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046|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为早教泼一些凉水!(转贴一篇文章供大家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2-22 22:4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女儿一岁零一个月,我本来准备对其进行早教.但现实让我对早教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产生了疑虑.
成功的人生难道就是懂得多少数理化外语吗?如何才能使孩子拥有一个快乐,成功的人生?
您希望您的孩子像下面的这个孩子一样吗?我不愿.我希望我女儿有快乐的童年,快乐的人生.

13岁保送北大 “数学神童”是个悲剧?
武三蒙
  ■4岁进图书馆

  ■10岁上高中

  ■8年正规教育

  ■13岁保送北大

  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大学给武汉华师一附中高三(18)班的鲍宇阳寄来预录通知单,向这名年仅13岁的少年发出邀请。

  鲍宇阳在去年的全国数学联赛中获湖北赛区一等奖,之后通过北大面试而获准保送北大。鲍宇阳经历过数次跳级,小学读了四年,初中读了一年,之后直接进入华师一附中理科实验班读高中,总共接受了8年正规教育。当记者走近“数学神童”鲍宇阳时,却意外发现在“神童”光环的背后,响起的并不全是掌声和赞歌,还有争论和担忧———

  ■对话

  ■记者:与“神童”交流有困难

  2月14日,当记者走进华中师范大学讲师鲍良言家中时,先瞥见沙发上一个穿红衣服的小男孩正在看电视。看见记者进来,小男孩迅速钻到书房里,关上门。过了一会儿,躲在书房里的鲍宇阳终于忍不住走出来,在客厅里不停地走来走去,碰上记者的目光就咧着嘴笑,但不说话,只是偶尔提醒父亲:“别说了,别说了,你讲错了。”

  在征得鲍老师同意后,记者与鲍宇阳进行了对话。也许是不太熟悉的缘故,鲍宇阳似乎不屑回答记者的这些简单问题。

  记:平时除了学习,你都喜欢干什么?

  鲍:搞不清楚,搞得清楚我就说了嘛。

  记:你有什么崇拜的科学家,或者喜欢的明星?

  鲍:说不定有,只是不知道。(父亲在旁提醒说是居里夫人,但鲍宇阳说他已经忘记了)

  记:你将来想不想按你爸爸的理想做个科学家?

  鲍:有这种可能,说不准吧。

  记:你平时和朋友一块儿出去玩吗?

  鲍:什么叫朋友?从来没有这种事呀,没有时间。

  记:你向往到北大读书的生活吗?

  鲍:向往不向往都是有可能的吧。

  对话过程中,鲍宇阳对桌子上的一把火柴充满了兴趣,他反复研究这些火柴应该怎么摆才能赢(父亲给他出的智力游戏题),而对记者的问话只是在父亲的不断催促下来一两句听不太懂的回答。

  ■评价

  ■父亲:否认儿子是“神童”

  鲍良言对儿子的评价是:“不骂人,不议论人,不占别人便宜,和人混熟了很能交流得来,喜欢探讨学术问题,很多人要向他请教问题。”

  鲍良言拿出他从儿子出生起就记的日记,上面写着:出生11天就能跟着爸爸伸出1个手指,不到3个月就能喊出类似“妈妈”的声音,1岁两个月时认得30多个成语,3岁时已认识两千多个字,4岁就开始进图书馆,5岁多可以背诵1到50的平方表……鲍老师一条一条地向记者介绍着儿子从小就聪明过人的“事迹”。

  然而鲍良言却否认儿子是个“神童”,他认为只是对儿子进行了“超前教育”,而超前教育的核心就是从小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对于正规教育,鲍老师有些不以为然:“3个小时就能学会的东西,为什么非要学10个小时呢?什么叫基础?不就那几本书吗,对一个肯学的小孩来说看看就行了,要留给孩子选择余地,家长也要把自己的信息灌输给小孩。”

  自从鲍宇阳被保送后,他就没再去过学校,而是在家里狂补英语。鲍老师给儿子设计的前途是:17岁大学毕业,然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或者可以再选一个专业学习,即使读两次大学,毕业时也只有21岁,然后争取25岁进入国家一级实验室。

  ■老师:他并不适应环境

  然而,记者在鲍宇阳就读的学校采访,听到的却多是另一种声音。

  鲍宇阳的一位任课老师一见记者,上来就是一句:“你们别再采访了,这是个悲剧。”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说:“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除了知识,还要懂得哲学、艺术等别的学科,可鲍宇阳的语文、英语成绩很差,这对他将来接触社会很不利。”

  “鲍宇阳作为一个高三学生,应该是一个社会人了,可他现在并不适应环境,还处于以他自己为中心的‘自我心态’,也就是童年心态。频繁的跳级让他被迫失去了与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他和同学玩不到一块儿,将来上了大学,他也融不进大学生活中去。”

  班主任叶新年对记者的采访坚决拒绝:“媒体的报道将起到相当消极的影响,一是会有很多家长效仿鲍宇阳父亲的做法,但这些方法也许只对鲍宇阳有效,二是这孩子以后会很关注社会上对他的看法,这很不好。”

  ■同学:基本上和他没来往

  鲍宇阳所在的高三(18)班是理科实验班,班上只有30多个人,都是专攻数理化的,据说这个班上最差的学生都能上武汉大学,此次和鲍宇阳一起被保送北大(还有清华)的,就有10个学生。所以鲍宇阳的保送,在班上并没有激起什么波澜。
  “我们班同学基本上和鲍宇阳没什么来往,他也没什么朋友,因为年龄差距太大,交流不起来。”鲍宇阳的一位同学说。

  “鲍宇阳很调皮,有时候跟我们闹,我们也不理他。有一次他上自习吵闹、尖叫,有同学过去吼他:‘你干什么!’就把鲍宇阳给搞哭了,他在我们这里经常哭。只要他不哭不闹的时候,我们就当他不存在。”另一位同学这样评价。

  但同学们也承认,鲍宇阳的领悟能力特别强,尤其在数学和化学上。至于英语、语文,则是班上最差的,有一次甚至写过只有60个字的作文,后来就干脆不写作文,连老师都准备放弃他了。对此,叶新年的说法是:“高中作文主要是议论文,要有一定的思想才能写出来,让一个13岁的小孩写议论文,他能写什么?”

  ■邻居:快乐童年被残酷剥夺

  和鲍宇阳对门的小姑娘曾是他的同学,这位还在上初中的小姑娘这样介绍昔日的同学:“鲍宇阳性格很孤僻,也没见他和谁一块儿玩过,他也不和我们说话,我爸爸有时叫他,他也不回答。我爸爸妈妈可不愿意我像他那样。”

  而鲍宇阳楼下的邻居、华师大的一位老师说:“他上小学时,在我眼里就是个小孩子,可上高中了,还是个小孩子。这种超前教育违背了孩子自然的生长规律,超前得太狠了。这孩子是很聪明,他本来应该有很快乐的童年,可是被残酷地剥夺了。”

  ■文/《齐鲁晚报》张洪波

  ■求证

  ■北大:不出意外九月报到

  记者昨日从北京大学得到证实,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已经向鲍宇阳发出了预录通知单,因为鲍宇阳是保送生,在获得湖北省教委批准后,北大才能向鲍宇阳发出正式的录取通知书,不出意外,鲍宇阳将在今年9月份来北大上学。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范桂芝老师是北大在湖北招生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2003年11月底,她随数学院一位副院长到湖北进行招生宣传工作,当时恰好数学院的保送名额已经下达,所以他们就召开了一个保送生家长座谈会,前来座谈的大约有20多名湖北各地的学生及家长。当时一个小孩引起了范老师的注意,这个小孩就是鲍宇阳。后来得知鲍宇阳在2003年全国数学联赛中获湖北赛区一等奖,并且在化学联赛中获二等奖,完全符合保送生的条件。鲍宇阳所在的武汉华师一附中希望鲍宇阳能够再继续学习几年后参加高考。鲍宇阳的父亲则很愿意孩子能够保送,他找到范老师表明了心愿。数学院经研究后决定先发出预录通知单。

  ■声音

  ■北大:这些孩子不是“神童”

  范桂芝老师说:“现在媒体都称鲍宇阳为‘神童’,这是不正确的,作为北大,每年都要录取很多15岁以下的孩子,他们都是通过高考进入北大的,而15岁以下的保送生并不多。经过多年的教学证明,年龄偏低的学生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例子,有优点也有明显的缺点,他们都很聪明,学东西很快,但缺点就是生活能力差,管不住自己,贪玩,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孩子最后只好被劝退。而有些成功的孩子只是体现在事业上,但他们的为人处世和个人素质明显低于别人,这说明,孩子不是‘神童’,他们只是早期的启蒙教育好,掌握知识的时间比其他人早,所以他们会在某些单独的领域里表现突出。鲍宇阳的父亲是一位化学教师,妈妈是博士,所以他从小就能接触这方面的知识,而并不是什么所谓的‘神童’。从我个人来看,孩子的教育还是循序渐进的好,不要刻意地让孩子去达到一个目标。”

  对于低龄大学生的生活问题,范桂芝老师说:“现在大学里面的服务设施很齐全,孩子在这里求学,完全可以解决各种生活需要,所以,北大也没有开设少年班或特别地安排这些孩子的生活需要,因为现在有很多大学生的生活能力很差,他们几乎和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一样,这就需要锻炼他们,让他们适应这种生活。”




来源:《北京青年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2-23 16:1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1-6 23:06:30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真正的早教应该是全面的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1-6 23:31:35 | 只看该作者
早教还是应该有的,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1-7 09:43:31 | 只看该作者
家长学校正在讨论这个问题<u><font color="#800080">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54113</u>[url=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54113&highlight=%E6%97%A9%E6%95%99%E5%BA%94%E8%AF%A5%E5%8C%85%E6%8B%AC][/url]此帖由 听语漫步 在 2006-01-07 09:46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1-7 10:26:05 | 只看该作者
幼儿应该以开发智力和认知,没有必要开始所谓的早期教育。我不看好(13岁保送北大 “数学神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1-7 10:48:28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你还要对早教加深认识。我认为早教的目的不在于小孩学了多少东西,而在于让我们的小孩有快乐健康的心灵,有独立坚强的人格,对国家有深厚的感情,对知识有探求的渴望,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句话说的好,“<font color="#000000" size="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你给小孩早教了一堆知识,却培养了他对学习的厌恶,那等他成年后怎么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1-7 11:17:56 | 只看该作者
早教还是应该的,还是有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1-7 15:57:21 | 只看该作者
早教还是应该的,但不能拔苗助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1-11 10:41:48 | 只看该作者
说起早期教育,就要搞懂什么是教育。我们的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成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早教的家长们往往容易迷失方向。要抓住培养孩子学习和探索的科学精神,并让孩子了解本民族和世界的优秀文化。让孩子接触不同文化的一个过程,可以使孩子掌握不同语言的同时,接受了相应的文化熏陶。因此,我不赞同学习语言的说法,而是倾向于享受另一种文化。有所求,有所不求,培养孩子能够做到难得糊涂、不求甚解、顺其自然。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在我们似乎不经意的安排中,给孩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孩子在学校取得的成绩就似乎是自己聪明与努力的缘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5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03:04 , Processed in 0.09124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