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66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2-4 22:0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8"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height="2"><p align="center"> <font color="#ff0000" size="5">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 </td></tr><tr><td><p align="center"> 作者: 李作明 原载深圳特区报2000年2月22日为什么许多小时候的尖子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淡出” 优胜行列,相反为什么一些当初不起眼的学生竟能日后成才?   十年的跟踪记录,十年的资料积累,十年的风雨奔波……杭州市一名小学教师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   正当人们开始跨进新世纪门槛的时候,一个新的观点如一阵旋风在浙江教育界平地而起。从校园到有关管理部门,从学生、家长到专家名流,都对此给予共鸣和关注———它就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周武老师所发现的“第十名现象”。   53岁的周武是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1989年,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 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font color="#0000ff">一次学生聚会中发现,那些业绩突出者大都是当年不起眼的学生   1989年国庆节期间,在杭州市郊区的灵山山庄度假村,一个小学时代同学的聚会在这里进行。大家谈笑风生,情如手足。看到今天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奋斗,回想起当年小学同窗难忘的生活,不禁万千感慨。这其中不乏在小学毕业后从未谋面的昔日同窗好友,因此这个聚会就更显得非同寻常。   同学们都是杭州市天长小学七二届一班的毕业生。这次聚会,大家还特意将他们当年的班主任周武老师邀请到场。   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同学们已是意气风发,在各自的岗位上大展宏图。他们统计,在来此聚会的32名同学当中,已有三名工程师,两名副教授,两名“局级”,三名“副局级”,四名公司经理……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不论大家有多大的成长和进步都无须大惊小怪。但是,周武在这次聚会中还是惊异地发现,这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   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   这个同学聚会的东道主正是灵山山庄的老板陈大为,他也是同学中的一员。周武悄悄地向这个当初名次在十名之外的学生询问这个问题的奥秘。陈大为一时被老师问住了,他真的回答不了这个有些捉弄人的问题。   也正是从这一天起,周武决定揭开这个谜底。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状况都进入了他的调查表   周武一直是杭州市天长小学的业务骨干,多年任该校毕业班的班主任,这给他的跟踪调查创造了方便。   中小学生的生活该是天真烂漫、轻松自如的。但是功课的压力、学科分数的压力,家长管教的压力、考学的压力却使他们多了一份又一份的沉重。因此,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学生们的生活已显得单调、沉闷。而周武就是要在这种背景下,找出孩子们的成长规律,以便为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一点可参考的资料。   这正是他立志搞好长期跟踪调查的根本。   正在中学为高分数、好名次的竞争而一路拼杀的从天长小学走出的孩子们,为了将来的升学日夜忙碌。大家似乎没有闲余的时间去看一眼自己的母校。他们不知道,母校的一位老师却默默无闻地关注着他们的成长……   时间过得真快。87、88届的毕业生开始陆续升入高中。这151名初中生每一学期的成绩及其它方面的综合状况,都无声无息地写进了周武老师的调查表。当他们进入高中,开始了那里更紧张的学习生活,周武老师又来到他们各自的学校做新的跟踪调查。   当天长小学89、90、91届的毕业生陆续升入初中的时候,周武又将他们列入自己的跟踪调查对象。   151、380、685……周武的跟踪调查人数在逐年上升。    <font color="#008000">■“第十名现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   1993年,周武所调查的87届毕业生参加高考。之后,周武将这些学生的升学情况列入自己的跟踪调查表之中。他想在几年之后,再对他们的去向作调查登记。   1994年,下一届被调查的学生高考揭榜……   这时,周武的跟踪调查已露端倪。通过对这两届151名学生的跟踪调查,他发现不少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以至考学的过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种变化中,周武注意到:在小学期间的一些尖子生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出现了学科成绩名次后移的现象,在小学时主科成绩在班级前五名而进入中学后位次后移的占43%;相反,小学时排在7—15名的学生在进入初中、高中后却有相当一部分位次前移,这个比例竟占81.2%。   在后几届的学生中,周武在跟踪调查中竟也同样地发现了这一现象。   在总结的过程中,周武曾将调查对象分成多个组别。如各个阶段中前3名为一组,4—10名为一组,11—20名为一组,21名以后为一组;再如将前5名为一组,6—15名为一组……但是不论怎么分组,位于尖子生组的名次稳定性都是较差的,而名次位于第十名左右的却在后来的学习中显示了当初意想不到的潜力,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后来一跃成 了尖子生。   在以后几年的调查中,这一现象竟如出一辙!   周武没有想到,对从87届到97届的700多名天长小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这一现象竟谜一样地贯穿始终。   看来,第十名左右的小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种潜能和创造力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各自的社会实践……   周武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第十名现象”。    ■不少尖子生进入中学后“淡出”优秀行列,相反却有一些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后来居上   十年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资料积累,十年的风雨奔波,成就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第十名现象”。   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有一些小学时期的尖子生比较稳定地保持住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尖子生在进入中学后没能保持住原有的名次,而“淡出”优秀之列,有的甚至还一滑再滑。这是家长和老师们所不愿看到的事实。   87届毕业生丁琳琳当年在周武的眼中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尖子生,考试名次总在三五名之前,文体一般,但学习认真刻苦,是个用功听话的孩子。小学毕业时,她的分数还是第三名。   但是到了初中之后,丁琳琳却退出尖子生之列。第一学期在班级里勉强在十名之内,后来便被抛出十名之外。到了高中之后却已是一个中下学生。结果高考落榜在所难免。   像丁琳琳这样的尖子生的“倒退”现象的确有一批。他们最终的高考成绩与当年的小学成绩大相径庭,判若两人。   和丁琳琳相反的是,她的同一届毕业生董毅军却在中学时期后来居上。董毅军平时不大注意听讲,喜欢绘画,爱动手做一些小工艺。小学毕业时他的名次在班里是第十三名。进入初中后第一年成绩较为平稳,第二三年却进步很快,排名位次前移。到高中后已跻身前五名之列。后来他考入浙江大学。   据周武考证,像董毅军这样在小学时期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很多都在中学后开始进入上等生或尖子生的行列。    ■“第十名现象”之谜:用10分力气得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8分收获的差别   让孩子的成绩在班级里争占前三名(或五名),是许多小学生家长的热切希望。他们总以为只有这样将来孩子才能考上大学,才能有出息。   事实上,好多尖子生到了中学后却很难保住这个名次。   为什么呢?   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拉榜排名,以便知道每一个学生在班里所占的名次。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三名”或“前五名”,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这是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淡出”优秀行列的主要原因。   与此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优秀的,但是他们大都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    <font color="#0000ff">■留给社会的疑问: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   周武老师经过十年的调查研究所得出的“第十名现象”很快得到了浙江省教育界及社会的共鸣。许多人认为“第十名现象”不仅触及到了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在认识上的误区,也触及到了我们教育上的弊端。它拷问: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我们社会未来的栋梁之才是不是大多数应该出现在今天“好孩子”的群 体里?   那么,我们不妨把这些疑问留给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和每一位学生…… <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00" size="5"><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00" size="5"><font color="#0000ff"><font face="黑体">另一观点:质疑所谓 “第十名现象”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1" width="8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td></tr><tr><td align="right"><font size="+0">2002-6-6 10:11:39 </td></tr></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0%" border="0"><tr><td class="f105" valign="top"><p align="left"> 成都石室中学 李镇西 所谓“第十名现象”,据说是杭州的一位小学老师发现的。媒体介绍,这位从教近20年的老师,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作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如今已上大学或工作了的学生中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即前三名之后,第十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那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 这位老师进而分析——许多教育专家也这样分析道,排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普通,但大都个性比较活泼、灵活性强,读书较为轻松,且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批学生,反而培养了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创作的潜力;同时,由于他们没有争一二名的心理压力,读书心态较健康,不会只懂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令他们有充足的后劲,进步和成才的机会率也就相应提高。北京一家大报在报道这项“研究成果”时用了这样的标题:《“第十名”才是栋梁材》。 然而,我一直就对这项“研究成果”表示质疑。 我一点都不否认“第十名现象”发现者的“数据统计”,但我想问:他对自己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所得出的这个结论,有多大的普遍性?我也从教20年,教过学生数以千计,我怎么就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第十名现象”呢?是的,我的学生中的确有读书时成绩中等——也就相当于“第十名”吧——而日后也卓有成就的,但这绝不是规律。根据我对已毕业学生的大体统计来看,决不是尖子生成材少,而“第十名”成材多;应该说,还是读书时品学兼优的学生成材的要多一些。但我不愿将其概括为“尖子生现象”。因为我想,既然是一项带有普遍性的教育成材规律,就应该有相当规模调查和相当时间的跟踪。根据一个教师所教的学生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就认为是普遍规律,未免草率了一些。 我曾到过长沙第一师范,看过记载毛泽东在校情况的一些原始资料,这些资料无不显示出,毛泽东当年无疑属于“尖子生”;我曾到过胡锦涛同志的母校江苏泰州中学,该校老教师告诉我,胡锦涛当年在中学时品学均出类拔萃。这是不是就可以将其概括为“第一名现象”呢?同样,我先后任教的两所中学乐山一中和成都石室中学,都是文化巨匠郭沫若的母校,而当年郭沫若在这两所学校的表现都属于“差生”;我曾看过一些媒体报道,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小时候在校是个让老师头疼的“小混混”;而大家所熟知的科学大师爱因斯坦读小学时连简单的手工劳动都做不好……这又可不可以称其为“最后一名现象”呢? 当过教师的都知道,所谓“名次”是根据学生的每次考试成绩排列出来的,而很少(注意:我说的是“很少”而不是“没有”)有学生连续固定在十名左右或其他名次上——包括第一名。而对于居于第十名的学生来说,这第十名也绝非是他追求的固定目标,他的目标往往还是第一名——所谓这类学生“没有争一二名的心理压力”是教师的想当然。何况,如果某个学生为了“保持个性”为了“学得轻松”而想安居第十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其结果往往是第二十名乃至更靠后。哪里去找长期不变的“第十名”?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所谓“成才”之“才”如何理解?“第十名现象”发现者所持论点的依据之一,是他参加某次学生聚会时,出席的三十二个学生中,有三名工程师、两名副教授、两名局级干部、三名副局级以及四名公司经理。当然不能说工程师、副教授和局级干部就不是人才,但李素丽式的劳动者难道就不是人才?甚至没有当上劳动模范但同样给社会作出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不是人才?我认为,都应该是人才!都说教育要讲个性,那么,这“个性”也包括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成才标准。那些在校时的一二名日后没有当上局长、经理就意味着他们“淡出了优秀行列”?美国总统卡特当选之日,有人去向他母亲表示祝贺,说她培养了一个杰出的儿子,卡特母亲说:”我还有个同样杰出的儿子呢!他是卡特的弟弟,正在我家后面园子里种地!”在这位母亲眼里,只要做得出色,当总统和种地一样是人才! 我注意到,最初提出“第十名现象”是针对小学教育的,但后来媒体炒作时,将其作为基础教育的普遍规律。当然,相比起中学生,小学生的可塑性更大,但因为这样,我认为,恐怕不仅仅有“第十名现象”,因为日后成才的绝不只是“第十名”,也可能是第二十名乃至第三十名等等。其实,无论小学还是中学,培养人都是很复杂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宇宙,需要教育者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真正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道路也不尽相同,这里面不仅与学生所受的学校教育有关,还涉及到机遇、时代和社会条件等因素。单纯以一个“第十名现象”来概括的教育与成才的关系,至少是不严谨的。 ——教育哪有这么简单? </td></tr></table></td></tr></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2-5 08:49:48 | 只看该作者
各有所长,值得借鉴,孩子还是让他有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品德,有远大的理想,自然就能成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2-6 13:05:27 | 只看该作者
用心教育才有结果,努力了,总会更好一点.谢谢老师的研究,好象也说明了一点,片面与拔苗助长是不可取的,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是非常必要得.我想提出自己的观点:孩子的成长他是第一,我才是第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2-13 22:43:38 | 只看该作者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surpris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深有感触!我想家长和老师更应该看重孩子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更不是名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2-14 09:55:49 | 只看该作者

名次应该排,但家长自己要正确看待名次,名次是激励,但不是全部。培养志向、兴趣,让孩子愿意学,引导孩子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知道如何学就足够了。愿意学、会学的孩子一定能学好啊。家长应该把培养孩子志向和兴趣方在首位,而不要忙着“辅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3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1 18:48 , Processed in 0.07857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