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27|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手妈妈的新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1 23:4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是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我知道读经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有个问题,一直在我心里,解决不了,请各位妈妈的帮忙!
        首先,我给孩子读了一段时间之后,连最有节奏感的《三字经》之类,我都明显得觉得孩子的抵触情绪。比如,我一拿起书,他就说:我想睡觉了或我先去喝水之类。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碰到类似的情况?
       这样一来,我就不得不咬牙逼迫他去读。可每次看孩子可怜兮兮地带着眼泪读这些经书。我都问自己:这样好吗?会不会使孩子的性格被扭曲了?会不会使孩子的性格压抑?会不会得不偿失?
       急切地想听各位的想法。更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4-12 06:2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xnn 的帖子

窃以为皆因孩子不识字之故也.儿童读书前有一开蒙(识字)的过程。请看前贤详文:清初前贤唐彪 家塾教学法 下卷 (二) 童子最重认字并认字法 一文实为至论  摘引如下唐彪曰:凡教童蒙,清晨不可即上书,须先令认字;认不清切,须令再认,不必急急上书也。何也?凡书必仅学生自己多读,然后能背。苟字不能认,虽读而不能;读且未能,乌能背也?初入学半年,不令读书,专令认字,尤为妙法。
唐彪曰:先生教读书,不过五六遍,至多不过十馀遍止矣。而童蒙心散,不会用心,先生教彼时,彼心已不在书,不过随先生之口,述而念之。资性钝者,既到案头,一句且不记,任先生催促,彼终不读,非不欲读也,不识字也。在童蒙,幼稚无知,但畏书之难读,疾书如仇,而不知由于不识字之故;在先生,更不深思,但咎学谓方枘(榫)圆凿(孔)两不相入也。若先教令认字,字既能认,虽教三遍四遍,彼到案头亦能按字口诵。读至百遍外,虽甚拙者,亦能记能背矣。   唐彪曰:余子正心,自六岁入学,因书不能成诵,三岁历三师,至四年无可如何,不复易矣。其岁,则甲寅(1674年)也。因兵乱,避居山中,适有朱两生设帐其地,因令就学。从游至五月,所读新书,不减于前三载,且于前三载不成诵之书,无不极熟。彪敬问其故,答曰:“吾无他术,惟令认字清切而已。令郎非钝资,止因一二句中,字认不清,不敢放心读去,则此一二句便不熟;因一二句不熟,通体皆不成诵矣。又尝试验之,童蒙苟非先生强令之认字,必不肯认;认过而仍忘者,苟非强令之来问,必不肯问。此皆先生所当知者也。”
                                                  5
彪思:读书在认字,甚为浅近,何以前三师见不及此?乃知甚明之理,未经人指现,未易知也。 唐彪曰:教童蒙泛然令之认字,不能记也。凡相似而难辨者,宜拆开分别教之。凡见易混淆之字,即当引其相似者证之,曰:此宜分别熟记者也。如此,始能记忆,无讹误遗忘之患矣。此教认字之法。更有令彼覆认之法:将认过之字,难记者,以厚纸钻小隙露其字,令认之;或写于他处令认之。倘十不能认六者,薄惩以示儆,庶可令其用心记忆云。
                 电话   137668484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4-12 07:5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xnn 的帖子

我家孩子刚开始时,我是先让他认书上的某一个字,比如,他很喜欢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我就指“学”,告他这就是这句话里的“学”字,然后再让他找同样的字,这样他就认识,慢慢地认得一些了,就可以试着让他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4-12 11:31:55 | 只看该作者
我倒是觉得,楼主妈妈的方法有点问题。

我觉得让孩子读书先培养兴趣比较重要,先不要逼孩子去读,而是自己读,等孩子听得耳朵灌熟了之后,你再读的时候,他会自己想跟着你去读的,孩子才三岁就逼着他读,真的会把孩子的兴趣给磨掉的。

孩子读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急于一时。慢慢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紫霞湖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4-12 11:4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xnn 的帖子

态度强硬点我个人认为是非常正确的,小孩子越大越会讲条件,怀柔的方法实在不见得是良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4-12 22:31:15 | 只看该作者
最重要的是家长做榜样,如果你想让孩子每天跟你读5分钟,你自己只要要独自读经15分钟,不理会任何外来打扰,给孩子做出“读经非常重要”的切身体会。这样效果才会好。

否则这和逼孩子弹琴、学英语,有什么区别呢?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丹溪佳人 + 2 + 2 我很赞同。
tracylin2002hk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4-13 01:1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xnn 的帖子

换一本试试看,很多孩子都是从论语或老子开始的;
    感觉还是家长本人的认识问题,多听王教授的演讲,等你自己认识加深之后,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问题总有解决的方法,更是因人而异。我们真正认真读也是3岁,不过在读之前是一直听的CD的,或是我自己捧着书在他身边读。
    为何要带着眼泪读呢?!
    总以为,以后他会把读经和眼泪联系在一起?!
    不知这样说有无道理,暂时家长好好学习,让他听不是也很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4-13 01:39:45 | 只看该作者
[這篇文章最後由季謙在 2005/02/01 11:53am 第 2 次編輯]

華山書院網聯誼中心前幾天有一帖文,我因幾天來,都比較忙,曾看了這帖的標題,本來很有興趣,打開來,看到原來文章很長,所以跳過去。前天辦完了基金會募款委員大會,今早終於有時間拜讀了。

發現真是好文章。雖是寫給大學生看的,但其道理是普遍的。任何人都可從此得到啟發。

要給我孩子看,給我學生看。

我也要向大家推薦,更希望大家把這篇文章廣為流傳。

其文如下:(可惜還不知作者之名)


轉貼:清大電機教授一篇短文


他的人生觀真得值得我們學習
不僅是用「當下」學習,而是要用「一生」用學習~~




◎生命是一連串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

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

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

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

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

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

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

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

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

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

根本無需焦慮。

而所謂"人生的困境",

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以聯考為例:

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

一向穩上建國的乙不小心丟了二十分,而到附中。

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

好像甲,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

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

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

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

僥倖考上的人畢竟只是僥倖考上,

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

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

絕不會因為放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

因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

所以,三年後乙順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卻跑到成大去。

這時回首高中聯考放榜的時刻,

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麼好傷心?

同樣的,

今天念清大動機的人當年聯考分數都比今天念成大機械的高,

可是誰有把握考研究所時一定比成大機械的人考的好?

仔細比較甲與乙的際遇,

再重新想想這句話: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不會因為一時的際遇而終止增或減

聯考排名只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我常和大學部同學談生涯規劃,

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再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

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考研究所。

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

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際遇",

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光榮或悲哀的)時刻!



但是,容許我不厭其煩的再重複一次:

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這是偶發的際遇無法剝奪的),

而不是一時順逆的際遇。

如果我們能看清處這個事實,

生命的過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沒什麼好貪求,也沒什麼好焦慮的了!

剩下來,

我們所需要做的無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從人生獲得什麼,

然後安安穩穩,誠誠懇懇的去累積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

所以,

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再念人文科學的東西。

畢業後工作了幾年,

才決定要念研究所。



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唸書。

誰知道,

世事難料,

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整裝出國念博士。

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

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





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

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

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

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

屬於我們該得的,哪樣曾經少過?

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

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當講師期間,

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會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

從劍橋回來時,

卻被學生當做不得了的事看待。 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

其實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



從表面上看來,

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

但是,在這"兩年"之前我已經花整整一年,

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

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

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



而從碩士畢業到拿博士,

期間七年的時間我從不停止過研究與自修。

所以,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了七年的成果,

(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學門的時間,也至少有五年),

根本也沒什麼好驚訝的。



常人不從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

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

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做悲喜。



可是對我來講,每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

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

都只是表象。

事實是:

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

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裡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

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終止或加添。



常有學生滿懷憂慮的問我:

"老師,我很想先當完兵,工作一兩年再考研究所。這樣好嗎?

很好,

這樣子有機會先用實務來印證學理,

你念研究所時會比別人瞭解自己要的是什麼。

可是,我怕當完兵又工作後,會失去鬥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會像念大學時一樣茫然,

因此念的不甘不願的。

那你還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會可以體會到他們的焦慮,

可是卻無法壓抑住對於這種話的感慨。其實,

說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兩年研究所加兩年工作,

以便加深知識的深廣度和獲取實務經驗。

先工作或先升學,

表面上大相逕庭,

其實骨子裡的差別根本可以忽略。



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故事裡,

主人原本餵養猴子的橡實是"早上四顆下午三顆",

後來改為"朝三暮四",

猴子就不高興而堅持改回到"朝四暮三"。



其實,

先工作或先升學,

期間差異就有如"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

原不值得計較。

但是,

我們經常看不到這種生命過程中長遠而持續的累積,

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別誇大到攸關生死的地步。



最諷刺的是:

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而焦慮的不知何所抉擇時,

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或者一樣好,

或者一樣壞,

因而實際上選擇哪個都一樣,

唯一的差別只是先後之序而已。

而且,

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

其實差別越小,愈不值得焦慮。

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

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可是我們卻經常看不到長遠的將來,

短視的盯著兩案短期內的得失:

想選甲案,就捨不得乙案的好處;

想選乙案,又捨不得甲案的好處。

如果看得夠遠,

人生常則八,九十,短則五,六十年,

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麼關係?

甚至當完兵又工作後,

再花一整年準備研究所,又有什麼了不起?



當然,有些人還是會憂慮說:"我當完兵又工作後,會不會因為家累或記憶力衰退


比較難

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這樣回答:

一個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兩個可能:或者他不夠聰明,或者他的確夠聰明。



不夠聰明而考不上,那也沒什麼好抱怨的。

假如你夠聰明,還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說你的決心不夠強。

假如你是決心不夠強,

就表示你生命中還有其他的可能性,

其重要程度並不下於碩士學位,

而你捨不得丟下他。

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無須感到遺憾。不是嗎?"

人生的路這麼多,為什麼要老斤斤計較著一個可能性?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運:

高中考兩次,高一念兩次,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

畢業後,

他告訴自己:

我沒有人脈,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

現在,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



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

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

現的場所

而已。

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

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業,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



福禍如何,誰能全面知曉?

我們又有什麼好得意?又有什麼好憂慮?

人生的得與失,

有時候怎麼也說不清楚,

有時候卻再簡單不過了:

我們得到平日累積的成果,

而失去我們不曾努力累積的!

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

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



功不唐捐,

最後該得到的不會少你一分,

不該得到的也不會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時候,

我在往藝術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學。

他再南加大當電機系的副教授,被清華電機聘回來給短期課程。

從高中時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願上台大電機後,四年都拿書卷獎,相信他在專

業上的研

究也已卓然有成。

回想高中入學時,我們兩個人的智力測驗成績分居全學年第一,第二名。

可是從高一我就不曾放棄自己喜歡的文學,音樂,書法,藝術和哲學,

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因此兩個人在學術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

反過來說,

這十幾二十年我在人文領域所獲得的滿足,

恐怕已遠非他所能理解的了。



我太太問過我,

如果我肯全心專注於一個研究領域,是不是至少會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

我不這樣想,

兩個不同性情的人,註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

不該得的東西,我們註定是得不到的,

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

只看到他所得到的,

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

這有什麼意義?





從高中時代開始,

我就不曾仔細計算外在的得失,只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不喜歡鬼混,願意花精神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

我不能放棄對人文精神的關懷,會持續一生去探討。

事實單單純純的只是:

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生命中真實的累積,

而不在乎別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



有人問我,

既然遲早要念博士,當年念完碩士?

早出國,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

我從不這樣想。

老是斤斤計較著幾年拿博士,幾年升等,

這實在很無聊,完全未脫離學生時代"應屆考取"的稚氣心態!

人生長的很,值得發展的東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



反過來說,

有些學生覺得我"多才多藝",生活"多采多姿",好像很值得羨慕。

可是,

為了兼顧理工和人文的研究,

我平時要比別人多花一倍心力,



這卻又是大部分學生看不到,也不想學的。



有次清華電臺訪問我:

"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

我當場愣在那裡,怎麼樣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麼時候有過困境!

後來仔細回想,才發現:

我不是沒有過困境,

而是被常人當作"困境"的境遇,

我都當作一時的際遇,不曾在意過而已。



剛服完兵役時,

長子已出生卻還找不到工作。

我曾焦慮過,卻又覺得遲早會有工作,報酬也不至於低的離譜,

就不曾太放在心上。

念碩士期間,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儉用,

但對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

一來,精神上我過的很充實,

二來我知道這一切是為了讓自己有機會轉行去教書(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十一歲才要出國,而同學正要回系上任教,

我很緊張(不知道劍橋要求的有多嚴),卻不曾喪氣。

因為,我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很努力,

也有很滿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





我沒有過困境,

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

也不武斷的和別人比高下, 而只在乎自己內在真實的累積。

我沒有過困境,

因為我確實了解到: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



同時我也相信:

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

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增加。



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

那麼人生於你也會是寬廣而長遠,

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困境",

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



刚在全球读经网上看到此文,希望有益于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4-13 12:48:58 | 只看该作者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4-13 12:50:10 | 只看该作者
一看到 木木工說教讀經教到吼孩子打孩子,我就想,木木工,不是木木工,乃是挑磚頭工或公安工!(請看本網教育的智慧一文)

理雖是一,事有多樣,
各個人,各個讀經班有其特別的風貌,有不少的幼兒讀經班或幼兒園教讀經的老師告訴我,他們的喉嚨沙啞了,因為孩子唸書的聲音太大了太興奮了,老師要用更大的聲音提醒他們小聲一點再小聲一點。

基本上,三至五歲的孩子是最喜歡表現,最喜歡大聲唸書的,不知這一班何以不開口?

我想:是否老師太在意他們了,太要求了。譬如要求坐要如何坐好,手要如何擺好,口要如何唸好,甚至下課如何有禮貌等,而且如果不符老師的期望,老師就不高興。如果這樣,那孩子的天性就被壓抑了,就不唸了。

請試著放鬆一點看,有唸也說很好,沒唸也說很好,唸得稍好,就稱讚有加,甚至就摸摸他們,抱抱他們,一天到晚和小孩一樣,笑咪咪的。幾天之後,大家都爭相大聲唸了,到那時,恐怕你的喉嚨也要沙啞了。

小孩有小孩的本性,不是你用大人的心態可以制服的。就如同有一些家長跟我說他聽人說要給小孩聽古典音樂或經典誦讀,他很認同,就常常播放。但過不久,他三四歲的孩子就掩耳不聽,要求放別的東西,甚至跑去狠狠關掉。我問:你是不是告訴他:要給你聽人類最偉大的作品了,這是要讓你有智慧你給我好好坐者,安靜的聽著!然後你在旁邊督察著?他說:就是啊!我說:你不了解人性,自己累了,把孩子也教壞了。以後,你告訴孩子說:爸爸媽媽要聽音樂,爸爸媽媽喜歡聽經典,寶寶乖,到旁邊去玩。結果孩子一邊玩一邊都聽進去了。如果家長還裝腔作勢地拿著書跟著CD讀,過不久,孩子就湊過來也要讀書了,那時最好還要作勢把他趕開一下,才是通情達理哩。



    转季谦先生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5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13 18:23 , Processed in 0.085218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