,抢占制高点。没等爬上山坡,李天佑帅旗一挥,几百门松树炮迎面将敌人轰得人仰马翻,八千余名农军刀枪并举,从丛林中杀出。陈团调头向山下跑,又与林彪率领的起义军迎面相撞,双方杀作一团。只用一个多小时,陈团一千余人悉数被歼。   跟着陈团后面的李力听见前面枪声大作,以为陈团遇上了小股农军,督促后续团往前赶,等他们来到战场,禁不住傻了眼,漫山遍野躺着的都是陈团士兵的尸体。而战场上,除了地上的死尸,竟然没有一人。   正在李力诧异时,突然间,松树炮像一阵骤风,喷射到面前,数不清的士兵从道路两旁和丛林之中钻出来,向他们包抄过来。李力以为遇上了朱德的主力部队,急忙下令敌军撤退。   耒阳是林彪的福地。他在这里一战出名,不仅令部下心悦诚服,而且还赢得了朱德的青睐。他像一枝钻出水面的小荷,虽然暂露头角,但给人以新鲜灵动的印象。如果没有朱德的赏识,林彪的军事才能不可能发现得那样早。   此时的林彪,一位二十岁刚出头的一营之长,资历、声望都不出众,加之性格内向,拘谨腼腆,在会师过程中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会师以后,原二十团一营营长李奇中调任他职,林彪调任为一营营长。   是星星,总有闪亮的时候。在井冈山的反"围剿"斗争中,特别是在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三打永新和龙源口激战中,林彪机智灵活、善用疑兵的战术风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赏识。毛泽东以审视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年仅二十一岁的营长。   1928年夏,湘赣边界遭受了著名的"八月失败"。但"八月失败"却给林彪带来了机遇,使他得以从下级军官的序列之中走上红四军中重要军事领导人的行列。   这年7月下旬,中共湖南省委为了执行上级的"左"倾盲动政策,派杜修经以"特派员"身份来井冈山传达省委指示,欲调部队南下湘南作战。杜修经等人在毛泽东没有到会的情况下,利用二十九团中湘南籍战士思乡心切的情绪,擅自决定井冈山红军主力南下。在决定部队行动的会上,红四军参谋长兼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和一营营长林彪等人都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未被会议接受。   部队南进途中,毛泽东派人送来一封长信,请杜修经、朱德和陈毅重新考虑主力南下决策的利弊得失,建议将主力撤回边界。杜修经不听劝阻,坚持主力南下,攻打郴州。   7月24日,兵临郴州城下。红二十九团首攻未克,败退下来,王尔琢又率领二十八团再次强攻。上午9时,林彪率领的第一营破关夺旗,率先登城。城内敌人遂仓皇撤至郴州城外北郊山下。   红四军全军入城后,二十八团二营在营长袁崇全率领下担负警戒任务,其余部队就地休整。不料,时值正午,北郊山之敌趁二营疏于防备,放松警戒之机,突然间发起猛烈的反攻。城内处于休整状态中的红军主力猝不及防,来不及组织有效防卫,纷纷向城外退去。二十九团全团覆没,二十八团也溃不成军,仓促退守。见此情形,朱德不敢恋战,他下令部队立即向井冈山撤退。   俗语云:"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部队在向边界撤退途中,二营长袁崇全惧怕追究失败之责,率部叛逃。在他的诱惑下,共有四个连的部队被拖走。这时的形势十分严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6-4-14 02:15:47 | 只看该作者
革命的力量来之不易。朱德当机立断,派林彪带一营追踪搜索,王尔琢自告奋勇,单枪匹马追赶袁崇全,对他进行劝阻。   林彪率部疾追,很快便追赶上了二营,并包围了二营驻扎的恩顺圩。袁崇全命令反包围。双方一场血战在即。正在此时,王尔琢也赶到了恩顺圩,他高声喊话,劝二营的士兵们不要受蒙蔽,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红军不打红军。被胁迫和蒙骗反水的二营士兵听到军参谋长的喊话,纷纷放下了武器。袁崇全见事已败露,恼羞成怒,举枪对准王尔琢就是一梭子,然后遁逃投敌。王尔琢当场牺牲。   "留下的工作谁来接?"毛泽东、朱德思虑再三,决定由林彪接任王尔琢的职务,担任红二十八团团长的重任。   严格地说,从林彪担任红二十八团团长始,他才开始了和毛泽东形影不离、"紧跟"毛泽东的历史。王尔琢的倒下,换来了林彪的升起;王尔琢不死,林彪的历史或许是另外的写法。   毛泽东用人选将的重要原则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放手,纵横自由。他欣赏林彪,放手使用林彪,林彪也能充分施展手脚,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一流成绩。   1929年春,红四军重新整编,下分三个纵队,林彪担任主力纵队--第一纵队司令,与伍中豪、黄公略并称为毛泽东手下的"三骁将",深受毛泽东器重。   这年,林彪才二十二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4-14 02:21:03 | 只看该作者
四渡赤水怨言迭起 1935年5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渡过金沙江,国民党数十万“追剿”部队全部被甩在金沙江以南,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四渡赤水之战,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运动战战略思想。毛泽东自己也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挽救了红军,然而面临的局势十分严重:一方面军未能同贺龙和肖克率领的部队会合,未能建立新的苏区;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不知道转移到什么地方去了;瞿秋白已于一个多月前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中共中央派潘汉年到上海找地下组织联系,但上海的党组织已被蒋介石的特务组织破坏……红军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中断了,红军下一步向何处去? 林彪写信要毛泽东交权 此时,身为第一军团长的林彪抱怨说,毛泽东迫使部队走了冤枉路。林彪认为,这样会把部队拖垮的,这是在敌人面前逃跑,使部队精力消耗殆尽,毛泽东这样指挥不会成功。 林彪的言论立即遭到第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的反对,他对林彪说:“我们是在敌人的口袋里,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出其不意地迂回行动,怎么可能突围?毛泽东指挥没错!”但是林彪没有听,私下里给中央军委写了一封信,信中建议:毛泽东、朱德同志随军主持大计,把战场上的指挥权交给彭德怀指挥,即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 这封信写好后,林彪曾让聂荣臻签字,聂拒绝了,说:“革命到这样紧急关头,你不让毛主席领导,谁来领导?你刚参加遵义会议,你现在又来反对遵义会议。你这个态度是不对的……现在,你让我在你的信上签字,我不仅不签,我还反对你签字上送。” 为了统一纠正上述有关战略战术等方面的思想,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会理城郊的铁厂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毛泽东怒责彭德怀 当时,彭德怀正在指挥红三军团攻打会理城,接到通知,要他去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评了林彪提出的要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随军主持大计,由彭德怀任前敌指挥的错误。毛泽东在会上发言指出:党内对失去中央苏区而缺乏胜利信心和存在怀疑不满情绪,是右倾思想的反映;改变中央军事领导的意见,是违背遵义会议精神的。周恩来、朱德发言支持毛泽东的意见。 毛泽东接着又说:要是现在有人反对穿插、迂回的作战方针,多跑了一些路,有意见发牢骚,甚至给中央写信,要求改换领导,这是动摇的表现,是右倾机会主义行为。这段话无疑是指林彪的那封信,因为会上大家都传看了那封信。毛泽东批评了林彪的信,指出这是对失去中央苏区不满的右倾思想的反映,强调部队绕道前进是必要的。 彭德怀当时没怎么在意,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打会理城上,连攻几天不克,打不到土豪,筹不到粮食,战士们只能用野菜充饥,伤员无处安置,十分着急。临近中午还没有吃早饭,他仅就军事行动问题,发表了意见。他说:“我军采取穿插、迂回战术,从贵阳城之西北绕至城东,然后又从南向西进,摆脱了敌军四面包围形势,把所有的敌军抛在我军后面,又胜利地渡过金沙江,进入了会理地区,这是个很大的胜利……”彭德怀的发言突然被毛泽东打断,毛泽东大声说:“彭德怀同志你对失去中央苏区不满,在困难中动摇,这是右倾;林彪写的信是你鼓动起来的。” 彭德怀听了毛泽东的批评后,感到莫名其妙,他对毛泽东的批评百思不得其解。 林彪坐在一旁,低着头,沉着脸。毛泽东的话音刚落,林彪赶紧抬起头说:“我给中央写信,没有什么想法,主要因为老跑路,心里烦闷……”没有等林彪把话讲完,毛泽东就接过话说:“你是个娃娃,懂得什么!在这个时候直接跟敌人硬干不行,绕点圈子,多走点路,这是必要的。”从当时毛泽东的讲话中看,毛泽东对林彪并不介意,因为在毛泽东看来林彪还“是个娃娃,懂得什么”!毛泽东在话语间无疑怀疑彭德怀是敦促林彪写信的后台。毛泽东把根子找到了彭德怀身上。因此,毛泽东指责林彪的信是彭德怀“鼓动”起来的。 彭毛误会二十四年 对于毛泽东的批评,彭德怀觉得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但考虑大敌当前,应以团结为重,不宜计较个人的得失,特别是维护中央领导的威信尤其重要。因此,会上彭德怀批评了林彪的看法,指出:“遵义会议才改变领导,这时又提出改变领导前敌指挥是不妥当的;特别是提出我,就更不适当。”同时彭德怀在会上也作了自我批评:因鲁班厂和习水两战未打好,有些烦闷,烦闷就是右倾。他完全拥护毛泽东的决定:蒋介石已截断了红军的退路,红军唯一的出路就是穿过彝族山区,向北突围,渡过大渡河。这样做虽然风险很大,但必须采取这种行动。 此时,敌军已逼近金沙江,彭德怀没等开完会就去指挥打仗了。对于与林彪写信的关系,他没有也没来得及去申明和争辩。他说:“当时听了有些难过,但大敌当前,追敌逼近金沙江了,心想人的误会总是有的,以为林彪的信是出于好意想把事情办好吧;我没有同林彪谈过话,而同刘少奇谈话内容是完全正当的,我就没有申明,等他们将来自己去申明。我采取了日久自然明的态度。”(《彭德怀自述》)不过最后彭德怀声明:“林彪给中央写信,事先我不知道,更不是我鼓动他写的。” 但这次会议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影响了毛泽东与彭德怀、毛泽东与张闻天以及一些同志之间的误解长达数十年。 对于这次会议上对彭德怀的错误批评,彭德怀并没有在意。此后24年中,毛泽东4次提到过此事,“在这24年中,毛主席大概讲过四次,我没有向主席去申明此事,也没有同其他任何同志谈过此事”。(《彭德怀自述》)彭德怀认为反正与自己无关,本着“日久自然明”的态度。但他没有想到,从会理会议到庐山会议整整24年,毛泽东却先后4次提到过这件事,由此可见,毛泽东在这件事上对彭德怀的误解是很深的。 庐山会议彭德怀澄冤 1959年8月1日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在中央常委会上作了长篇发言,批评彭德怀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说彭德怀“不是马克思主义”,是马赫唯心主义的“经验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在算彭德怀的历史旧账时又提到了会理会议的问题,即林彪写信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离开军事指挥岗位,由彭德怀来指挥红军作战一事,用以说明彭德怀闹独立性,反对他,从历史上彭德怀与他不合作。可见他对此事始终没有忘怀。 彭德怀感到不申明不行了,于是他说:“既然主席多次提到过会理的事情,这次把问题搞清楚,不然我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林彪同志,请你说话,你写的那封信与我彭德怀有没有关系?” 林彪最怕提到这个事,本想一言不发,躲过此事,但现在彭德怀让他作证,当事人面对面,所以不得不站出来说:“我当时写信给中央,要毛、朱、周离开军事指挥岗位,由彭德怀指挥作战,事前并没有同彭德怀商量过,与彭德怀无关。”“写信彭不知道。” 彭德怀释然了,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总算澄清了20多年的一个误会。林彪愈加感到不自然。毛泽东木然地坐在那里,脸上毫无表情。批判会的气氛凉了,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4-14 02:25:18 | 只看该作者
<div>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有人认为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甚至比林彪还高出许多,称他为现代“孙武”、“军神”。白崇禧也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 ”,但毛泽东却对他别有看法,为何? 其实,如果熟知党史军史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八一南昌起义时,刘伯承就已是党内公认的军事家,是周恩来依靠的军事参谋团团长,这使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而林彪当时仅是个连长。军事参谋团是起义军的主要军事决策和指挥机构。起义军很快被击溃,原因固然很多,但军事指挥屡屡失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对此刘伯承是有一定责任的。   1928年刘伯承到苏联学习军事,32年到中央苏区,他与其他从苏联回来的人一样,对毛泽东的一套战略战术不以为然,对苏联的战法推崇备至,使毛泽东备感压抑。而在这期间,年仅24岁的林彪已在腥风血雨的反围剿战争中从一大批红军将领中脱隐而出,成为中央红军战斗力的核心--红一军团的军团长,并与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一起,经常交替担任前敌总指挥在前线指挥中央红军对敌作战,其指挥艺术和战绩甚至超过了当时最著名的战将彭德怀。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毛泽东被排斥,刘伯承再次担任周恩来的军事参谋长,竟与周恩来、朱德一起命令前敌指挥员林彪“以遭遇战的方式消灭来敌”,多亏林彪机断专行,连夜将遭遇战改成了大规模伏击战,指挥中央红军主力一举歼敌二个师,使第四次反围剿转危为安。   对当参谋长的经历,刘伯承自己在建国初期中央希望他再次担当总参谋长时曾说过“总参谋长都当了四次了,总也没参谋好,还是不当总参谋长了,去办军校,当教书匠吧”。 当参谋长没当好,单独领军打仗如何?应该说刘伯承领军打仗在中国现代军事家中还是比较出色的一位,但与林彪相比还是略有逊色。   长征途中,在决定红军命运的生死攸关的泸锭桥争夺战中,毛泽东决定由林彪和刘伯承各领一路人马沿两岸狭江而上,限时两天半内竞相夺取 320里之外的泸锭桥。本来这次机遇是偏爱刘伯承的,因为他这一路已经过了河,在夺取泸锭桥时至少不需要在铁索上爬过桥。然而左路军在林彪的强令和激励下,雷厉风行,一路昼夜兼程,当刘伯承的右路军人马到达时,林彪的部队早已在九小时前冒着枪林弹雨强攻夺取了铁索泸锭桥,创造了红军战史中最传奇的部分。这九小时恐怕正是刘、聂所部按常规宿营吃饭睡觉的时间。 抗日战争初期,在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面前,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望风而逃。毛泽东也主张八路军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不要与日本人硬拼。在“皇军不可战胜”、“亡国论”甚嚣尘上之际,林彪率 115师逆势而上,勇不可挡,首战平行关痛击日本侵略军,举国为之一震。毛泽东虽电贺八路军首战胜利,却将 115师一分为三, 再次强调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但林彪率不足一个旅的兵力(缺 6个连)仍杀性不减,在广阳设伏再次告捷。这两次歼敌每次都在千人以上,都是抗战初期共产党军队对日作战打的最大最漂亮的歼灭战。林彪在外敌面前不屈不铙的勇气和精湛的指挥艺术,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让中国人不禁拍手称快。而同期刘伯承率 129师出师未捷就差点损失一个团,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命刘伯承率13万人马挺进中原,以解延安之围,哪知刘邓大军在中原自身难保,被白崇禧逼困在大别山,人马损失近一半,辎重也几乎丢失干净。白崇禧戏称刘伯承是“共军第一号悍将”恐怕更多的是为了抬高自己。林彪率11万“多山头部队”去东北,却由弱到强,愈战愈强,在消灭了蒋介石百万精锐部队的同时,自己也迅速发展成为一只百万雄师,其人马之众多、装备之精良、战略战术之精湛、士气之高昂、战力之强大、运动之神速令中外敌友人士瞠目赞叹不已。   积现代战争之大成的辽沈战役是林彪的辉煌已不必多说,平津战役中林彪作为前委书记也起了决定性作用却很少有人提及。当时,毛泽东提出的平津战役的总战略是“先打两头后打中间”,即:北打新保安、绥远、大同,南打塘沽、大沽、芦台,然后再对北平、天津之敌包围歼灭。对这一战略当时上下均认为很高明。但林彪却对这一战略做了根本性的重大调整。即:“放弃两头打中间”。南面放弃打塘沽、大沽,集中兵力包打天津,北面放弃打绥远、大同,调“两杨兵团”参与集中兵力围打北平。林彪担心按毛泽东的打法,在我先打两头时,北平、天津的敌人重点兵团会乘我中间兵力相对薄弱,“以孤注一掷之决心强行突围,以图饶幸之成功。”那样的话,平津战役打成怎样的结果就很难说了,至少敌我的伤亡要增加很多。毛泽东当然也是聪明人,林彪一点即通。战争年代的毛泽东一点也不固执己见,立即同意了林彪的要求。林彪随即改变战略部署,集中所有的兵力将北平、天津之敌 50余万人团团围住,形成 “不战而趋人之兵”的巨大军力优势。一着“臭棋”在落子之前终于变成了一着妙棋,而且一步就“将死”了傅作义,弄的傅作义打也打不过,逃也逃不了。天津之战粉碎了傅作义的最后一点饶幸之心,使他不得不举起了白旗,共产党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平津战役的彻底胜利。   林彪一生以善战著称,打了无数的胜仗,有常胜将军的美誉,是共产党内公认的征战能手。有人说这是因为林彪的机会好,但机会从来只亲昧勤奋而有准备的人。林彪不但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捕捉战机,而且机断专行,敢于打没有命令、变更命令、甚至违抗命令的胜仗。林彪打仗都是深思熟虑,精心组织。在强敌面前不莽撞,不盲干,以智取胜。自己占优时也从不骄傲、不轻敌,而且“勤于学习,做事认真,”这一点最受毛泽东的喜爱。打仗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有正确果断的决策和严密的组织外,还需要整个参战部队的良好综合素质。林彪不光能打仗,而且善于带兵和培养干部,无论是在红军时期的井岗山还是在后来的东北野战军,林彪一贯注重部队战术素养的提高和战斗意志的培养,“他带的部队平时管理很严,但他却又得士兵的爱戴,训练有办法而积极,他的部队特别整齐而又有朝气。”从井岗山开始林彪所部就一直是共产党军队中士气最高、战术素养最好、装备最整齐、战斗力最强、机动性最好的部队。林彪“作战时,身先士卒,勇敢善战。给他的任务,虽艰险而不辞,且均能彻底执行。”   对这一切,作为诸多军事事件的当事人和知人善任的统帅毛泽东是最清楚不过了。因此,毛泽东重用林彪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4-14 02:31:36 | 只看该作者
<img src="http://product.news.sohu.com/ml/uppic/2006040518591248882.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4-14 02:32:27 | 只看该作者
<span class="tpc_content" id="text0"><img src="http://culture.china.com/zh_cn/history/files/11022841/20050902/images/12624406_2005090214511542934500.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4-14 06:42:07 | 只看该作者
东野能打的部队多是两头尖的部队(打仗厉害,犯纪律也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8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12 06:24 , Processed in 0.08237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