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28 15:21:0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就“识字”问题设立专栏(或子论坛)的建议 » 发表回复
尊敬的各级论坛领导、版主、家长、朋友:
您好!
感谢各位如此迅速地回复。大家以真诚心共同‘商议'吧!(大家永远是学友或神交的朋友,借儿教平台,用通用的汉字迅速交流,解决实际问题,这本身就一种幸福!),学人先把自己提建议的由来等表述一下(先行就事论事,而后简介其它):
学人提此建议,绝非年轻气盛下的冲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理由有N个:
一.1.大而言之,民族文化绵延5000年而不绝,汉字是强有力的载体与纽带,其它古文明之所以消亡,根源就在他们没有“方块字”,今人借用先祖留下的“字”,可以与古人沟通,承接先祖智慧。今人可以超越时空进行交流没有障碍(方言虽听不懂,有字可懂)。 诸多民族之所以长期团结,通用的汉字是功不可没的(网上搜索汉字之功,定论的文章可见)
2.古今中国人的“聪明程度”之所以举世公认,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学习了祖先留下的汉字(使用筷子也是能让人聪明的)(汉字是上古圣人据天地间垂象所造,是智慧的符号。),有些国家的教育学者专门研究后得出结论:学汉字的儿童比学拼音文字的儿童聪明。
3.引用古德之语:
圣贤造字,阐天地秘奥,开万世文明.凡人事交际、国政递嬗、古今轶闻、五常八德、忠奸臧否等,无不借文字以记述,赖文字以相传,世事洵非文字不足以得知.可见文字于人世,犹鱼之于水,鸟之于翼,失之难存,不可暂无,其功效诚不可胜言!古德饮水思源,惜字如宝,知受文字之恩,始成文明之人,故敬惜字纸,以为报恩.
4.文化者,人文教化也。书(汗牛充栋的典籍)就是强大的载体。打开历史画卷,历朝历代从上到下的民众之读书活动是持续的,生动的。所有的书就是由一万多个字组成的,未有政治力量简化汉字前,康熙字典收四万多字。简化后,如今有本《中华字海》收字八万多,可谓 欲简弥繁,欲清弥浑、欲速弥迟(前政协副主席王文元语)。
5.打开历史,纵观古今成'才"者,没有几位不是饱读之士。读书之功无法否认。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博览群书,其读书基本功就是读书前拥有一个雄厚的基本识字量(个体差异不计),并且形成那种深度的文字敏感。人拥有相当的中文高度时,这种能力辐射到任何领域,都会增大成名成家的可能性(古代读书人有一个群体特征就是记忆力极好,有史据可查)(今人若引用孔乙己或六祖慧能,稍有抬杠子成分)。以苏洵为例,三字经载其27岁始发愤读书,但是这句话不是说他二十七岁才认字,认字一事老早已经在家完成了。(据发现母亲346页载)在中国古代,母亲有文化而不教自己孩子识字读书的,这样的例子几乎找不到,而母亲们大多数都教到自己不能再教时,再外送私塾或延师。
6.康有为之师弟陈子褒有言:一国之强弱,系乎人才,人才之盛衰,系乎教育。中国教育古法,唐宋以后,日即泯没。实际上要一新国民教育,“欲学童速成,莫若引之观书;欲引之观书,莫若使之多识字。”世人动辄谓三千字便足用者,不过为浅人之言耳。若欲于经学史学涉其藩篱,极少亦须五千字。”也即学童教育,“识字愈多愈妙”。(此前辈是解字高手,观其文可知,认字是大事情,关乎甚远。)
我国记忆专家王维说:“没有任何活动能像文字在开发智力方面达到那样的深度和广度,甚至可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诚然,许多智力活动都能使孩子聪明起来,但都是局部的、零散的,其效果都有一定的限度,而识字可以使智能和知识系统化,并且在此基础上的智力开发是无止境的。”(没有人下断言识字多、读书多就等于成才,但是识字多与读书多作为人生道路的基本功用,谁能否认呢)
7.满清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但在1905-1911年间,开科取士有减少并未停止(任继愈先生作为国图馆长给中国教育开出的方子是“恢复科举”,有道理啊)。百年前所开始的“革命”,字、书、如何教、用什么教材、是否读经等等首当其冲。(字与书所承载的文化一直与“人治”“治人”是相关的)
8.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问" 是能够破解的。(历朝历代从“文治”上:士、农、工、商、定四民,'礼制"所蕴孝道、师道、五伦八德等相当于最高宪法。不废因果,使人有'心律"。人文教化导引在先,严刑峻法惩治在后,男女各司其责,各安其位。)朝廷开科取士,吸收民间教育成果,录用顶级高端人才,使民众有上升通道。高明之处在于让民众自己教子,把生存资源还给民众,把教学方法告诉民众。考试时,会什么就考什么不就都成才了吗(考人家不会的问题,谁受得了啊,谁都未揣万本天书。)。在教育上,今之权力机构(破车好揽载)手伸得太长了,无形中剥夺了民众的教育权 ,使民众在教育上的主观能动性没法发挥,此举于国于民皆非福也。(因为全国孩子很多,教学工作量非常大,教育又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事,用统一大纲与教材根本就不行,上层也知道不行,兹事体大,尾大难掉。邓公用承包解决了'生产队"不产粮的问题,仿照邓公家庭承包理念,让民众承包自己孩子,自由拜师,民间教到自己教不了时,一大部分直接就业,另少部分用国力来培养......凭借13亿大国的实力,5000的文化,不就人才涌现了吗,万国来朝,指日可待。..)
二.从授课实践讲:近十几年的民间文化复兴活动 (经典诵读) ,学人从2002年亲历,2003年3月1日亲自授课,因有孩子八年 间未曾离开过我,故有一个前后的对比。发现:婚育生子前的准备,及胎婴幼儿 间的胎养早教,与成才的基础工作息息相关,期间学问很大,很复杂。古人胎养胎教很是完备(有机会详论),其中“外象内感”“见物而变” 八个字就概括了。人孕育生命的过程是奇妙的,胎儿与婴幼儿的时间绝不是常规时间观念所能计算的,没有得到胎养之利,早教之功的人, 成才之基础不够啊。
关于“认字”的问题(因教中文故遇此问题),今人多轻之,原因很简单,一,轻认字者自己认几千字.二,受他人轻识字之说影响.三,轻认字者及宣导轻认字者未曾用真心、未曾用有别于学校授课之法长期教过孩子(这个冷板凳他没有坐过)。四.“认字”一事至少在350年前的唐彪时代就已经有问题了,时下流行的各种认字教具,在光绪年间就搞出来过。学人用亲历的研制过程及教学实践检验不便苟同(教中文者众,能有研制教具经历极少,言及此处宜关上门说了,因听者无此经历。)。待续吧,学人明日送客,后天见客,途中电脑网络未必便宜。晚回复见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