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法国妈妈可以优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闹?法国式教养,让父母好轻松,孩子好快乐!身为畅销作家的Pamela Druckerman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硕士。从结婚到怀孕生子,Pamela人生的重要历程都在巴黎度过,而真正把她和法国文化紧紧连接在一起的,则是法国式教养的智慧。让我们来看看Pamela在法国的这段亲子经历吧。
法国式教养强调独立的程度,连最兼容并蓄的美国人也望之却步 Pamela Druckerman
有一天小豆的托儿所贴出一张公告,欢迎家长替孩子报名参加去上孚日的夏季旅行,4到11岁的小朋友都能参加。上孚日是乡村地区,距离巴黎约5个小时车程。这个活动为期8天,家长全程不陪同。
我简直无法想象把5岁的小豆送去参加8天夏令营的光景。那时小豆离开我最久的纪录就是到我妈家住一晚,而我自己生平第一次参加过夜的校外教学是去圣地亚哥的“海洋世界”,那时我已经上初中了。
虽然现在我已经学会使用法文中最难的假设语气句型,也可以让孩子乖乖听话,但这次校外教学又一次在我心里敲了警钟,告诉我——我永远无法变得百分之百“法国”。真正的法国风应该是像我身旁那位5岁小朋友的妈妈一样,在看完告示后说:“好可惜喔,我们那时候已经有节目了。”没有法国家长认为把4、5岁的小朋友送去集体淋浴、睡宿舍有什么了不起。
很快我就发现,这次学校旅行只是个开端。我自己10岁后才第一次参加夜营队,但在法国,每年都有好几百个各式各样的colonie de vagnces(度假基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冬令营、夏令营,最小连4岁的小朋友都能参加。年纪比较小的幼童通常参加7、8天的乡间夏令营,去骑小马、喂山羊、学唱歌,以及“探索自然之美”,至于针对年纪较大儿童的营队则通常有主题,例如戏剧营、划船营、天文营等。
法国式教养显然十分强调让孩子适度独立、培养内在韧性及照顾自己的能力,这些能力,法国人称为自主(autonomie)。法国家长通常会在孩子可接受的范围内,尽可能让孩子学习自主,其中包含行动上的自主,例如参加过夜的校外教学活动,也包含情绪上的自主,例如让孩子学会欣赏自己,不需一味仰赖父母和其他大人的夸赞。
我很欣赏法国式教养。我已经努力学着将法国家庭的饮食之道融会贯通,试着展现自己身为父母的权威,也努力教导孩子自己打发时间。我现在会跟宝宝说话,会让儿女自己“探索”事物,不再急着让他们学习各种技能。在育儿过程中,面对各种危机和疑惑,我时常问自己:如果我是一位法国母亲,我会怎么做?
但说到法国式教养对于“自主”的强调,例如那些校外教学,我发现自己仍然很难接受。我当然不希望儿女太依赖我,但何必这么急呢?一定要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就训练他们自主吗?这些做法会不会太过头了?有时我甚至会觉得这些让孩子独立的做法与我心中的母性彼此冲突,我最原始的本能就是保护我的孩子,让他们感觉幸福快乐。
美国家长替孩子配给“独立”的方式很不一样。我跟西蒙这位欧洲人结婚之后,才意识到我自己大半个童年都在学习求生技能。也许从我的外表看不出来,但我其实会射箭、会把倾覆的独木舟翻正,可以在别人的肚皮上安全生火,甚至还可以一边踩水一边把牛仔裤改造成充气救生衣。
反观从小在欧洲长大的西蒙,他的父母并不把野外求生当成孩子必备的技能,他从来没学过搭帐篷、划皮艇,你叫他辨认睡袋的头尾,他会觉得压力很大。我想如果把西蒙丢到荒郊野外,他大概可以存活15分钟吧——而且要先给他一本求生手册。
讽刺的是,虽然我看似具备一身拓土开疆的好本领,但这些技能却是在夏令营规划严谨的人为环境中学的,出发前我父母还要签署一张律师拟好的学员溺水免责声明。现在的美国学童受到的保护则更严密,我们的学校教室里安装了网络摄影机,商店里还贩卖全素、不含坚果类的蛋糕。
美国中产阶级的孩子虽然拥有许多童军徽章,练得一手超强的反手击球,但世人皆知美国孩子都受到温室花朵般的保护。美国心理学家温迪·莫杰尔在《孩子需要的9种福分》一书中写道:“目前盛行的教养风气就是让孩子的身心灵免于任何不适。”莫杰尔提到,这些找她咨询的富有家长往往并未赋予孩子足够的自由,而是“试图替孩子报名各种课程,让他们学习五花八门的技能,并施压要求孩子与人竞争、高人一等”。
美国家长的问题并不是我们忽视自主的重要性,而是我们不太晓得让孩子自主是不是件好事。我们常觉得父母应该尽可能陪在孩子身边,这样才能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并消除各种可能造成情绪波动的外力。像我和西蒙自小豆出生后,就常开玩笑说以后小豆去哪念大学我们就要搬家跟着她去。后来我真的看到一篇文章提到,现在有些美国大学会替一年级新生家长举办“话别仪式”,暗示家长在仪式结束后就该离开了。
法国家长似乎没有这么强烈的控制欲,他们当然也想保护子女,但他们不会过度杞人忧天,不会像我一样,出个远门就天天发电子邮件叫西蒙记得锁前门、盖马桶盖(以免宝宝掉进去)。
法国的社会压力正好与美国相反,在这里,如果有家长太黏孩子,或一直插手不让孩子自己摸索体验,往往会被周遭的人劝退。我那位从事作家经纪、有两个小孩的朋友沙伦解释说:“在法国,我们很强调让孩子发挥潜能这回事,大家都会说:你应该让孩子过自己的人生。”
法国式教养强调“自主”,这个观念最早可追溯至法兰丝瓦兹·朵尔托,她在《儿童的发展阶段》一书中写道:“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尽早学习自主。亲子关系中最危险的事就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好比自由……孩子需要感觉别人能接受他即将成为的模样,他们需要对自己的存在感觉笃定,也应该日渐自由,怡然追寻个人经验,并逐渐由年龄相仿的朋友陪伴。”
朵尔托这番话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强调让孩子安全独处,如此他们才能自己探索一切,此外她的意思也是请父母尊重孩子身为独立个体的潜力,让孩子自己面对种种挑战。朵尔托认为孩子6岁大之后,无论在家里或外界环境中,只要是跟他们自己切身相关的活动,就该放手让他们独力完成。
法国式教养强调独立的程度,或许连最兼容并蓄的美国人也望之却步。我有位艺术家朋友安蒂在法国住了20几年,她说她大儿子6岁时,学校宣布他们要举办校外教学。
“大家都会跟你说,太棒啰,4月就有绿色课堂(classe verte)啰!你就会想,‘绿色课堂’是什么啊?喔,是校外教学啊——什么,校外教学整整一个礼拜?”安蒂儿子学校的校外教学在小学一年级之前都采取自由报名,但升上小一以后就是强制参加了,每年春天,全班25位小朋友都会跟老师一起参加为期一周的校外教学。
安蒂自认以美国人的标准而言,自己并不算太黏孩子的妈妈,但想到要让儿子参加“绿色课堂”,跟老师、同学跑到法国西海岸的盐沼附近,就连她都感到有些忐忑。安蒂还不曾让儿子去朋友家过夜,每天晚上她还得软硬兼施才能让儿子乖乖洗澡,她简直无法想象儿子自己在外面过夜的情形。安蒂很喜欢儿子的老师,但其他随行的大人她根本不认识,她知道其中一位是老师的侄子,另一位是平时在游戏场监督的职员,而第三位呢,安蒂说只不过是一个“老师认识的人”。
安蒂向她住在美国的三个姊妹提起这趟校外教学时,“她们都吓傻了。”她的姊姊妹妹都说:“你没必要让儿子去!”而其中一个是律师,她还问:“你应该没签什么文件吧?”安蒂说她们主要担心的是孩子遇到恋童癖者。
后来一次非正式的行前讨论中,班上一位美国妈妈问了老师一道情境题:如果电线意外掉进水中,又有一个小朋友走进水里,老师会怎么紧急因应?安蒂说,当时在场的其他法国家长都在一旁窃笑,她很庆幸问问题的不是自己,但她承认那位美国妈妈的问题反映出她自己心中“隐藏的焦虑”。
安蒂开会时不敢提出,但她心里其实担心儿子在校外教学期间不开心的话该怎么办。她说在家里,如果儿子心情不好,“我会试着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情绪,如果他哭了,自己又不晓得为什么,我就会问他:你是害怕吗?还是沮丧?还是生气呢?“这是我的做法,我的态度就是‘好,我会陪你一起度过’。”
法国式教养对自主的强调不只显现在校外教学上。我在我家附近路上时常感到心跳加快,因为法国家长走在人行道上时,常任由小小孩跑在前面,他们相信小朋友跑到转角处时会停下脚步等大人来,但每次看到溜滑板车的小朋友这样冲在前头,我尤其感到胆战心惊。
在我的世界里,凡事都有可能出现最糟的情况。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朋友艾莲,我俩停下来聊几句,她也没管三个女儿,任由她们走到人行道边缘,艾莲信任女儿,知道她们不会突然往马路上冲。我想小豆或许也不会,但我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叫小豆站在一旁握住我的手。西蒙还提醒我,有一次我跟小豆去看他踢足球,我硬是不肯让小豆坐在看台上,生怕天外飞来一球砸到她。
在法国育儿,我常常想在孩子身边小心守护,但其实该放手让孩子自己飞的经验。我时常碰巧看到儿子托婴中心的老师带一群幼儿在街上走,那并不是正式的远足,只是带几个小朋友去买当天要吃的棍子面包兼散步而已。此外,小豆的托儿所也经常带学生去动物园或巴黎郊区的一个大型公园,我往往几个礼拜之后才意外得知(例如后来我们恰巧又去同一座动物园,小豆才告诉我)。在法国,我很少需要签什么家长权责单,法国父母似乎不担心孩子跟着学校老师出门会发生什么意外。 (转自少年常春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