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33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之毒与挤出效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9 03:2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里的读经,不是那种背诵一些唐诗宋词,
或者课标要求的古文那种读经。
或者也不是仅仅背了一些最经典的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
这样的读经。

背背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或者论语,都不是什么很大的负担。
所以我觉得背背这些最基础的东西没有什么不好,也不会出现什么“挤出”的问题。

这里说的读经,是那种相对比较专业的读经。
四书五经,老庄史记,孙子孟子等等。

这种读经,像奥数一样,应该是一种小众的东西。
如果大众化,就会像奥数一样,由于挤占大量孩子宝贵的时间,变成一种毒物。

这里的尺度,关键在于投入的时间以及未来的定位。
最近有位拉三轮的车夫成了复旦的博士。
这个人就是对古典文化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
二十年如一日,埋头读书,满足于温饱。
如果是这样的人生定位,在读经方面多投入一些时间未尝不可。

但大多数人恐怕并不是这种定位。
如果把时间大量投入到读经上就得不偿失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要陷入“有用”、“无用”这种争执,
现在是知识爆炸时代,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
“有用”“无用”这样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意义的。

在这个问题上做出取舍要用到“挤出思维”。
“挤出思维”的意思跟电池思维,直线思维一样,
是一种帮助我们判断、取舍的思维方法。

我们在考虑是不是让孩子投入很多时间读经的时候,
不妨用“挤出思维”思考一下,是不是有比读经更为重要的学习对象。

我们的思维是有惰性的。读经有着非常具体的诵读对象,
也有着一套看似有道理的理论。操作上也比较简便,
所以很多人把读经当作了儿童教育的主体内容。

从一些普通家长的角度,可能这样做情有可原,
因为他们也许除了读经之外找不到更好填充孩子时间的学习对象,
但从我的角度,我觉得读经并不是十分好的选择。

我还是坚持在“奥数之毒”一文里的观点。
儿童时期最重要的是探索,求知,兴趣激发,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
思维训练等等。即便是历史的学习,也可以与现实对接,比如最近上演
的电影《南京,南京》就可以自然地让孩子去熟悉那段历史。

而读经最大的问题,就是与现实几乎脱离。虽然增强了对于古代语言的的语感,
但是,对于智慧、悟性以及思维习惯的养成帮助不大。

读经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非常耗时。一般来说,很少会有孩子将来从事古汉语
工作,所以在孩子最宝贵的时间里耗费大量之间在经书上面,
这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于孩子的戕害,与奥数之毒是一个性质的。

一般人觉得大量背东西会提高记忆力,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说法。
科学研究的结果是,机械记忆力几乎没有提高的可能。
人们倒是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提高长期记忆能力。

而背经典主要依赖直接地背,实际上对于记忆力的提升是没有帮助的。

我们要注意,训练一种能力有三种表征:一是反映,二是巩固,三是提升。
机械的背经书活动只是反映了孩子具有这种能力,也许会起到一点儿巩固的作用,
但对于记忆力的提升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些孩子天生具有较强的机械记忆能力,背东西很快。但这种能力不是通过
机械记忆提升的,而只是一种反映。在这个问题上要坚持科学的态度,不要
想当然。

甚至科学上有一些说法,认为五岁前的孩子机械记忆的东西一般保留不住,
背多少忘多少。但可能有些孩子由于经常复习,会保留住,但无疑这种反复
对于时间的消耗是巨大的。

总结一句:

读经与奥数一样,应该是极少数有志于古典文化的家庭热衷的活动,
普通家庭的孩子不必凑这个热闹。只要把最基本的掌握就可以了,
如果到了中学对此非常感兴趣。再奋发努力也不晚。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huhututu + 1 + 1 有道理
sun_tuotuo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4-29 09:34:51 | 只看该作者
读经应该读里面的精华部分
成人融会贯通之后在言传身教给孩子
其实里面的精髓不在文字表面
而在生活本身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sun_tuotuo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4-29 09:41:31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对读经的说法很对,不是读古文就是读经,读经是一种思潮,而集体性、强制性的读经必须要批判

转一份易中天的文字

易中天:儒家思想是“六味地黄丸” 2009年04月23日13:30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错不在儒术,错在独尊

  
《瞭望东方周刊》:从前几年开始许多人一直在谈儒学的复兴、“孔子热”,你怎么看?

  易中天: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作为民间和个人,你怎么着都行。你说我就是特别喜欢孔子、孟子,我家孩子就得按儒家来教育,这都没问题,但不能由官方提倡。

  如果我向官方建议,我建议要提倡的是子学而不是经学。

  今年也是“五四”运动90周年,当年,“五四”人物胡适先生写作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这本书一个很大的功绩,就是把被独尊的儒学变成了并列的子学之一,这也是“五四”运动的一个成果,我们不能从这个革命成果往后退。实际上,先秦诸子,儒、墨、道、法等诸家的思想,都是我们民族思想文化的宝贵遗产,应该给予同等的尊重,同样的继承。所以我不赞成这种复兴儒学的说法。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什么叫儒学?这个也要弄清楚。先秦儒学、两汉儒学,一直到后来的宋、明、清的历代儒学不完全是一回事,而且即便先秦儒学中的孔、孟、荀也有很大的区别,那你说的“复兴儒学”是哪个儒学呢?作为一个含糊其辞的口号提出来,很可能它要复兴的东西恰就是我们要批判、扬弃,甚至要打倒的。

  第三点,你复兴儒学干什么?为谁而复兴?如果只是书斋里的研究,我还是那个意见,怎么着都行,任何学者都可以把儒学当成自己的研究对象。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的口号提出来,就要考虑,我提出这个口号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不想清楚,那么含糊其辞的一个“复兴儒学”,很难让人苟同吧,至少我不敢轻易表示赞同。

  我觉得中国思想史上有个非常糟糕的事件,就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是有了独尊儒术,才有了后来的打倒儒家,才有了今天的复兴儒学。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错不在儒术,错在独尊。如果你不独尊,是诸子并列,我没有意见。在诸子并列的前提下,你特别喜欢儒家,我也没有意见。但是现在如有人要恢复“独尊儒术”的那个一统天下,我坚决反对。

  所以我这次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诸子并列。一再有媒体问,你最喜欢哪家,我说没有,我都喜欢。

  《瞭望东方周刊》:你怎么看待一些学者提出的“读经运动”?

  易中天:我赞成读经,反对运动。我听见“运动”两个字害怕。

  《瞭望东方周刊》:你是比较赞成现在的青少年??

  易中天:自由选择,愿意读哪家读哪家,不要搞运动。读经也不能强迫,可以诱导,可以示范,但是不能强迫,更不能运动。中国好不容易才进入一个不运动的时代,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不能搞运动。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学术界复兴儒学的一些具体行为,比如蒋庆等学者曾提出把儒教作为国教,你又怎么看?

  易中天: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坚决反对。

  还是这个话:不是儒学有什么不好,是“国教”不好。拜托他们去读一下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美国宪法当时在费城起草后,要交给13个state,就是州,我翻译成邦,由他们的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好几个州不批准。最后他们提出条件,就是《第一修正案》。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得设立国教。他们是一个原本有宗教传统的民族,当时主要是英国的移民,他们尚且不设国教,我们这样一个原本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为什么要设立国教?

  设立任何学派做国教,都是历史的反动,而且也违宪。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有两个涵义:信仰某种宗教的自由和一切宗教都不信的自由。而且不信比信的自由还要重要。我一再强调的是:说“不”是基本人权,说“不”比说“要”重要。

  儒学是六味地黄丸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同“儒家资本主义”的提法吗?

  易中天:不知道,因为儒家思想和资本主义原不兼容。

  顾准先生曾有这样一个观点:资本主义不仅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和精神。资本主义起码要包含这样的内容:科学、民主和法治。没有这三个内容就不叫资本主义。所以顾准先生说资本主义不可能从中国的土壤上自发产生。

  我是赞成这个观点的。明中叶绝对没有什么资本主义萌芽。因为科学、民主、法治的精神是古希腊的科学与民主加古罗马的法治,再加上基督教文明,再到新教,从这种文明和文化的系统下产生的,当然还与工业生产等等有关系。

  科学、民主、法治——这是资本主义文明最核心的东西。而这三点,全部与儒家思想格格不入。

  当然要补充一点,儒家中的荀子是先秦诸子里最有科学精神的。但后世所讲的儒学是指“孔孟之道”,不包括荀子,后世很多儒家是排斥荀子的,甚至说荀子是法家。孔孟之道是没有科学精神的。他们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不感兴趣。所以,在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地位是不高的,就是工匠。中国传统是重伦理和历史,超过重文学和哲学,重文学和哲学又超过重科学技术,在科学技术里,重技术又超过重科学。儒家没有科学。

  民主,(儒家思想里)有吗?是君主。当然也要补充一点,孟子有“民本”思想,但是民本思想不等于民主思想,民本还是君主啊。从政治制度来讲,民主的反面是君主。孟子还是赞成君主制的,他只是认为一个合格的君主要以民为本,但不等于由民来做主。

  法治更不要说了,儒家根本是反法治的,法治那是法家思想。

  所以你说一个不怎么讲科学,也不怎么讲民主,还反对法治的儒家,能够和那个以科学、民主、法治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对接出一个“儒家资本主义”来?我觉得有点怪异。但不是绝对不可能,我也不敢说。比如说,机器人,又是机器,又是人;骡子,又是驴又是马。所以??我没有研究,但我表示疑惑吧。

  《瞭望东方周刊》:可不可以这么说,儒家思想植根于当时“家天下”的土壤,又逐步影响了后世“家天下”的观念?

  易中天:对,因为儒家思想来源于周文化,或者说周公的思想。周公在历史上我觉得是非常伟大的。中国有句老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实我觉得首先是“太上有立制”,因为制度这个东西一般人做不了。周公恰是个立制的人,建立了三大制度:宗法制、封建制、礼乐制。后来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再到秦始皇兼并天下,封建制没了,礼乐制半保留,但是宗法制完整地保留下来,只不过和国家制度基本脱钩了。但是在皇族里还保留,还是嫡长子继承制,只是不分封诸侯了。

  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占主导地位,与宗法制保留下来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们整个社会,包括在民间,实行的还是宗法制,比如父家长制、嫡长子制、一夫一妻多妾制。你保留这样一个结构的话,就得讲儒家的那些东西:忠、孝、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儒家思想既来源于社会组织和国家制度,同时又是支持社会组织和国家制度的,这是它最后能“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它肯定强化群体意识,绝对不允许你出现个体意识。

  在农业社会肯定就是这样,现在我们一下子面临了市场经济,文化传统中又没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维护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的传统,就必然会出现问题。比如三聚氰胺事件。唯利是图、人情淡漠,很多人痛恨的这些现象就出来了。于是这个时候就会有人说,哎呀,复兴儒学吧。

  《瞭望东方周刊》:你说的这些当下的社会现象,可以说是因为信仰的缺失吗?

  易中天:我不太喜欢“信仰”这个词,而且我认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信仰。没有宗教观念,哪来的信仰?儒学也不是信仰,是规范。现在的问题不是失信,是失范。所以他们就提出复兴儒学,但他们不知道,儒学救不了这个世。

  我对儒学有个说法:儒学是党参、黄芪、茯苓、枸杞、六味地黄丸。你经常吃没坏处的,补身体啊,救命是救不了的,只能养生。

  有人问我儒法之争,一个主张以德治国,一个主张以法治国,你觉得谁对?我说都有道理。因为,德治是靠不住的,德治诉诸良心。良心是自律啊,不是他律。道德一旦成为他律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伦理道德杀人——祥林嫂就是这么被杀的。自律就更靠不住了。所以只有法治才靠得住。但法治治标不治本,就是孔子说的“民免而无耻”。按照法家的办法,以法治国,老百姓不敢犯罪,不等于心里不想,你要让他不想犯罪,还得靠道德,而且最好的法也要由人来执行,法官不道德,那后患也是无穷。所以各有各的道理。怎样统一呢?我的观点是以法治国,以德育人。德是不能用来治国的,德是用来育人的。



  “五四”对传统的“破”与“立”

  《瞭望东方周刊》: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学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五四”彻底反传统造成了文化断裂,第二种认为“五四”对传统的批判还不够彻底,第三种认为“五四”反对的是儒家传统文化中比较僵化、腐朽的方面。

  易中天:不好简单这么说。“五四”先驱们面临的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救国。因为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们民族饱受屈辱和蹂躏,因此,有一个很迫切的课题就是如何应对。开始说我们武器不行,买,还是败了;然后说制度不行,改,变成民国了,共和国了,怎么还不行啊?

  (于是)鲁迅先生他们提出来:人心有问题,文化有问题,国民性有问题。那么国民性怎么出的问题?是被孔家店给弄坏了,这才有了打倒“孔家店”。而在那个时候,出于救国的现实需要,有一个策略,想开一扇窗户,你得说我要敲掉一堵墙。你想开个门,得掀掉房顶。矫枉必须过正。所以那个时候先来冲他个稀里哗啦。我认为当时是这样一个情况。

  但是,即便如此,“五四”也不可能造成文化的断裂。我是不承认文化断裂这个说法的。就算断,也是藕断丝连。正所谓“洋装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改不了的。

  至于说对传统批判得不够,这个很难讲,要把“五四”人物的著作都看一遍,才能判断批判得够不够。

  只能说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尤其是要做到有破有立,非常困难。

  《瞭望东方周刊》:“破”什么?“立”什么?

  易中天:依照我的观点,就是“破”(传统文化里)那些不符合人性的东西。

  比如伪道德,应该说“五四”和“五四”以后破了不少。比如男尊女卑——我倒是觉得这方面成果比较大。很多人说,很遗憾,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只有几个女的。我倒是对这个事情比较乐观。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女生普遍比男生考得好。到学校后,又是女生比男生学得好。至少在目前的传媒界是阴盛阳衰,这恐怕是个不争的事实和不可逆转的趋势。有次我在某地接受群访,清一色女记者,最后好不容易来个男孩,还坐在边上,自己就把自己边缘化了。“百家讲坛”四个执行主编现在有三个女孩。所以我觉得这一条至少做得比较好。至少从我这代开始,包括我的下一代,都是独生子女,还都喜欢生女孩。

  问题比较大的是在农村。

  还比如说“孝”。我还是主张把“孝”还原为它本来意义——爱。而且我不赞成“孝顺”的说法,我主张“孝敬”。不是说长辈说的就都是对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我的提法是孝而不必顺,也不是说一定就不顺。但是,即便不顺,也要敬,不能硬邦邦地顶回去。

  《瞭望东方周刊》:这个在“五四”的时候也被“破”了?

  易中天:是啊,不破不行啊。一个很明显的事例是,父母一定要让你和一个不喜欢的人结婚,你结不结?胡适先生还写过一个这样的话剧。因为男女青年由相爱走到一起结为夫妻,这是符合人性的,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符合人性的,是伪道德。破这些伪道德是“五四”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之一。

  《瞭望东方周刊》:那你今天到底如何评价“五四”呢?

  易中天:“五四”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走向世界、走向新生的里程碑。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huhututu + 1 + 1 易中天这篇写得还算有意思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4-29 09:55:04 | 只看该作者
哪来的读经运动?
都是读着玩的。和读唐诗一样。
是一些学者把读经“神化”了,没那么严重。

再说:四书五经好与不好,读了才知道。没读过怎么就说人家不好?。
一本经书也没有读过,向往之。
也读不懂。等待读经运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4-29 10:28:44 | 只看该作者
孩子的提高是我们的目标,实现相同的目标却可以走不同的道路。
做为家长最重要的是:选择一种效率最高,孩子最快乐,家长负担最小的方法。
极少有成人愿意每天三四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来做一件自己并未理解,关未体会乐趣的事情。将心比心,相信孩子也一样。
专门读经只不过方法比较简单,比较容易执行,不用伤脑筋去想‘我应该教他什么?’但必将占用儿童宝贵的时间,为了孩子,家长可以多用些头脑,多辛苦一些,孩子的成长与快乐缺一不可。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老易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4-30 00:40:13 | 只看该作者
我是不会引诱或强迫孩子去做一件并不一定有益反而可能有害并且又超出他的理解力水平的事情的。

所以从未因读经而困惑过。

奇怪的倒是

民国时的读经之争是中小学生要不要读经,现在可好,读经的对象变成了几岁的幼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7-10 11:46:37 | 只看该作者
偶隻會讓孩子背背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或者论语等精華部分,至於五经,老庄史记等等,大人都很費解,何況小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7-10 12:53:08 | 只看该作者
上學期兒子學校組織過一次聽讀經的課,當時覺得還可以。但聽完後就是老一套的售書活動。家裡也買了一些大從讀本,因為孩子對讀經根本沒有興趣,後不了了之。

個人讚成易中天關於讀經的評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7-10 13:12:5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值得人深思

现在社会上最坏影响的就是跟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7-12 18:12:06 | 只看该作者
凡事都要有个度,过犹不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3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8:55 , Processed in 0.089882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