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晨,七点零五分,雷打都不能变更的时间,闹钟把我唤醒,但我仍然闭着眼睛,我感到浑身倦慵无力,还想在床上多赖一会。于是, 懒洋洋地躺了好几分钟,怎么还听不到孩子们的动静?我立即大声呼喊: “孩子们,快起床了!” “妈妈,我们已经起来了。”小女儿很快轻轻推开门对我说道。 原来,我昨夜睡觉时关了门,听不见小女儿那蹑手蹑脚起床下楼的声音。小女儿出去后,我又躺了几分钟,小女儿又推门进来问: “妈妈,姐姐问怎么烤比萨?” 怎么又要吃比萨?天天吃,顿顿吃,都吃不厌!吃饭总不能老吃一样东西,这样膳食不匀衡,不符合营养学原理,想到这,我毫不商量地、且有点愠怒地回道: “又烤什么比萨?” 小女儿嘴巴嗫嚅了一下,想说什么没有说出来,知趣地退出了房间。待她走后,我突然想起,昨夜我已答应给女儿们烤比萨,可由于自己身体的不适而不加思索地甚至有点粗鲁地拒绝了,这怎么能行呢!我的鲁莽可能会在孩子们心中造成言而无信的印象,这可不是我愿意看到的结果。我立即翻身下床,来到楼下,对大女儿说了声对不起,又说妈帮你们烤比萨吧。本以为她会很不高兴地顶我几句嘴,但不曾想,我的乖女儿通情达理地回答我说: “妈妈,不用了,没事儿,你不舒服,你去睡吧,多休息一下。” 多么温柔的回答, 多么善解人意的安慰 ,听到此话, 我既感到高兴也有些手足无措起来。再回头看女儿们, 一边吃着早饭,一边准备着午餐,根本不需要我的帮忙,我内心的歉意慢慢被一种异样的幸福所笼罩。 我女儿们如此的善解人意,令我十分满足、十分欣慰,因为通过她们的言行,我发现我的女儿们开始长大了。 实际上,我的两个女儿,自懂事以来,总是对我给她们的照顾和关心回馈着充满亲情的、人情的、乃至善意的报答。比如,我说我感觉不舒服,她姐妹俩会立即关切地询问是哪里不舒服,然后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帮我按摩、捏、揉,真正的嘘寒问暖,又如我刚说完口渴了,就有女儿立即为我倒水,令我感动万分, 又如在饭桌上, 当我暗示某个菜可口, 俩女儿都会争先恐后地将这菜夹入我碗中, 尤其小女儿, 总是随时抢着帮我做事儿。她们的这些行为绝不是装出来,而是一种从良好教育中获得的善良的、本能的反应。她俩对人的呵护和体贴不仅表现在对我及她们的父亲身上,在外如碰到小孩哭了,她俩也会立即上前去安抚,如看见有人跌倒了,她们一定会帮助扶起来的……她俩心思细腻,善解人意,关心人、体贴人,嘴甜手勤,小小年纪,总是时刻准备帮助他人……我们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的优良品质,她们都基本俱有,对此我倍感欣慰。 相反,最近, 我从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从一些报刊杂志的介绍中得知,在目前的中国,有数目不少的孩子,在待人接物方面不仅缺乏做人的基本素养,如不会体谅他人,不懂得尊重他人,不知道理解他人,甚至在日常生活中, 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视他们的需要为第一需要, 因而导致老子天下第一,这种倾向的极端表现是六亲不认, 动辄向父母发火,轻则不理父母,恶劣者有时甚至发展到拳脚相向。 在这周的《实话实说》节目中,主办者邀请了国内某大学的五个新生,即三男两女,来叙述他们的成长过程。我看完该节目后,感慨很多。 该节目根据被邀请人所在的大学的一位教授提供的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即一个学生从高中到大学毕业的最低费用,向我们展示了学生家长在供养学生成长的令人震惊的开销,那就是十万圆人民币。这笔钱,对于一个生在富裕家庭或收入颇丰的家庭的学生来说,应该说这项负担不会太重,但对于那些来自贫困农村家庭的的学生来讲,这笔钱无疑是一笔巨款。千禧年时,我曾接触到一对年轻的农民夫妇,丈夫会开车,就到城里为一个私人老板开车。我问他们为什么抛下家园来外地谋生,他们告诉我,在农村,两口子辛苦一年,最终的收获是价值四百圆人民币的粮食。据此数据推断,如果他们除掉最基本的生活开销,他们到头来手里还能剩什么呢?用他们那我无法计算的微薄的结余,他们还有能供养一个高中生、大学生吗?我不敢想象。 同样是那位教授的数据,看看我们那些出身于父母下岗或待业人员家庭的学生,他们家庭的财力能支撑这不菲的开销吗?相信答案不会太乐观。 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一些为数不少的“公子哥学生”,他们知道这困难吗?他们理解父母的艰辛和苦处吗?根据我读到的一些资料,我似乎了解到,许多的学生只知道“爸、妈、钱”三个字,他们心安理得地用流满父母血泪的钱,吃香喝辣,穿名牌,抖气派,哪管父母省吃俭用,空腹劳作。他们自认为是在蜜水中长大的,一切花销都是那么理所当然,他们是当牛作马的父母的主人,因此,他们不会尊重父母,更不知道孝敬父母。 在目前人人都为权为钱、为名为利的“浊世”里,似乎众人皆醉, 唯那位教授独醒,敢于披露惊人数据。是这位教授以别出心裁的方式, 即给学生布置了一份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家书的作业,让他们每个人算算自己在不长的学生时代所花销的“糊涂账”; 透过此举,部分学生渐渐唤醒了他们的良知,唤起他们本来就应该的、并一直保持的对父母的爱。试想,要是没有这位教授的奇招,这些孩子们要长到多大才能醒悟?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了,他们要通过别人的启发才会觉醒,才知道忏悔?也许,他们此时醒悟不算晚,浪子回头金不换。但那些至今都还沉湎在花天酒地、一心只图个人安逸的孩子们,他们该当何时醒来? 孩子们的目前这种引人叱斥的现状,对父母,对社会都是一个警示,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但不容忽视的问题,即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社会应该怎样教育、培育孩子的问题。如果沿着孩子们的成长道路找根源,也许,他们的“出格”表现没有错,错就错在父母的言传身教,错在社会的浮躁,错在教育体制在这种浮躁背景下的偏颇。自古以来,我们中国都以成败论英雄,发展到当今社会,我们对于这一成败的理解又注入了新的内容,那就是以高考成绩作为考察人成败的唯一标准。如果说,古代有金榜题名后而带来的“鸡犬升天”的不合理但合世的复杂现象,那么,在今天,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 考上大学的孩子们好像就有了通向成功之路的基本保障。的确,在当今社会里,社会的压力,教育的趋势,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企盼,都让孩子们有“优胜劣败”的恐惧感,尤其是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孩子,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父母的希望,社会的接纳等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的发生, 他们本人及其家长对这种无情的淘汰的恐惧感更加强烈。于是,家长们不得不独断地为孩子们安排了难以承受的棋琴书画、音乐体育、奥数外语等“课外活动”来增强获胜的保险系数,然后,作为补偿, 家长们又给孩子们无穷的超现实的许诺,以满足孩子们永远填不满的欲望……如此形成的非正常的社会现象, 即家长强迫或乞求孩子课外加码, 孩子们则以此为条件向父母讨价还价, 造成了我们社会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了极不如人意且亟待改进的现象。这些都是影响孩子们健康成长乃至造成恶劣后果的主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