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05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熊春锦先生讲德经第一章论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1 10:4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三十八章 论德
讲解一
(根据熊春锦先生2003-11-07讲座录音整理)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三十八章“论德”。这个德可以解释很多。在一个“德”字面前,世人解释的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瞭乱。但是《道德经》写得非常丰富,非常全面,真是添一块嫌肥,减一字嫌瘦,达到了一种完美的程度,何必解释那么多呢?还不如我们直接来读《道德经》。当然,先把这些词意了解一下是有帮助的。有的同学反应说有点难理解,实际上也并不难。
上德无量包天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个“上德”是高级的、上乘的德性,实际上它就是“道”。“不执”,因为道的自然特性决定着,因为它拥有了,怎么还会去执呢?因为它本身就是圆满的德,也就是道,所以它是自然的流露,是本来的显现,是道完整的自然全面的外显,所以说它就是上德。当然,要解释开来,首先还是要从字面上做一下简单的分析,在简单的层面做一个解释。这个“以”字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后面用到了很多“以”,不要被这个“以”字障碍了我们的理解。
  “上德不德”,实际上也可以稍变一下,先把它说成是有德。“是以有德”,因而他就是真正的德。这样理解比较直观,也容易理悟。只是要深入进去,要靠我们的爱,到深层次去感悟道德的状态,进入那种不可言状的心灵状态。
  为什么有道的人都有那么深厚的、博大的对自然万物的爱?这都是因为有淳厚的德性。为什么道的文化讲仁爱,佛的文化讲慈爱,耶稣的文化讲博爱?这些可以说都是因为有道、有淳厚德性的相通。有没有德?是不是上德?从对众生的爱就可以观察出来。如果你的心里对于宇宙众生、对宇宙万物,难以产生那种博大的、深厚的、广泛的、无所不包的慈悲慈爱,那可以说就不具备对于上德的理解,也就进入不了上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我们的德性一定要聚,不要损失了德性,这就要小心翼翼地去注意修德、补德、执德、守德。如果不是处在那种上德的状态,不是很自由、很祥和的状态,那你就有得失之心哪!而这种得失之心,可以说人人都有,这是德性还不完善的必然。因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离道失德的人,都处在一种无德之性、上德丢失的状态,必须重新步入到上德的无为状态。如果处在有为意识中,为了表示有德,就会标榜自己的德,显示自己的德,自然也就处在下德的状态下了。反过来说,我们的德性不足需要积聚,但并不是为了积德而积德。 有意为德不为德 。要把这个“有”的观念破掉,破掉有意去做一件好事。因为一旦有意了,你就会算账,你就会一、二、三、四、五数着去加,你会想今天我做了一件什么好事,该值几斤几两?该得到什么回报?对我内部的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无德的表现,别看你去做了,也没有德。因为你的心灵里有了障碍,有了障碍你向清静无为迈进的污垢,不足以圆德。虽然你做了好事,但只要你放在心里,你把积德作为向社会伸手索要功名利录、搜罗钱财的一种工具,你心里只要产生了这种回报的念头,都是执德的表现。你执于德就绝对没有德。为什么呢?你看,一棵树从小长到大,给人类以氧气,它开过口没有?同样在道德环境里成长,这个天地里充满了道德,道给世人的德性都是平等的,它何曾因为自己哪一天给人类的氧气多些而向人类乞讨过,作为索要的理由?因为没有欲,它是在很自然地表述它的德性,并没有求回报。相反,我们人类由于离道失德,失掉了这个道德场,不知道主动地去亲近道德,而是斤斤计较,在有了私欲的前提下去研究道德,讨论道德,想有所得地去索取德的回报。那么道是无情的、无心的,也是自然的,你的想法在道的面前难以获得。这对于自己德性的圆满也会成为极大的障碍,相反还加重了你离道失德的程度。
  所以,我们必须得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保持不失德的状态,克服为善为德而动心的后天意识。修道德别掺杂人心,别掺杂欲望。要把前面“道经”第一章读到心里,道的至公无私,那是一种自然的大舍无得,没有得失之心,不求回报的德。要修上德,首先要破心关,要通过研究《道德经》,读《道德经》,来明了什么是上德,什么是下德。如果你执于下德,那就很难真实不虚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这个“上德无为”,是指圆满的德性,合乎道所具有的品质德性。它一定是无为的,是一种自自然然的,不掺杂后天点滴灰尘,没有尘埃,一定是无为状态。即使有德,也认为没有。象解放初期那些老革命家,中央的一些首长,都具有很高尚的品德。那个时候,你要在中央去找一个清官,那找不着,因为大家都是清官,上下都讲道德。在毛泽东主席的思想引导下,当时人们的心很朴实。老革命家通过枪林弹雨冲杀出来以后,对道的掌握,对德的行持,都很具备,他们自觉地遵守德行、德性,品德非常高尚,他们的德行没有内缺,都显得那么有力量,显得那么朴素,那就是一种上德。
  阴阳一分以后,出了心以后,“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它就退到了一种有为的状态,故意去作,故意去行,反而成了心灵的一种负担,所以说“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要把这个“以”字先抽掉,“而有为”就容易理解。再把这个“以”字移进来,再念时就能品悟到它的内涵。要看看自己心里是不是“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是不是有意为之?如何尽快地调适到“无为”“无私”的状态?
仁慈义悲为无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面已经谈到了德,下面就要讲德行不足的方面,就到了“上仁为之”的阶段。为什么上仁不是“无为”?而是“为之”?因为“仁”已经是德的成分之一了;德是完整的整体系统,而仁是这个大系统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在有为的状态下,才能够使这种仁德的培养“而无以为”。这个“而”字在这里有一个进入无为的含意。 “上仁为之”是要有能动性的,有一种心灵力量的推动去修持这个“仁”。那么这个“为” 的运作的过程,都是在“为之”的有为状态下,在后天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可以说仁、义、礼、智、信这五德的培养和产生,与我们内环境中的正觉正念的善用密切相关。虽然修 上仁 是有为的过程,但他是在正觉、正念的状态中去进行的,不是后天意识的求德、求仁。这种行为是很自然的,因为它是“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如果没有这种“无以为”,就无法到达上仁,上义,上礼,上智的境界。所以要通过培养上乘的仁性、仁德,从而进入无为之道。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到了仅仅修义德的时候,就有所不同了。因为“义”比“仁”又要低一层,距离德性更远了。所以老子在这里说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完整的义德是在有为的状态当中进行培养、生成、巩固、提高的。“有为”是在比较全面的后天状态中修持的,含有一种自我治理,自我规范,自我校正,是一个偏重于有为环境状态中进行修持的状态。
  如果我们离德更远,离道更遥,再发展下去,就到了“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到了这等地步就糟了,离道离德更远了。完美的上乘礼德,是要靠有为而为之,连这一点还得不到人们的响应。因为世人的心已经封闭得差不多了,难以与义德相应。在每个人的内心环境里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再看看社会上是不是这样?当提倡“文明礼貌”的时候,已经没有文明礼貌了。为什么呢?因为老子那时在更深层次、更高领域已经观察到今人的内环境,看到了社会和众生离道的距离、失德的程度,这是人类在心灵、意识上产生的必然结果。当仁义之德远离之后,在提倡礼德以弥补人们心中德亏的时候,以礼德这种种美德教化众人的时候,却得不到世人的回应,得不到大家的尊重。反而把手举起来:“拜拜,你那一套我不听”。“攘臂而扔之”,就是把手举起来,作出一种甩的姿势,甩掉不要。由此可见人们对道德已经不重视了,这种状态在《道德经》里剖析得很深刻。
忠信薄时礼德离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大家都离道、失德、远仁、失义,经过这几个不同层次的下滑以后,已经距仁远了,离义也远了,靠礼来规范、制约心中的德。看一看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道德丢失了就靠仁来治世,然后再到以义为治,然后再降到以礼而为。到了大力提倡礼德的时候,可见人类心灵严重污浊的程度了。
  我们研究道德、修证道德的时候,观一观自己的内脏,看看内五行,看看这五种德性是处在上仁状态?还是处在上义状态?还是处在不仁、不义、不礼、“忠信之薄”的状态?拿一把解剖刀对自己心灵进行严格地解剖,不要怕痛。这样我们才能校正人生,亲近道德,全德合道。如若到了“忠信之薄”的状态,那可得下大功夫了。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这个“前识”,可以说是“智识”用事。这个“识”,是智识的意思。在五德之中,它是“道之华”,是表面东西。如果只重视这个表面,那就是舍本求末。人们对自己进行解剖、观察时,常常以“智”用事,这个智再聪明,再精明,都是“道之华”,不可取。要看到更深层次的实质,要透过表面去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样才能从更深的领域避免“愚之始”,而进入道的本质。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这是“德经”第一章的总结性语句。“大丈夫处其厚”,厚什么呢?厚在其德。让德性淳厚,而不要被表面东西障住了心灵。要高度重视深层次的东西,处在厚实的位置上,不要居其薄。这也使我联想到我们的修真内环境现象,有人常常重视外面这个阴我识心,被它蒙蔽一生。大脑当中也是这样,大脑表层的智识堆满了整个大脑的面积,而且还在天天往里面继续装呀、积呀,越积越多。怎么样去把大脑皮层剥掉,进入里面那厚厚的质层 ? 质层的功能都还没有开发出来,只知道开发表面那个皮层。老子当年没有解剖刀,他怎么知道在我们心中的差异,心场的差异,大脑当中后天的结构差异?他离得这么遥远,却讲得这么深刻,真是不得不佩服啊!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希望大家根据这一句话参一参,悟一悟。看看我们在研究《道德经》,学习《道德经》,实践《道德经》过程中,是不是还 居其薄 ,还没有 处其厚 ?是否还在 居其华 而没有 处其实 ?这个“去彼取此”在内环境中完成了没有?如果完成了,不就是道吗?就不是在口头上谈论道德,停留在语言上,而是真实淳德入道、全德成道了。
  今天根据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展开来说了一下,可以结合起来看一看。我口中所讲和文字表述的,只能作为一把钥匙。要能够真正地学通《道德经》,必须要靠每个人把自己的心场、身场打开,这是一个大原则。我不希望大家把我所讲的东西当作教条。一旦当作教条,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德在真心不在嘴
  有一些同学很容易陷入教条,甚至是陷入迷信,这样是不行的,对你个人没有任何好处。象前一段,我说了当时的时空场,大环境、小环境与整个气运的变化,适合于清因消业。于是有的人就执迷了,迷信了,有的甚至不工作而在那里诵经。你诵得开吗?你好可怜啊!赶快醒吧!你那样消业是消不动的。你那是执德,执于德的便无德,没有任何作用。你要不信试试看。相反有害,对你自身有害,对你家庭有害,甚至对整个社会都有害。你没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只想求得自己个人的解放。你在解放谁?在超度谁?你的心太自私了,父母不管,丢掉妻儿不管,你解放谁?你这一辈子谁都解放不了,你众生心没有立起来,即是自已长寿有什么用?那只能是祸害众生,祸害家庭。知道的同学要提醒这一撮人。进入迷信状态绝对是违反科学的。《道德经》确实是一部合乎自然真理的科学,既简单,也丰富。应该先把它读通了,再去相应,去实践,去求证。
  可是有的同学偏偏要强加入人为的主观因素。都是在道、在德的自然状态下出现的,不带丝毫后天的痕迹,不带主观意识的强加,这才合乎道。你如果有了追求心,有了攀比心,有了智识心的作用,那就违背了本来的意义。看看我们有的人走出去,面黄肌瘦,还不如一般人健康,你怎么能说服社会?你自己的生活都调节不好,怎么样去认识道德?怎么样去影响周围,改造周边环境?你服务众生、奉献众生的怎样去实现?不但实现不了,反而起了反面作用。为什么一定要强加一些不科学的、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主观意识在里面,去强行进行呢?
  对这样一些情形,我真感到头痛。现在是天高地远,不然的话,一个个都得打板子。因为你糟蹋了宝贵的东西,糟蹋了道的赐予,糟蹋了道的慈悲,玷污了德的性质。要尽快纠正这种非道德的状态、非道德的现象。既救你自己,也救大家。 我求你们了 !!!希望那些执迷者、迷信者及早醒悟。
  对于《道德经》的导读、讲解和领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希望大家先注重自己的熟读和理解,有了一定的领悟之后,再按照我今天所讲的方法,突破断句,突破标点符号,先不要看具体的文字解释,就这样直读。直读之前要进入三调状态,调适得比较完善以后,再进行颂读。先垫一个底,然后再到这儿来听课,借助大伙共性场的作用,依靠众多老师的帮助,就更容易解读这一部“万经之王”。这样有利于我们自身的生命再造和道德水平的递增,以至于合道、证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12-1 16:01:56 | 只看该作者
正在教女儿读道德经,学习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回归自然 + 1 + 1 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9:03:13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八章 论德
讲解二
(根据熊春锦先生 2004-01-13 讲座录音整理)
    我们从开始讲《道德经》之后,曾经反复的讲过,这部《道德经》要学好,有个良好的学习开端,就必须拿到两把钥匙:一把就是感悟、体悟,这是进“道”境的钥匙;一把就是“德”的钥匙。要认识“德”,知道什么叫“德”,就必须了解“德”的内涵。我们曾经花了三堂课的时间专门讨论了“道”和“德”。现在进行复习,需要重新温习一下对道的理解;也需要重新对“德”进行温习和理解。并且将“道”与“德”的内涵结合起来去掌握。
三宝三法常珍重
    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们研究《道德经》,学习《道德经》,实践《道德经》,除了掌握老子提示给我们的“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这个修道德的前提之外,我们还给了大家“三宝”、“三法”。不知道你们掌握了这三宝、三法没有?认识到这三宝、三法没有?可以说这三宝、三法是帮助大家学习、掌握、实践以及实现《道德经》所阐述的理论和方法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在复习《德经》第一篇的时候会有感悟的。
    我们给了大家“三宝”,一为太极球、二为旋极球,三为金刚镯。这三个道宝是证道的工具,希望大家运用好。“三法”:第一就是敲开道门之法,实际上是敲开心门而知道的方法;第二就是敲开德性之门的方法;第三就是敲开仁德之门的方法。学习、复习了《德经》以后,对我们心中的道德处在什么界位应当有所感悟,自己对自己就会有一个相应的评价。这种评价需要在复习、深化《德经》第一章的状态下,才能准确地把握。道诞生了整个宇宙,诞生了整个万物。德作为道的演化而长养万物、辅助万物,使万物健康的生存、发展,符合自然的基本法则。但是对于人类而言,由于有了一己私心,因而逐步的离道失德。幸亏这个“德性”,人类还是一步步地丢失。“德”中内含五种元素――仁、义、礼、智、信。人们幸亏只是丢失了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完全丧失、彻底丢失这五种元素。按照道德的标准来分析和解析我们自己心身当中的道德场,到底处在什么界位?可以对照《论德》章深入地开展一次内查和反思。
    我们在前一段复习过程中,通过观徼、观妙,带着大家推开众妙之门看了一下。包括在线和在电脑跟前的同学中,也就是说幕前幕后的加起来共有二十四人,通过第一章的复习,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推开了心灵之门,或深或浅地进入了道,有的甚至通过“观心得道” 已经进行深入的验证实践。这个比例与修证总人数相比较而言,仅占了百分之十多一点,虽然人数不是很多,但也是十分可喜的。
    通过第一章的复习、念颂、讨论、实践,还没有敲开“道之门”的怎么办呢?那么通过学习《道德经》的“德”章,通过德性再来敲一敲,看看有多少同学能够迈入众妙之门。如果通过《论德》章的复习,你还难以迈入众妙之门,怎么办呢?那就再学第三法,理悟“仁德”、复习“仁德”、强化“仁德”,从而体悟或者推开众妙之门。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用好三宝,重视三法,对照自己内环境的实际状态,灵活掌握,把握这十多年来我们所讲过的系列理论和方法,高度重视抓住这个“中”,把握好心这个“中”、身心内部这个“中”,强化内环境的道德属性,提升心性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能量。只要完成了这个过程,相信每一个真心参与道德学习实践的同学,只要不是抱着私人目的,不是个人一己私心,不是抱着蝇头小利不放的同学,都能进入众妙之门。所以对《论德》章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
点滴渗透德性生
    对这一章分为八段进行解读。今天先讨论、复习三段。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是一个自然段落。“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这作为一个自然段。“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又是一段。“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乃之。”这可以作为一段。“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可以作为一段。“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这是一段。下面这一段是“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最后一段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全章共分为八个自然段。今天先讲解前边几段,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如何解读前四段?怎么去解释这些字和词?希望大家思悟。比如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你如何解答?“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你又如何解答 ?你在颂念的时候如何理解她?先把第一段交给大家复习讨论,看谁先发言?讲经重在启发,重在参与。真正要把一部经的精髓掌握好,必须要心、身、意、声都积极地参与进来,而不是漫不经心,不是若即若离,你要融会在这个场当中,才能够把场能量渗透到你的心灵,渗透到你的身心当中。如果始终不思、不悟、不言、不讲、不解、不读,那么学习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希望大家都能把握好正确的学习、理解、掌握、实践《道德经》的一些根本原则,而不要三心二意、掉以轻心、漫不经心。
    对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四句话,要结合第一章的“道”来解读,才能比较全面地掌握。比如说“上德”,就可以作多种解释。刚才同学们也作了不同的解释。“上德”作为我们修证道德的人,真正去实践《道德经》的理论和方法的人,就要注意超越一般社会性的理解,而要进入法性之中、道性之中来解读她。可以说“上德”就是道,就是同于道,是一种淳德。具有淳德的人、上德的人,他的德性已经转化为道的无形无象,德性就会自然分布在他的心中和身体内外。因而也就不用、也不必拘泥于德的状态,不必强求德性元素的多少,不必注重德性能量的多寡,所以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有德”,就是自己散发出来的气、就是道、就是德;他的言行、举止、作为,都是自然的一种道性表现,而没有丝毫有为的后天意识成份。当然真正进入了上德以后的感悟,是难以用语言完整描述的。所以老子在这里只用四个字表述,“是以有德”成为众生所崇敬的状态。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就是指的德性不完善,有所欠缺的状况。这时如果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当中,或者自信还处在良知主导的状态下,那就会时时注意不要损失德性的成份。因为“下德”是处在后天的、主观的、有为的状态中,所以就需要注意德性的完整性,从而用有为的方法、思维、举止来完善自己的德性。
    “是以无德”这种状态,是因为德性的不完善,所以还处在没有全部进入德性的状态。这个“无”并不是完整的否定,而只是有所缺失、不足、不全。作为修学实践者而言,对这个“无德”要正确地把握,对于德性的缺失要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最上乘的方法不是执于德的修持,而是要注重心灵道德之门的开启。只有心君之门打开去合道,那么这种德性也就自然会完备。如果心君还是阴我当家、在主宰内环境,那么这种失德的状态就是难以彻底、快速地在后天、在有为的状态下弥补齐全的。
    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对“道”和“德”这两个概念进行思悟。“道”,难以用语言去表述,只有心灵的汇入、化无,才能比较清楚、明白地谈点体会,但也是不准确的。对于“德”,我们可以大做文章,深入去理解她、认识她、修持她,但又不是执着于后天意识、后天思维,关键是要把真信、德信真实不虚地确立起来。所以紧接着老子又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用了两个自然段来强调德的完美和缺失。
    如何理解第二段呢?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刚才有位同学讲的非常好。我们必须把握好第二段的“无为、无以为”,把它作为一个目标确立下来,作为我们修证道德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只有“无为、无以为”这种心灵状态、心身状态,才能够具备上德而亲近大道。要尽快将下德的“为之”和“有以为”状态克服掉。“为之”和“有以为”是我们每个修习者常常难以放下的。“下德为之”这个“为”,实际上就是一个有为;而后一个“有以为”,又是一种在后天有的状态下的作为。这个“以”字是“和”的意思,是一个动词。要把这个区分开来,正确去地解读它,并且系统性地去认识这个德。这两段对德的阐述和论述,上德与下德的区别相对应,德与道相对应,联系起来进行思悟和解读,也就比较容易掌握。
    看来我们很多同学对《道德经》的精神已经进入了比较全面的掌握阶段,很多同学的发言联系了实际,谈得也比较深刻。希望大家继续踊跃谈自己的认识。
    刚才听了几位同学在语音和公屏上的发言,感觉到挺不错的,谈的很全面,也很细。有的虽然跑了题,没有围绕第一、第二段的内容,但基本上都符合《道德经》的总原则。
无为而应不执为
    我们要注意“上德”的一个特点:德和道之间,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一个隐,一个显;要掌握好这个辨证关系。德是道的显化,她的产生以及传输,在上德状态下是无为境,是一种自然的透发过程。但是由于她最接近于后天,其特点基本上就是八个字。到了上德状态,就应当是“无为而应,为而不执”。
    怎么理解在平常生活中的“无为而应、为而不执”?实际上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道,当每天早起睁开眼的时候,在生活的周围,处处都可以无为而应。我们应当“不因善小而不为”,一切都很自然地去做,行这个“善”,行这个“德”,那就是“无为而应”。心里不要想“我这是在修德啊,我这是在做好事,期望别人回报我,社会应该给我一点奖励呀!…”没有这样的理念和意识,而是保持一种非常自然的心境、举止和行为,这才能称之为“无为而应”。“为而不执”,是说就是做了,也不挂在心头,再也不去想。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大一小两个和尚,在过河的时候,遇到一个带有一点残疾的女性,当师的不避男女之嫌,将这位女性背起来淌水过河。过了河以后就放下了,告别了这位妇女就走了。回到山上庙中以后, 学生就问师说:“男女授受不亲,做师的怎么能够背女人呢?”师说:“我过了河在河边就把她放下了,你怎么没放下呢?”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比较深刻的。如果你执于礼法,这个德行也就丢失了;如果总在礼德和总德之间权衡利弊,反过来思过去的想啊,想破脑袋也难以处理好。因为五行是相互制约的,有相克,有相冲,有反侮,若是落于后天去行德的话,常常是行不通的。还不如把握住这八个字――“无为而应,为而不执”。
    “无为而应”,对于修学比较上乘的同学而言,也是同样的。这种无为而应只是性体相应,在这种状态下也就很自然地完成了。当然各人修证的层次不同,结果也会有差异。
    刚才举的这两个例子,是为了区别层次的差异性。那位老和尚的行为就是上德,后边讲到的这一位内修者的行为,也是一种上德,因为他们都没有执着这种德性。希望大家通过这两个故事,加深对“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理解。因为圆满的德性处于一种与自然合道的状态,没有后天意识的参与,没有任何后天主观意识的思维和表现,也沒有进行德性培补的想法。
    “下德”,是由于德性的欠缺与不周,所以很容易使人陷入有为的后天思维中,进行思虑和表现;而“有以为”就是要在后天有为状态中进行德性的作为、修养和和培补。实际上有为和无为,在睁着眼的时候也好,闭着眼的时候也好,应世行德之事在身边无处不在,不要把它与修德割裂开来看,关键是心的状态。这颗心如果真正能够敞开,与德性相合,那么这种“无为而应”并不困难,也不遥远。
    我们讨论德,实际上就是谈的修道,修道是内环境的事,行道又是外环境的事,身边的事。光修而不行,德性无以提升,也就是空修空炼,脱离家庭实践、社会实践而谈修证道德,那是没有成功希望的。有很多人都期望躲进深山成一体,关起门来修道德,我看十有十个都会败。我们这个时代修证道德就是要紧密结合实际,在改造自己的同时改造周围环境,用道德来改造自己,用道德来改造外环境,共同去造就一个道德的天下。所以我们在讨论《论德》章的时候,要详细掌握和了解德的特性。
无为有为质各异
    第三段“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一段要注意一个特点,“上仁为之”与“上德无为”有不同,上德是“无为”,上仁是“为之”。后半段“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个“义”的“为之而有以为”和“仁”的“无以为”又有根本性的差别。义德和仁德本身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本质性的差异是什么呢?这要从源始的高度上进行分析。仁德属于元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元性是什么呢?就是一点灵光当中的道性,因为它是初始一点灵光的主体而构成的这个元性,包括我们心中的那个“善”,“人之初性本善”。善的强弱、仁德的强弱,实际上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元性是一种体,虽然也是一团灵光,但它的信息量比后天培养出来的带有后天隐显特征的元申,以及物质性的元气和表现在先天状态的元情、元精,都有明显的差别。只要注意将元性和元申一比较,那么这个差异就显出来了。元性可以说就是一种自在真常之道占主导位置的本性,元性也就是众人修佛学的根,修佛学的基础;也是很多元性充沛者证出佛果的事实,有坚实的元性作基石,那么修佛学证道学就比较容易成功,这是元性的特性。仁德的表现比较强的人,常常往生曾经修过佛学,从而强化了自己元性的能量,带到了今生就表现出仁德的一些特性。
    仁德的特征,我在贤人修文章里已经告诉大家了,在这里再强调一下。阳五行的特征,对于我们认识和掌握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是一个引向。仁德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仁慈、柔容。一般仁德强盛的人,他的世界观、人生观、道生观表现的特点是什么呢?由于仁德的慈柔,所以它就会表现在至善无恶、宽容忍辱、柔和畅达、举止端正、慈怀虚心、博爱万物、主意合德、能立万物,这就是仁德常见外显的一些表现。由于仁德是为元性所替代,最符合道性,所以老子才在这里说:“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就会出现一种“而有以为”的状态。我们分析一下“上义”,义属金,是庚金,是真金;真金就不怕火炼,它里面含的是元情,它的五德特性就是善待万物。可以说“上义”就是道情,它具有济安扶危、助人为乐、处善聚缘、助弱扶危、果断有力、利生舍己、排忧解难、扶生万物,这是上义的一些表现。这些表现都是明显地超出了内环境之外的具体实施和作为,而不单单只是一个思想和观念,可以说它就是行道的一种表现,是行德的一种表现。由于有这些特点和特性,老子才在这里说“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个“有以为”就是在实践过程中虽然具备了上乘的义德,但是这些义德的表现,还必须在后天的有为状态中去进行实践,产生的能量又反馈到无为之中。“为而不为,为而有为”,两者是一个有机的结合。先天占主导地位、后天占辅导地位的仁德以及义德,这两者之间相比较,就有一种自然的差异性,把握好了这个差异性对我们修养自己的道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义德的重要特点就是善待万物,我们都能善待万物了吗?义是否表现在我们的行为之中?如果没有这些表现,那么你的义德就是空的。所以透发于内的仁德,行之于外的义德,两者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要整体把握住,结合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结合自己内环境的点点滴滴,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看看你的五德只是意识上的缺德,还是实质上的缺德?如果只是意识上的提升,那就还需要行道、修德,通过行德来进行改变和再造。
礼德失时伸手臂
    对第四段在这里先提示一下。“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对“礼德”和“莫之应”该如何理解?“攘臂”就是举起手臂。 “扔”,有引的意思,也就是举起手来引导、召唤。当你把这个意思理解清楚以后,再来解读这一段的内涵,也就比较容易掌握。当然如果把它当作扔垃圾的“扔”,也并无不可,也可以作这样的解释。但是作为修学者来解析五德而言,那就要整体去考虑,社会的效应、实质的效应与内在的效应,还是有差异的。
    在春秋时期出了两个伟大的人物:老子通于大道,精通于道德;孔子精于常道,以人伦礼仪为要。孔子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就是宣传礼德,跑遍了列国。但他受到的待遇却是“莫之应,困于郊”。这种窘态在当时那种社会背景状态下,也是对提倡礼德的的正常反应。其实把手臂举起来问一声也好,招招手呼唤大家都来遵守礼德也好。如果不建立在德、仁的基础上,单纯去宣传礼德,必会有“莫之应”的状态。就象我们提倡“文明礼貌”四个大字一样,看看它的效果如何?真的讲文明礼貌了吗?就是在所谓的“文明礼貌”所教导出来的一些人,当他走出国门的时候,随地吐痰、擤鼻子,给人的印象是完全没有礼德。为什么呢?原因在哪儿?我们可以进行分析。如果把德、仁、义、礼都弄清楚了,我们再来展开后面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对这几句的理解、解读、掌握就比较容易。
    《道德经》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总结和对后世的一种预言,这是《道德经》所含的根本宗旨。她是用道、用德对我们每个人体内的道德环境,对整个社会的道德环境逐步远离变化,对道德的必然回归,而进行的一个纲领性的总结和指导,其中也包含了方法论。所以我们在理解“上礼为之而莫之应”的时候,就应该注意“上礼”的特点和“莫之应”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结合我们体内的现象,可以结合家庭、社会的现状,去分析这一段真实的双重意义,这样对于整体把握这一段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上礼”也就是真火,是阳火,它是元 申所主理。它的特性主要是明理识法,我们对它的表现,道生观的表现、人生观的表现、世界观的表现,在这里先提一下,便于大家理解。礼德明亮,光明圆通,秉规持范,明白道理,不争不躁,不惑不迷,知时达物,能化万物,不为物拘。这是上乘礼德的一些内涵和外在表现,紧扣着它来理解“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在这里点的是“上礼”而不是“下礼”,一个完整的礼德、美好的礼德为什么会“莫之应”?对于我们光修元 申是否会“莫之应”呢?我们在社会上专门提倡文明礼貌是不是会“莫之应”呢?我相信只要联想起来思悟,整体一观,也就豁然开朗,融会贯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11:23:2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八章 论德
讲解三
(根据熊春锦先生 2004-01-14讲座录音整理)
  
礼德积厚光明圆
    前面我们讨论了四个自然段。对于“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这一段要深入展开讨论,主要是围绕德的上礼、中礼、下礼,联系本身的实践,结合阳性的真五行、真五德来进行讨论。特别是对自己性体的秉持规范,对元 申本身存在的阴阳性,对心中唐三藏的阴申秉规持范性进行讨论。在理论上是否将上德中的礼德特性抓住明理持法?是否透现出光明圆通?围绕“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来展开讨论。要掌握三把钥匙:一把是道的钥匙,一把是德的钥匙,一把是仁的钥匙。德中的义、礼、信、智都是基础,其中礼德比真土、真金、真水来说又要重要一些。因为在真五行中,只有仁德和礼德这两德具有玄源五元中的个体性,一个属于元性,一个属于元 申;而土、金、水都是一种质源。

如何把握住元气、元情、元精的体源性,而用好质源性的提升,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法论,也是明理识法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只是单纯地陷在元精、元性、元情中而不能提升,缺乏玄源的整体能动性,那只是单纯地重视物质的积累。如果能把元性、元 申中的仁德、礼德同时抓住了,再提升五元,清除秉性中的不足,那么这个过程就迅速得多。


要把握这个纲领来研究、复习《论德》章 ,并且展开与对应自己的内环境,去求得、修得上德、上仁、上义、上礼,全面了解先天五元对内环境心身健康的重要意义,在自己内天地里很好地展开。今天我们先把文字上的内容弄清楚,将五德与五元的结合性很好地提升一下,以后再逐步深入地展开讨论。


“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这里谈的是礼德问题。这一段又与“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以及“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紧密相连。要把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联系起来看,才能看出其中的味道 ,而掌握老子在这个章节所强调的核心。强调的核心是什呢?就是一个心,就是要把上礼直接转换成为真心。对“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乃之 ”这两句如何理解呢?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心修得非常好的人,处在一个已经失道、失德、失仁、失义的环境中,很难得到大众响应的 ,他如果想表达自己的德心想法,就需要对民众进行振臂高呼,要进行教化,要通过道德的讲演进行教育。


第五段最后谈到了“ 失义而后礼 ”。因为前面这几个关键“道、德、仁、义”是进道的基础。如果“道、德、仁”都丢失了,“义”德也丢失了;连“义”德在社会都无法显现出来的时候,修心复“礼”德就上升到极为重要的位置。所以老子在这里用了四段文字的内容,包括后面的“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都是在强调修心的重要性。因为上乘礼德所表现的都在我们的心中。


第六段“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这里没有用“上礼”,而只用了一般的礼字。这个一般之“礼”如果不规范到“ 上礼 ”的状态,那么“ 真信 ”也就必然非常淡漠,也是内环境引起祸乱的开端。对社会而言,如果人们都不讲究修德,不注意修自己的心性,那肯定就是祸乱之端,是内乱之首,也是社会动荡的因素。所以老子在这一段特别强调了“ 上礼 ”,如果我们只是讲究一般礼义,只讲一般规矩去制约于心,而不是用带有元性特质的“ 上礼 ”来讨论和实践修心。如果不把修心放在第一位而空泛地谈礼德,最后必然导致“ 忠信之薄 ”,从而衍生出“ 乱之首也 ”。


“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这个“ 前识者 ”,实际上也是谈的“ 夫礼者 ”,指的是只注意表面上的修心,口头上的修心,一般性的规范心性,而没有进入“ 上礼 ”状态,这就是“ 道之华 ”。“华”就是表面,是浮光掠影。只抓住后天系统的转变,单纯地在智识上教化,就是“ 愚之始 ”;是不识大道、不识心君、不识根本的愚蠢作为。“ 大丈夫处其厚 ”,指的就是修心,修上礼,而不是“ 居其薄 ”。“ 薄 ”是道之华,是表面的东西,要求“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浓缩起来看,从开始用两段内容讨论上德、下德,强调这个德性之外,紧接着就用上仁、上义这一段内容将它们囊括其中;又用了四、五段文字内容来强调这个礼,而且将礼分为“ 上礼 ”和一般礼来讨论,从而教导我们如何重视修心。这才是《论德》章的根本所在。

五德厚淳真我立

心为身君,心中君要有礼德。所以不能用一般的、普通的礼德来解释这四段的文字内涵,而要上升到元性去领悟,在五元系统中去实践它的实质,整体地把握住体元、质元系统的升化。这样理解这一段就抓住了纲。


为什么很多同学在理解这几段的时候,觉得有点儿迷糊了,不太好理解呢?这是由于老子通于大道,而孔子精于常道。孔子精于常道,所以他对“ 夫礼者 ”花了毕生的时间和精力来阐释它,而成为二千五百年以后历代尊崇的一种儒家文化,所以才使我们后来者的大脑中,对老子所阐释的礼德概念和孔子所阐释的礼制概念有点混淆。在我们大脑皮层中所建立的礼性概念,大多是孔夫子所阐释的礼德、礼仪的内容,这些礼德的内容多是做人的常规,也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其中也具有德性的能量。但是真正要跨越孔子所论的常规礼德层次,而达到老子所言的“上礼”状态,从常道迈向大道,首先在观念上要跨越历史的障碍、认识上的壕沟,真正去用大道、大德、上德、上仁、上义、上礼来理解老子在这一段中对修心的阐述。


我们自己内环境将心修开了,修到了真心,那么你的礼德对外界就能很快起到相应的作用。很多人都在感慨:一颗好心在浊流之中,在私欲、私心横流的社会环境中很难得到响应。我看到一则消息报道:一个汽车司机,在路上遇到了被汽车撞伤的伤者,而不敢下车去救助,为什么?因为在浙江就曾经有先例:一位司机在路上看到前面的车把一位妇女撞伤,扬长而去。他用一颗善心主动将这个妇女送到医院抢救,但是患者的亲属和朋友却反而将他的车砸得粉碎,将他打成重伤。这是不是“ 莫之应 ”?是不是需要对每个人进行心灵的教化,要对人们振臂疾呼呢?!所以要从我们身边的点滴做起,从社会上的点滴做起,使世人都懂得修心的重要性。如果每个人都重视了修心,都能用“ 上礼 ”来规范自己的心性,那么这个礼也就不会丢失了。


当我们还强调这个礼德的时候,那内心里肯定充满了自私自利,充满了欲望,充满了自我败伤道德的阴性能量。因此才强调要抓住修心,用“ 上礼 ”之德恢复元性的阳性能量。所以在阅读这一段内容时,要细细地逐字研究。同时也要整体把握这一段对我们修道德的重要指导意义,跨越历史,跨越文字的障碍。


我们要联系历史,联系社会,联系我们自己的心,来解读这一段。而不要被文言文字所障碍。上面我们提到“扔”字,这个“扔”和“乃”在文言文中是通用的,其意是振臂疾呼,进行教化,进行宣传。因为人类失道离德确实己经到了一个危险的状态,连上礼行于世、行之于人们的内环境,都已难以回应,所以需要更加强化、强调和宣传。要在心里建立起一种正觉、正念。 申居于心、居于脑,这两大内环境都要同步地与德、仁、义相协调,主宰好内环境的整体性逆返。


正觉正念的建立过程,就是“ 攘臂而 乃之 ”。我们建立起“道医天地”这个课堂,也是一个进行“攘臂”的过程。如果大家心都相应了,而不是处在“ 莫之应 ”状态,那么学习也就是道和德自然回归的过程,回归到以道德力量改造身心的过程。如果大家都学好了,把握住了修心,那么道德的复归过程就容易完成。在内环境里道德的影响力就能逐日上升,内部道德的力量强化了,你的道德影响力在家庭、在单位、在社会都会产生良好效应,作用力也就随之升华。所以在讨论这一段时,一定要联系实际,联系历史,联系社会,联系家庭,联系自己的心,联系自己的内环境进行学习和实践。

振臂疾呼道德归

强调几点。第一点,对论德章,特别是“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可以结合其它章节加深理解。“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离。下士闻道,大笑之。 ”这是人们对大道的几种不同态度。现在很多人对道德恨之、骂之,发展到这样一种严重状态,这可以说是对“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的最好解释。我们修《道德经》的实践者,以上礼的状态而应世,生活在家庭中、社会中,应当担任起“ 攘臂而扔之 ”的责任和义务,去振臂而高呼!去弘扬道德真义!因为我们明白什么是德?什么是自然规律?使人们懂得无情的规律,无情的法则;是道德养育了天下万物的生命,乃至每一个人的内环境。当人们学习道德,并得到道德的任何一个元素的时候,一定会引起心身健康的变化。修持上德是保持内环境中心身健康不可须臾离开的先决条件,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要从自己心身内环境做起,弘扬《道德经》所提倡的修德,而证得自己的大道。


第二点:当我们掌握理解好这段经文的基本内涵之后,可以诵读。运用经文中所含有的上德信息、上仁信息、上义信息、上礼的信息,来强化自己的内环境,使自己心身中所缺失的五元元素,重新进入复归的状态,通过真心地诵读,复归于上德状态。严格来说,我们身内道德的丢失,他还在空间中存在着,处在 物质不灭的大前提下。这是我们自己的道德损耗造成的,因而才使这些德性能量离体而弥散在空间。只要我们重新整理内环境,主动去完成内阴的清理过程,使内环境恢复到与所丢失的能量相应相亲,那么这些道能、德能、所有上德的能量,都会整体的复归。


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上仁、上义德能的修复还需要一个过程,金、木、水、火、土这五元素是上德的五个子系统。但是只要按照目标一步一步去做,必能实现内环境中的道德回归。大家要把握好这种机缘,尽快将内五行中的阴性部分加以清理,而将真五行、阳五行的质性,真实不虚地修证出来。要在自己心身内给出空间,给出位置;呼唤它的位置,呼唤它的回归,对它“ 攘臂而扔之 ”。将这些散在外空间的能量召集在体内,建立我们的内天下、道德的天下,从内环境做起,从现在做起,去实现人生最愉快的目标——道德的回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3:10:5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八章 论德
讲解四
(根据熊春锦先生 20O4-01-15 讲座录音整理)
天光载性德覆被
    我们借《道德经》的这一章,主要的就是向大家说明白道德对于人类的必要性,对于众生的重要性,对于人身体内的重要性,对家庭、对社会、对民族的重要性,知道她是须臾不可离的生命的能量物质。建立了这样的理念以后,我们才能发起大愿心来修德归道。虽然许许多多的人都在言道德,但是离真正认识这个道德,可以说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我们共同进行学习,展开对道德的认识,就显得极为重要。在《黄帝内经本神》这一章中,曾经有这一段话: “天之载我者德也,地之载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气 ”。 诞生于三皇时期的这部《黄帝内经》,它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是一种道治的社会,那时祖先们已经认识到在道的控制下,人就是德的化生;德能的含量多寡、强弱,决定着人的秉性与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所以说古人早就认识到德就是生的根本,是人类万物生存的基础。由此可见德在我们体内的重要性,在社会上的重要性,在整个民族的重要性。只有这个德在体内流动,这个炁又能蓬勃的运行,这样我们心身内才能生成不同的各种系统的炁,人的心身也就显得生机盎然,生气勃勃。
    道德的修证者,首先要将道与德之间的辩证关系,将道德与万物众生须臾不可离不可分的关系,对于人体内心身须臾不可离不可分的关系,都要认识清楚,把这种正知、正见都要建立起来。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来分析我们德性的强弱、稀疏、厚薄、主次,都去分析一下,知己才能知彼。如果对自已内环境的德性场含量、主次、强弱还没有弄清楚,那可以说就是一种盲修瞎炼。只有抓住了德在我们体内、心中的分布主次关系,找到自己理性当中缺损最严重的进行修补,对照客观现实去寻找最佳的修德、补德途径,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以较快的速度完成我们内环境的再造变化。希望大家依照那两张表,都能根据道德修养五德分析表和道德修养个性分析表,对照检查自己。一个个性分析表,一个五德分析表,对照自己的心,对照自己的身,进行系统性地分析,自己对自己点评一下,总结一下,找到不足,肯定成绩。认识自己的五行状况,认识自己失德的缺损状态,以及如何去补充、修持自己的德性。如果能抓住主要的、关键的缺失,强化性地学习 " 道经 " ,并且结合《百病百药》、《悔过忏善》,清因化业,整体性地求证一下,利用我们道医天地的场,综合性地去启动运转,我想许多人都会快速地将失去的五德成份补充起来。道 学是人修的,佛学也是人做的,只要敢于自己解剖自己,立足于自己心身体这个内环境去严格要求,刻苦地进行修和改,那么重新获得淳德而复归于道,并不是十分困难和遥远的事。
    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中,道治时期几千年,德治时期也是几千年。后来离道失德,进入人治、法治社会也不过两千五百年而已,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并不算长。我们现在觉悟到道德的重要性,在自己体内已经出现了道德场性,对于淳德合道,只要把握住离道离德的顺行变化过程,那么逆修返归也就并不困难。所以趁课堂讲课的时间,希望大家都抓住这个机遇。
地德慈炁养命体
    可以说在整个内功界,都只是单纯谈气,其实这是误入旁门左道的一种状态。实际上真正的修学者都应该修德重德。正如《黄帝内经 ? 本神》中所讲的: " 天之载我者德也 , 地之载我者气也 " 。这一德一炁,才是最完美的修证目标,所以多谈多实践这个德和这个炁,才是真正把握住了宇宙自然赐于我们的完整能量。如果只抓一个炁,那一定是旁门左道,异端邪说,而且前途是十分渺茫的,不可能复归于上德,不可能合道,不可能虚实相通,也不可能大自在。所以我们在学习实践第一章的时候,一定要把德的理念确立在自己的正见正识中,把心身中的阴我用完整的德性去同化融化,把阴心中所含有的私欲,所有的贪、嗔、痴、疑,以及现在还在犯,今后有可能再犯的身、口、意三业,都丢到德的净化场中,让它获得净化,使阴我复归于德性状态。这样一来,我们这颗心就容易归到太极 图的中,就容易把握住徼,把握住妙,从而真实不虚地步入众妙之门。我们的心场、脑场,也会真实不虚地打开,而使德的光炁场周流一身。这个状态既纯净又磅礴,是最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的状态,是身心愉悦又健康的状态。
    我们准备利用几堂课的时间,给大家对照阴阳五行系统性地规范一下。要明白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对于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子系统,要整体把握住,又突出重点,结合自己的内环境,再次强化,激起这个德流。对这个德的能量在体内的运行认识到了,再加上身心的不断敞开,那么这个德流就能够越积越多,汇成大江大河,汇聚成为大海,使体内充分地获得一种补充,聚积敲开众妙之门的能量,这是一个根本的方向。读一下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前人所写的《黄帝内经》这句话,可以扫除很多迷雾,使我们对《道德经》有一个正确认识。仅仅是这句话也能使我们开悟,只需要去进行认真实践,真正认识到德的重要性,认识到炁的重要性。
     借今天这点时间强调一下,大家在下面对这一章要反复地进行诵读。诵读的方法与诵读第一章的方法是相同的,要将自己调到较好的状态以后再进行诵读。尽快掌握好这一段这一章的理念,从中参出其中的法。这个法在每个人内环境的五行强弱是不同的, 法只能在灵悟当中产生。我告诉大家:在这一段这一章里,就含有在先天状态下将你内五德补齐的人天大秘密,就看我们是否能通过诵念进入到其中。因为老子的《道德经》在这一章当中,把五行的内容都囊括进去了。
    有人问为什么《道德经》中没有谈到智呢?“智”德在内五行中向道的方向转化处在什么位置呢?她处在最后一位,是命的基础,因为智属肾水。无智而难为体,所以不能忘记这个智德。在这里主要是讲性功方面的内容,重点是要带领大家敲开心门,将心真正敞开,实现那个“ 观心得道”。这不仅关乎我们自己,而且对人类社会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人类社会已经到了失道、失德、失仁、失义、失礼,后来又进入到一个人治状态,也就是用后天的智来治理社会。而我们在自己治理自己内部的时候,对智德的表现要经常对照看看,是不是大部分时间都在后天状态下处事为人呢?这个先天智和后天智是有一定的区别性,要将它区分开来,整体地把握住内环境。当你真正进入、印透到心灵中之时,在反复念诵的过程中,内五行的自然制约和变化就会出现。当诵到某一个对应脏腑的字与音的时候,你注意一下自己相应的五脏,那么先天内五德五行就更容易启动。要用正确的理念与方法扶助她,将错误的东西去掉,这是一种用天德来补齐我们内五行不足的方法,也是一个天人之秘。当然每个人的内环境不一样,要具体对照起来,至少是五大类型。因为人的禀性当中分为五类,有的人可能禀性中主要是乙木状态,但不可能是单纯的乙木状态,他可能还有阴土性、阴水性,所以不可能按照一个模式调节内环境中的德场。对于德炁,每个人都要自己寻得,真正在内环境中去循音寻德,这种感应要自己及时把握与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13:43:53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八章 论德
讲解五
(根据熊春锦 2004-01-18讲课录音整理)
  天结合大家提上来的问题,继续把第三十八章“论德”的内容 , 以及还有些不太明确的理念再强调一下。
失却礼德众扶臂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 乃之 。”对这一段可以连贯起来理解,也就是说,上礼的修心,慧观得道。把“上礼为之”展开来理解。“上礼”,深入地展开来看,就是修心,就是观心得道。如果礼德非常完整,那么一种阳性真火、三昧真火就能真正出现。元神佛化得理想,心阳神――丹元能够调出来 , 那就是正觉性、道性状态的一种内环境。所以要把“上礼”展开来理解和思悟。
    “上礼为之”。上礼是最接近道性状态中的上德、上仁、上义的最后一道底线,礼德是道德的底线。人心正,道德才能在内环境尚存;人心邪,道德在体内必然会殆丧。人心正,人身就有道德,才能称得上道义之邦、道义之国。如果人心的五德都丧失了,那么整个大环境就会出现一种难治的状态。当人心道德下滑到连“上礼”还要有作有为地去保持,时时刻刻警惕维持它的状态的时候,那就是“上礼为之”。这种状态对应到我们体内和社会而言,那就是已经到了一种难以取得感应和响应的状态。当道德下滑到“上礼”状态的时候,甚至连这种状态也难以维持,那就需要人为、有为地去维护它。人的道德内环境出现了危机,是因为心不正;人心不正就难以与先天大环境、难以与高维空间相连通,而是沉入那种麻木、非感应与非响应的阶段,完全落入了后天,背离了那种自然之德的状态。
    “莫之应”,也就是难以感应,难以认知,难以同步,难以同频。将这两句结合我们的内环境和社会的状态展开来看,都可以把它阐释清楚。当道德下滑到第一步的时候,就需要振臂疾呼:“攘臂而 乃之”!要大力强调内修上礼之德,也就是要人们内证心道,要高度强调修心,保持住心与道的相印相通,保持心灵与自然的同频共律。要通过观心维护住礼德,通过修心来维护上义、上仁的体悟,使道德在人心中、在社会上存留。如果心上的礼德都把握不住,那么上义、上仁在我们体内的保存、发展与维护,也就肯定丧失了。人心如此,社会也是这样。整个社会如果不重视民心的向背,不重视礼德的教化,那么人心、社会的上义、上仁之德都会丧失殆尽。
    “上仁、上义、上礼”这三个层次,可以说是逐级而下,“上礼”更是从全德的状态下降到了最底线的状态,德的能量已经开始分散,开始出现一种支离破碎的现象。在这种支离破碎当中,如果把握不好上礼的维系、保持与稳定,那么上仁、上义都会丧失殆尽。所以老子紧接着就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个“故”就是所以、故而的意思,用白话可以这样解释:之所以人类的离道失德,不能明白自然真理,是因为人们道德的逐步下滑和丧失。人体内的道和社会的道丢失以后,人体内环境状态、社会状态就进入了德治阶段;当人类社会完整的德性状态出现缺失以后,德就开始分离为五大系统,进入“五德”之首的“仁德”来主宰人体内环境和社会的治理状态;当“仁德”也丢失以后,就进入了靠“义德”主持人的心身环境和社会的治理状态;当义德也丢失以后,就进入人身内环境最佳境和社会环境较好状态的最后一道防线――礼德状态,也就是心的德性状态,人心的背向状态。这一段所讲的仁、义、礼,是指的上仁、上义、上礼,也就是真仁、真义、真礼;就五行而言,是讲的阳木、阳金、阳火。要注意这个特性,真正理解了这一段,就容易把握道德的整体性修持,而不至于思维上混乱。
复返全德归大道
    我们曾经联系历史讲到这个问题。纵观整个社会的发展,其实也是逐步由离道失德的状态走到了现在,实际上是滑到了现在。就象有位柏林同学说的“祝大家滑到了 2004 年”。德语中就是用滑,下滑的滑。整个人类社会的道德环境也是这样,从这一年滑到那一年,总体是下滑的态势。道德在人类的这种下滑态势,什么时候能向上爬呢?期盼着再重新依次爬到上礼、上义、上仁,继而复归全德,复归于道。在我国历史上的三皇时代、五帝时代确是如此。大家学过历史的都有印象。
    三皇时代就是道治社会状态。那时候,所有的人都是自然地处在先天状态,与高维空间毫无障碍地交流与沟通。在那种社会状态当中,人们非常淳朴,而且所谓的“特异功能”也就特别多。打开《山海经》和有关历史文献看一看,那时的部落领导人、国家的领导人都是高功能、大智慧者,能感知到自然界多维空间的一切,从而能很好地运用高维空间对低维空间的作用力,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身心。人类在那种自然状态中,都会自觉地去完成自己应当完成的任务,完成自己的生命进程。随着人心物欲的追求,人类渐渐失去道治环境。到了五帝时代,五帝时代就是德治社会时代。我们从现在所能看到的一些史迹和历史文献当中,便可以知道五帝时代的德治状态。那时无论是君主的心,还是民众的心,都非常淳朴厚道,他可以禅让君王位,能够礼贤下士,能够处下;能无私奉献,舍己为天下。当感觉自己的德行不足以引导众生的时候,就主动去寻找比自己德性更高的人出来带领民众。那个时候是道德治社会状态,人们对所有的东西都能表现出不争。那时候人们的五德俱全,不像现在的人心,既争而且不择手段。到了五帝时代之后,德治逐渐演滑下来,随着人心道德的丢失,社会出现了短暂的仁治状态时期。“仁治”状态出现以后,就不足以制约人心了,因而便进入了文功武治时期,爭霸现象就出来了,人治社会环境随之出现,两条腿的人以后天思维状态来治理社会,这就离道德治世状态去之已远。“大道治世”也就演变成了“霸道治世”。为什么讲霸道而不讲大道呢?因为它凌驾于道德之上,所以称之为霸道。
    “人治”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靠当权者的后天智慧、后天智识、后天人心,也就是阴我之心,阴火主宰下的人的心身状态来治理社会。这样一来,就由先天无为治理自己的个人身心,全面转入了后天的有为时期,整个社会也就开始由道德和仁治的状态,由先天为主导的状态,全面转入到后天的有为时期。老子当时正是因为看到了道德的离散,在这种演化状态之下,在这个下滑变化过程中,已经下到礼德、上礼这个道德关键元素的分支系统了,所以才发出了“攘臂而扔之”。这个“扔”,仍然是有复归人体道德境界或社会道德环境的可能性。发展到现在看一看,老子在这里是预言性地揭示了这一状态――下滑的必然。虽然他没有想到预言它,但确实起到了预言的作用。无论人的心身内环境,还是社会大环境,都是下滑的趋势。要把自身内环境的道德状态和社会的道德状态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整体去看。要首先修正自己,解放自己,并要与整个社会结合起来,不能脱离社会去修道德;脱离社会背景只管自已去修,是不符合整体社会道德复归的。所以要结合历史,我们再深入地带着大家去思悟。
立起忠信从头起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上礼的丧失,人心就处于阴火之性中。阴火之性有哪些表现?当上礼丢失,人们心灵深处处在阴火昏君的主宰下,那么人的苦难也就开始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苦难也就全面开始了。因为阴火之性统治了人的心身内环境,人身这个小天地里便开始出现明显的内乱,自伤自损,自我消耗,火烧功德林,阴邪呈凶狂。怎么烧的?就是这个心阴火烧的,就是因为离了上德而自己烧的,外人别人是不会去烧你内环境功德林的,是自己引火烧心身,自己把自己损伤了;是心动意摇而损耗的、而毁掉的。再看人类社会上,自从离开了上德上礼以后,人类社会的战争也就狼烟烽起,永远也难以熄灭。如果不复归到上礼治理社会的状态,那么地球上也就难以安宁。为什么?因为战爭是是阴邪之火,是人类好争、好斗、仇恨的反应,表现得有些神经紊乱、崩乱、烦乱、颠狂,五心烦乱。因为他们贪欲太重,以掠夺别人为乐,所以杀害生灵心不痛,也给目己造下无边罪业。
    我们内环境这个阴我如果不清除,还是处在阴火的秉性状态下,想复归于道、复归于德,简直不可能,也不可行。如果不抓好修心,清除心灵中的阴火之性,那么修义德、修仁德都难以达到。所以老子在这里特别强调修五德的重要性。因为心阴主事以后,后天的智识当家,尤其是失了礼德之后,自然阴性就兴,阳退阴进,使心身天下内失去了动态平衡。
    后天智识一旦主事,就必然导致信德丧失,丧失忠信,而最终抛弃了做人的基本诚信,毁掉了信德,不信因果,不信自然法则,恣意妄为,法律难治,戒律难施,而导致心身内乱,也促使了社会的动乱。所以老子在这里说“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人心永远也难以满足,因为是阴火之性,后天智识用事,私欲一旦上升到一定的界限,肯定丧失忠信,信德肯定会被抛弃,成为一个无忠无信之人。后天意识主事以后,智德也必然被压抑。智德属水,心属火,心火已经把肾水烧干了,蒸发完了,上乘的智德就没办法存在。而信德又被他抛弃,忠信之薄,不信自然因果,不信自然法则,恣意妄为,法律难制,戒律难施,从而身心内部紊乱,五行之间互相克伐攻打,爭斗难息,由此体内的相生机制也就停止,百病遂之而起。所以古人说:“病由心生,祸由心起,运由心成”,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丧失了上礼,丢失了先天之礼、礼德的消失而造成的。
    在理解这一段时,不要被显态一般的礼法制约自己的思维观念,要看到“礼”中更深层次的先天。可以说,“上礼”一旦丢失,人类社会或者一个生命体也就失去了先天系统,完全处在后天系统状态中,那就完全甩到了太极弦阳侧这一端,没办法把握另一种空间,也没办法穿越太极弦。所以众生丢失了“上礼”之德以后,就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来到这个世界上干什么?如何生存?如何发展?怎样发展是正确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人生路应该如何走?都丢失了,都茫然了。如果人们能真正重视这个“上德”、“上礼”,心里五德常存的时候,阳火在体内就处在比较强的状态,未到丧失殆尽的状态,就很容易亲近道德,尊重因果,相信自然法则,遵守法律的制约。
    先天的场性,先天的物质,无论是炁,还是德光,都无法直接作用、影响到丧失道德者的心灵,那么他的内环境的五行中就会出现明显的危难,各种业力就极为容易触发。为什么现在社会上现世报的人和事特别多,什么怪事都出现了,其中的原因就是人心中的礼德丢失了,而是阴我主事,没有先天环境的主事、提醒、制约,没有先天系统的作用力了,所以这种状态越来越暴露出来。人们由于完全甩到了后天系统――太极弦的阳侧,因而不能去亲近道,也不会进入真信的先天状态、无为状态,那么道德的一些元素与能量,也就无法及时补充到体内;相反体内的道德元素、道德能量被消耗殆尽,因而就容易得多种多样的心理病,以及器官功能性疾病都会生成。这是因为丧失道德后天光能量无法继续补充到体内来维持生命消耗的原因。体内失去了先天生命灯油的补充,先天的储存不足,本身积累的德能又不足,这样一来,心里面的错误和身体的病患也就会接踵而至。人为什么就不能主动将自己的身心敞开,接受大自然、接受道德的德光滋养呢?为什么非要抱住这个阴我之心死死地不肯放下呢?所以老子在《道德经》多个章节里都在大声疾呼:要放下心!保持住上乘的礼德状态,才有希望复归到道德。礼德丢失,进入到不能维系心身正常状态的时候,那肯定是祸乱之首。“前识者 , 道之华,而愚之始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浅识浮华愚而昧
    “前识者”,作为我们修习者而言,要结合你的内环境去理解什么叫“前识”?在外面主宰言行举止的这个阴我之心,就是“前识者”;处在里面的这个真我之心,那就是真道,是道体,是厚德。再看看人的大脑,大脑的表层就是前识,大脑的深层就是厚,实际上大脑的表层有多薄啊,肯定是薄。大脑的质层、大脑的核心多么厚啊!但人就是不肯去开发它,不去运用它,不去启发它。从理论方面来看, “前识者”的含义就是对道德粗浅的理解,有为的阐释,利用主观意识理解道德的内容,用后天的智识去认识天地人万物的表层现象。
    形而上为炁,形而下为器。“前识者”是只是注意形而下为器这一部分事物的外在表象 , 任何事物的外表都是“道之华”,而并不是事物的核心本质,所以这种浅薄意识就是众愚的开始。一旦离开了上德,背离了上礼,丧失了做人最基础的上礼状态,没有抓住修心的状态,那就是“愚之始也”。因为落到了后天,后天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注意表面的假象,只用阴我之心作主宰,只在大脑皮层浅处开发利用,这就是“愚之始”的根源。
    在最后一段老子强调:“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要高度重视“去彼取此”,取这个厚,在心里要取真火,取真阳;要去其薄,离开薄,使大脑的质层学会君临先天的状态,而不要深陷在后天状态中。看一看这段文中对先天状态与后天状态的分析,查一查对自已体内的影响,分析一下这种先天状态与后天状态对整个社会会产生什么影响。
    显而言之,人类离开了太极弦的中央,也就丧失了道德,就开始了离道失德的全过程,越退越远,也就更难以不迷、更难以修正、更难以回头。反过来说,人们只要把握住了心――“上礼”这个关键,也就很简单了。因为如果在心里面将阴火之性转化成为真实不虚的阳火,那么“上义”、“上仁”也就很容易产生和保持,信德也就能够稳固;像大地一样稳固,象泰山一样坚实,象昆仑山脉一样构成我们的脊梁--道德的脊梁。那么其中的智德、上乘的智德在体内水火既济。只要开了心锁,将心的变化完成,就能全面地带动了我们内环境的变化。
    首先要觉悟到修心的重要性,把握修阳火、清除阴火的关键性,那么“上义”就容易保持,“上仁”就容易诞生,“信德”就会更坚实,“智德”也就容易提升。如果体内还是妄火、阴火的状态,你想单纯修智德、修义德、修信德、修仁德,能修得出来吗?心不开,这一切修都是妄,不可能!因为你失去了心君。心君未立,内王未动,外圣难成。但是抓住了这个帅,以修心为帅,其他五德的修持自然也就纲举目张。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在阳五行状态中进行分析,解剖自己的心和内环境,系统性地识别一下自己。希望大家人人都“处其实而不居其华,处其厚而不居其薄”,早日修出上礼、上义、上仁,复归于道德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2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22:04 , Processed in 0.08207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