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236|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透视“粗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4 21:1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   龚莉

身为小学一线数学教师,经常可以听到家长这样对我们说:“我的孩子很聪明,就是太粗心!”不少教师自己也经常对学生说:“你呀,就是粗心!”

真的是孩子太“粗心”了吗?在粗心现象的背后,难道就没有其它更本质的原因吗?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我细心观察学生做作业及考试时的表现,在看似粗心现象发生时,仔细分析他们出错的原因。必要时找到孩子,请他重新解答,我则在旁边观察,并询问他解题的思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观察与思考,我初步探明了学生“粗心”的本源。

根源之一:知识掌握不熟练

大家都知道一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数的认识和一位数的加、减法,包括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口算。它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学得好不好、扎不扎实,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有一部分孩子养成了依赖手指数数或画小棒的习惯,如计算9-6=□。计算时他需要两只手手指的比划或在纸上画小棒,写作业的速度比起其他同学当然要慢些。孩子是非常容易受他人影响的,看到别的同学比自己快,自己也想快,心里一急,手上就容易出错,9-6=2便出现了。

老师批改或家长检查作业发现了,指出来让他订正,孩子经过重新计算也能自己改正。这时大人们通常会说:“看吧,你就是粗心,认真起来你是会做的,下次要细心。”孩子听了,便也认为自己仅仅是因为粗心。此事就过去了,大家都没有放在心上。但下次遇上类似的情景错误还会时常出现。其实,孩子出错的真正原因是他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

随着年段的升高,所学的知识日益复杂,数据越来越大,百以内、万以内的加减法,都是由多步的20以内的加减法组成的。笔算乘法与除法同样离不开口算。对于计算不熟练的学生来说,尤其在需要赶时间时,错误率就会大大增加,于是类似粗心的现象就屡禁不止。

所以遇到这种情形,教师一定要引起警觉。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不是在改作业发现错误时埋怨孩子粗心,而应该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就高度重视,加强训练。可以采用口算卡片、经常对口令等多种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反复练习。

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与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肯定会提高。如果2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都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了,计算的错误率势必大大降低,计算的速度也会跟着提高。

根源之二:知识理解不透彻                           

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的,前面没理解透彻,后续知识的学习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进行不下去。

我们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学生人数一般都偏多,每个学生各有各的生活经验,理解有快有慢,接受能力不尽相同。

如简便计算195-98,有的学生算成了:195-98=195-100-2=95-2=93。经过教师提醒,学生或许能订正:195-98=195-100+2=95+2=97。这时,我们不能轻易的放过去,仅把他们当作粗心。

其实,学生很可能是对算理“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没有理解透彻。究其原因,恐怕是教授规律时,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他们熟知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冬冬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去98元。问:冬冬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冬冬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算法,学生就掌握得相当牢固了。

再如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先做乘除法,再做加减法”如果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就算学生记住了,由于知识没有内化,他们同样容易出现错误。如574+26×4,学生出现从左到右:先算574+26=600、再算600×4=2400的错误屡见不鲜。

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进行:出示主题图,一张标价574元的餐桌和4把标价26元的椅子,询问总价。学生列式574+26×4,讨论“574+26×4”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有的说先算乘法。当学生的意见趋于统一时(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结果推算运算顺序),教师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26与4的积,请根据具体事例说明。在具体事例中,学生真正理解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样的教学效果与死记硬背计算法则是大不一样的。

所以说,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关键。由于数学具有高度抽象化、形式化的特点,学生如果不能真正理解所学习的数学对象,答题时就会漏洞百出。

根源之三:没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噢,我把乘号看成加号了。”

“题目要求从大到小排列,我写成从小到大了。”

“我少抄了1个0。”

“条件告诉的是零件不合格率,我当成合格率了。”

“题目要我们求面积,我算成周长了。”

“图上画的是圆锥,我当成圆柱,求体积忘了除以3。”

……

这些话在下发作业本和试卷时常常会听到,学生们感叹自己的“粗心”,“如果我看仔细,就不会出错。”但订正完毕后,下次答题时错误又会重现。这其实是学生审题不仔细造成的,他们没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的培养,要求从低年级做起,从学生开学第一次写作业时,就要非常重视学生审题意识的培养。

审题说到底就是方法与习惯,我认为要做到:“眼看”、“手动”、“脑思”。

“眼看”是前提:是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最直接的方法,这一步一定要全面、细心。在读题过程中,要求学生一字一句地读,读正确,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

“手动”是方法:对特殊字、句、条件可以用着重符号批注,必要时还可以画图加以理解。如:清河水库原蓄水1.2亿立方米,连续两天下大雨,水库蓄水量增加到1.8亿立方米,比原来蓄水量增加了百分之几?学生如果把关键字“到”、“增加”圈起来,加深了自己的印象,解题时就不会出现误认为是“增加了1.8亿立方米”或求“是原来蓄水量的百分之几”的错误了。

“脑思”是关键:就是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要多加思考,搞清含义,提倡咬文嚼字、快速联想。如“一个星期”就是“7天”,“一个月”,如果是大月就是“31天”,小月就是“30天”,如果是平年的二月就是“28天”,闰年的二月就是“29天”。审题时,不仅要弄清已知条件,还要注意题中的隐蔽条件和不参加计算的多余条件。

学生养成了认真审题的习惯,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现在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一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当然,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付出更多的耐心与爱心,脚踏实地落实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用心分析学生的每一个失误,不让“粗心”成为借口,我想,素质教育的脚步会更快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6 金币 +16 收起 理由
从前 + 1 + 1 精品文章!
小Q飞氘 + 5 + 5 精品文章!
蓝弟弟 + 10 + 1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6-24 21:41:4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我复制了这篇文章,准备好好学学。我以前也是认为孩子粗心是属于注意力不集中的缘故。看来原因还很多,我好好拜读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6-24 22:08:16 | 只看该作者
总结的真好,很收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6-25 11:29:08 | 只看该作者
找到问题的关键了!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6-25 12:04:3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正为此头疼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6-25 15:03:3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这些心得总结的太好了,我做位一年级学生家长深有体会,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6-25 15:30:58 | 只看该作者
总结很好,我也总是说女儿粗心大意,看来要考虑更深层的意思。透过问题看本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6-25 16:38: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总结的真是太还了,回去对着根源一一改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6-25 18:44:04 | 只看该作者
分析得一般,低年班粗心是,一\二年级小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的因素.对文字理解不透,经验不中,对于粗心的现象,低年级孩子不用心急,在培养小孩时,多让孩说清楚解题思路是关键.对于粗心,等小孩长大些,通过对作业,考试,经验丰富了,自已会去解决,现在多数家长看重是学校的分数,没有很好分析自已的小孩的思维拓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10-9 14:10:3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中午还在为小女粗心的事发火呢,这不第一时间就上网来找寻孩子粗心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谢谢大家的分析,第一对于各种知识要点还是要求孩子熟读.第二沉着.第三拓展思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2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05:24 , Processed in 0.07998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