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48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学习] IB中文十日谈之⑤ | 语言文学课如何对接美式大学“通识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1 10:39: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y 郁佳震 来自外滩教育



作为大学预科课程,IB中文如何与西方大学“通识教育”更好对接?在上海平和双语学校IB中文老师郁佳震看来,西方原典和理论一定要读,但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除了原著导读之外,还可以用学生更喜闻乐见的多样化文本材料帮助学生解读理论,比如通过电影《机器人总动员》情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异化理论。此为郁佳震老师撰写的IB中文十日谈系列第5谈。

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结合电影情节教授效果就很好

IB作为大学预科课程,最为被人所称道的就是对接西方大学教育。那么在老郁看来“通识教育”的气质恰恰就是语言与文学课程所必需的。

“通识教育”是世界著名大学的主流教育模式,注重培养精深入理的思维能力与自由开阔的学习个性,旨在打破高度专业化的学科设置。但很可惜,IBDP母语课程大纲对“通识”特征的设计与规范其实并不显著,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进行“通识化”的革新实验:

1、进行“原典与理论”教学,改善了原来课程中仅有“话题教学”所来的内容碎片化,知识不连贯的弊病,且为话题教学做铺垫埋伏笔。

2、借鉴西方先进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以原著导读为起点,变革了原有的单一授课模式,使教学体系更加严谨、更加丰满。

3、对学生而言,学会用多样文本解读理论,用理论知识注解文本,拥有更好的知识与技能积累、打好学术能力和学科意识的基础。

一、SL标准课程理论拓展

1、阴谋论解读

这是学生最喜欢的课题之一,钓鱼岛危机、全球变暖、明星吸毒……只要一上课围绕这些诡异的热点,孩子们就会激烈争执,这种情况老郁称之为“爆堂”,上课期间一直停不下来……。可见这个世界的纷纷扰扰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媒介的发达不仅带来了信息大爆炸,也把危机和灾难扮成了世界的常态与历史的主角。我们不得不对此有所回应,学生也须学会用理性与批判性的眼光来对待。

理论引导需要好的案例,所以案例的选择,越劲爆越有效:

·著名金融书籍《货币战争》的阴谋论文本特征——细节论证与利益勾连
·著名时政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的阴谋论气息——妖魔化与偏执论
·阴谋化的马航飞机失踪事件的网络版本——不可证伪与刻板印象
·从电影《达芬奇密码》看阴谋论的消费属性

课题的评估:以阴谋论的文本方式写就一篇校园报道(创新写作),话说孩子们很喜欢这份作业,只是最好不要让领导知道作业内容。

拓展阅读:《外滩画报》的《志怪录》专栏(乙巳门老师的想象力真心诡异,期期精彩,大有可观,是课程的绝好教材!)

2、大众文化导论

我们现在的孩子是在全民娱乐的时代,“娱乐”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不仅折腾着我们的神经,其实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我们开设大众文化导论的理论初衷。

谈到娱乐,其实话语权在孩子们手里,教师要做好的就是理论的引导:

·为什么李宇春会登上《时代》封面——从“超女”看大众的特征和意义
·时尚潮流、演唱会与《妈妈咪呀》——大众文化与都市生态的联系
·谁来可怜可怜广电总局?——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差异
·好吧,终于轮到“郭美美”了——大众文化的“原罪”

这里老郁要着重说明:理论归理论,但这个话题请一定交给学生:那些超女的粉丝、芙蓉姐姐的拥趸、愤青的“河蟹君”、仰望欧巴的女孩子……再次重申:只有学生喜欢,才是学习与思辨的王道。如果你见过学生为“凤姐”吵得不可开交就明白老郁的意思了。

拓展阅读:【英】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二、HL高级课程理论拓展

在HL的课程中,老郁更加强调的是把伟大的思想家请进课堂,借鉴西方大学“通识课程”的授课方式,以理论文献导读为基础提炼精华,比SL的理论拓展更进一步。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案例分析时,一定要选择那些在学生看来“喜大普奔”的文本与猛料。

1、马克思思想与异化理论

原典导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选讲、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选
拓展文献:【英】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英】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对马克思主义,老郁要强调的是马克思的原典思想——选读马克思是为了甄别,尤其是要突出马克思对于现代社会的批判——异化理论。并且借助马克思的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城市的发展历史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

口碑甚好的动画《机器人总动员》就是最好的案例,很多孩子早已被主角Wall-E萌翻,可如果仅仅是看到“萌”,当然是不够的,老郁需要向孩子们指出的是:飞船作为人的创造物反过来压迫人,飞船上机器人也有权力的大小与等级之分,这些说明了什么呢?透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将“异化”与“阶级”的理念就融入课堂了。

2、后殖民主义与文化霸权理论

原典导读:萨义德《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选讲
拓展文献:【美】哈特 【意】奈格里 《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

孩子们(包括老郁这代人)生长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动漫、美剧、好莱坞电影……我们不难发现全球化的核心就是欧美化,故而反思全球化是我们当下必须面对的命题,所以开设后殖民主义与文化霸权的课题就尤为必要了。

分析案例的重点是名噪一时的《阿凡达》:为什么纳威星人都长着一张猫脸?为什么他们都留着清朝人的辫子?为什么他们和飞行兽沟通的方式类似于性行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欧美文化视野中的非欧美族类的特征。最后为什么还是一个白人拯救了整个纳威星?

当然,电影《金刚》一个上佳的案例,而且从《金刚》的三个电影版本,恰恰可以读出后殖民主义思维的历史逻辑,对电影和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试试自己解读。

3、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理论

原典导读:弗洛伊德《性学三论》、《精神分析引论》、《释梦》选讲
拓展文献:电影《危险的方法》

学生对于弗洛伊德的兴趣超过了我的想象,原因就在于IB是一个强调多学科共同发展的体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为现代心理学奠基,而且在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在IB课程里也就成为了重要的“通识”理论。所以开设这一课题,不仅对于母语课程,而且对于视觉文化课程、TOK课程以及EE写作都有帮助和启发。

案例中拿捏最自如的就是《雷雨》,首先是此剧“三一律”的模式难免有狗血情节,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从经典里找“狗血”。其次是繁漪的“本我”、“自我”与“超我”解析。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一个中青年女性的性心理与人格特征就展露无疑了,讲到这个地方课堂难免火爆,教师一定要掌握分寸啊。

最后要隆重推荐弗洛伊德的《论文学与艺术》,“恋母弑父”、“生殖崇拜”、“阉割焦虑”……这些词汇在弗老的笔下成了犀利的理论匕首,莎士比亚、达芬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各方神圣无不中招,而且深刻之处令人叹服。

三、“通识教育”实验为什么是必要的

北京十一学校、北大附中以及杭州二中等国内最著名的高中学校已经开始与大学合作进行“大学先修课程”,所在母语课程内进行“通识教育”实验并不是我们赶时髦,是平和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在母语课程中实验“通识教育”,其目的也旨在对接西方先进的大学教育。同时老郁认为,从课程内部看,“通识”实验使课程不再是一个个分散的话题,而且有了明确的理论线索,进而在学术要求和思维批判上更上一个台阶。

对学生来说,从关心政治到关注政治经济学、从关心娱乐八卦到理解大众文化心理、从喜欢历史到提炼史学文化观点、从思考心理问题到初涉现代心理学。从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看,不仅在大学专业与方向选择上帮助学生厘清自己的兴趣所在、更好地适应西方大学的“通识教育”,而且在孩子的社会认知与行为方式上给予更多的养料和方法立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4-10-8 15:29:1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2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1:32 , Processed in 0.073808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