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6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法国式育儿之道:忍着痛也要把嘴巴闭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8:1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4-4-15 10:50 编辑

为什么法国妈妈可以优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闹?法国式教养,让父母好轻松,孩子好快乐!身为畅销作家的Pamela Druckerman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硕士。从结婚到怀孕生子,Pamela人生的重要历程都在巴黎度过,而真正把她和法国文化紧紧连接在一起的,则是法国式教养的智慧。让我们来看看Pamela在法国的这段亲子经历吧。

法国式育儿之道:忍着痛也要把嘴巴闭紧

法国孩子的独立不只表现在课外活动,孩子间的互动也有很大的自主权。法国孩子在游戏场吵架或跟兄弟姊妹争吵时,父母往往不会在第一时间插手,而会希望孩子设法自己解决问题。法国学校的操场是出了名的自由,老师通常只站在旁边看,极少干预学生。

有天下午我去托儿所接小豆回家,她刚从游戏场玩回来,脸上有一道殷红的血痕,伤口不深,但仍淌着血。我问她怎么了,她不肯说(但她看起来似乎不在意,也不痛的样子)。我问了老师,老师也说不晓得事发经过,等到我质问托儿所的园长时,我的泪水已经在眼眶中打转了,但园长也不清楚状况,而且她们似乎很惊讶我如此小题大做。


当时我妈正好来巴黎看我们,园方这种淡然的态度完全令她难以置信,她说在美国,如果学童发生这类意外,学校一定会查出前因后果,接着打电话向家长解释清楚。

法国家长当然也不乐见孩子出事,但他们不会把这类小意外视为天大的悲剧。记者作家欧黛莉·古达告诉我:“我们法国人其实蛮喜欢看孩子之间稍微斗一下,这是我们性格中有点法国又有点地中海的部分,我们喜欢看到孩子守护自己的地盘,跟其他小朋友吵架……孩子之间偶尔动手动脚,我们不会太在意。”

至于小豆不愿意告诉我受伤经过,这也反映出法国自主思潮的另一层面。在法国人眼中,打小报告是十分要不得的事,而有一派理论认为这是二次大战期间法国人密告邻居的风气所造成的反动。还记得有一次我住的公寓召开年度管委会会议,我问大家知不知道是谁老把我们家放在大厅的婴儿车推倒。

一位年长的妇人说:“我们不打小报告喔!”众人哄堂大笑。这些邻居许多都经历过二次大战。

美国人也不喜欢报马仔,但在法国,甚至连小朋友都不肯打小报告,就是忍着痛也要把嘴巴闭紧,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生存之道。甚至一家人之间也可能有秘密。

前面提到那位法籍高尔夫选手马克就说:“有时我跟儿子之间还有些秘密是他不能跟妈妈讲的呢!”除此之外,我还曾经看过一部法国电影,片中一位知名经济学家的十几岁女儿因商店行窃和持有大麻的罪名被巴黎警察逮捕,经济学家去警局接她,在回程的车上,女孩还辩说至少她没有把一起行动的朋友供出来。

这种不打小报告的文化使得法国孩子团结一致,他们依赖自己和彼此,而不会动不动就想寻求家长和学校单位的帮助。因此当然,法国人有时缺乏美国人那种为求真相不计代价的精神,例如马克和他的美籍太太萝宾就跟我说了一件最近发生的事。他们9岁的儿子亚历安看到一位同学在校园里放鞭炮,校方展开大规模调查,萝宾一直叫亚历安把他看到的事告诉学校老师,然而马克却建议儿子先考虑放鞭炮同学在学校的人气,以及他告状之后会不会被对方痛揍一顿。

马克说:“一定要计算风险啊,如果上上策是按兵不动,那亚历安就该按兵不动。我希望我儿子可以学会分析事情的利弊。”

我们装修新家时,我再次了解法国人多强调让孩子自己学习宝贵的经验。我跟一般的美国家长一样,都希望家中设施尽可能改造成“孩童安全”,因此孩子专用的浴室,我想铺橡胶地板,以免他们踩在湿瓷砖上容易滑倒;此外,我也坚持所有家电都要有防止小孩误开的锁,连烤箱的门都要选不会导热的材质。

工头海吉斯是个务实又有些油条的人,出身勃根地。他听到这些要求,觉得我真是有病,他说想把烤箱弄成“孩童安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摸一次,他们以后就知道烤箱很烫不能碰了。海吉斯也不肯在浴室装橡胶地板,他说那样简直丑到不能见人。最后我让步了,但这是因为他说橡胶地板会影响之后公寓转卖的价值。至于烤箱门,我还是没妥协。

某天我一如往常,到小豆的托儿所念英文故事给小朋友听。读故事之前,托儿所老师先上了一会儿英文课,她指着一枝笔,请小朋友用英文说出笔的颜色,而有位4岁小男孩答了一句不相干的话,似乎跟他的鞋子有关。

老师告诉他:“你说的跟我的问题没有关联。”

老师的回答令我吓了一跳,我原以为无论小朋友回答得多天马行空,老师都该想出一些正面响应。这是因为我出身美国传统,而一如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所描述的,美国社会“认为每个孩子的思想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因此就算孩子说的话再莫名其妙,我们美国人都会尽可能给他们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感觉。

但在法国,这种教养方式会非常引人侧目。例如有一次我带孩子去卢浮宫旁的杜乐丽花园玩蹦床,每个小朋友都可以自己跳一张蹦床,游戏区有栅栏围着,家长都坐在门外长凳上看孩子玩。然而有位妈妈却拎着椅子走进去,一屁股坐在她儿子蹦床的正前方,然后儿子每跳一下,她就跟着大喊:“哇!”我还没凑过去仔细偷听,就猜到她一定跟我一样来自英语系国家。

我之所以心知肚明,是因为虽然我忍住了,但我心里其实也很想在孩子每次溜滑梯时大喊一声:“哇!”这“哇”的意思就是“妈妈看到啰!妈妈很赞同!你好棒!”同样的道理,孩子的画作和手工就算再惨不忍睹,我都会大大称赞一番,我就是觉得我有责任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法国家长也希望孩子认同自己、对自己感觉自在,但他们采用的策略大不同,有时简直跟美国家长恰好相反——法国家长并不认为一味的称赞对孩子有益。

法国人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完成某些事情,而且表现优异时,自然就会感到有自信。孩子学会讲话之后,法国父母并不会在孩子随便说出什么话之后就大肆夸赞,小朋友得说出有意思、能清楚表情达意的话,家长才会赞美他们。社会学家黑蒙·卡洛儿(raymonde Carroll) 指出,法国家长希望让孩子学会使用语言“好好替自己辩护”。她引述一位受访者的话:“在法国,如果孩子想讲话,大家会听他说,但大家不可能一直听他说话,所以如果孩子话讲不好,家人就会替他把话说完。如此一来,孩子便会养成先在脑中构思完毕才开口说话的好习惯,也会学习说得快、说得有意思。”

即使法国孩子说的话很有意思,或是回答出正确答案,法国大人的响应通常还是很淡然,他们并不认为孩子一有好表现就该获得“你好棒”的赞美。有一次我带小豆去妇幼保护处做例行检查,儿科医生请小豆拼一幅木制拼图,不一会儿,小豆拼好了,医生看了一眼,接下来她的行为我想我这辈子怎样也做不到:她一无表示。她只轻轻说了声“好”,但不像“你拼得很好”的“好”,比较像“好,我们继续吧”的“好”,接着她就继续下一项检查了。

--------------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5 收起 理由
helenminliang + 5 谢谢分享,我帮你把后面的一些内容编辑了一.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4-4-15 09:25:23 | 只看该作者
闭住嘴巴 真的是一种修为
要把自己放低
相信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4-15 10:56:08 | 只看该作者
每种文化还是有不同的,鉴于打小报告这点,我还是倾向孩子不是内部相互庇护,这对少年合伙吸毒有利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4-15 15:00:13 | 只看该作者
这种思考方法很接近中国人的想法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8-2 23:58:49 | 只看该作者
似乎有点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5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4 01:13 , Processed in 0.078462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