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8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 于 七 十 年 代( 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7 13:5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 于 七 十 年 代

    生于七十年代。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吃过五分钱的棒冰,看过二毛五的电影,滚过铁环,受过“无产阶级伟大思想的教育”,有过崇高而不切实际的理想……我们为物质奋斗,也相信信仰和爱情;我们享受物质时代的种种便利,却怀念上个世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内心沸腾着渴望放纵的激情,同时也恪守着各种道德和法律的界线……相对于六零年代的严谨审慎和八零年代的现实新潮,七零年代们史无前例地中庸和包容。
    时代边缘的七零年代们,生活在时代的夹缝中。一边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教育的余尘,另一边是探索发展经济的冲击、转型、改变等风潮的社会变革。正如同一位网友在贴子中说的那样:七十年代,七十年代,有一点痛苦有一点帅;七十年代,七十年代,有一点高尚一点悲哀。
                       没有挨过打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那个时代的人们相信适当的体罚能使孩子更懂事,适当的苦能换来更多的甜。不像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是在甜水中泡大的。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一个漂亮的铅笔盒,一只五分钱的棒棒糖,甚至是一块膨胀得很大但一下就能吃完的棉花糖,都能使我们无比满足。而且,如果成绩不好,不听话,可能屁股上都会挨上重重的一记巴掌。相信很多七十年代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挨过父亲那厚重的巴掌。不过,我们没有恨,我们相信,那是他们爱的一种另类方式。
    看过一本比较风行的网络小说,名为《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写到作者不争气,都十七岁了他的父亲还脱了鞋追着打他。没有恨。他懂得,那是那一辈人的爱的方式 。那一辈的长者之爱,含蓄,深沉,恨铁不成钢。一下子都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不可否认,小时侯挨打的记忆使七十年代们做事更谨慎,更诚实,也更愿意将事情做得最好。
                                  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小时侯,被问得最多的是“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那时侯的孩子,看多的是黄继光,董存瑞,老山英雄徐良,还有前苏联首先登月的“加加林”,所以回答这问题时很多孩子都是回答的:要当英雄!要当科学家!要当宇航员!都是非常高大的目标。如果有人说他长大了要当做包子的大厨,肯定会招来一场哄笑和白眼。那时侯的孩子,目标都十分远大,你见不到回答“”想当理发员”“想当小车司机”的。受的教育也是一板一眼的正统教育,温良恭俭让。所以长大后直被西方人说过于谦虚,不利于个性发展。
    那时侯的电影,里面的人物不是高大全式的正面角色,就是头上长疱脚底流脓的大坏蛋,“黑白分明”,所以在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时,孩子们个个都想当警察,没有愿意扮小偷;孩子们迷信大人的权威,凡是大人说的话就一定是正确的;凡是大人做的事都不应该反对。那时侯的孩子,认为长大是一件非常非常了不得的事,要做个完美的大人,而且坚信不疑自己会成为那样的人。
    可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变迁,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口号的呼声日涨,我们孩童时的价值观也在被不断地粉碎和纠正:许多人满足于顶替父母到国企工作的“末班车”,许多人满足于做一个安安稳稳的公务员,也有许多人辞去公职下海扑腾....他们开始明白,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英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伟大人物.那么安稳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照料好父母,老婆,孩子,也就不错了。只是,那份责任心还在:三五个人聚在一处,还常常讨论国家大事,还常常想起上中学进上的一节课中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信仰家庭,拥有七姑八姨和兄弟姐妹的一代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多有七大姑八大姨,也有一个或两个兄弟姐妹。因为父母出生的时侯,是毛主席相信“人多好干活”的年代,所以,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等到我们这一代,就有众多的姑姑姨妈叔叔舅舅;我们这一代出生时,计划生育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一家只能生两个孩子;再到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就只能是“独生子女”了,所以说,我们是最后一代拥有兄弟姐妹的人。
    记得我小的时侯,常要把红的和大的或者又大又红的苹果让给弟弟,理由是“我是姐姐”,常常气愤得哇哇大哭,但是苹果该让还是得让;当我彻底明白我永远比弟弟大时,真是觉得毫无翻身的希望了,还大哭了一场。相信很多同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你得让着弟弟或妹妹,理由是:你是老大。这样的结果是,使我特别有照顾人的意识,也特别喜欢和同事朋友相处,常有“和别人一块玩”的观念。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常是独来独往,比我们更大胆,更独立,更有“一个人玩”的意识。
    拥有众多姑姨舅叔的好处是,你可以每年过年时得到一些礼物,压岁钱,或者一两年漂亮的小衣服。但是,同时也会得到更多的“你应该这样做那样做”的教训。
    同时,七十年代们曾以七姑八姨和父母们相濡以沫的家庭生活为榜样,这使得他们相信婚姻和爱情,也把婚姻之中的忠诚看得高于一切。
                                        开始怀旧的一代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现在的年龄应该在25-35之间。这正是创造出财富,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掌握话语权的一代。随着七十年代逐渐代替六十年代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那些唱过的老歌和看过的老电影,那些和曾经的青春往事有关的一切又卷土重来,重新成为七十年代议论的话题。
    近年来《上海滩》《射雕英雄传》(香港83牍)《十六岁的花季》的重播;小虎队歌曲重新在校园中出现,《同一首歌》越来越热,老歌翻唱,老歌星纷纷开演唱会。。。。。这个时代仿佛突然进入了怀旧的时代:怀念那个纯情的再也回不去了的时代。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作者慕容雪村,应该是我的同龄人,他的书中表面上的玩世不恭其实写满了对生活的质疑,对人性的质疑。出生和受教育的时代都教育我们“人本善”,人应该本分地做人做事,但是在现代的经济转型期有一些的制度的不完善引起了“金钱至上”和“信仰缺失”的问题,在和小时受到的“信仰至上”的教育完全不能对接的情况下,一部分七十年代生人产生了巨大的困惑和质疑,底子里的含蓄,守秩序,被纷乱的现实打破了,于是他们发出了呐喊。我想,这是为什么《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如此“火”的原因之一。也是为什么我们如此怀旧的原因之一:七十年代们在怀念那个不复存在的时代,那个曾经熟悉的时代,那个产生英雄的时代。
    七十年代们坚信人们是需要信仰的:信仰的缺失会造成金钱和利益的崇拜。七十年代们是有信仰的,而那些信仰在现在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生龙活虎,张扬个性的且在蜜瓮里泡大的八十年代们逐渐长大,他们的理念更现实,更超前,更注重物质和享受。在迷茫中七十年代们仍然相信:他们对七十年代的虎视眈眈也让七十年代们感到青春将逝的感伤,于是,七十年代们开始怀旧。

    在时代的裂变中出生的七零年代群体,有责任,有信仰,有底线。他们懂得苦,也尝过甜;他们讲心,也爱钱;他们负责任,也愿放任自己;他们边走边唱,一边哼着“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一边也欣赏着时下最IN的流行歌曲,高歌前进………
    这是一个矛盾的群体。没有任何一代人像生于七零年代的我们这样中庸和包容。在旧与新的更替中,我们在日益物化的世界中努力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可避免的,我们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追求下拥有两代人的性格。
  世纪末的浮躁情绪、对物质的疯狂占有并没有使七零年代人看上去失去生活的信心。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多元的独立思想形态,在这一代人身上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社会在急剧的分裂中转型,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每个人都似乎看到了未来的美好也似乎什么也没有看到。
  于是,七零年代们只好在不断奋斗中努力并等待。
    生于时代边上的七十年代,他们有时鄙视这个时代,但同时也愿意成为这个时代的骄傲。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4 金币 +14 收起 理由
annete + 2 + 2
jjnbu + 2 + 2 精品文章!
liuqunb + 10 + 10 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10-27 14:48:40 | 只看该作者
同感, 我就是七十年代的人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7 收起 理由
annete + 2 + 2 谢谢参与!
liuqunb + 2 + 5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10-28 10:06:26 | 只看该作者
深有同感,七十年代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5 收起 理由
liuqunb + 2 + 5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10-28 14:07:56 | 只看该作者
估计论坛中大部分都是70年代的人了. 不同年代的人有时差别很大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liuqunb + 3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10-28 16:29:21 | 只看该作者
不同年代的人的确差异挺大, 有时候连思维方式都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3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5 14:09 , Processed in 0.087406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