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5824|回复: 1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实有趣——一位老工程的育儿经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2-10 12:1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人经常游荡于各个技术论坛,其中在中国最好的机械论坛上,见到了一个老工程师的真实的育儿经验,虽然他那时的信息交流远没有现在发达,很多东西在现在看来也是很一般,但是在他哪个年代(应该是七十年代末期)能这么教育子女的也属相当具有远见卓识,而且他写来生动有趣,即便现在对大家可能也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由于也是在论坛上信手写来,我也按他写的稍作整理,总共6篇,分楼发给大家欣赏。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4 金币 +14 收起 理由
hwzxzxq + 2 + 2 先送点银子,再看文章!
家有小猪 + 2 + 2 谢谢你了!
wzh5945 + 10 + 10 确实有趣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7-2-10 12:12:31 | 只看该作者
育儿趣事之01 冰河刺激

        我的小天使到来之前,我看了大量有关幼儿智力开发方面的书,看到一篇文章中介绍说,人的智力开发,半岁到两岁是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多接触大自然,要多给孩子一些外界的刺激?!我就想,怎样能给孩子多一些刺激呢?
        四月初的北方,冰河刚开化,我要把孩子抱出去寻找“刺激”…… 我直奔河边,打开襁褓的下边,将露出的小脚往河里一沾,孩子“嗷”的叫了一声,我又沾了一下,孩子又“嗷”的叫了一声……,当晚,孩子就感冒了,又是打针,又是吃药……,我想,这回刺激的挺到位。我妈一个劲的纳闷,孩子出去时包的挺严实的!我说妈,不是你的事,是我刺激时,给的计量大了点…… 我妈:你这是“猴儿”喜欢孩子……!
............................................................................
我孩子智力超群,非常优秀,现在北京工作。她今天的优秀,肯定与当年的那个“刺激”有关!

学我时,注意:刺激的计量给的别太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2-10 12:13:30 | 只看该作者
育儿趣事之02 课外教育

我抱着她去近距离的接迎面扑来的火车!领着她爬遍了抚顺的山山水水,
带领她两次下到西露天矿坑……。
做“实弹射击计算机自动报靶系统”科研项目时,领她去打过枪……
孩子的教育我重来不让她妈管,从小到大,家长会一共二十六次,她妈只去过两次,要不是她争的厉害,这两次我也不给!
但,我从来不辅导她作业,不会“活该”!
我从来不让她进各种文化补习班,但,让她假期选一个与课程无关的班。
少年宫隶属团市委,少年宫的老师对我的孩子很照顾,当然,我对少年宫也
做过一些贡献,给过一堆电子件,也资助过资金。

我孩子也几乎少年宫的各种班都学遍了。
一次从少年科技班放学回来,手拿一个三极管,冲着我喊“A、B、C、A、B、C……”
我一直纳闷:这少年宫的白老师,怎么将“三极管”教成“止痛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7-2-10 12:14:52 | 只看该作者
育儿趣事之03 ---为辅导孩子而挨的嘴巴子

...................................................................................
我是将兴趣、爱好与职业溶为一体的人,在别人看来是枯燥、孤独、乏味的科研工作事,却体会不到我是在“享受”。
一天晚上,我爱人在洗衣做饭,孩子在写作业,我正在家中处于“享受”状态,
孩子进来:“爸爸,这道题怎么做?------我:“自己去做”-----孩子:“妈,这道题怎么做”
孩子她妈:“问你爸去”-------孩子:“我妈让我问你?”------我:“我让你自己去做”-----
孩子:“妈,我爸不告诉我!”--------孩子她妈:“你告诉他……!。”------我一边在看书
“享受”一边摇头晃脑的有节奏的说叨念:“不告诉、不告诉、不告诉……”
这时,只听“啪”的声响 ……!我感觉脸上火辣辣的,我是一个爱琢磨的人,我用手捂住脸还在琢磨:“怎么回事呢?”……。我突然发现,是“我”挨了一个嘴巴子!
我跳起来大怒:“我不能告诉她,你也不许告诉她,就让她不会,不会活该”
各位网友:我的反应是不是慢了点……。
...................................................................................
等一切平息后,我对孩子她妈说:“孩子是不能直接辅导的,因为,会产生依赖心里,当课堂听不懂时,他(她)本应积极发问,但有家长辅导的孩子并不着急,因为,家里还有个老师。”你说,这样的孩子,他(她)上课能认真听讲吗?
.................................................................................
后来,我想“主动”的去辅导她,她都会骄傲的把脖一扭:“我会,不用你!”
.................................................................................
对了,女人是应该“疼的”,是不能“打的”。我爱人是个急脾气,我从来没打过她一下,
但我却挨过她三个嘴巴子。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三个嘴巴子可不是一次挨的。”
.................................................................................
其实,我还是辅导孩子的,请听下篇《育儿趣事之04 ---功夫在“诗”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2-10 12:15:33 | 只看该作者
育儿趣事之04 ---功夫在“诗”外
.................................................................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上面的两首诗词,是我国诗词咏雪篇章中最著名的两首,都有一个诗配画。
前者好象是在小学的课本里看到,后者的配画,则是由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
...................................................................
前者画的是一个头带斗笠,身披蓑衣的老者,在一个雪天,坐在一条小船上在钓寒江雪,河的对面是起伏的山峦,整个画面,也就几笔,几乎是一个一笔画。小学时,看到这篇诗配画时,就曾想体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而我对毛主席那篇“沁园春雪”的喜爱,则源于我所参加的过的文艺演出时的节目,那首歌的旋律特别优美。

下乡当知青时,我曾在一个大雪过后的夜晚,也学那位先祖,拿着一个草垫子到大河的冰面上去体验诗画中的意境……。那个世界简直静极了,一点声音都没有,我当时就想:毛主席那篇“沁园春雪”是怎样产生的……,

包含着多少位上显赫历史的历史人物,他们哪一个不是统领千军万马

...................................................
功夫在诗外是谁说的我不知道,但我从上面的两首诗词中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谛。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如果比喻成诗的话,那么能否学的好,很大程度取决于对文化课以外的领
域的知识、技能涉猎的程度。
所以我在孩子的课外的学习方面下足了功夫!!
...................................................................
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有一次学校统计:学生们都学过什么,都掌握哪些技能?刚开始,
她和她的同学们还我抢着举手,后来,她的同学都不举手了,我的孩子还在一个劲的举
手。老师所幸不问了,单独将我孩子叫起来,问:还有哪些都说出来吧……!?

..................................................................
艺术体操、舞蹈、科技制做、计算机编程(BASIC)、蓝球、游泳、绘画……
但也少学了一门:讲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2-10 12:16:36 | 只看该作者
育儿趣事之05 ---迎接扑面而来的火车

仅以此篇赠送给年轻的爸爸、妈妈们,祝你们的小天使飞的更高更远。
虽说学习是终其一生的事,但人生智力开发上有两个最关键的时期,如果,利用好了这两个时期,则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错过,则将无法挽回。(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 前者花小钱办大事 后者花大钱办小)
第一个关键时期是零岁到两岁。下面主这段话是从网上抄来的。
……………………………………………………………….
美国耶鲁大学神经部主任Leitrik指出,婴儿出生时,大脑的皮质,也就是负责思考和感觉的部位,其脑细胞数目与成人一样多,只是大脑皮层上的沟回比成人浅,神经细胞体积小,呈分离状态,能发挥作用的脑细胞很少。当婴儿开始和外界接触,收集各种信息时,就刺激了相应脑细胞,使它们之间更多的联结产生,随着越来越多联结的产生和保持,这些脑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被固定下来,孩子的学习潜能被不断开发和扩大。但如果我们的孩子缺乏活动和丰富的刺激,脑细胞就会萎缩,原有的联结也会中断。因此,必须赶在时间的前面,在大脑成熟之前,利用一切机会给婴幼儿良好的信息刺激,以增加脑细胞之间的联结,尽可能地开发孩子大脑的潜力。帮助孩子把握其学习的关键时期,正是我们每位家长的责任。
……………………………………………………………….
上面那段话是从网上抄来的。我们那时信息没有现在这样丰富、方便,上网就可以找到一大堆。但我博览群书(包括各种资料),比别人较早的知道了上述的道理。很早就精心设计着一个又一个既安全又能达到一定计量的可操作的“刺激方案”。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找一个什么方案才能,,同时做到:既能看到,又能听到,又能感受到,这样一个强烈的刺激较果呢?!我想到了火车。如果,我在铁道边,在路基的下方找一安全处卧倒,不就既能看到,又能听到,又能强烈的感受到这一强烈的震憾效果了吗?
这了实施这一计划,我特意到火车站买了本火车时刻表。为了及时与“那份强烈的刺激”相遇,下班到家,我抱起孩子就直奔火车道路口处。我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方式,第一次==15米,第二次13米……12、11、10……最后就卧倒在离路基4、5米处的路基下, 只有当你亲身体验过的你才能知道什么叫震撼。第一次,孩子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吓的哇哇大叫,第二次孩子不干哪,拼命的挣扎、哭喊,……几次以后,就不再害怕,但还是非常紧张,但也只是紧紧的抓住你而以。
多少年过去了。有一次我问她,小时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她:火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2-10 12:17:10 | 只看该作者
育儿趣事06----第二个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

人生第二个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是小学的四年和五年级,在这两年中,要完成两项课外学习任务:一、每天坚持看两页“文言文”,最终要达到象看白话文的程序。二、学会简单的计算机编程。
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完成了这两项任务,你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在中学一年级下半年就会出现一个质的飞跃,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
………………………………………………………………………
此种方法源至于我亲身的体验:我是1970年下乡当知青,72年由贫下中农选送回城上大学的,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说是大学实则中专。我们班有40名同学组成,文化层度由文革前的小学六年一直到文革前的高中三年,共七个文化程度组成,我是文化程度最低的那层,入学摸底考试,我的成绩倒数第三,学习倍感吃力。
我发现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学习非常轻松,很多课程老师讲一遍他们就会,而我却一个劲的问个不停,以至到后来,我们班就出现了这么一道风景:老师一讲完课,老师和所有的同学就都把目光投向我,好象我不提问,这堂课就不能下课似的。
开始以为他们学过,后来一问得知,当时所学对他们也是新课,那么是什么东西造成理解力方面这么大的差距?怎样才能提高理解力呢?
…………………………………………………………………………..
当时的文革中的政治运动正处于“批林批孔”阶段,政治课常有一些儒家、法家之类的内容,为写批判文章,我班一些高水平的同学,从图书馆借回很多古典书籍来看,对我如同天书的“文言文”在他们眼里如同看小说。当我也硬着头皮看下去的时候,慢慢的发现,我有点能看懂了~~,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的理解力上来了。于是我得出结论,学习“文言文”是提高理解力的最好方法。
……………………………………………………………………………………….
后来,我注意在书店搜寻有关“文言文”方面的教材,我得为我的孩子准备这方面的材料,
不怕你们笑话,当我留心满世界为我的孩子准备“文言文”方面的教材时,我的对象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哪?!
……………………………………………………………………………………….
再后来,当我的孩子上四年级时,我拿出来早己准备了十年的教材,开始了循序渐进的长达两年的“文言文”方面的学习,每天也就二、三页左右。这一效果,在初中一年下半年明显的显现出来。她的学习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进入了先进行列,轻松的完成了初中、高中、大本、直到硕士研究生方面的学业。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4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如意三宝 + 2 + 2 我很赞同。
ocean1119 + 10 + 10 不错不错
三宝妈 + 2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2-10 22:06:52 | 只看该作者
说得有一定的道理,只是那个迎接扑面而来的火车的训练方法,是不是太过份了,不会把孩子的耳朵震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2-11 11:50:56 | 只看该作者
身教重于言传,让孩子更多的去体会真是一个学习的好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2-11 14:30:42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继续阿!
我一定会很仔细的看完所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0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8 14:38 , Processed in 0.107521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