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7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在幼儿园读书会毁了孩子?【转薛涌新书《参与孩子的成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06:5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什么在幼儿园读书会毁了孩子?要想理解这一问题,就必须回顾一下幼儿园的历史。幼儿园是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于1840年前后创立,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教育革命。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孩子在7岁前一般不上学,上学则无非是满堂灌的大课和背诵经典,这就和中国式的死记硬背非常接近。后来卢梭写了《爱弥尔》,主张孩子要抛开课堂,到大自然中去,让自己的手脚和眼睛当第一位老师,从直接的经验中学习,这在哲学上为现代教育奠定了基本的原则。接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把卢梭式的哲学贯穿到教育实践中,创立了实体教学法。他提出,孩子在接触一个概念前,必须先接触这个概念指涉的实物,通过直接和实物的接触获得知识。词语、阅读当然都属于概念的范畴,属于成人世界,实物则属于孩子的世界。教育要以孩子为中心,就必须从实物开始。福禄培尔作为裴斯泰洛齐的追随者,把其实体教学进一步深化,发明了“福禄培尔的礼物”,实际上是一系列做手工和游戏的材料,积木是其中的核心。这样,他把裴斯泰洛齐的实物抽象化为积木式的几何形体,孩子可以像科学家们用原子来解释万物一样,用积木等基本元素构成自己的世界。
这套教学的有效性,使幼儿园成为世界学前教育的主流。现代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不断证明,孩子在这种由成人引导和组织的游戏中能够最有效地学习。他们能够自己发明场景和故事,解决问题,磨炼社会技能。他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且做起来很自觉、很努力。因为他们有内在的动力,从游戏中很自然地就学会了如何成功地追求自己的目标。那些在这种复杂的游戏中长大的孩子,比起不太爱游戏的孩子来,有更好的社会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高的语言能力。他们性情更温和,更有自制力。动物的研究也证明,经常做游戏的动物比不做游戏的动物有更灵活的大脑、更复杂的神经系统。
以上这些,本是战后欧美幼教的主流理论,但是,在最近二三十年的时间里,美国的教育实践渐渐偏离了这种理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竞争。冷战前的全球竞争是国家竞争,个人之间很难跨国较量。冷战后美国成为独霸,但因为全球化的国际人才流动,美国人再不可能躲在国界后面自己过日子了。在个人的层面上,美国人要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竞争,仿佛是大家都在申请一个工作。而移民,特别是亚裔子弟的优异学术表现,使美国的家长坐立不安,生怕自己的孩子日后被别人挤掉。举例而言,2005年波士顿34所公立高中的第一名(即被师生选为毕业典礼代表学生致辞的人),有20名是移民或者移民的孩子。有的孩子才13岁,刚到美国时一句英语都不会;有一个还在等待遣返。最近还有一些研究,调查亚裔和拉美裔移民,发现第一代移民学术表现最好,第二代则稍弱,但到了第三代就明显下降,和美国主流社会的学生差不多了。也就是说,越是美国化,学术表现就越差。再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McKinsey(麦肯锡咨询公司)等权威机构的调查评估,在2006年30个主要工业化国家15岁的学生中,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排第二十五,科学排第二十四。在40年前,美国在高中毕业率上还领先于世界,如今在28个工业国家中排第十八。在1995年,美国的大学生比例还是世界并列第一,十年后跌到第十四。这样里里外外不如人,日后怎么生存?于是,许多美国家长越来越迫切地要求让孩子早点起步。
基于这样的压力,联邦政府也大力投身于教育。1997年4月17日,“早期儿童发展和学习白宫会议”举行,第一夫人希拉里不仅出席,而且发表了重要讲话。早期儿童教育成了美国的国策。在布什任上,国会又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法案,其中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加强联邦政府对学校的监督,通过标准化考试的办法确立基本的教育水准,惩罚那些达不到标准的学校。结果,标准化开始越来越热。我女儿从四年级开始有全州的考试,有时一周要考两三次。有学习慢一点的孩子,吓得不肯来上学,家长只好将之转到私立学校。为了让孩子们在四年级时适应得好一些,许多学校也纷纷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为标准化考试作准备。比如,有些学校采取了家庭作业递进制,每升一级,家庭作业多10分钟,从幼儿园的10分钟家庭作业开始。这样,到了四年级需要应试时,孩子就自然养成了一天做50分钟作业的习惯。当然更不用说,商业教育公司大肆兜售《婴儿爱因斯坦》、《婴儿莫扎特》之类的产品,许多家长生怕孩子落后,要求学校多留作业。
这场幼儿园的家庭作业大战,体现了美国教育应试化的趋势。面对这样的趋势,中国要不要追风?事实上,中国根本不是追风的问题。中国的应试教育之风早已吹在美国的前面,早已渗透到了更小的年龄层中。不过,美国和西方这种早期应试教育的经验,还是给我们提供了很有参照意义的反面教材。毕竟,西方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比较发达,能够追踪接受不同类型教育的孩子从四五岁一直到成人时期的表现,比起我们普通人的印象来要准确得多,而且能够进行跨国比较。前面已经提到,目前欧洲的研究结果证明:接受了早期应试教育的孩子,虽然小学享受着短暂的领跑阶段,但到中学以后学习比较慢,普遍被没有接受早期应试教育的孩子赶超。我们日常的经验也能提供不少印证。那些从小用功的乖孩子,到了中学后就越来越没有优势,似乎大脑已经老化。而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小学时不好好读书,但到了初中或高中突然“懂事”,学业突飞猛进。我们常说,这种孩子的大脑还处于清新状态,特别好用。
其实,美国的应试教育有许多社会原因。大体而言,应试教育在中低产阶层中比较盛行,在中高产中则受到许多抵制和批评。中低产阶层,特别是贫困阶层,一般家长的教育程度很低,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同时贫困地区的学校很穷,以有限的资源解决弱势阶层子弟的教育问题,最有效率的办法就是批量生产,一个照本宣科的老师(这种老师经常素质不高,无法创造性地教学)管一大堆孩子,用统一考试来测量进度,多少能保证基本的教育底线。中高产阶层所在的学区相对来说也比较富裕,能花得起钱雇更好的老师。素质高的老师不需要统一教程,每个人教的班级里人数又很少,当然可以进行启发式教学。更重要的是,中高产的家长至少是大学生,对教育的体会要深刻得多。即使没有学校,他们大多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循循善诱。所以,教育水准高的家长,大多要求孩子的教育是“对话式”,而不是“满堂灌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3-11-7 09:09:50 | 只看该作者
标题太耸人听闻了。

我们日常的经验也能提供不少印证。那些从小用功的乖孩子,到了中学后就越来越没有优势,似乎大脑已经老化。而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小学时不好好读书,但到了初中或高中突然“懂事”,学业突飞猛进。我们常说,这种孩子的大脑还处于清新状态,特别好用。


用这个来证明,太牵强了。正反两面的个例用来说明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用来说明智力差异,不是死用功就可以的, 还行,但是拿来作为“从小用功学习,大了脑子就老化学不进了”的例证,有点说不过去。

点评

对于普通孩子,科学家没有给出肯定的结论,貌似有个研究,研究的结果有这个倾向性看法:从小用功学习,大脑皮层的某个地方会过早闭合,影响智商的进一步发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7 09: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11-7 09:12:11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作者有没有把哪些做法列为“早期应试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11-7 09:19:05 | 只看该作者
薛大哥还是一如既往的文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1-7 13:46:35 | 只看该作者
蔓延到美国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1-7 15:27:18 | 只看该作者
我自己小时候的同学,同一所小学的、同一个班的,出来后做出租车司机的、成为世界冠军的,都有。
同一所中学呢,后来的出路差异没那么大但也还是有些区别的,没考上高中的早嫁了,考上中专或职高的在做培训老师之类的职业,上了大学的、去了国外的,真的很不一样。
我现在感到茫然的就是,那时候的我们还不像今天这样,从这么早就开始强调学习成绩,蔓延到那么低的低龄。。。如果都是今天这种做法,三十年后,我们会收获怎样的成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1-7 22:54:57 | 只看该作者
悠悠 发表于 2013-11-7 15:27
我自己小时候的同学,同一所小学的、同一个班的,出来后做出租车司机的、成为世界冠军的,都有。
同一所中 ...

回头一看,初中高中,发大财的都是成绩后面的同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1-8 06:27:41 | 只看该作者
shwyyan 发表于 2013-11-7 22:54
回头一看,初中高中,发大财的都是成绩后面的同学。

这个真的各有不同。我们班中学的第一名,丁克,民企老板心腹,也是很好的职位。当年成绩很一般中下游的,也有的人过得相当自由,几十年过去,文艺气息更浓郁了。不过我还真的不会羡慕别人,因为我自己也过得很好,正是我想要的。
其实我是想说,人的生活,受学习的影响不太大,受自己选择的影响会大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1-8 06:54:16 | 只看该作者
说到选择,这些天朋友圈里有一篇文章在转来转去,寓言故事,哈:

上帝把两群羊放在草原上, 一群在南,一群在北。上帝还给羊群找了两种天敌,一种是狮子,一种是狼。 上帝对羊群说:“你们要狼,就给一只,任它随意咬你们。如果你们要狮子,就给两头,你们可以在两头狮子中任选一头,还可以随时更换”。         
这道题的问题就是:如果你也在羊群中,你是选狼还是选狮子?很容易做出选择吧?好吧!记住你的选择,接着往下看!         
南边羊想,狮子比狼凶猛得多,还是要狼吧!于是,它们就要了一只狼。  北边羊想,狮子虽然比狼凶猛得多,但我们有选择权,还是要狮子吧!于是,它们就要了两头狮子。 狼进了南边羊群后,就开始吃羊。狼身体小,食量也小,一只羊够够它吃几天。这样羊群几天才被追杀一次。北边羊挑选了一头狮子,另一头则留在上帝那里。这头狮子进入羊群后,也开始吃羊。狮子不但比狼凶猛,而且食量惊人,每天都要吃一只羊。这样羊群天天都要被追杀,惊恐万分状,羊群赶赶紧请上帝换一头狮子。         
不料,上帝保管的那头狮子一直没有吃东西,饥饿难耐,扑进羊群,比前面那头狮子咬得更疯狂。羊群一天到晚只是逃命,连草都快吃不成了。南边羊群庆幸自己选对了天敌,又嘲笑北边的羊群没有眼光。          北边羊群非常后悔,向上帝大倒苦水,要求更换天敌,改要一只狼。上帝说:选定,就不能更改,必须世代相随,你们唯一的权利是在两头狮子中选择。         
北边羊群只好把两头狮子不断更换。可两头狮子同样凶残,换哪一头都比南边羊群悲惨得多。它们索性不换了,让一头狮子吃得膘肥体壮,另一头狮子则饿得精瘦。眼看那头瘦狮子快要饿死了,羊群才请上帝换一头。         
这头瘦狮子经过长时间的饥饿后,慢慢悟出了一个道理:自己虽然凶猛异常,一百只羊都不是对手,可是自己的命运是操纵在羊群手里的。羊群随时可以把自己送回上帝那里,让自己饱受饥饿的煎熬,甚至有可能饿死。想通这个道理后,瘦狮子就对羊群特别客气,只吃死羊和病羊,凡是健康的羊它都不吃了。羊群喜出望外,有几只小羊提议干脆固定要瘦狮子,不要那头肥狮子了。   
一只老公羊提醒说:“狮子是怕我们送它回上帝那里挨饿,才对我们这么好。万一肥狮子饿死了,我们没有了选择的余地,瘦狮子很快就会恢复凶残的本性”。羊群觉得老羊说得有理,为了不让另一头狮子饿死,它们赶紧把它换了回来。         
原先肥壮的那头狮子,已饿得剩下皮包骨头了,并且也懂得了自己的命运是操纵在羊群手里的道理。为了能在草原上待久一点,它竟百般讨好起羊群来。而那头被送交给上帝的狮子,则难过得流下了眼泪泪。         
北边羊群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后,终于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南边羊的处境却越来越悲惨了,那只狼因为没有竞争对手,羊群又无法更换它,它就胡作非为,每天都要咬死几十只羊,这只狼早已不吃羊肉了,它只喝羊血,还不准羊叫,哪只叫就立刻咬死那只。南边的羊群只能在心中哀叹:“早知道这样,还不如要两头狮子”。          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选择题,据多次亲自尝试的经验,如果问欧美的朋友,大多数人都会选狮子,但是如果问我们华人,大多数人都会选狼(包括我自己)。      
领悟到了吗?握有决定权的才有生机,否则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了…!         
潜能密码:当你觉得你的快乐是别人带给你的,那么,你将永远不快乐,因为,你必须时时仰望着别人的脸色与情绪来决定你的喜怒哀乐。         
当你觉得:你自己是所有快乐的满足的来源时,你就是那个时时处于快乐天堂领悟的人,你决定你自己的一切。         
人生就是做选择,有选择的机会总比听天由命的好!

点评

哈哈,好故事,说起美国的自由,说人家不比我们自由,有很多约束,和这可真像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8 16: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11-8 08:39:39 | 只看该作者
悠悠 发表于 2013-11-8 06:27
这个真的各有不同。我们班中学的第一名,丁克,民企老板心腹,也是很好的职位。当年成绩很一般中下游的, ...

是这样的。人的一生过成啥样,不是由成绩来决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8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0 06:19 , Processed in 0.082172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