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3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转发景山中学朱畅思老师谈班级管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5 16:5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炮——10月10日在班主任常规管理交流会上要进行的发言  说到常规管理,我是一个总拿不到常规管理标兵班称号的班主任,所以我就得说点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话。
      我觉得,先要想想为什么要有常规管理,我的认为是:要教孩子做人。于是要不断审视这些常规的合理性,要利用这些常规来为我们的育人目的服务。而不是为了达到这些常规标准而去管理孩子,更不能为了树立教师权威便于管理而去教育孩子听话。
      比如校服、仪表等问题,该不该坚持呢,该。但是为什么呢?现在少有人以强硬姿态说“必须如此,甭问为什么”这样的话了。这便不是在育人了,这是在弱势群体里当大哥,其实挺没劲的。其实校服起源于二战后的日本,日本为了避免学校内出现贫富差距表现明显的情况,规定孩子们都穿统一的校服,由国家统一购置。事实上也只有亚洲的孩子才穿校服。我们去法国,从没见过校服这样的东西。现在的孩子,景山的孩子,见多识广,小心他会质问你这些问题,我们已经不是贫富差距严重的时代(至少他们是这么认为的),我们也不是日本,为什么我们要穿校服,欧洲美国都没有校服,凭什么中国就得穿。其实,如果有孩子们这问,我是想给他鼓掌的。我说了,我们是在育人,提出这样问题的孩子是一个借助自己的知识来敢于质疑的孩子,这种精神比服从校规穿校服要可贵。那么,如果是这样的孩子,是希望得到道理的,我们就该跟孩子讲清楚,穿校服是有历史的,现在的中国,校服都是运动装,是为了上体育课方便的,学校这个地方,也不该在服饰上分出三六九等,这会给大家在交友上带来很多麻烦。而且初中生,在校内穿校服是可以方便识别,保证安全的。诸如此类的道理,我也是听老师们讲的,我觉得这样的方法是可取的。
      再比如发型之类的事情,其实,在今天这个发展的时代,开放的时代,耳钉、长发并一定是坏的事情。我的班级里有个小姑娘戴着耳钉,这是违反校规的,而我发现后就先问她:你是不是学花样滑冰的。小姑娘惊讶的点了点头。因为我知道学花样滑冰的一般都戴耳钉,那是表演的一种需要。还有一个小胖姑娘也戴耳钉,我想这一定不是花样滑冰选手了,她的妈妈后来告诉我,那是用来治病的。如果我们非说:甭管怎么样,进了校门你就得给我摘了,万一你要是骗我呢!我想也是对的。毕竟要维护一个学校的尊严。这就像前些年,法国总统要求法国的在校学生一律不许佩戴首饰。基督徒、天主徒、穆斯林一起急了,结果是不了了之。景山好就好在人性化管理,它的管理并不僵化,外边不知道以为我们一味的自由,其实我们是先进的。所以毕了业考到外校的孩子回来看老师,一进办公室的门就不说话,然后就开始哭。我不相信别的学校的孩子也如此,这是因为在景山自由惯了,在外面不适应?那是玩笑话。孩子大了,分辨得出哪里是先进的,那里是落后的,蛮横的。所以景山该坚持自己的人性化。如果我们简单地说,中学生该有中学生应有的精神面貌。那我还听到过一个学哲学的孩子跟我说,其实这句话就是一个悖论。中学生应有的精神面貌是什么,又是谁规定的?如果是有人规定的,有标准的话,那就不是中学生应有的。观念都是在更新的,我们也该跟上时代潮流。其实,我一直跟孩子们说,长发、耳钉之类的打扮并非不好,但是,我们该尊重习惯,尊重国情,在中国,长发、耳钉,必定是被一批人打上了某种人群的符号,如果你去刻意模仿,势必会让心理上向这些人靠拢,后果是不良的。另外,我们更该明白,凡是在外表上刻意装扮自己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人际关系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是在寻求被关注,寻求自我的价值。那往往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所以我们一味的用常规的理由去约束他,便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起不到作用的。还要从根上去解决问题。
      当我们想清楚为什么要进行常规教育之后便是如何去管教育了,它该是灵活的。我建议变惩罚为表扬和奖励,与其反复强调什么是错的,不如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与其惩罚错的不如肯定对的。我参加过一次活动,主办方带领几所学校的学生到亦庄的制药厂参观。孩子们进入制药厂的大厅之后开始大声说话,场面一度混乱。主办方派来的老师很有水平,她随便点了个学校的名字说:“某某学校的学生素质真是不错,他们首先安静了下来。”话音一落,刷的一下,这个学校的学生都安静了。然后她说:“在一个团体中,首先做好的人就是领导,我待会儿要选出几个小领导来,那么谁先做好,安静下来,我就会挑选谁来做我此行的小干部。”刷的一下子,大家都安静了。我很是佩服她。事实上,不一定每件事情解决起来都这么见简单,但是这样的思路是应该具备的。
      比如,中午是要求最晚一点十分进班的。然后,老师组织二十分钟的学习活动,一点半正式开始上课。中午的休息时间就这样少了20分钟。做了这么多年老师,我自然明白,现有教育体制下,确实有很多学习任务,40分钟难以完成,所以要利用中午时间进行改错、讲题、背书等活动。事实上,我也经常占用中午时间。可是,六年级的学习任务相对来说轻松一些,中午这个时间有没有必要必须利用起来呢?而在我看来,六年级是养成习惯的好时期,所以我经常跟孩子们说:习惯决定命运,这是六年级送给他们的学年寄语。所以我提倡吃完饭,先来改错,然后出去玩儿。所以每到中午一点的时候,我就进班,组织大家坐好,统计谁已经改完错了,改完错的就再出去玩会儿,听到一点二十的铃声再回来调整一会儿,准备上课。而没改完错的,则需要继续留在班里改错。改错是需要抓紧的,这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如果一点十分以后也要坐在班里,那么就容易造成拖延改错的事情发生,因为反正早改完晚改完都得坐在这儿,那就耗着吧。对于小孩儿来说,玩儿是最重要的,如果你非要把天性扭过来,美其名曰教育过来,那就是可笑的。“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上个世纪20年代,鲁迅就把这句话引用在自己的散文里了。那么,让改完错的孩子继续去玩儿,这给习惯不好,没能及时改完错的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惩罚。事实上,我做了个统计,班里41个孩子,每天中午在一点前完全改完错的,有37个,这个数字是慢慢上升到这里的。我们得承认的确有教育不好的,教育不是万能的。继续来就可以了。
      有人是迷信严厉的教育的,认为中学生,严厉点没关系,骂他,只要是对的,将来他会感谢你的。年轻老师都犯过暴躁的错误,这可能谁也避免不了。人,都有情绪,但是要是当作理论来说就有很大谬误了。教师的教育艺术应该是不断进步的,我看三毛的散文,她上学的时候,老师急了会把两个男生的头往一起撞。现在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都是不可能的了,这就是进步。我上中学的时候,老师的素质都不高,遇到错误都是相当厉害的,骂的话很难听,但是她强调的东西都是对的。导致的直接结果有两个,一个是,我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是有魔力的,无论多么风度翩翩的人,只要当上教师都会变成妖魔鬼怪。另一个就是,当我的高中老师建议我高考报考首都师范大学的时候,我哭得很厉害,觉得这辈子都完蛋了。后来我觉得,我并不能理解我的老师,我不认为她是在育人,我只能说她是在发泄,在为她的自卑和教育失败找回面子,那里面是没有任何教育要素的,更不要谈教育智慧,只有她自己执迷不悟。
      听说有个专家去65中讲课,说到学生迟到问题的时候,说老师们不该对屡次迟到的学生严厉批评,该采用柔化教育的方法等等,话音未落,台下的老师当时就急了,认为台上的人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没在一线当过班主任,不知道迟到的学生多可恶,屡教不改,那样的方法是天真的等等。我当时就在想,这样不尊重台上发言者的老师,孩子们不听她的也就有情可原了。我班上的一个小姑娘经常迟到,其实并不晚于学校规定的七点半,只是晚于班级规定的七点二十。每次都是匆匆忙忙的,每次家长还会写条,说一些显然是编造的理由。由于是女孩子,所以说什么身体不适,我也不方便多问。而我每次都没有责备,依然和颜悦色的,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我每次给家长发飞信,都提醒家长让孩子们在周二周三的早上早一点到,因为有早题,晚到,可能写不完,最后是孩子着急,对孩子不好。后来,这个小姑娘的家长终于忍不住给我发短信,主动承认:其实每天早晨他们都想让孩子多睡一会儿,所以给孩子编瞎话,直到后来,孩子受不了了,说朱老师也不批评我,她不好意思再把爸爸写的瞎话条给我看了。妈妈说他们觉得这样不好,主动向我承认错误了。我则回复说:我相信没人想故意迟到,都是有原因的。那些突发情况,都应该可以被原谅。如果真的有孩子故意迟到不想上学,那便也不是习惯上的原因了,可能是学校内受了打击,或者家里出了问题,那就该另当别论了。家长收到短信后相当感动。所以,按时到校是该明确的态度,可是对于出问题的孩子是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不该一味拿校规来压人。我们班到现在为止,没人迟到,每天早晨到校最晚的人,是我。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校服、仪表、迟到等事情,根本不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龙应台早在20年前就在台湾著书《野火集》,称这叫“机器人中学”。我们更该关注如何教孩子去做人,而不是如何去服从校规校纪,如果我们的学生存在素质方面的问题,我想,也不是常规管理可以解决的,问题出在教育的根本上——我们是在管理,还是在育人。管理的优秀结果只有阳奉阴违的服从,育人的结果才有真正的提高。所以,怎么想很重要,这直接决定了怎么做。
      我们的教育是该针对心灵的,是感化灵魂的。给孩子的常规教育应该是帮助他一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的。所以,我在六年级强调习惯,强调自我管理。记事本,每一科都有专用的袋子,按照课程表收拾书包,每天中午先改错后去玩儿,这都是习惯。在班门外交作业,像上班打卡一样的,交完作业在墙上张贴的纸上打钩;从办公室抱回的老师判完的作业本,不发,自己进班拿自己的,因为那是你的东西,不要等着别人为你服务。中午,放学前,都低头自己捡自己位子地下的垃圾,为值日生减少值日内容,只有这样为别人,等到自己值日那一天也会享受如此的待遇。没人早晨看着你来做早题,不该有老师再安静,抄不抄是你的事情,信任大多数人是诚实的,抓到抄作业的要让他知道耻辱……这都是自我管理。
      我们必须承认存在一些个别的孩子,他的坏习惯与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一天或者一时造成的。那样的问题应该不在我们的大多数的讨论范围。也不能因为一个黑点而让我们撕毁一张白色的纸。

朱畅思老师百度空间:http://hi.baidu.com/812yingshi/item/cfb3e3ae84e7eef514329b5c
朱畅思老师讲课视频:盈视讲坛分类索引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大大姑娘 + 10 谢谢分享朱老师的金玉良言。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3-10-15 17:30:10 | 只看该作者
真是个好老师! 很多做法家庭教育中也一样适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10-16 07:59:56 | 只看该作者
朱老师为什么不写博客呢?百度空间现在比较流行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10-16 08:13:08 | 只看该作者
讲得真好!遇上好老师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11:19:15 | 只看该作者
盈视家长信之考试是用来干什么的
朱畅思
      各位家长您好,我正在统计咱们班的分数。这次月考后,葩儿的成绩依然是四个班中最为优秀的,新学的物理与化学也成绩优异。但是我知道,您依然很想知道孩子的排名,还想知道分数段的分析。我也本想制作出分数段发给您。但是我又一想,您拿到分数段,看到孩子的位置又能如何呢?如果是跟孩子说,瞧瞧你前面有多少人,后面有多少人,你已经落后了,要意识到你该努力了云云,然后没收手机,封存电视,遍请家教……我想孩子早已听烦,对此做法早已免疫,难以动容。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把对于孩子的担心和对于学习、升学的恐慌情绪传递给了孩子,孩子会更加紧张、难过,抑或是厌烦、抵触,这些情绪都不利于学习。

       再或者是我们表扬孩子真的很厉害,年级排名如此靠前,之后呢?我们给孩子买一部新出的手机,还是允许多玩儿一会儿电脑呢?这些都让我们的形象表现得很功利,这些表扬也预示着下一次考试孩子的失败。

       再或者是孩子进步了我们也不表扬,反而跟孩子说什么这仅仅是景山的排名,还有全区的,全市的,你要想想你其实还很落后。这样,孩子会觉得学习是没有希望的,人上总有人。他并不能知道其实人生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好。

       我想,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人对我的说法产生质疑。直升班的考试、中考都是一场排名考试,说白了是根据你的排名来决定你能考入的环境,我们如果不看排名,孩子以后怎么办呢?那么,直升班的考试和中考看的是哪一次排名呢?只是那一次考试的排名!我们即便知道了今天的排名,分析了今天的排名,而对于那次“生命攸关”的考试排名又有何意义呢?一切都是运动着的,今天的排名,在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已经成为过去。一切都在新的状态下孕育着,想知道一下自己的排名无可厚非,使劲分析一下这次的排名,在我看来是可笑的。直升班也好,中考也好,看似是一场排名考试,实际,考的是实力。有实力的人,自然排名靠前,没有实力的人没有机会。我们现在所需要不断锻炼的,是自己的实力。我知道,这些道理,不难明了。只是,人会被表象的东西牵引,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会抓不住重点,讲话说偏,让孩子觉得“你只在乎我的排名”。所以不如,不看排名,看什么?看学习。

       我知道爸爸妈妈都想分析背后原因,苦于不了解,所以只能拿排名说事。我来帮您介绍背后的问题。

       我当然是建议大家重视此次月考的,也一定要分析自己的考试结果,如何分析呢?我提出四个分析内容,一,复习问题。二,理解问题,三,马虎问题。四,应试问题。

       复习不到位,知识有漏洞,这在咱们班来说,比较罕见,各科老师在邱校长那里都反复肯定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听讲效果与作业质量。在这样的班级,故意不学习是不大可能有风气有市场的。而这次月考在十一长假之后,孩子已经复习好的东西也忘记了,对于文科,对于基础的东西来说,这是很自然的。

       有些孩子在复习的时候,总是静不下心来,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复习什么,眼睁睁看着复习材料,却不知道背后反映的是什么,他们还不能了解背后原因,所以有问题,我们不用强烈责备。这些孩子需要拿着篇子去找老师询问,以后做作业的时候也不可含糊,要多去找老师,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您可以这样鼓励他们的。

       而马虎则很常见,有一些孩子,拿到卷子不用老师讲,就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可是这种马虎您能通过批评杜绝吗?实则不能。因为马虎不是态度问题,是能力问题!是我们的孩子还太小,他(她)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所以他(她)必定会马虎。有些东西曾经做对,现在又错了,这是为什么?因为那次做对是偶然,这次如果再做对也是偶然,那么这次做错也是有可能的。学习,必定有一个反复的过程。这种情况只可反复练习,等待成功。我们才刚刚八年级,看到问题,反复训练就好。

       有些孩子不太会应试,比如,题干并不圈画,所以没闹清楚人家问什么就答题,再比如,老师强调的答题格式和答题方法,孩子却不严格遵守。再有,考试不会分配时间。这些都是对于考试这件事情还不熟悉导致的。我们可以跟孩子说,要对于老师所说的答题方法产生敬畏感,考试,是一件人人公平的测验制度,所以有统一标准,你参加考试,就要遵守规则,这与体育竞技,观看演出,是一样的道理。也要合理分配时间,要懂得取舍。

       当然,除此之外,您还可以针对孩子个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比如孩子考试的时候过于紧张等等。我想,只有这样的分析,才是到位的,才是针对学习的,孩子如果能够如此了解自己,才会增长实力。而不是直接针对孩子的游戏玩儿得太多,网上得太多,总在追星等问题直接批判。在我看来,游戏玩儿得太多,网上得太多,总在追星是娱乐单调,兴趣狭窄的问题。也是价值取向问题。如果能有更多的引导与影响,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孩子需要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所发泄,所以游戏、上网、追星都没有错,如果有更有益的活动设计与安排,自然最好,如果安排不了,必定是这个结果。如果孩子很过分,如果很不雅,则应考虑学习以外的更重要的人生课题。直接想扭过来让孩子转向学习,是不大现实的。

       事实上,刚刚结束考试后的这几天,就有学生拿着自己的英语作文找老师三次修改了,就有学生针对自己的完型填空问题反复练习了,也有学生向老师要了个别的任务,课间都在完成了。与其,研究自己这次考试的位置,不如赶紧进入下一个回合,为下一次考试努力了。从六年级到现在,正是我一直不讲排名,不讲名次,才使得二班在年级遥遥领先。我并非不在乎成绩,我永远关心学习本身,成绩背后,不关心学习表象。而成绩与排名,会乱了我们的分寸,会让我们直观的看问题。要让孩子在自己的速度上,自己的位置上匀速前进,与别人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任何人都要加油,关键是找到自己的问题才可以前进。不是看到自己的落后,照出自己的自卑,看到自己的丢人,才可前进。

       学习,永远是最为重要的课题。要看学习,不看成绩。我依然会把排名发给您,关心孩子的位置无可厚非,不要过于纠结就好。考试是用来干什么的,用来看发展的。欢迎讨论,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11:26:18 | 只看该作者
心梦乐行(发言稿)——盈视教育观点全攻略
朱畅思

一  传递快乐 享受过程
        “有心有梦,快乐前行!”
        老师们现在看到的这八个大字,这是什么呢?说得简单一点,这是我们的班训。这八个字,符合我们中国传统文学的表达习惯,平仄相对。所以,读起来是有长短的。请允许我卖弄一下。其中,粉颜色的字就是平声字,要拖长来读。而"乐"字是个入声字,读起来短促,带有调子,读起来的样子就是“有心有梦,快乐前行”。这就是所谓的吟诵。而这样读,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些什么呢? 我让他们自己说。
        心之深矣,梦之重矣,路之远矣,这都好说。而对我来说,最为震撼的是孩子们居然会说:“快乐总是短暂的。”为什么很小的孩子就有这样的想法?有一次我去家访,小男孩当着我的面跟妈妈吵了起来,结果我成了那天的仲裁。原因就是妈妈说了一句,你不该总是愁眉苦脸的,好像别人欠了你似的,爸爸妈妈都是讲理的。小男孩问妈妈:“那你告诉我出门前,应该先穿衣服还是先穿鞋?”

        我和那孩子的妈妈都愣了,我说:“应该先穿衣服吧。”

        那孩子冲着我说:“那你一定挨打。”我就愣了。

        孩子告诉我说:“我就先穿好了羽绒服,再去穿鞋。我爸说,这样就不方便低头穿鞋了,就打了我。”说完就哭了。
        孩子的爸爸在机场的塔台工作,每天几百架飞机,上万人的生命在他一个人手里握着,工作压力极大,所以难以见到笑容,他对于孩子是苛求的,而且这先穿衣服还是先穿鞋的规矩根本不是什么原则问题,就是一时的戾气不知怎么发泄,就转到孩子身上了。我觉得,现在的家长,还有我们老师,压力都特别大,许多工作该做的不该做的都得做,于是很容易把这些戾气转给孩子们,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久而久之,他们也变成这样的暴躁、不听话,倒是一种自然或不自然的对于成人的模仿,而我们却不知觉。
        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我觉得我们倒不该去苛责他的行为,我建议哄。我的班级的这个小男孩,我有意的哄他,跟他好言好语的说话。他犯了什么样的错误,我特生气,都要换一副态度跟他说话,轻轻的。刚开始的时候,这孩子,跟哪个老师都一副说句话就要急的样子,老师们经常来投诉他,可是我都会跟他好好谈,坚持不惹他。这事儿特别有意思,从这学期开始,我跟班里的学生说,谁要是愿意放学留下来写会儿作业,我可以在班里看着他们。景山下午放学比较早。这孩子在校写完作业后,想打开手机玩一会儿,我也就同意了。我出去一下的功夫,这手机被正好走来的年级组长没收了。年级组长来告诉我这件事情的时候,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怕他跟年级组长吵起来了。可是年级组长居然告诉我说,这次没有。我回到教室,这孩子把我拉到一个角落,用气儿跟我特小声,特认真,就跟谈论一件别人的事儿似的,语速还特慢说:“老师,我觉得不该没收我的手机,您说,我又没在课上开机,放学了,又是经过您的允许的,所以,我觉得年级组长误会我了,您帮我跟年级组长老师解释一下,我也保证以后遵守学校规定,您看行么?”我跟着孩子的爸爸讲了这个故事,那孩子的爸爸很诧异,怎么也不相信这是他那个暴脾气的儿子办出来的事情。我当时就笑了,跟孩子说,交给我吧。当然后来事情很好的解决了。
        虽然说,所有事情都不绝对,但是,我还是想说,教育是一种传递。也许孩子的表现,是教育者的投影。我爸爸跟我说,这就像种地,如果老天不恨你的话,你是怎么对待庄稼的,庄稼也就怎么对待你。
        所以我提倡平和与快乐。反正愁眉苦脸也是一天,较劲也是一天,还不如高高兴兴地。我从早上一进班级开始,就对他们笑,一定让他们看见我的第一眼是微笑。我往往会进班看着一个孩子无论是在淘气还是在干什么,先笑一下,我的口头语就是:“呵呵,真可爱。”他们干什么我都这么说,只要一反思就明白,都是孩子,当然要出问题。你传递给他快乐与平和,什么事儿到了朱老师这儿都不是大事儿,都可以解决,他们也才可能平和地对待任何事情。
        给各位老师看看他们的样子。现在他们就是这个样子,总喜欢笑着。家长说就是喜欢上学。我问为什么,他们说:“因为上学好玩儿。”家长说,这帮孩子一天天的回来可高兴了。我也总喜欢听别的老师评价我的学生,阳光、乐观,开心,一天到晚傻笑。
        这就是我的目的,我的想法。学校该是个有吸引力的地方,而这个地方该是温暖的,和快乐的。一天到晚总笑着,才是孩子。
        有人说,学习是苦差事,没办法总笑着,这我也同意。可是有些事情,我们该做得聪明点,让它快乐起来。景山学校每年都会举行歌咏比赛。去年4月份,我带的班级要参加初中部的第一次歌咏比赛了。我从一开始就问学生们:“你们想不想得第一?”
        学生们异口同声说:“想!”我说我不想。第一有意义么?我觉得你们要玩儿得开心才好。我希望你们认真对待,到台上去展现自己的风采,而如果因为没得到第一名就很伤心,那么这场活动就白参加了。学校设计这些课外活动,是希望你们除了学习,可以活得更丰富的。要是你们为此一肚子懊恼,还成为负担,那就算了吧。
        这帮孩子可能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对我还是有些怀疑的。从选歌开始,我就让他们自由选择,学校会安排一首必唱曲目,还有一首自选曲目。那首自选曲目,他们甚至想唱《考试什么都去死吧》!我一想,这实在没办法拿到舞台上去,拿上去我就别混了。我就跟孩子们商量,咱能不能换一首,这首我怕学校通不过。但是还是答应他们,召开一场班会,允许他们在班会上放声演唱《考试什么的都去死吧》。他们很开心。后来居然要选择一首情歌,梁静茹的《宁夏》。我就答应了。
        在排练的过程中,我真的可以做到从未批评过他们任何人,任何一句话,从头到尾都是欢声笑语的,哪些人没唱好没大声,我都不批。我的音乐课代表总是很头疼的说:“老师这样不行,您老说好好好,可是他们都不在一个调子上!音准很有问题!”
        我就会告诉她:“歌咏比赛在我看来,比的根本不是谁的水平高,一个班级能唱的跟合唱团似的么?我认为比的是一个班级的面貌。我希望你们在那个舞台上使劲玩儿,放得开。要是使劲强调音准问题大家就都不敢张嘴了!”如果这事儿弄得特别不开心,最后得了个一等奖,我也觉得不值得。
        后来我们就讨论各种有意思的舞台表演创意,比如,我们决定在舞台上现场换装,决定坐在舞台上表演,在舞台上尖叫等等。孩子们就特别开心,整个训练的过程我们都反复强调一点,不要第一名,只要认真玩儿,玩儿得开心。
        其实我们唱得真不算好的,但是那种舞台上的快乐感觉感动了评委,成功的获得了第一名!
        这场比赛当时就公布了结果。公布结果的时候,我在台下正在接电话。听到第一名的消息的时候,孩子们在台下欢呼。每年到这个时候,得了奖的都很开心,失败了的都特别懊恼,甚至会跟得胜班级产生矛盾。我们从多功能厅回到教室以后,孩子们就问我:“朱老师你知不知道我们得了第一名。”
        我就问他们:“你们玩儿开心了么?”
        他们点头,我说:“我们在排演的过程中已经很开心了,也把我们的努力展现给了全校师生,我们早就开心了,还缺那个第一名么?所以得不得第一名有什么重要么?我希望你们很低调的走出教室放学回家,不许在别的班的同学面前表现出任何骄傲。因为那样就会产生矛盾,就会把一件快乐的事情变得不快乐了。”
        所以孩子们就跟没发生什么一样的,很自然的离开了。
        这就是我的理念——享受过程。其实我们并不是什么都能得到第一名,两年的运动会,我们任何名次都没有得到,但是您看,孩子们依然特别开心,为之努力就好。过程永远大于结果。这就我传递给他们的价值观。
        现在我们回到学习上,在学习上也是如此,不排名,我们都在流行一句话,因为不雅,所以的小点声说:这句话叫“排名是个屁”。说这句话的是景山学校一位非常高明的数学老师,这位老师退休四年了,居然被评为了2012年感动景山的十大人物之一。可见她的影响多大。有一次,这位老师回到学校里来听一位新老师的课,她一进我的班级,我就大声介绍:“同学们,这就是说‘排名是个屁’的老师。”全班暴发雷鸣的掌声。
        干嘛非要人和人进行比较呢?其实我觉得我们忘了为什么要排名了,其实是为了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继续努力。如果您也同意这个目的的话,那么就别用排名或者设标杆这个笨方法了,它弊大于利。排名反映的是静态的结果,在它产生的同时,它已经没意义了。但是,它却会在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多阴影,我看到的是那些排名高的,骄傲自满,那些排名低的,干脆就堕落了,我其实不大同意,“让他知道自己有多低他就知道努力了”这种教育思路的,你让我知道我游泳的速度比孙杨差了多少的时候,我的想法一定是:我干脆不干了!所以怎么办呢?我觉得一定是跟自己比。上周,学校发给每个学生一张表格,要求他们填写这个学期的学习目标,并且要设立自己的追赶对象和超过的对象,我的学生们大量的填写成:追赶目标:我自己,超越目标:我自己。我觉得我挺想为他们鼓掌的,不把精力关注在他人的成败上,关注自身的发展,才有意义,才有成就感,这快乐是健康的。否则,总盯着别人,长此以往价值观一定是扭曲的。
        我觉得,不排名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此。韩非子里有个小故事,说,赵襄主跟王子期学习驾马车,后来跟王子期比赛,三易马而三后。赵襄主就很生气,说王子期你这人不地道,教我技术不教全了。王子期说,我教全了,您用错了。赛车这事儿,不是先就是后,你所该干的事情是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就是人与马与车的和谐,可是您现在是,在我后面了就想逮住我,在我前面了就怕被我逮住,您还能安心于驾车吗?所以您总是失败。我觉得这故事说得特明白了,关注竞争,导致失败。要关注的是学习本身。所以我在学校里,从来不排名,我也不允许我自己知道排名,因为,知道之后就肯定会把谁谁谁放在什么什么位置来想,以后这孩子想在我心里翻身都很难了,我们好像特别容易受排名影响。而我干的都是,你今天数学改错了吗?你抓紧时间去背诵英语了吗?你复习语文的生字了吗?就抓这些。所以我这个班级,成绩总是年级第一的。这个排名我还是很关注的,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11:26:50 | 只看该作者
二 导之以德

       老师们我们来看,这是一句孔子的名言: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也就是说,孔子认为,政法、刑罚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天天想着怎么躲避灾祸,进而变得无耻。                          

       我并非反对制度与惩罚,而我却想说一个更为重要的东西。就是孔子说的“德”。什么是“德”?理解、宽容、信任、等待。我想,我们可能并不信任,孩子们可以做好,所以把严厉的惩罚先摆在前面了。我们所特别习惯的思路就是,你这么这么做我就这么这么治你,你那么那么做我就那么那么治你,看你还敢不敢这么做!所以干脆定出学校的大纲,接下来年级有年级的二十几条大纲,班级有二十几条班级纲领,实际上到后来谁也记不住这些条目了。其实,如果换种思路,或许就有奇效。

        人心是换来的,良知是调动的。
        最近在上演一部大片,叫《悲惨世界》,雨果的著名小说,电影删减了原著的那么多内容,却依然保留了主人公冉阿让和牧师的那段故事,冉阿让出狱后,一个好心的牧师救了他,给他食物,提供住处,他却偷了他们的银器。军警把他捉了回来,牧师却说,这些银器都是我送给他的,临别时又赠了他一对银烛台。后来,冉阿让之所以会有所变化,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银器带来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宽容与信任所带来的精神财富。

        还有一部片子,是《功夫熊猫》。阿宝的登山,简直就是一场一点都不美丽的误会。可是龟大师,就是相信它能够成为一代宗师,这是信任的力量。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初一的学生是要佩戴红领巾的,我的班级的学生总有那么几个人,忘带领巾,上一个年级的老师给我留下了一包退队了的学生的红领巾,放在我的办公室。每周一早晨,谁没戴红领巾,我就给他一条,让他们都带上。有的老师说:“你这样很危险,以后他们都知道你这里有领巾,他们就都不戴领巾了。”
        我说:“你小点儿声,他们不知道还可以这么坏呢。”我的目的是,人心换人心,我为你着想,不想让你丢人,身为少年队员,升旗没有领巾多丢人,我不用说,孩子们会知道的。教育是什么?不是严酷的恶治,是人心换人心的唤醒。唤醒心底柔软的良知。事实上,现在,我的班级里每到周一升旗仪式,就只会有一两个人不戴领巾,大家全都自己戴好领巾了。我总开玩笑的说,我那五十多条领巾砸手里了。我准备在他们退队的时候,让他们把这些领进再转送给下个年级,在学校里形成一种老师为你服务,学长关心你,怕你丢人,而你也自己多多留心自己的事物,这样的良好氛围。
        我现在,在我的班级,从来不抓迟到的事儿。因为我相信,迟到一定不是故意的。如果是故意的,那么,这背后一定就不是迟到的问题了。一个孩子故意不来上学故意天天迟到,你跟他严肃校规校纪是没有意义的,那就该问问背后是什么原因了。我原来有个学生,是从外校转来的,学生家长给我讲说,她的女儿在上小学的时候,早晨起来坐在床上,发愣,也不去洗漱吃早点。爸爸刚开始还为此打过孩子,后来才知道,她的老师总是打骂孩子,孩子心里有了阴影,不想去上学。上了初中以后,可爱上学了。早晨都不用叫她起床。
        如果偶尔有学生晚到了,那就晚到了吧。我们八点才上课,却要求学生7点20到校,早操也是7点40才开始,晚一会儿又能怎么样呢?孩子们起那么早多辛苦。我老是这么说。结果他们倒是不好意思了。有一个小姑娘,刚开始就不能保证7点20到校,迟到了以后,就灰溜溜地走进班级,因为我什么也不会说的,她更加不好意思。爸爸还老发来短信说女儿身体不舒服。我都回短信说,没事儿,让孩子多休息一会儿吧。很长时间过去了,我依旧什么也不说,结果有一天,女孩子的妈妈给我发来短信,说,其实每天早晨都是因为爸爸心疼女儿让女儿多睡一会儿,孩子回去跟家长说:“你们不能再这么骗老师了,老师什么都不说我,我不能总这样。”妈妈也觉得不对了,发短信跟我道歉。现在这孩子每天都来得特别早。其实我们班的学生都能按时到校,每天迟到的人现在是我。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小男孩在我写的小说中叫广小博,我一会儿给大家介绍我的小说。您看到的这张照片是他一年前的样子,头发留得很长,一个很淘气的孩子,而且开始变得有些阴沉,上课发呆。当了几年老师,就大概能判断出来这孩子的走向,可能要变坏。其实,头发留多长,在我看来是个人自由,学校无权干涉,只是,某些发型,在当今这个社会环境下,会让一个孩子的心智发生变化,所以,该跟孩子们说清这一点,再让孩子们去整理自己的发型,而不要一味强行。这个小男孩特别爱惜自己的头发,坚决不执行校规,不理发。每个学期的开学,学校都会检查发型。在上个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我就主动找到这个孩子,一看果然一个假期头发留得更长了。我说:“我带你去游泳吧。”小男孩很开心,假期的最后一段时间,我们总一起游泳。有一天我就突然提起,我带你去剪剪头发吧,快开学了,我怕你的发型学校通不过。孩子答应了,但是特别想把他前额斜斜的头发帘留住,我就答应了他。理完的头发,开学之后,依然没被学校通过,问题就出在头发帘上。这一天中午,我看到他坐在窗台上,一脸阴沉。好不容易变得阳光了一些,现在又不行了。我就问怎么了,他说被年级组长批评了,说明天是最后期限必须剪掉头发帘。后来我就跟学校协商,能不能交给我处理,先不要着急让他把头发帘也剪掉,因为理发这件事情是为了教育的,一剪子下去把大家都剃成一个样子,那不过是一种管理的思路,没有教育元素在里面。学校答应了我,我也答应学校,十天之内一定让他心甘情愿理发。这之后我们依然去游泳,天气开始转凉了,他的头发长,不好干,我就正好抓住这个机会跟他说:“再过几天咱们就得去军训了,到时候,在军营洗澡的时间一定特别短,你的头发没干,就出去站队,我看这很丢人。”
        小男孩就看着我,不明白我的意思。我接着说:“我觉得可以先去理成短发,为了军训方便,回来以后再留起来。”小男孩很轻松的就答应了我,当天晚上就去理发店,把头发理成寸头了。
        第二天我带他去找初中部主任,主任拍着他的肩膀说:“这多精神啊,小伙子真帅!”
        小男孩特开心,走出主任办公室的时候,就攥着拳头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耶!我留得起头发,也剪得起头发!”我很欣慰,因为这可能是触及心灵的一次改变。您看,这是他现在的样子,已经很阳光了。这孩子,上个学期期末被评为校三好学生。
        我觉得我在这件事情当中在试验了很多教育家说过的几个关键词,关怀、等待、契机。先去跟他交朋友,我跟我的学生们真是无话不谈,我们班有个小姑娘问我:“老师,咱们班有俩男孩我都喜欢,您说我选择谁比较合适?”我特尴尬,说:“这事儿问我不合适吧。”那女孩说:“要不然您帮我发短信问问吧。”……
        再有就是等待,我们很习惯于设定个最后期限,其实孩子,是要等的,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一起完成一件事情的。龙应台有本很著名的散文集叫“孩子你慢慢来”,推荐大家去看看。我们也有不擅长的,想不通的时候,我们也很希望别人可以等等我们。浙江有位老师说了两句话,特别好,也送给大家,叫做“如果是我孩子,如果我是孩子”。将心比心,也许我们就抛下那些“时不我待”的借口,真正能去等等孩子了。
        而傻等也不行,有些时候就要留心那些契机,老师们看到的这张照片是我昨天照的。学校又在检查发型,这个小男孩上一周答应我去理发了,可是本周一依然很长,学校就强行给他理发了。小男孩哭了。孩子问我:“为什么非要理成短发!我喜欢长发!”如果此时我说,校规如此,你必须遵守。那也是可以的,只是不入心。我跟孩子说的是:“这个世界性别是有角色的,男孩子短发、利落、简洁,女孩子长发美丽飘逸。这个世界才和谐。现在有很多社会上的人性别错位,如果你非要追求如此我也没有办法,但是你是一个很好的男孩子,我怕你有走向性别错位的危险。”我刚才跟老师们提到,我写了一部小说,在我的小说里,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有化名。这个小男孩的化名叫“小娃”。有一天,他拿着一本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来找我说,这本书里说,“娃”最早指的是女孩子!抗议我给他在小说里起的化名很不合适。所以我正好以此为话题说:连一个“娃”字你都那么不喜欢,因为它在古意中有女孩子的意思,怎么现在你居然要留长发呢?男孩子似乎突然就明白了,您看,这是我今天照的照片。
        我也曾经经历过特别暴虐的时候,曾经做过特别厉害的老师,一个新老师一开始总是想跟孩子们交朋友,之后就会受伤,然后不再相信道之以德这样的办法,一转身变得特别厉害,从此就会一辈子都说:“你对孩子们那么好没用,他们不懂,就要厉害点才行。”但我现在还是意识到,运用你的智慧,去说那些入心的话,才是正道。跟孩子好好说话。说那些信任他们的话。
        我总是爱说的是”你们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班级”,”该干优秀人干的事情”,”你们可以”,或者是”我为你们骄傲”。这是信任的力量。这即便是谎言,也该善意的骗一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11:27:16 | 只看该作者
三 习惯决定命运
        刚才我一直在说我很柔的一面,软的一些办法,其实我有我很强硬的一面,我对于习惯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比如我要求每个孩子都要有若干个袋子,打开书包,所有东西必须分门别类的放在袋子里,您看,就是这样。不能在书包里看到当放的纸张,这样,无论上哪一节课,从书包里拿出来的都是一个袋子,里面放着这一科的学习用具。
        早晨起来,每个孩子都把作业交到教室外的窗台上,我会在教室外的墙上贴上一张A4纸,没有交作业的孩子自己将自己的名字,没交的科目,没交的原因填写在纸张上,下第一节课的时候会有班委去拿这张纸,课代表去送作业。这当然是一种诚信的教育,刚开始也出现问题,但是坚持下来,久而久之,孩子们慢就养成了诚信的习惯。老师们判完的作业,课代表从老师的办公室抱回来,放在讲台上,也没人来发,大家只要路过讲台都是自己来拿。
        在我看来,这些习惯是在锻炼对自己负责任。有条理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很重要。不知道您的学生是否会出现找不到东西的问题,我们一味责怪他们无意义,还是教他们一些方法,并且严格督促。学习并不为了别人,所以自己的作业本自己拿,不会有人给你送到手边上,作业没交不需要向老师负责,只需要给统计作业的人一个方便,教育孩子们,被查出来更丢人,自己去承认,可以减轻罪责。我相信这样的习惯打好了,学习一定也会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11:27:37 | 只看该作者
四 提高素质 活给自己

        我跟孩子们说,你们刚入学的时候,我带着你们早晨起来做事情,到现在,我就不来看着你们了,你们每天早晨自己找事情做。我不是个狱卒,你们更不是犯人,我不来看着你们,你们自己可以做好。所以孩子们早晨近班的时候会看到我头天晚上写在黑板上的字:
         “用气儿说话,鄙视喧哗。自己找点事情做吧,可以复习英语和语文字词,最近要测验了。进来就别走动了,上厕所或者去饮水随意。到讲台上拿一张语文测验试卷自己试试看吧,别作弊了,也不记录成绩,也不通知家长,作弊没意义。检查一下自己哪儿不会才有用。也别抄作业,因为有良知在看着自己……”
        这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我不敢说它次次都见效,但是这是在引导。我所反对的是喧哗,并不是不许说话。有一次一位专家到景山来做演讲,说宿舍里六个男孩子半夜不睡觉,聊天,这位专家说,六个男孩子在一起怎么可能不说话,你甭说是六个男孩子了,你就算是往里面放六个校长,你看他说不说话。
        而我要求的是不喧哗。我教他们“用气儿说话”,有一次好几个学校都在东四九条那里体检,我就告诉孩子们,我知道你们体检的时候紧张、兴奋,你们要交流可以,不用安静,但是我教你们一定用气儿说话。孩子们听说可以说话就很奇怪,之后就果然努力用气儿说话,所以这个班级并没有被不断提醒安静,可是体检之后,大夫交流说:“刚才这是哪所学校的啊?这帮孩子真好。”往常,则要站在孩子们面前不断告诉他们别说了别说了,站好了,别说了。我们习惯于说“别”怎么样,不习惯于告诉他们该怎么样。
        自律,不是光不干什么,更是该干点什么。
        我告诉学生,我在与不在必须一个样。所以我早晨进班的时候他们几乎都到了,我要他们不许见到我就突然间变一个样子。他们有的在别人的座位上,有的在跟别人小声聊天,有的在背书,有几个小男孩还特别幼稚,每天早晨都在那里蹲着玩儿乐高玩具,我要求他们我来了之后他们必须继续保持刚才的样子。一开始的时候,有个小男孩拿一个红外线笔在那里晃人,我一来了他马上把红外线笔收了起来,我要求他必须继续晃人。他很不好意思,我则要求他必须晃着,要求那个被晃着的孩子也忍着,之后,我什么也没说,也没批评他一句。
        后来我问过他,为什么我来了你就收起来?他说:“因为这不好。”我就说:“那么好,好与不好不是演给我看的,孟子说:知其不义则斯速已矣。”这是他们学过的一篇文章。
        就是这样,学生慢慢习惯了不演戏给我看,我在与不在他们习惯了找自己的事情去做。眼保健操的时候,我就真的不去看着他们。刚开始的时候,也有学生捣乱。我偶然间碰到了他们的捣乱。我就来请那些捣乱的孩子排着班儿来带操。但我并不是说这是一种惩罚,也并没有说,你们帮我看着谁不好好做操,他继续来带操,让他也丢人现眼。带操是件光荣的事情,怎么会丢人呢?就像我从来不会罚做值日一样,劳动是光荣的,我不把它作为惩罚。并且我也是不允许学生向我打小报告的。问题都光明正大的说。我这样做而是要那些捣乱的孩子体验一下做班委的不容易。所有这些带操的孩子们都要在带操后有一个半分钟的发言,题目就叫“滋味”。有一个小男孩说得好,说我带操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下课刚跟我发生了一点矛盾,结果我带操的时候他就在下面做鬼脸,冲我吐舌头,还故意不做操。我也拿他没办法。看来这事儿挺不容易的。我说,我相信你下次不会在下面不做操捣乱了。
        自律,不是苦苦的要求自己,而是从将心比心、体验等等而来的理解、懂事。

        最后再次回到“有心有梦,快乐前行”这八个字中。您现在听到的是孩子们的吟诵。我用吉他给他们伴奏的。我带的班级是二班,景山学校中学四年,六年级的时候,我们采用“六二”的谐音,起名为“柳儿”,照着这个思路,“七二”叫“萁儿”,“八二”叫“葩儿”,“九二”叫“久而”。孩子们还有很多我的朋友们都建议我把我和孩子们的故事写下来,于是我就开始写起小说来,日记体的小说,把每天的故事都记录下来。孩子们很期待自己在我的小说里出场,在我的班级里,大家彼此称呼,都喜欢用他们在我的小说里的化名。这部小说在网上可以找到连载,我起了个名字,就从我们的班训中选了四个字,就叫:心梦乐行。

http://hi.baidu.com/812yingshi/item/a8f485ce16dad5b80c0a7b6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11-25 22:26:34 | 只看该作者
朱老师说的真好,关键是做的也好。受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8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8 22:12 , Processed in 0.166893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