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30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转帖哲萱整理的季謙先生講課錄:佛教哲學入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 18:5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季謙先生講課錄:佛教哲學入門

(哲萱按:西歷2008年11月18日臺中講“圓善論”,整節錄入。)


今天講一講佛學好了,從頭稍微講一下。

佛學最先是因為釋迦摩尼佛——他那時還沒有成佛了,應該稱作釋迦摩尼先生(笑)——看到所謂生老病死的苦,他首先看到人間的苦,所以他有一種想要設法解脫的想法。印度很注重修行,他也想去修行。修行的意思就是冥想,這個“冥”就是很深遠的,也帶有一種超越的意思,就是不是現實的,叫冥想。想就是思維,冥是很深遠又安定,所以冥想就是“靜思維”。靜思維翻譯成“禪”,這時候心念是定的,叫“禪定”。所以這是相通的修行法門。他就這樣思考人類痛苦的來源,以及解脫的辦法。

他最先就是跟印度一般的修行人做苦行。苦行也有一種意義,鍛煉你的心念要能夠放下,能夠離,能夠去。就是你不要欲望,所謂食色性也,食色是人類本能,是屬于生理的,生理的本能是屬于外在的,最粗重,最初步的,其實對心靈有很大的阻礙,產生很大的一種影響。用苦行,可以把它隔離、拋棄。苦行有一點說,我連生命都不要了,我連色都可以割舍,再來心里的一些欲望,透過苦行也可以割舍。

釋迦牟尼五六年的苦行,他的苦行比一般人還要苦,他是加倍的苦,但他還是認為沒有了脫,而且漸漸認為,這就是辦法嗎?于是就離開了苦修的團體,去用自己的方式靜坐、禪定。在菩提樹下坐下來,他就想,如果不悟道,誓不起坐,我就死在這里了。所以有些神話就說,他坐了多久?鳥糞都著在頭上,一窩一窩的(笑),其實不是,是因為他的頭發變形了,變得很漂亮,這是“八十種好”的一種。好了,到后來悟道了。他的悟道,在佛教神話和宗教歷史中——為什么要說佛教神話和宗教歷史呢?因為印度人歷史感不強,所以印度人過日子對于世間變化不在意,中國歷史感很強,所以中華民族很早就有很精確歷史記載,印度就不是,于是他們的一些事情就流于傳說,所謂傳說是一代代口耳相傳,難免有很多加油添醋,所以我才說是神話、或宗教歷史,不是真正的歷史。

那么,在宗教歷史上,佛悟道以后,他非常喜悅,自享法樂,自己享受悟道所帶來的愉悅,自享法樂七天,然后開始說法,說的是心中所證的法,表現的是毗盧遮那佛法身,在莊嚴道場——他的道場很莊嚴——說《華嚴經》。他首先說的法是華嚴經,表現的所謂毗盧遮那佛,就是無限光明寶相。

說法就有各階層的修行人來聽,結果二聖人以下——就是小聖,阿羅漢毗尸佛,凡人修行到阿羅漢就很了不起了,阿羅漢毗尸佛以下,包括凡人,到大修行人——如聾如啞,聽不懂。只剩下大菩薩可以聽得懂,要不然你去看《華嚴經》,你能看得懂了不起,不過,大部分人看不懂《華嚴經》,是如聾如啞。佛就想,這樣不行,只有這么高程度的人聽得懂,這怎么能度化眾人呢,于是佛就改變方式,現老比丘相,在鹿野苑,說《四阿含經》。那時候應該沒有很老,三十出頭,但是他現老相。老比丘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現丐幫幫主的相(笑)。為什么呢,因為他們還要托缽。在鹿野苑,其實就是他們養鹿的地方,這比較對。他們說什么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叫作宗教的歷史,沒有那么好,假如那么好的話,佛就不可敬了。所以我寧愿佛是非常辛苦的走一輩子,他走來走去,什么地方都可以弘法。不要說那么樣好的,豐足的,要用黃金鋪地才能買下來的土地,臺北忠孝東路這樣的地方才來講法,我認為這樣佛不可貴。所以不要往佛臉上貼金,因為佛本來就是光芒萬丈的,不需要,不需要你往他臉上貼金。所以這些和尚這樣講,我都說這樣佛就不可貴。(學生問:可以這些也記載在經典里了)經典也是宗教歷史,那祇樹給孤獨,那個給孤獨就是那么富有的一個人嗎?我不相信,沒這回事。你就說真的是一個花園,不要說多大多小,能夠以黃金都鋪在地上,我不相信有這么富有的人,就是全國都不一定有這么富有,所以這是一種神話啦,但是無所謂了,宗教人士愿意這樣說就好。他們說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康德就說這樣說不好,說耶穌是木匠的兒子很可貴,說是上帝的兒子不可貴。所以白手起家比較受尊敬。

他現老比丘相,在鹿野苑說阿含經。華嚴經叫第一時,這叫第二時。《阿含經》最主要是說三法印,四聖諦,十二緣生,八正道,就講這些。其實阿含經的意思就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啦,就苦集滅道。

世界是苦的集合,叫苦集,苦是以無常來規定,所以無常即苦,然后人生是苦的集合,既然是苦,又是苦的集合,就很苦,苦海。人希望能夠滅苦,滅苦就要修道,修道來滅苦。所以苦集是一組,滅道是一組。苦集是現實的,滅道是超越的,至少道是走向超越,走向超越的修行法門。所以要知苦,苦當知,集當斷,要斷集。滅當證,你要證滅,道當修。所以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在現在來講,阿含經所講的就是要知道世間是苦,人間是苦集,你要入滅,入滅就是證涅磐,涅磐就是純粹極凈的意思。這比照后來的發展,我們稱四阿含所講的,叫作小乘。乘是車子,小乘就是小車子,小車子是什么呢?只能載一個人,所以叫“自度”,叫“自了”,所以阿羅漢我們又叫他“自了漢”,自了就是自己證成了,自己成佛了,自己集滅了,自己涅磐了,這就完成了修道的歷程。其實按照真實歷史,佛在世的時候,就說四阿含,說的法到現在來看是小乘法。但是這個法很多,累積起來,這也叫藏,而且有三藏,稱為小乘三藏。以后修小乘三藏的,天臺宗就叫他“藏教”。

后來佛入滅,就是涅磐,入滅以后,一些后來修行人,懷念佛之所說,自己入定也有所證,漸漸去思考佛所說的道理。其實佛真正所說的就阿含經,到后來發展,漸漸思考這個道理,認為佛好像還沒有說完,于是就有后來在所謂集結的經典,其實就這些修行人集合起來開會,說我聽過什么,我聽過什么。其實不是他聽過什么,因為佛已經不在了,應該說,是他在修行里面聽過什么。大家認為可以,于是就承認,這種經典就漸漸關注到萬法,而不只是關注到自己,所以小乘的修行是要證空,證我這里空,所以,此有故彼有,我的心有所造作,于是就有世界,此滅故彼滅,我的心滅了,世界就滅了,用這個方式,讓自己的心歸于安定,甚至歸于集凈,最后是集滅,但是對于萬法是隔離的。不過后來修佛法的菩薩,他認為佛不應該是如此而已,所以就有了大乘經典。大乘就是大車子,這個大為什么他會有大車子呢,因為要載著眾生,最后不僅是載著眾生,是載著萬法。所以要渡盡眾生,渡盡萬法。為什么要渡盡眾生呢?到最后他們思考的結果認為,眾生與自己是同體的,甚至萬法就是自己,所以假如你渡自己,你并沒有真的渡完自己,你必須要把眾生渡盡了,把萬法渡盡了,你才真渡盡了自己,所以眾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大家不要認為這有多特別,這并不特別,因為你如果對眾生萬法有所認識,你非這樣不可,這就是大乘精神,眾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這本來就是如此,不是地藏王菩薩特別的主張。

后來就有大乘教,說大乘經典又稱方等經,認為是佛所說。照實際歷史,其實不是佛所說,但在宗教歷史中,也認為是佛所說。當然如果你說研究佛教的哲學,佛所說的法里面有沒有蘊含這意思呢?你可以說有,可以說阿含經里面去發揮這些意思,因為如果不渡盡眾生,你對生命的意義還不能完全了透。你生命與世界隔絕,那你怎么去解釋原來的世界呢,所以必須要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結果,世界跟你的生命是一體的,所以你非渡不可,你就走入大乘了。大乘說方等經,稱為方等時。什么叫方等?方就是大方,等就是平等。這就是第三時,所以方等經的特色是“責小彈偏”,責就是批評,彈就是排斥,小跟偏都指小乘而言,就小乘的法還有所批評,有所排斥,嘆大褒圓,他贊嘆大乘,褒獎圓滿,所以“責小彈偏、嘆大褒圓”這是第三時,方等時,也是大乘時說法的特色。

說了這么多,又講了小乘,又講了大乘,說了很多法,對于這些法,我們要怎么樣來消化它呢?因為佛一直講不能執著。執著就是有,你心中一有執著,對象一定受你擾亂,你對世間一定不明,叫作“無明”,所以你的執著就是無明,世界也帶著無明。因此,要清凈,不能執著,那你聽了這些法,不要執著,你該怎么辦?這些法也不能執著。所以到第四時,開始說般若,叫般若時。什么叫般若?漢文稱“智”,所以我們也叫“般若智”,你如果翻譯成漢文叫“智”,用音譯就是“般若”。我們說般若是“佛教的智慧”,這樣講比較好,你如果講智慧,早上我們講智慧從儒家講,但是般若跟儒家的智慧意義不大一樣,佛家的般若智慧專門破有,破執著。所以破有見空的智慧,稱為般若,因此他有特別的意思的。因此,玄奘在翻譯的時候,比較不翻智慧,他都翻般若,因為翻智慧容易混淆。所以佛有見空的智慧稱作般若。佛第四時要說般若,為什么呢?因為要把這些所說的法,連法都要破。不是普通執著的法要破,就連佛說的法,你都要破,都不能執著,就自我破,所以佛在第四時就說一切皆空,連我所說的法都空。《金剛經》就說,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他做了個比喻,像渡船一樣,這個船能夠渡你到彼岸,這是法,到了彼岸,法都應該舍棄,何況非法,所以一切皆舍,這樣就是般若精神。所以般若精神就是融通淘汰。融通,不要執著一處,淘汰,把你心中的所知甚至所證都要忘掉。

佛講般若以后,還講兩部經,就第五時。一是《法華經》,一是《涅磐經》。法華是一個簡稱,全稱是《妙法蓮華經》。第五時這兩部經,就是圓教經。剛才不是有藏教嗎?剛才小乘是藏教,般若叫通教,大藏經叫别教,法華跟涅磐叫作圓教。藏通別圓,就這樣來了。這是佛說法的全部內容,叫藏、通、別、圓。

為什么叫“別”呢,因為他有特別的意思,這個“別”一方面不是小乘,一方面不是圓教,所以叫做別。華嚴經也判教,華嚴的判教是小、始、終、頓、圓。法華經判四教,華嚴經判五教。“通教”很類似“頓教”。別教,有“始別”跟“終別”。別教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開始,一個是最后,叫“始別教”“終別教”,華嚴經就放在終別教。到了唐朝賢首和尚以華嚴經自判,來判自己說是圓教,這叫“華嚴圓教”。“藏通別圓”是隋朝智者大師所判,這叫“天臺宗”。因為智者大師后來住在天臺山德清寺說法,所以天臺山作為宗派的名字,叫天臺宗。我今年暑假去寧波,他們就帶我去天臺山國清寺,去那里參拜智者大師的道場,引為人生一大樂事。

那么為什么叫圓教呢?因為這兩部經所講的道理有兩個特色,一個是“圓滿”,一個是“圓融”,從圓融來講無礙,叫“圓融無礙”,從圓滿講無盡,叫“圓滿無盡”。這兩個特色是這兩個圓教都這樣說的,都認為自己所說的圓,是圓融無礙圓滿無盡。

好,再來看圓融跟圓滿怎么樣表現。如果從天臺來了解,我們就不好了解,要對照一下才比較容易,所以我們從華嚴圓教說起。華嚴自己認為是圓教,在天臺宗判是別教,別教就不是圓教,跟圓教有別,跟小乘教也有別。華嚴宗是在后來判的,先前已經有天臺宗了,所以天臺判法華涅磐為圓教,華嚴宗是宗華嚴經,以華嚴經為主宗。既然要判各種教,而以這部經為主,為最高,那么最高的教叫圓教,先前有天臺判教,說法華涅磐是圓教,現在賢首和尚出來再判,說華嚴是圓教,那豈不是有兩個圓教嗎?所以牟先生在這里就評判了,圓教只有一個,如果還有第二個,也是同一個圓教,最圓滿嘛。比如無限就一個無限,無限之外怎么能還有一個無限呢,那不行。所以圓滿只有一個。假如兩個都是真正的圓教,那么兩個必定是同一個圓教。不可能有兩個。這古人也知道的。所以賢首和尚,人家判了法華涅磐為圓教,他還要接著判,他用華嚴經為圓教,這樣就說不下去了,于是,賢首和尚就創了兩個詞語。一個是“同教一乘圓教”,一個叫“別教一乘圓教”,那華嚴宗就是別教一乘圓教。我們剛才講過別教,天臺宗說別教就是和圓教還有分別,代表說你比較低嘛,那華嚴宗說自己是別教一乘圓教,他的別的意思,就不是不同于圓教,我是非常特別的,最特別的,這叫別教一乘圓教。好,假如說我是特別,那么天臺的圓教放哪里去呢?于是他發明同教一乘圓教,像這樣就說不清了,所以這是“遁辭”,就是詞窮,沒有辦法了,只好這樣判,要不然你就把天臺的法華經說他不是圓教,不要說兩個都是圓教。所以“遁辭知其所窮”。

那么華嚴圓教怎么說的呢?我們先從大乘學派的兩個系統來說。本來佛教在印度,自己就有分派,分宗。叫作空有兩宗。所以空有兩宗是印度原有的宗派。所謂“空宗”就講空,那些經典講空呢?般若。所以講空就般若學。而這個講空的般若學,如果我們探討一下,般若就是空,表面的意思就是放下執著,深層的意思就是見萬法無自性,萬法沒有自己存在的相貌,沒有現象義,從他沒有現象的意義說空。那從主體來講就去執著,就是空。因為你有執著,法就有相。所以六祖慧能才說無念無住無相,無念是從主體來說的,你這里沒有起念,起念就是你造作。無住,就是你不停在那里,無相就沒有表現,就沒有現象的意義。

什么叫現象?這個現象我們翻譯得很好,現起來的象叫現象,這樣講也不知道什么是現起來的象,那你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假如沒有現起來哪有象呢?那所謂現起來對誰而現呢?對人的認識主體而現,對人的認識能力而現。我們都是人,人的心靈結構都差不多,所以,我們眼前都有現象,而且眼前的現象大略相似,這樣我們才可以溝通。現在我站在這里,我手上有一支粉筆,你有沒有看到?(有。)那你還沒有悟道,因為這是現象。這是對你的念而有駐,所以才有現象。當然佛也不一定就說沒有見到,但他又另外一種見法,另外的見法就是見物自身。物自身就是物在其自己,物回歸他自己,物沒有被你的認識所牽動,所拉扯,所揪起來。本來是一湖秋水如鏡,你投下去一塊石頭,起來漣漪,本來床單鋪得很平,你去一拉,床單不是皺了嗎,皺了就是現象,等到你又把他回平了,又看不到皺褶了。所以,你放回去,請你放回去,你不要那么執著了,你把世界執著成這樣子,整個宇宙都是你執著出來的知道嗎?所以你很偉大。(笑)你越偉大,你悟道越慢。

所以物有在其自己,這在禪宗叫本來面目。所以你所見是現象,現象是對你的識心所現的象, 你有識心,就是你有造作,你的造作就由于你的無明,世界就染上你的造作,整個世界都是無明的存在,這很奇怪的。所以空不是什么都沒有,空是沒有現象義,空是無念物駐無相。小乘就已經能夠見空。所以空宗、般若通于小乘跟大乘,小乘也要般若,因為他也要空,也不要執著,大乘當然也不能執著,所以空宗般若學叫通教,兩面通。這就是空宗。

是不是只有講空呢?不是,不能只有講空,他還要講有,叫有宗。有宗來解釋世界的存在。你說世界是假的,是你的識心所造,當你這樣解釋的時候,你就承認你的識心有造,這不是有了嗎?所以空宗有宗其實一體,只是從不同角度看。所以空宗不否定有,假如否定有哪里還有空呢?有宗并不否定空,說有的目的是要說明這個世界的有都是假的,所以有是假有。當有是假有的時候,這個有本身就是空,這個空是真的空,說真空的時候,必定是從有看出空,要不然就是全部都是只有虛無,這虛無叫頑空,頑固的空。所以空是真空,有是假有,真空里面有有,只是你不執著于有,假有,既然你認為有是假,所以有本身就是空,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這個意思。

有宗就是來解釋世界,就是來說明萬法的來源,以及萬法的特性。說明不是要你執著萬法,而是要告訴你萬法是這樣來的,他的來源是假的,萬法的來源是如此如此變化的,這如此如此的變化都是假的,所以講有的目的是要你證空,但是首先要對法有所認識。剛才說對法有所認識后,你會了解到眾生與法與你同體。這就走入大乘了。所以有宗是大乘。空宗通于小乘跟大乘。

而有宗,要解釋萬法存在,有兩個系統。第一個就是阿賴耶系統。第二個是如來藏系統。這都是為了解釋萬法的存在,徹法源底。貫徹法的根源,用牟先生的話講,對萬法有存在的說明,對萬法的存在做說明,這就是大乘的特色。你要了解萬法,了解萬法的來源,以及了解萬法的特色,這樣你才可以去渡萬法。解釋萬法的來源有兩種。一種用阿賴耶說,阿賴耶就是種子。種子的集合成為阿賴耶。種子集合后,它會活動,活動就是心,所以阿賴耶就是心。心的活動叫作識,所以阿賴耶識,叫種子識。什么叫種子?眾生所造的業,一點一滴都存在你生命的園地里,到了時間,它就會發作,你的發作又變作種子。種子是因,發作是果。因果一直循環,越累積越多,累積到最后有生命出現,有生命後繼續越累計越多,所以輪回不醒。這都是阿賴耶的作用。其實阿賴耶就是我們整個生命的內容的意思。為什么有阿賴耶?這要從佛說四阿含的時候,他一開口就說十二緣生,他說人生是苦,世界是無常。那為什么人生是苦,世間是無常?因為生命的來源就是錯誤的,不正常的。生命從無明而來。這對人生的講法就造成后來解釋世界,用阿賴耶來解釋人生,解釋萬法。阿賴耶不僅是你主觀生命,連客觀的萬法都是你的阿賴耶。所以用阿賴耶來說世界,沒有主客之分的,主客都是阿賴耶。那么,以你的生命為主的話,你的生命固然是阿賴耶,就是你生命所面對的萬法,也是你的阿賴耶。所以你的阿賴耶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你認為自己的生民主題,一個是你認為生命主題所面對的客體。其實沒有所謂客體。所以講阿賴耶這個系統,又稱唯識系統。所謂“唯識”,就是“只有識”。什么意思?就是沒有識的對象。識的對象也是識,就是心啊。所以不僅主體是心,客體也是你的心。你的心把自己分成兩面,一面認為這是我,一面認為這是外在的世界,你面對外在世界。其實不是,只有你的心,你自己的生命也是你的心所變,你的世界也是你的心所變。所以叫“境不離識,為識所變”。在這里不是有一個消息了嗎?什么叫萬法?萬法就是你啊。如果你明白了,整個宇宙就是你。這通于陸象山所說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但陸象山所說的“吾心即宇宙”的“心”是清明的道德心,這個地方是告訴你這都是無明,整個生命是染污的,把自己也切開了兩面,而且你認為環境都是實在的,其實是你把環境污染了。這種系統叫作阿賴耶系統,又叫唯識系統,他講虛妄的心,所以又叫妄心系統。這都是同一個意思。說人的本性是虛妄的。

那么妄心系統來解釋萬法的沉淪,人生的痛苦,這是很順當的,因為你無明,無明就是愚癡,到最后你以為你有我在,你以為擁有,擁有就貪,擁有而不得就發怒,發怒就嗔,所以貪嗔癡一起來,他的根本是癡,愚癡。愚癡就無明,不明白道理。他這樣解釋萬法為什么沉淪,為什么時空無常,為什么人生痛苦。這樣解釋很方便,因為是無明。但是,要解釋你為什么能成佛,就很困難。苦集解釋很清楚,滅道就解釋不清楚,你為什么成佛。這個系統很像朱熹,朱子說我們人心表現是氣,我們人心是不可靠的,心屬于氣。那我的心屬于氣,所有活動都不可靠的,請問我怎么成圣人?這系統一樣的。所以人的頭腦大略相似,各個民族所發展出來的學問大略相似。所以唯識系統解釋世界的染污是直接的,解釋成佛之道是間接的。怎么間接?他必須聽聞佛法,或者他必須再加一個,我們種子里有清凈種子。既然我們心是從無明而來,怎么有清凈種子呢?又解釋不清了,總之有就是了。(笑)他們真的這樣解,叫“法爾本有”,在道理上本來就有了,沒有就不成佛。像這樣解釋都是搪塞,理論不完整。所以后來發展更完整的理論,就是在阿賴耶識上面再加一層,就第九識,阿摩羅識,再加第九識還不成,就干脆不要混著過,干脆就衍生成如來藏系統。就是眾生的本性是如來本性。

如來藏(音zang 四聲)在還沒有發展出來之前叫如來藏(音cang 二聲),就好象寶藏,寶藏還不是寶,他藏在山里面。什么叫如來,如來就是佛,所以眾生本性是如來的本性,如來本性就具有佛的一切德性,一切清凈性。佛的清凈性是很多的,如恒河沙數的佛法,所以叫“如來藏恒沙佛法佛性”。所以眾生的佛性是像恒河沙數的佛法,而這是如來的功德,叫作如來藏恒沙佛法佛性。意思就是說,眾生本質是清凈的。眾生本質,說性說是“佛性”,說心叫作“真常心”,真常我們在解釋中國哲學時也用,“道可道,非常道”,什么叫常道?真常之道。所以真常這兩個字是普遍可以運用的,叫“真常心系統”,又叫“如來藏系統”,又叫“真心系統”。就面對“妄心系統”“阿賴耶系統”“種子識系統”。就這兩個系統。而既然講如來藏、真心,它對于成佛是積極的,是直接的,為什么人能修成佛,因為人本來就是佛,本來就具備佛性,所以佛學要講到佛性,是經過長期的發展,在阿賴耶里沒有所謂佛性,只有污染性,要講佛性必須講到真心系統,要有佛性,但這個佛性一定是無窮無量,叫恒沙佛法佛性,而且叫如來藏,所以連起來是“如來藏恒沙佛法佛性”。這對于成佛來說是方便的,那如果眾生本性是清凈的,怎么還有污染的人生和世界呢?又不方便講了,于是就要有一個轉折,就是這條線一劃(板書),在這個地方有一個“無明風動”。本來平靜的水,忽然吹來一陣風,水就起皺褶了,也就是不干凈了,一不干凈,一直往下走,一直往下走,就好象一潭水平復如鏡,投下一顆石頭,這漣漪越來越大,他有“蝴蝶效應”,到最后波濤洶涌,完了,苦海。所以,當你有不清凈的時候,不要順著走,要把它逆回來,馬上把它消除。這在平常都要這樣做,何況是整個長遠的人生?是幾世幾劫以來你就墮落在人間了,你就墮落在無明當中,所以我們要修回去是很長遠的路,因為為什么你有這個生命,已經不知道是幾世幾劫累積成的了。所以我問說你有沒有看到我拿粉筆,你說有你就完了。你能夠說沒有嗎?你不能說沒有,因為你的人性已經變成這樣子了,你必須把現象皺起來,你皺起來的力量太大了,而且你是幾世幾劫以來養成這個習慣了,這是積習。積習就是造業,業障深重。所以以后問有沒有看到粉筆,你就說沒有。(笑)因為粉筆是現象,這就是業障嘛,你不可以說粉筆就是這樣子,或者在時空中。粉筆不在時空中,粉筆有它的本性,時空是你加上去的,等等等等。所以麻煩了,所以有些人不敢成佛啊,一成佛世界都不一樣了,他以為世界沒有了,不是沒有了,都不一樣了。所以還是同一個世界,只是你的觀點不一樣,你的感受不一樣,好像不大容易懂,因為我自己也沒有證(笑),所以道理上講是如此,聖人這樣講,我們就跟著這樣講。但是你說這樣不科學,你就完了,因為對佛法來講科學是最墮落的,科學是用現象,千萬不要相信科學,這個意思。

好,無明風動,你的生命就沉淪了,沉淪在不覺,不覺是因為,你原來是本覺,所以稱為不覺。但是你的生命總是清凈的,或許有機緣,讓你“始覺”,你開始覺以后就起修,修到最后你能夠超越了,叫“究竟覺”。究竟覺是回歸本覺,本覺本來就是“如來藏(cang)恒沙佛法佛性”,現在你墮落不覺,而始覺回到究竟覺,這個究竟覺就是“如來藏(zang)恒沙佛法佛性”,一切寶藏都你擁有了。世間的法,都是沉淪的、現實的、污染的,你每修一個法,使這個法,到這里就成功德,再修一個法,這又是功德,所以一一的法,對照一一的功德,比如你本來都不懂,我講得讓你懂,使你心清凈了,就修了一個功德,我修老師的法,我把學生教好,就有功德了。就是每修一個污染,修成了,你就是一個功德,所以世界無量,世界的法無量,于是你的功德就無量,叫作無量功德。所以,修成叫法身,你原來就是生身。生身就是一切污染法跟你在一起,法身就無量功德,叫作功德聚,功德的聚叫作法身。

好了,現在要講一些有關圓教的東西了。講到這里就可以講圓教了,看這里,這就是大乘經典,有宗,真常心系統,他一發展,發展到最高度就(按:這里板書,不知道什么內容)成就法身功德聚,那么這就是成就佛,這佛的功德聚,也是具備萬法,無窮無盡的法,叫作佛法界,那個外圍,叫作佛法界。從主體來講,叫佛法身,從佛法身的內容來講,叫佛法界。這法界是無量無邊,而且都是光明,叫作毗盧遮那佛法身。法身其實就是法界,因為法身是無量的功德,從范圍來講就叫法界,范圍總說起來叫法身,所以法身是總起來說,法界是散開說,比如天地是總起來說,萬物是散開說,萬物就是所謂的法界,一收起來天地間就是法身。

佛法界其實就是真心的朗現,就是剛才說的原來的佛性,如來藏恒沙佛法佛性,就成為無量無邊的功德。他在這里還有沒有執著(板書),沒有執著,執著在下面一層,這里萬法都是融通的,萬法再沒有分別,他又分別而無分別,所以一切法都在這里,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因為所有分別都是眾生的執著,佛當然是不執著的,佛心還能執著嗎?所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叫作圓融無礙。這佛法界是那么樣的廣大無量,所以這叫圓滿無盡。在佛法界,既然是佛法界,什么都可以啦,你怎么講都對啦,但是,如果是小乘佛,你很難說圓融無礙,因為他只有內在的極凈(?),他無所謂圓融,因為圓融是很多東西在一起互相融通才叫圓融嘛,他也不可以說圓滿無盡,因為他沒有所謂萬法,所以圓滿無盡一定從如來藏恒沙佛法佛性修證而成,才叫作圓滿無盡,這很重要哦,這是一種思想系統不一樣,他才成就這樣。

而且不僅是在佛法界。現在,既然他是佛,而他經歷了這么多修行,所謂經歷這么多修行,他不是經歷過去的,這個修行是過去現在未來都修了,所以他跟你我都有關系了,不僅是跟過去法,跟現在法,跟未來法都有關系了,就跟整個宇宙有關系了,就是整個宇宙都變成功德了。所以他的感應,假如說這里還有一個眾生,比如像我們這班的幾個人,有苦惱,這佛就不安,所以佛要渡你,或者不要說佛要渡你,佛老早就把你渡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為什么?因為過去現在未來都渡完了嘛。你說怎么會這樣?你去看大雄的時空機你就知道了,哆啦A夢(笑),怎么會這樣?你不可以再想了,因為過去未來現在是以我們污染的識心在分的,在圓融無礙的地方還有過去現在未來嗎?就沒有了。所以你現在的煩惱佛都已經幫你修完了,也不可以這樣講,因為一落在現實中,還是沒有完,所以落在現實中還是沒完沒了,但對于佛的功德來說,已經沒有所謂過去現在未來。剛才不是說一一的法都對應嗎?所以從這里來講,他也可以說圓融無礙圓滿無盡,他對于世間的法都可以一一保障,過去現在未來任何的法,為什么?佛的心的無量,佛的變化神通,所以他也是保住萬法。從保住萬法說他也是圓滿無盡,這個圓滿無盡不是佛法界本身的圓滿無盡,他甚至對于現實界也可以總體涵蓋,他怎么涵蓋呢?就是所謂“性起”,這個佛性起,起就是升起,世界需要這種法,他就升起來,所以我們說這個世界流轉不已,為什么流轉不已,從佛性說,所以這叫“性起系統”,華嚴經就是大乘真常經的最高表現,而華嚴宗就是從大乘有宗最高度的發展成為圓滿的形態來建立的宗派,叫作華嚴宗,而真心的最高發展,發展到最后也可以講圓融無礙圓滿無盡,所以他也可以說他是圓教。這一路講下來懂不懂?太多了呵,把佛教哲學一節課講完。(笑)

雖然華嚴宗是在後來,但華嚴宗先了解,因為華嚴宗比較好了解。現在我們再講回來,請問佛怎么修成的?佛是從染污的世界,從不潔修成的,修成后的佛法界是清凈法界,他怎么達到清凈法界呢?就是這是理,“理法界”,理,道理,本來如此,還沒有到佛的境界的時候,他有其他法界,其他法界有九種,叫“九法界”,哪九種呢?首先分六道眾生。六道,從最低的,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把天擺在最高也可以,把人擺在最高也可以,所以這六道法界。再加上阿羅漢,再加上毗尸佛,再加上菩薩,這樣一共九法界,如果加上佛就十法界,叫六凡四聖。要修證成佛,必須在九法界一步一步的上升,一步一步的去掉你的執著,境界一步一步提升,提升到佛,忽然來一個頓悟,跳上去,所以這里來一個頓(板書),這個頓叫圓頓,圓滿的一頓,就成佛了。所以這種成佛,早在天臺宗就批評這種成佛叫緣理,理就是佛理,緣就是因為,因為要成就佛理,所以必須要隔離九界,或說要從九界修行而成佛,這叫“緣理斷九”,于是佛法界就高高在上。

“緣理斷九”這樣說明,我們看起來很明白,但是天臺宗看來,這個叫別教,這不是圓教。因為這別還有隔離分別的意思,你的佛法界佛跟九法界眾生還是有所分別,那么九法界怎么跟佛產生關系呢?或者說佛怎么保住九法界呢?就是佛以神通力,性起,依照佛性起現萬法。這叫“性起系統”,在修行上叫“緣理斷九”,在修行以后對萬法的運作方式叫作“性起系統”,這是一貫的。這是天臺宗批評的“緣理斷九”。既然“緣理斷九”就不夠圓融不夠圓滿,那要怎么樣才叫圓融圓滿呢?要“不斷斷”,什么叫“不斷斷”?以不斷的方式斷,你不可以以斷的方式斷。什么叫“斷”?就是隔離、跳躍。是為了要解脫你的煩惱,要放下你的束縛,所以可以說斷煩惱,也可以說斷無明。那么,以“斷”來斷,就會有隔離,跟九法界就不同,你說跟九法界有關系,什么關系?性起系統。現在天臺宗說這樣不夠,這樣還有思想的來回,這不成真實世界,所以世界的本相是不斷斷,佛的本心是不斷斷,斷是斷無明,用什么方式斷無明?不是用斷無明的方式斷無明,用與無明同在的方式斷無明,叫作不斷斷。所以“即九法界而成佛”,而不是“緣理斷九”。就著九法界而成佛,不是離開九法界而成佛,再回頭過來以神通遍見(?)九法界,九法界本在,九法界不去除。

“四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法華經的句子,法都住在它的位置上,沒有離開世間。所以他是從法華經悟出來的“不斷斷”,為什么不斷斷?你不是說眾生的心就是佛心嗎?那佛怎么會離開眾生呢?所以“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這樣你怎么可以斷呢?但不斷你怎么成佛呢?所以不離開九法界而成佛,即在九法界而成佛,所以佛與九法界“相即”。這就佛來講我們容易了解,就眾生來講呢?眾生與佛相即。心也是佛,佛也是心,心佛也是眾生。當這樣的時候,我們說佛有無量功德,眾生呢?眾生也有無量功德,只是眾生迷,佛悟,所以只爭迷悟,不論染凈。修行只爭取你的迷還是悟,不要說萬法是污染的,我把它渡回清凈,萬法哪有污染呢,萬法哪有清凈呢,就是你迷了嘛,你的心一迷,萬法皆在染污中,你的心一悟,萬法皆清凈。所以他的解釋方法就不是你要幾世幾劫的修行,要修盡萬法,你就成佛了,不是這樣,而是,你的心在這里一念清凈,你就是佛。

那請問這一念有多少內容?這一念有三千世間法,而這一念不是佛的一念有三千世間法,你一悟就是佛,那沒悟之前這一念呢?也是三千法,只是“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你還沒有悟,只是在原則上,在理論上,你是“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你是佛,只是在道理上你說三千都在,三千都在無明中。“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你證果了,三千都是常樂。

所以這一念,在眾生是無明,在佛是法性,法性就是證空的性,所以這一念是無明心也是法性心,叫作“一念無明法性心”,無明即法性,法性即無明。這些要很熟才行,你熟了要講才比較能把握,或者你一直聽講一直聽講,然后去看書,反正總是要熟,不管聽熟還是看熟。你聽講是比較容易貫串起來,但是詞句要熟悉,似懂非懂,這才好講,一切基礎都沒有,這不好講。

好,既然無明心即是法性心,這個“跡”就是表現,現象界,“本”呢,本來面目,就是所謂的聖人之心,佛性。所以聖人的心跟他的表現是跡名(?),是圓,跡本圓,所以收回來是本,一放出去就是跡,跡即是本,本即是跡,開了跡就顯了本,把跡打開,你認識了這個跡,一切的跡就是本,所以“由本垂跡”,由本來表現出跡,跡是從本來的,所以你“開跡顯本”。“開跡顯本”用在說法上叫作“開權顯實”,什么叫“開權”,權就是權法、權說。佛說法的時候是一時說,對這個說對那個說,所說的佛法就藏通別圓,請問藏教是不是只是藏教?不然,你要是深透佛的心,你開了藏教,藏教就是圓教,所以叫開權顯實。實教就是圓教,實在的說,就是佛如果照他實在的心佛心所完全了解的講給你聽,就是實在的教,但是你一時不能了解,他只能講藏通別,慢慢的講。其實一切教都是圓教。到最后講到這里,叫作“開權顯實”。

三道即三德。三道即三種之所以會輪回,會在道上走的不恰當心態,不恰當作為,就是惑、業、苦三道。從惑而有業而有苦。惑是什么?無明,迷惑,業呢?造業,阿賴耶,于是你的生命是苦。這三道使你一直輪回的。這道有時是好的意思,有時是不好的意思,像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是好的,那佛家講三道是不好的。所以修你的惑,成般若,本來有迷惑把它變成智慧。修你的業,什么叫業?你的任何所作所為,不論善惡,就是你生命的內容,你修生命的內容使它不是污染的而成為清凈的,這樣叫解脫。修業成解脫,修惑成般若。你對于苦,生命本身是苦,你修了生命本身的苦,修證成功了叫作法身,剛才說法身是功德聚(?),苦是煩惱聚,污染聚,這叫三德。所以般若、解脫、法身叫“三德”,惑業苦叫“三道”。依照眾生即是佛,一念無明心就是一念法性心,于是說三道即三德。三道的內容完全跟三德一樣,只是眾生的心一迷,就三道,你的心一悟,就三德。你的心并沒有跑到別的地方去,世界也沒有改變,就只有你的心改變。這樣萬法在哪里?萬法原來在你的一念心中。要不要用神通造萬法?不要。

所以面對性起,天臺宗說“性具”。“本性具”跟“本性起”不一樣,所以華嚴宗叫“性起系統”,天臺宗叫“性具系統”,性具就是一念三千,本性具,不要再起。請問對于萬法存在的保障,性起比較完滿還是性具比較完滿?性具。所以圓滿無盡要走到性具才完全成就。性起還要等,萬一佛不來怎么辦,當然佛一定會來。他用佛法界來保障,用佛的成就,用佛的真心,叫一念真心回轉。一念真心一直轉一直轉,都是佛法界。所以牟先生說,你用佛法界來保障一切,保障他的圓融圓滿,那叫分析命題,叫套套邏輯,為什么?你已經說佛是無窮無盡的,然后說佛的世界是無窮無盡的,這樣豈不是白說一句話嗎?所以華嚴宗是表現理論的高度,天臺宗表現實在的平平,一切放平,一切本在。所以華嚴宗高,天臺宗平,高的要用理論去構造,然后去追尋,你的修行要一步一步的走。平的呢?當下即是,所以叫平實。天臺宗平實,華嚴宗高明,那么請問“平實的”高明,還是“高明的”高明?

性起才可以講頓教,性具不講頓教,性具講漸教,漸中頓,性起是頓中頓,所以性起一定要來一個頓教才成佛,性具呢,頓即是漸漸即是頓,漸中頓頓中漸,漸頓不二,性起一定要來個頓,來個圓頓,一定要來跳躍。所以天臺難以了解,華嚴容易了解,華嚴是分析的極致,天臺是詭譎的辯證,或者牟先生叫“詭譎的圓”,詭譎就是吊詭的,怎么這樣又是那樣呢?無明怎么是法性呢?在華嚴,無明跟法性是分開的,要把無明去除才顯法性。在天臺,無明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無明,法性就在無明中,無明與法性同體,所以無明無本,以法性為本,法性無本,以無明為本。所以無明無住,法性無住。叫作無住本,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這是維摩詰經的話,但天臺宗拿來用。

好,就到這里,謝謝各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4-1 18:54:16 | 只看该作者
哲萱按:因為對佛學不熟悉,而且看不到板書,估計有許多錯誤,另有些打?的地方,沒聽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4-1 19:47:09 | 只看该作者
季谦先生讲课录:佛教哲学入门

(哲萱按:西历2008年11月18日台中讲“圆善论”,整节录入。)


今天讲一讲佛学好了,从头稍微讲一下。

佛学最先是因为释迦摩尼佛——他那时还没有成佛了,应该称作释迦摩尼先生(笑)——看到所谓生老病死的苦,他首先看到人间的苦,所以他有一种想要设法解脱的想法。印度很注重修行,他也想去修行。修行的意思就是冥想,这个“冥”就是很深远的,也带有一种超越的意思,就是不是现实的,叫冥想。想就是思维,冥是很深远又安定,所以冥想就是“静思维”。静思维翻译成“禅”,这时候心念是定的,叫“禅定”。所以这是相通的修行法门。他就这样思考人类痛苦的来源,以及解脱的办法。

他最先就是跟印度一般的修行人做苦行。苦行也有一种意义,锻炼你的心念要能够放下,能够离,能够去。就是你不要欲望,所谓食色性也,食色是人类本能,是属于生理的,生理的本能是属于外在的,最粗重,最初步的,其实对心灵有很大的阻碍,产生很大的一种影响。用苦行,可以把它隔离、抛弃。苦行有一点说,我连生命都不要了,我连色都可以割舍,再来心里的一些欲望,透过苦行也可以割舍。

释迦牟尼五六年的苦行,他的苦行比一般人还要苦,他是加倍的苦,但他还是认为没有了脱,而且渐渐认为,这就是办法吗?于是就离开了苦修的团体,去用自己的方式静坐、禅定。在菩提树下坐下来,他就想,如果不悟道,誓不起坐,我就死在这里了。所以有些神话就说,他坐了多久?鸟粪都着在头上,一窝一窝的(笑),其实不是,是因为他的头发变形了,变得很漂亮,这是“八十种好”的一种。好了,到后来悟道了。他的悟道,在佛教神话和宗教历史中——为什么要说佛教神话和宗教历史呢?因为印度人历史感不强,所以印度人过日子对于世间变化不在意,中国历史感很强,所以中华民族很早就有很精确历史记载,印度就不是,于是他们的一些事情就流于传说,所谓传说是一代代口耳相传,难免有很多加油添醋,所以我才说是神话、或宗教历史,不是真正的历史。

那么,在宗教历史上,佛悟道以后,他非常喜悦,自享法乐,自己享受悟道所带来的愉悦,自享法乐七天,然后开始说法,说的是心中所证的法,表现的是毗卢遮那佛法身,在庄严道场——他的道场很庄严——说《华严经》。他首先说的法是华严经,表现的所谓毗卢遮那佛,就是无限光明宝相。

说法就有各阶层的修行人来听,结果二圣人以下——就是小圣,阿罗汉毗尸佛,凡人修行到阿罗汉就很了不起了,阿罗汉毗尸佛以下,包括凡人,到大修行人——如聋如哑,听不懂。只剩下大菩萨可以听得懂,要不然你去看《华严经》,你能看得懂了不起,不过,大部分人看不懂《华严经》,是如聋如哑。佛就想,这样不行,只有这么高程度的人听得懂,这怎么能度化众人呢,于是佛就改变方式,现老比丘相,在鹿野苑,说《四阿含经》。那时候应该没有很老,三十出头,但是他现老相。老比丘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现丐帮帮主的相(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还要托钵。在鹿野苑,其实就是他们养鹿的地方,这比较对。他们说什么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叫作宗教的历史,没有那么好,假如那么好的话,佛就不可敬了。所以我宁愿佛是非常辛苦的走一辈子,他走来走去,什么地方都可以弘法。不要说那么样好的,丰足的,要用黄金铺地才能买下来的土地,台北忠孝东路这样的地方才来讲法,我认为这样佛不可贵。所以不要往佛脸上贴金,因为佛本来就是光芒万丈的,不需要,不需要你往他脸上贴金。所以这些和尚这样讲,我都说这样佛就不可贵。(学生问:可以这些也记载在经典里了)经典也是宗教历史,那祇树给孤独,那个给孤独就是那么富有的一个人吗?我不相信,没这回事。你就说真的是一个花园,不要说多大多小,能够以黄金都铺在地上,我不相信有这么富有的人,就是全国都不一定有这么富有,所以这是一种神话啦,但是无所谓了,宗教人士愿意这样说就好。他们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康德就说这样说不好,说耶稣是木匠的儿子很可贵,说是上帝的儿子不可贵。所以白手起家比较受尊敬。

他现老比丘相,在鹿野苑说阿含经。华严经叫第一时,这叫第二时。《阿含经》最主要是说三法印,四圣谛,十二缘生,八正道,就讲这些。其实阿含经的意思就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啦,就苦集灭道。

世界是苦的集合,叫苦集,苦是以无常来规定,所以无常即苦,然后人生是苦的集合,既然是苦,又是苦的集合,就很苦,苦海。人希望能够灭苦,灭苦就要修道,修道来灭苦。所以苦集是一组,灭道是一组。苦集是现实的,灭道是超越的,至少道是走向超越,走向超越的修行法门。所以要知苦,苦当知,集当断,要断集。灭当证,你要证灭,道当修。所以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在现在来讲,阿含经所讲的就是要知道世间是苦,人间是苦集,你要入灭,入灭就是证涅盘,涅盘就是纯粹极凈的意思。这比照后来的发展,我们称四阿含所讲的,叫作小乘。乘是车子,小乘就是小车子,小车子是什么呢?只能载一个人,所以叫“自度”,叫“自了”,所以阿罗汉我们又叫他“自了汉”,自了就是自己证成了,自己成佛了,自己集灭了,自己涅盘了,这就完成了修道的历程。其实按照真实历史,佛在世的时候,就说四阿含,说的法到现在来看是小乘法。但是这个法很多,累积起来,这也叫藏,而且有三藏,称为小乘三藏。以后修小乘三藏的,天台宗就叫他“藏教”。

后来佛入灭,就是涅盘,入灭以后,一些后来修行人,怀念佛之所说,自己入定也有所证,渐渐去思考佛所说的道理。其实佛真正所说的就阿含经,到后来发展,渐渐思考这个道理,认为佛好像还没有说完,于是就有后来在所谓集结的经典,其实就这些修行人集合起来开会,说我听过什么,我听过什么。其实不是他听过什么,因为佛已经不在了,应该说,是他在修行里面听过什么。大家认为可以,于是就承认,这种经典就渐渐关注到万法,而不只是关注到自己,所以小乘的修行是要证空,证我这里空,所以,此有故彼有,我的心有所造作,于是就有世界,此灭故彼灭,我的心灭了,世界就灭了,用这个方式,让自己的心归于安定,甚至归于集凈,最后是集灭,但是对于万法是隔离的。不过后来修佛法的菩萨,他认为佛不应该是如此而已,所以就有了大乘经典。大乘就是大车子,这个大为什么他会有大车子呢,因为要载着众生,最后不仅是载着众生,是载着万法。所以要渡尽众生,渡尽万法。为什么要渡尽众生呢?到最后他们思考的结果认为,众生与自己是同体的,甚至万法就是自己,所以假如你渡自己,你并没有真的渡完自己,你必须要把众生渡尽了,把万法渡尽了,你才真渡尽了自己,所以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大家不要认为这有多特别,这并不特别,因为你如果对众生万法有所认识,你非这样不可,这就是大乘精神,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这本来就是如此,不是地藏王菩萨特别的主张。

后来就有大乘教,说大乘经典又称方等经,认为是佛所说。照实际历史,其实不是佛所说,但在宗教历史中,也认为是佛所说。当然如果你说研究佛教的哲学,佛所说的法里面有没有蕴含这意思呢?你可以说有,可以说阿含经里面去发挥这些意思,因为如果不渡尽众生,你对生命的意义还不能完全了透。你生命与世界隔绝,那你怎么去解释原来的世界呢,所以必须要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结果,世界跟你的生命是一体的,所以你非渡不可,你就走入大乘了。大乘说方等经,称为方等时。什么叫方等?方就是大方,等就是平等。这就是第三时,所以方等经的特色是“责小弹偏”,责就是批评,弹就是排斥,小跟偏都指小乘而言,就小乘的法还有所批评,有所排斥,叹大褒圆,他赞叹大乘,褒奖圆满,所以“责小弹偏、叹大褒圆”这是第三时,方等时,也是大乘时说法的特色。

说了这么多,又讲了小乘,又讲了大乘,说了很多法,对于这些法,我们要怎么样来消化它呢?因为佛一直讲不能执着。执着就是有,你心中一有执着,对象一定受你扰乱,你对世间一定不明,叫作“无明”,所以你的执着就是无明,世界也带着无明。因此,要清凈,不能执着,那你听了这些法,不要执着,你该怎么办?这些法也不能执着。所以到第四时,开始说般若,叫般若时。什么叫般若?汉文称“智”,所以我们也叫“般若智”,你如果翻译成汉文叫“智”,用音译就是“般若”。我们说般若是“佛教的智慧”,这样讲比较好,你如果讲智慧,早上我们讲智慧从儒家讲,但是般若跟儒家的智慧意义不大一样,佛家的般若智慧专门破有,破执着。所以破有见空的智慧,称为般若,因此他有特别的意思的。因此,玄奘在翻译的时候,比较不翻智慧,他都翻般若,因为翻智慧容易混淆。所以佛有见空的智慧称作般若。佛第四时要说般若,为什么呢?因为要把这些所说的法,连法都要破。不是普通执着的法要破,就连佛说的法,你都要破,都不能执着,就自我破,所以佛在第四时就说一切皆空,连我所说的法都空。《金刚经》就说,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他做了个比喻,像渡船一样,这个船能够渡你到彼岸,这是法,到了彼岸,法都应该舍弃,何况非法,所以一切皆舍,这样就是般若精神。所以般若精神就是融通淘汰。融通,不要执着一处,淘汰,把你心中的所知甚至所证都要忘掉。

佛讲般若以后,还讲两部经,就第五时。一是《法华经》,一是《涅盘经》。法华是一个简称,全称是《妙法莲华经》。第五时这两部经,就是圆教经。刚才不是有藏教吗?刚才小乘是藏教,般若叫通教,大藏经叫别教,法华跟涅盘叫作圆教。藏通别圆,就这样来了。这是佛说法的全部内容,叫藏、通、别、圆。

为什么叫“别”呢,因为他有特别的意思,这个“别”一方面不是小乘,一方面不是圆教,所以叫做别。华严经也判教,华严的判教是小、始、终、顿、圆。法华经判四教,华严经判五教。“通教”很类似“顿教”。别教,有“始别”跟“终别”。别教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开始,一个是最后,叫“始别教”“终别教”,华严经就放在终别教。到了唐朝贤首和尚以华严经自判,来判自己说是圆教,这叫“华严圆教”。“藏通别圆”是隋朝智者大师所判,这叫“天台宗”。因为智者大师后来住在天台山德清寺说法,所以天台山作为宗派的名字,叫天台宗。我今年暑假去宁波,他们就带我去天台山国清寺,去那里参拜智者大师的道场,引为人生一大乐事。

那么为什么叫圆教呢?因为这两部经所讲的道理有两个特色,一个是“圆满”,一个是“圆融”,从圆融来讲无碍,叫“圆融无碍”,从圆满讲无尽,叫“圆满无尽”。这两个特色是这两个圆教都这样说的,都认为自己所说的圆,是圆融无碍圆满无尽。

好,再来看圆融跟圆满怎么样表现。如果从天台来了解,我们就不好了解,要对照一下才比较容易,所以我们从华严圆教说起。华严自己认为是圆教,在天台宗判是别教,别教就不是圆教,跟圆教有别,跟小乘教也有别。华严宗是在后来判的,先前已经有天台宗了,所以天台判法华涅盘为圆教,华严宗是宗华严经,以华严经为主宗。既然要判各种教,而以这部经为主,为最高,那么最高的教叫圆教,先前有天台判教,说法华涅盘是圆教,现在贤首和尚出来再判,说华严是圆教,那岂不是有两个圆教吗?所以牟先生在这里就评判了,圆教只有一个,如果还有第二个,也是同一个圆教,最圆满嘛。比如无限就一个无限,无限之外怎么能还有一个无限呢,那不行。所以圆满只有一个。假如两个都是真正的圆教,那么两个必定是同一个圆教。不可能有两个。这古人也知道的。所以贤首和尚,人家判了法华涅盘为圆教,他还要接着判,他用华严经为圆教,这样就说不下去了,于是,贤首和尚就创了两个词语。一个是“同教一乘圆教”,一个叫“别教一乘圆教”,那华严宗就是别教一乘圆教。我们刚才讲过别教,天台宗说别教就是和圆教还有分别,代表说你比较低嘛,那华严宗说自己是别教一乘圆教,他的别的意思,就不是不同于圆教,我是非常特别的,最特别的,这叫别教一乘圆教。好,假如说我是特别,那么天台的圆教放哪里去呢?于是他发明同教一乘圆教,像这样就说不清了,所以这是“遁辞”,就是词穷,没有办法了,只好这样判,要不然你就把天台的法华经说他不是圆教,不要说两个都是圆教。所以“遁辞知其所穷”。

那么华严圆教怎么说的呢?我们先从大乘学派的两个系统来说。本来佛教在印度,自己就有分派,分宗。叫作空有两宗。所以空有两宗是印度原有的宗派。所谓“空宗”就讲空,那些经典讲空呢?般若。所以讲空就般若学。而这个讲空的般若学,如果我们探讨一下,般若就是空,表面的意思就是放下执着,深层的意思就是见万法无自性,万法没有自己存在的相貌,没有现象义,从他没有现象的意义说空。那从主体来讲就去执着,就是空。因为你有执着,法就有相。所以六祖慧能才说无念无住无相,无念是从主体来说的,你这里没有起念,起念就是你造作。无住,就是你不停在那里,无相就没有表现,就没有现象的意义。

什么叫现象?这个现象我们翻译得很好,现起来的象叫现象,这样讲也不知道什么是现起来的象,那你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假如没有现起来哪有象呢?那所谓现起来对谁而现呢?对人的认识主体而现,对人的认识能力而现。我们都是人,人的心灵结构都差不多,所以,我们眼前都有现象,而且眼前的现象大略相似,这样我们才可以沟通。现在我站在这里,我手上有一支粉笔,你有没有看到?(有。)那你还没有悟道,因为这是现象。这是对你的念而有驻,所以才有现象。当然佛也不一定就说没有见到,但他又另外一种见法,另外的见法就是见物自身。物自身就是物在其自己,物回归他自己,物没有被你的认识所牵动,所拉扯,所揪起来。本来是一湖秋水如镜,你投下去一块石头,起来涟漪,本来床单铺得很平,你去一拉,床单不是皱了吗,皱了就是现象,等到你又把他回平了,又看不到皱褶了。所以,你放回去,请你放回去,你不要那么执着了,你把世界执着成这样子,整个宇宙都是你执着出来的知道吗?所以你很伟大。(笑)你越伟大,你悟道越慢。

所以物有在其自己,这在禅宗叫本来面目。所以你所见是现象,现象是对你的识心所现的象, 你有识心,就是你有造作,你的造作就由于你的无明,世界就染上你的造作,整个世界都是无明的存在,这很奇怪的。所以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是没有现象义,空是无念物驻无相。小乘就已经能够见空。所以空宗、般若通于小乘跟大乘,小乘也要般若,因为他也要空,也不要执着,大乘当然也不能执着,所以空宗般若学叫通教,两面通。这就是空宗。

是不是只有讲空呢?不是,不能只有讲空,他还要讲有,叫有宗。有宗来解释世界的存在。你说世界是假的,是你的识心所造,当你这样解释的时候,你就承认你的识心有造,这不是有了吗?所以空宗有宗其实一体,只是从不同角度看。所以空宗不否定有,假如否定有哪里还有空呢?有宗并不否定空,说有的目的是要说明这个世界的有都是假的,所以有是假有。当有是假有的时候,这个有本身就是空,这个空是真的空,说真空的时候,必定是从有看出空,要不然就是全部都是只有虚无,这虚无叫顽空,顽固的空。所以空是真空,有是假有,真空里面有有,只是你不执着于有,假有,既然你认为有是假,所以有本身就是空,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这个意思。

有宗就是来解释世界,就是来说明万法的来源,以及万法的特性。说明不是要你执着万法,而是要告诉你万法是这样来的,他的来源是假的,万法的来源是如此如此变化的,这如此如此的变化都是假的,所以讲有的目的是要你证空,但是首先要对法有所认识。刚才说对法有所认识后,你会了解到众生与法与你同体。这就走入大乘了。所以有宗是大乘。空宗通于小乘跟大乘。

而有宗,要解释万法存在,有两个系统。第一个就是阿赖耶系统。第二个是如来藏系统。这都是为了解释万法的存在,彻法源底。贯彻法的根源,用牟先生的话讲,对万法有存在的说明,对万法的存在做说明,这就是大乘的特色。你要了解万法,了解万法的来源,以及了解万法的特色,这样你才可以去渡万法。解释万法的来源有两种。一种用阿赖耶说,阿赖耶就是种子。种子的集合成为阿赖耶。种子集合后,它会活动,活动就是心,所以阿赖耶就是心。心的活动叫作识,所以阿赖耶识,叫种子识。什么叫种子?众生所造的业,一点一滴都存在你生命的园地里,到了时间,它就会发作,你的发作又变作种子。种子是因,发作是果。因果一直循环,越累积越多,累积到最后有生命出现,有生命后继续越累计越多,所以轮回不醒。这都是阿赖耶的作用。其实阿赖耶就是我们整个生命的内容的意思。为什么有阿赖耶?这要从佛说四阿含的时候,他一开口就说十二缘生,他说人生是苦,世界是无常。那为什么人生是苦,世间是无常?因为生命的来源就是错误的,不正常的。生命从无明而来。这对人生的讲法就造成后来解释世界,用阿赖耶来解释人生,解释万法。阿赖耶不仅是你主观生命,连客观的万法都是你的阿赖耶。所以用阿赖耶来说世界,没有主客之分的,主客都是阿赖耶。那么,以你的生命为主的话,你的生命固然是阿赖耶,就是你生命所面对的万法,也是你的阿赖耶。所以你的阿赖耶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你认为自己的生民主题,一个是你认为生命主题所面对的客体。其实没有所谓客体。所以讲阿赖耶这个系统,又称唯识系统。所谓“唯识”,就是“只有识”。什么意思?就是没有识的对象。识的对象也是识,就是心啊。所以不仅主体是心,客体也是你的心。你的心把自己分成两面,一面认为这是我,一面认为这是外在的世界,你面对外在世界。其实不是,只有你的心,你自己的生命也是你的心所变,你的世界也是你的心所变。所以叫“境不离识,为识所变”。在这里不是有一个消息了吗?什么叫万法?万法就是你啊。如果你明白了,整个宇宙就是你。这通于陆象山所说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但陆象山所说的“吾心即宇宙”的“心”是清明的道德心,这个地方是告诉你这都是无明,整个生命是染污的,把自己也切开了两面,而且你认为环境都是实在的,其实是你把环境污染了。这种系统叫作阿赖耶系统,又叫唯识系统,他讲虚妄的心,所以又叫妄心系统。这都是同一个意思。说人的本性是虚妄的。

那么妄心系统来解释万法的沉沦,人生的痛苦,这是很顺当的,因为你无明,无明就是愚痴,到最后你以为你有我在,你以为拥有,拥有就贪,拥有而不得就发怒,发怒就嗔,所以贪嗔痴一起来,他的根本是痴,愚痴。愚痴就无明,不明白道理。他这样解释万法为什么沉沦,为什么时空无常,为什么人生痛苦。这样解释很方便,因为是无明。但是,要解释你为什么能成佛,就很困难。苦集解释很清楚,灭道就解释不清楚,你为什么成佛。这个系统很像朱熹,朱子说我们人心表现是气,我们人心是不可靠的,心属于气。那我的心属于气,所有活动都不可靠的,请问我怎么成圣人?这系统一样的。所以人的头脑大略相似,各个民族所发展出来的学问大略相似。所以唯识系统解释世界的染污是直接的,解释成佛之道是间接的。怎么间接?他必须听闻佛法,或者他必须再加一个,我们种子里有清凈种子。既然我们心是从无明而来,怎么有清凈种子呢?又解释不清了,总之有就是了。(笑)他们真的这样解,叫“法尔本有”,在道理上本来就有了,没有就不成佛。像这样解释都是搪塞,理论不完整。所以后来发展更完整的理论,就是在阿赖耶识上面再加一层,就第九识,阿摩罗识,再加第九识还不成,就干脆不要混着过,干脆就衍生成如来藏系统。就是众生的本性是如来本性。

如来藏(音zang 四声)在还没有发展出来之前叫如来藏(音cang 二声),就好象宝藏,宝藏还不是宝,他藏在山里面。什么叫如来,如来就是佛,所以众生本性是如来的本性,如来本性就具有佛的一切德性,一切清凈性。佛的清凈性是很多的,如恒河沙数的佛法,所以叫“如来藏恒沙佛法佛性”。所以众生的佛性是像恒河沙数的佛法,而这是如来的功德,叫作如来藏恒沙佛法佛性。意思就是说,众生本质是清凈的。众生本质,说性说是“佛性”,说心叫作“真常心”,真常我们在解释中国哲学时也用,“道可道,非常道”,什么叫常道?真常之道。所以真常这两个字是普遍可以运用的,叫“真常心系统”,又叫“如来藏系统”,又叫“真心系统”。就面对“妄心系统”“阿赖耶系统”“种子识系统”。就这两个系统。而既然讲如来藏、真心,它对于成佛是积极的,是直接的,为什么人能修成佛,因为人本来就是佛,本来就具备佛性,所以佛学要讲到佛性,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阿赖耶里没有所谓佛性,只有污染性,要讲佛性必须讲到真心系统,要有佛性,但这个佛性一定是无穷无量,叫恒沙佛法佛性,而且叫如来藏,所以连起来是“如来藏恒沙佛法佛性”。这对于成佛来说是方便的,那如果众生本性是清凈的,怎么还有污染的人生和世界呢?又不方便讲了,于是就要有一个转折,就是这条线一划(板书),在这个地方有一个“无明风动”。本来平静的水,忽然吹来一阵风,水就起皱褶了,也就是不干凈了,一不干凈,一直往下走,一直往下走,就好象一潭水平复如镜,投下一颗石头,这涟漪越来越大,他有“蝴蝶效应”,到最后波涛汹涌,完了,苦海。所以,当你有不清凈的时候,不要顺着走,要把它逆回来,马上把它消除。这在平常都要这样做,何况是整个长远的人生?是几世几劫以来你就堕落在人间了,你就堕落在无明当中,所以我们要修回去是很长远的路,因为为什么你有这个生命,已经不知道是几世几劫累积成的了。所以我问说你有没有看到我拿粉笔,你说有你就完了。你能够说没有吗?你不能说没有,因为你的人性已经变成这样子了,你必须把现象皱起来,你皱起来的力量太大了,而且你是几世几劫以来养成这个习惯了,这是积习。积习就是造业,业障深重。所以以后问有没有看到粉笔,你就说没有。(笑)因为粉笔是现象,这就是业障嘛,你不可以说粉笔就是这样子,或者在时空中。粉笔不在时空中,粉笔有它的本性,时空是你加上去的,等等等等。所以麻烦了,所以有些人不敢成佛啊,一成佛世界都不一样了,他以为世界没有了,不是没有了,都不一样了。所以还是同一个世界,只是你的观点不一样,你的感受不一样,好像不大容易懂,因为我自己也没有证(笑),所以道理上讲是如此,圣人这样讲,我们就跟着这样讲。但是你说这样不科学,你就完了,因为对佛法来讲科学是最堕落的,科学是用现象,千万不要相信科学,这个意思。

好,无明风动,你的生命就沉沦了,沉沦在不觉,不觉是因为,你原来是本觉,所以称为不觉。但是你的生命总是清凈的,或许有机缘,让你“始觉”,你开始觉以后就起修,修到最后你能够超越了,叫“究竟觉”。究竟觉是回归本觉,本觉本来就是“如来藏(cang)恒沙佛法佛性”,现在你堕落不觉,而始觉回到究竟觉,这个究竟觉就是“如来藏(zang)恒沙佛法佛性”,一切宝藏都你拥有了。世间的法,都是沉沦的、现实的、污染的,你每修一个法,使这个法,到这里就成功德,再修一个法,这又是功德,所以一一的法,对照一一的功德,比如你本来都不懂,我讲得让你懂,使你心清凈了,就修了一个功德,我修老师的法,我把学生教好,就有功德了。就是每修一个污染,修成了,你就是一个功德,所以世界无量,世界的法无量,于是你的功德就无量,叫作无量功德。所以,修成叫法身,你原来就是生身。生身就是一切污染法跟你在一起,法身就无量功德,叫作功德聚,功德的聚叫作法身。

好了,现在要讲一些有关圆教的东西了。讲到这里就可以讲圆教了,看这里,这就是大乘经典,有宗,真常心系统,他一发展,发展到最高度就(按:这里板书,不知道什么内容)成就法身功德聚,那么这就是成就佛,这佛的功德聚,也是具备万法,无穷无尽的法,叫作佛法界,那个外围,叫作佛法界。从主体来讲,叫佛法身,从佛法身的内容来讲,叫佛法界。这法界是无量无边,而且都是光明,叫作毗卢遮那佛法身。法身其实就是法界,因为法身是无量的功德,从范围来讲就叫法界,范围总说起来叫法身,所以法身是总起来说,法界是散开说,比如天地是总起来说,万物是散开说,万物就是所谓的法界,一收起来天地间就是法身。

佛法界其实就是真心的朗现,就是刚才说的原来的佛性,如来藏恒沙佛法佛性,就成为无量无边的功德。他在这里还有没有执着(板书),没有执着,执着在下面一层,这里万法都是融通的,万法再没有分别,他又分别而无分别,所以一切法都在这里,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因为所有分别都是众生的执着,佛当然是不执着的,佛心还能执着吗?所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这叫作圆融无碍。这佛法界是那么样的广大无量,所以这叫圆满无尽。在佛法界,既然是佛法界,什么都可以啦,你怎么讲都对啦,但是,如果是小乘佛,你很难说圆融无碍,因为他只有内在的极凈(?),他无所谓圆融,因为圆融是很多东西在一起互相融通才叫圆融嘛,他也不可以说圆满无尽,因为他没有所谓万法,所以圆满无尽一定从如来藏恒沙佛法佛性修证而成,才叫作圆满无尽,这很重要哦,这是一种思想系统不一样,他才成就这样。

而且不仅是在佛法界。现在,既然他是佛,而他经历了这么多修行,所谓经历这么多修行,他不是经历过去的,这个修行是过去现在未来都修了,所以他跟你我都有关系了,不仅是跟过去法,跟现在法,跟未来法都有关系了,就跟整个宇宙有关系了,就是整个宇宙都变成功德了。所以他的感应,假如说这里还有一个众生,比如像我们这班的几个人,有苦恼,这佛就不安,所以佛要渡你,或者不要说佛要渡你,佛老早就把你渡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为什么?因为过去现在未来都渡完了嘛。你说怎么会这样?你去看大雄的时空机你就知道了,哆啦A梦(笑),怎么会这样?你不可以再想了,因为过去未来现在是以我们污染的识心在分的,在圆融无碍的地方还有过去现在未来吗?就没有了。所以你现在的烦恼佛都已经帮你修完了,也不可以这样讲,因为一落在现实中,还是没有完,所以落在现实中还是没完没了,但对于佛的功德来说,已经没有所谓过去现在未来。刚才不是说一一的法都对应吗?所以从这里来讲,他也可以说圆融无碍圆满无尽,他对于世间的法都可以一一保障,过去现在未来任何的法,为什么?佛的心的无量,佛的变化神通,所以他也是保住万法。从保住万法说他也是圆满无尽,这个圆满无尽不是佛法界本身的圆满无尽,他甚至对于现实界也可以总体涵盖,他怎么涵盖呢?就是所谓“性起”,这个佛性起,起就是升起,世界需要这种法,他就升起来,所以我们说这个世界流转不已,为什么流转不已,从佛性说,所以这叫“性起系统”,华严经就是大乘真常经的最高表现,而华严宗就是从大乘有宗最高度的发展成为圆满的形态来建立的宗派,叫作华严宗,而真心的最高发展,发展到最后也可以讲圆融无碍圆满无尽,所以他也可以说他是圆教。这一路讲下来懂不懂?太多了呵,把佛教哲学一节课讲完。(笑)

虽然华严宗是在后来,但华严宗先了解,因为华严宗比较好了解。现在我们再讲回来,请问佛怎么修成的?佛是从染污的世界,从不洁修成的,修成后的佛法界是清凈法界,他怎么达到清凈法界呢?就是这是理,“理法界”,理,道理,本来如此,还没有到佛的境界的时候,他有其它法界,其它法界有九种,叫“九法界”,哪九种呢?首先分六道众生。六道,从最低的,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把天摆在最高也可以,把人摆在最高也可以,所以这六道法界。再加上阿罗汉,再加上毗尸佛,再加上菩萨,这样一共九法界,如果加上佛就十法界,叫六凡四圣。要修证成佛,必须在九法界一步一步的上升,一步一步的去掉你的执着,境界一步一步提升,提升到佛,忽然来一个顿悟,跳上去,所以这里来一个顿(板书),这个顿叫圆顿,圆满的一顿,就成佛了。所以这种成佛,早在天台宗就批评这种成佛叫缘理,理就是佛理,缘就是因为,因为要成就佛理,所以必须要隔离九界,或说要从九界修行而成佛,这叫“缘理断九”,于是佛法界就高高在上。

“缘理断九”这样说明,我们看起来很明白,但是天台宗看来,这个叫别教,这不是圆教。因为这别还有隔离分别的意思,你的佛法界佛跟九法界众生还是有所分别,那么九法界怎么跟佛产生关系呢?或者说佛怎么保住九法界呢?就是佛以神通力,性起,依照佛性起现万法。这叫“性起系统”,在修行上叫“缘理断九”,在修行以后对万法的运作方式叫作“性起系统”,这是一贯的。这是天台宗批评的“缘理断九”。既然“缘理断九”就不够圆融不够圆满,那要怎么样才叫圆融圆满呢?要“不断断”,什么叫“不断断”?以不断的方式断,你不可以以断的方式断。什么叫“断”?就是隔离、跳跃。是为了要解脱你的烦恼,要放下你的束缚,所以可以说断烦恼,也可以说断无明。那么,以“断”来断,就会有隔离,跟九法界就不同,你说跟九法界有关系,什么关系?性起系统。现在天台宗说这样不够,这样还有思想的来回,这不成真实世界,所以世界的本相是不断断,佛的本心是不断断,断是断无明,用什么方式断无明?不是用断无明的方式断无明,用与无明同在的方式断无明,叫作不断断。所以“即九法界而成佛”,而不是“缘理断九”。就着九法界而成佛,不是离开九法界而成佛,再回头过来以神通遍见(?)九法界,九法界本在,九法界不去除。

“四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法华经的句子,法都住在它的位置上,没有离开世间。所以他是从法华经悟出来的“不断断”,为什么不断断?你不是说众生的心就是佛心吗?那佛怎么会离开众生呢?所以“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这样你怎么可以断呢?但不断你怎么成佛呢?所以不离开九法界而成佛,即在九法界而成佛,所以佛与九法界“相即”。这就佛来讲我们容易了解,就众生来讲呢?众生与佛相即。心也是佛,佛也是心,心佛也是众生。当这样的时候,我们说佛有无量功德,众生呢?众生也有无量功德,只是众生迷,佛悟,所以只争迷悟,不论染凈。修行只争取你的迷还是悟,不要说万法是污染的,我把它渡回清凈,万法哪有污染呢,万法哪有清凈呢,就是你迷了嘛,你的心一迷,万法皆在染污中,你的心一悟,万法皆清凈。所以他的解释方法就不是你要几世几劫的修行,要修尽万法,你就成佛了,不是这样,而是,你的心在这里一念清凈,你就是佛。

那请问这一念有多少内容?这一念有三千世间法,而这一念不是佛的一念有三千世间法,你一悟就是佛,那没悟之前这一念呢?也是三千法,只是“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你还没有悟,只是在原则上,在理论上,你是“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你是佛,只是在道理上你说三千都在,三千都在无明中。“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你证果了,三千都是常乐。

所以这一念,在众生是无明,在佛是法性,法性就是证空的性,所以这一念是无明心也是法性心,叫作“一念无明法性心”,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这些要很熟才行,你熟了要讲才比较能把握,或者你一直听讲一直听讲,然后去看书,反正总是要熟,不管听熟还是看熟。你听讲是比较容易贯串起来,但是词句要熟悉,似懂非懂,这才好讲,一切基础都没有,这不好讲。

好,既然无明心即是法性心,这个“迹”就是表现,现象界,“本”呢,本来面目,就是所谓的圣人之心,佛性。所以圣人的心跟他的表现是迹名(?),是圆,迹本圆,所以收回来是本,一放出去就是迹,迹即是本,本即是迹,开了迹就显了本,把迹打开,你认识了这个迹,一切的迹就是本,所以“由本垂迹”,由本来表现出迹,迹是从本来的,所以你“开迹显本”。“开迹显本”用在说法上叫作“开权显实”,什么叫“开权”,权就是权法、权说。佛说法的时候是一时说,对这个说对那个说,所说的佛法就藏通别圆,请问藏教是不是只是藏教?不然,你要是深透佛的心,你开了藏教,藏教就是圆教,所以叫开权显实。实教就是圆教,实在的说,就是佛如果照他实在的心佛心所完全了解的讲给你听,就是实在的教,但是你一时不能了解,他只能讲藏通别,慢慢的讲。其实一切教都是圆教。到最后讲到这里,叫作“开权显实”。

三道即三德。三道即三种之所以会轮回,会在道上走的不恰当心态,不恰当作为,就是惑、业、苦三道。从惑而有业而有苦。惑是什么?无明,迷惑,业呢?造业,阿赖耶,于是你的生命是苦。这三道使你一直轮回的。这道有时是好的意思,有时是不好的意思,像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是好的,那佛家讲三道是不好的。所以修你的惑,成般若,本来有迷惑把它变成智慧。修你的业,什么叫业?你的任何所作所为,不论善恶,就是你生命的内容,你修生命的内容使它不是污染的而成为清凈的,这样叫解脱。修业成解脱,修惑成般若。你对于苦,生命本身是苦,你修了生命本身的苦,修证成功了叫作法身,刚才说法身是功德聚(?),苦是烦恼聚,污染聚,这叫三德。所以般若、解脱、法身叫“三德”,惑业苦叫“三道”。依照众生即是佛,一念无明心就是一念法性心,于是说三道即三德。三道的内容完全跟三德一样,只是众生的心一迷,就三道,你的心一悟,就三德。你的心并没有跑到别的地方去,世界也没有改变,就只有你的心改变。这样万法在哪里?万法原来在你的一念心中。要不要用神通造万法?不要。

所以面对性起,天台宗说“性具”。“本性具”跟“本性起”不一样,所以华严宗叫“性起系统”,天台宗叫“性具系统”,性具就是一念三千,本性具,不要再起。请问对于万法存在的保障,性起比较完满还是性具比较完满?性具。所以圆满无尽要走到性具才完全成就。性起还要等,万一佛不来怎么办,当然佛一定会来。他用佛法界来保障,用佛的成就,用佛的真心,叫一念真心回转。一念真心一直转一直转,都是佛法界。所以牟先生说,你用佛法界来保障一切,保障他的圆融圆满,那叫分析命题,叫套套逻辑,为什么?你已经说佛是无穷无尽的,然后说佛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这样岂不是白说一句话吗?所以华严宗是表现理论的高度,天台宗表现实在的平平,一切放平,一切本在。所以华严宗高,天台宗平,高的要用理论去构造,然后去追寻,你的修行要一步一步的走。平的呢?当下即是,所以叫平实。天台宗平实,华严宗高明,那么请问“平实的”高明,还是“高明的”高明?

性起才可以讲顿教,性具不讲顿教,性具讲渐教,渐中顿,性起是顿中顿,所以性起一定要来一个顿教才成佛,性具呢,顿即是渐渐即是顿,渐中顿顿中渐,渐顿不二,性起一定要来个顿,来个圆顿,一定要来跳跃。所以天台难以了解,华严容易了解,华严是分析的极致,天台是诡谲的辩证,或者牟先生叫“诡谲的圆”,诡谲就是吊诡的,怎么这样又是那样呢?无明怎么是法性呢?在华严,无明跟法性是分开的,要把无明去除才显法性。在天台,无明即是法性,法性即是无明,法性就在无明中,无明与法性同体,所以无明无本,以法性为本,法性无本,以无明为本。所以无明无住,法性无住。叫作无住本,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这是维摩诘经的话,但天台宗拿来用。

好,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4-2 12:32:19 | 只看该作者
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做个记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4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4:09 , Processed in 0.07785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