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045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都是爸爸妈妈的错:优秀教师对父母的忠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2 10:5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都是爸爸妈妈的错:优秀教师对父母的忠告
1.最根本的错
    许许多多的父母认为今天的孩子是幸福的,与自已当年比简直是天上人间,于是,动不动说:  “你们这一代条件这么好,怎么……果真如此?你知道孩子怎么想吗?
    一个人的筋骨只要发生错位就会给人带来疼痛,这种感官上的感受很直接,我们很快就会明白原因所在,并知道去求助于医生来消除疼痛。还有一种感受上的错位,感觉错位产生比较,比较往往容易带来精神上的痛苦,而且人们不容易找到这种痛苦的根源,所以,这种痛往往是持久的,就像下面这位苦恼不堪的父亲。
    有家报纸曾刊登过一封群众来信,是一位苦恼的父亲写来的。他在信中说,自己对上高中的儿子非常不满,儿子回到家几乎与父母无话可说,吃完饭就钻到自己的房间里坐在电脑前,虽然学习成绩不错,可整天闷闷不乐。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责问儿子:“你的条件这么好,还有什么不满足、不开心的?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什么都赶上了:自然灾害、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生活上精神上什么苫都吃过,我们也都熬了过来。你们这一代赶上这么好的日子,为什么还整天不高兴、对父母也不理不睬呢?”
    儿子这样回答父亲:“你们那一代,从小到大,一切都让党给安排好了,又不用自己操心,毕业给工作,单位给房子,生老病死样样有人管,大锅饭的日子又好混,周围的人都一样,又没有大款、富翁的刺激,踏踏实实过一生,有什么压力?我们可好:社会变化这么快,竞争这么激烈,现在找工作连硕士生都不吃香了,房子、汽车得多少钱啊!今天报上说经济过热,明天又是通货紧,今天物种濒危,明天空气警报……真不知比你们好在哪里! 父亲惊了半天,无语地退出了儿子的房间,他实在不知该同孩子说些什么了。
    可以说,这对父子的感受在今天是具有代表性的,绝大多数父母都认为:他们为孩子创造了好条件,这一代孩子在享他们的福。父母用今天的进步与过去的落伍相比较,在时代上产生错位,以过去的感觉衡量现在的孩子,却没有看到孩子因今天的飞速发展变化而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所感到的巨大压力。
    如果单从物质生活水平方面来看,父母的这种感觉应该是书道理的。想想自己小时候,虽不能说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可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背着手工缝制的小书包步行去学校的记忆却一直很深刻。
今天的孩子呢?从娘胎中就开始倍受关注:保胎、营养、胎教,落地后更是不得了,吃补品、穿名牌、玩智能玩具,样样都是用大把的钞票换回来的。学习更是头等大事,除了费尽心机让孩子上个好幼儿园、好学校,还要培养多才多艺的综合素质,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以及各种体育项目,没有天份也要给你补出来,有点才气岂敢给耽误了?而且,现在的孩子不仅有爸爸妈妈的关爱,还有爷爷、奶奶、姥姥、……真可谓“万众一心”,大有众星捧月之势,对比自己当年,哪有这等待遇?难怪家长们都会这样说:如果当年我有你这条件,哼……。言外之意,那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你这孩子就这点出息,成绩这么差,简直是浪费这么多美好的东西。
    可是,这些父母却没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们今天的现状以及未来要面对的形势,这样做势必把自己局限在一个误区之内,以一种错误的前提和心态去面对孩子。事实上,今天的孩子是否真的比我们幸福呢?前面那位高中生对于父亲的回答.已让我们从另一角度得到了答案。而来自于武汉市某初中生王琳的不幸,则更能让所有的父母清醒一下。
    按理说王琳应该是一个“幸福”的女孩:父亲是处级干部,后下海经商,自营公司业绩喜人;母亲在某人事部门供职。自幼,父母便对女儿要求颇高,学钢琴、学美术,并专门请来家庭教师。升到中学以后,王琳觉得学习的压力增大,这时父母也一再施压:“考不上重点高中,怎么对得起这个家?你看邻居家的小华,家庭条件那么差,却总考第一,你怎就不知道争气?”王琳的老师也受到她父母的“特别关照”,经常特意为她找一些练习题。可无论王琳怎么“拼命”也达到不要求,每次考试后得到的总是老师和父母的训斥。终于,这个小女孩难以忍受,自己触电身亡。后来,在她的日记里发现这样一段话:今天我问妈妈人死了以后有没有来生,妈妈骂我:“你有病呀!好好看书:”如果真的有来生,我一定要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
    王琳最后的求助和危险的信号,竟然没能让她妈妈警觉,天使般美丽、可爱、纯洁、天真的孩子,为什么在花季年华走上这条不归之路呢?
    目前,青少年自杀的事件屡见报端,究其原由,当然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每一位父母,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无论从生理上还是精神上,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每一个孩子的自身潜力都不一样,有人表现在智力上,有人表现在才思上,有人表现在数学上……我们怎么能以另外一个个体作参照呢:做一个最简单的比喻:小草只能向大地呈现一片生命的绿色,无论你给它怎样的条件,怎样施肥浇灌,又怎能企望它象玫瑰一样开出鲜艳的花朵呢?这是整个个体的错位。对于孩子,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以平等的姿态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最大程度上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现在,物质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达是不争的事实。父母精心为子女营造一个优越的小环境同时,千万不要以为你已经恩赐给了他们幸福,科学双刃剑的另一边将砍在孩子头上,他们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安全隐患和生存危机。交通事故、废气污染、水质恶化、毒品、爱滋病毒、网络色情、核竞争等无一不直接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同时,随着森林、煤炭、矿藏、海洋等资源的过量开采,我们正透支着下一代的财富。而且,整个环境的污染,工业、农业的发展,森林面积的锐减,使得生物种类逐步减少,不少物种已经灭绝,人类已经失去了很多赖以生存的朋友。我们带给后人的,是气候变暖的威胁,是极地臭氧层空洞的警示,以致于他们不得不为了保护环境、争夺资源、争取生存空间而进行不懈的努力。从这种意义上,我们是不是过早地透支了孩子们的资源呢?我们是否想过孩子,对不起,把你带到这样一个世界上是不公平的。整个人类的子孙注定要为父辈去还债,也许你们将不得不为了一口洁净的空气与清水而奋斗。
    不要再告诉你的孩子他多么幸福,不要再去苛求他们,不要用你过去的物质生活标准来衡量他们,给孩子一些理解一点同情,他们的现在与未来都不容易,这是我们与孩子共处的前提。
2.不知所措的父母
    孩子成长的最重要是因素学校.做父母的除了做好后勤保障还应怎么办?
    当我们在消费时,购买了劣质产品或对享受的服务不满意,我们会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我们会跟商家讨个说法,或者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条文去索赔,来弥补自己的损失。市场经济中,消费者的上帝地位不容动摇。
    但我们把孩子送入学校后,很少有父母会意识到:孩子在享受什么样的教学服务,自己满怀希望地把孩子送人学堂,他将会被教育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换而言之,孩子享受的服务是否令人满意?你得到的“产品”是否合格。
    把孩子受教育的过程看成一个消费过程,合适吗,教育能否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呢?义务制教育只不过是国家统一纳税人的钱来投入,收费式的教育则很显然就是父母家长们的教育投资和消费,除去经济上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感情的投入以及孩子们的宝贵年华,所有这一切,庸俗地讲,都是为孩子明天能有出息。“出息”这个字眼非常形象贴切地说明了这个过程的性质:先有投入才能产出利息。
    不可否认,教育这种服务和产业有着其特殊性,其是否合格的标准很难科学地判断。孩子的情况千差万别,因人而异。同一个学校同一个老师,有的学生学得好,有的学生就是垫底的差等生。家长会上,差等生的家长多是被老师训斥的对象:你们家孩子笨,淘气……你怎么管教的?拖了我们班集体的后腿,等等。家长们自己先是难为倩,底气不足,腰杆不硬,回头只有找自己孩子算帐的份,还敢想什么别的?
    中国父母爱孩子的程度在全球范围内来讲,应该是名列前茅的,可中国父母对现代教育的理解认识及对教育科学的认识、教育方法的掌握运用恐怕应该倒着数了。
    中国的父母,真的好沉重:好可怜!
    可怜天下父母心:
    一方面望子成龙,把自己难以实现的人生目标、理想都加到子女头上,任劳任怨,对子女倾尽全部心血地投入。
为了培育孩子成才,有多少父母给我们演绎出可歌可泣的故事?捡破烂、卖血……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这句话在多少影视作品中出现过?在当今中国,子女教育对并不富裕的老百姓而言,绝对是家庭中的头等大事,是排在首位的经济支出,其他任何消费都得为教育消费让路。
可另一方面,调查数据也无情地表明,中国父母有80%承认自己不懂教育,父母的行动让我们感动落泪,可这个数字则让我们沉重得喘不过气来。
    孩子的明天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今天的父母手中。“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生儿会打洞”之说强调的是出身的贵贱,是唯成份论的意思。实际上,父母的官职等级、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学识等对孩子的影响虽然也有相当大的成份,但对于孩子一生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父母的教育手段。
    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并非身出豪门,他的数百亿美元员中并没有直接得自父母的成份。但他的父母给予他的是创造财富的能力:他们没有遏着他离开计算机键盘而去学音乐、绘画,也没有阻止他从哈佛退学。爱因斯坦、牛顿的父亲也不是什么科学家,林肯、华盛顿的父亲也不是什么政治家。
    教育专家孙云晓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广为人知,中日父母表现的差异其实就是孩子表现差异的根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首先不能让父母输在起跑线之前。
    一位作家曾讲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北欧某国时,看到几个小孩子打架。一位孩子的母亲过来后问孩子:“你们为什么要打他呢?你们为什么不友好呢?一块谈谈好吗?”而在中国农村,作家见到一位被打孩子的母亲怒气冲冲地责骂其他孩子:“再打他看我不揍死你们”作家感叹,这样的教育结果只能是导致孩子非理性的思维以及对暴力强权的依赖。他说,民族未来的较量就是年轻女性的较量。
笔者故乡的一位农民,楔而不舍地供女儿读书,在明知考大学无望时还接着让女儿读高中。村人不解,他却说:“我知道考不上大学,还得回村里种地,可她将来总要当妈妈,有点文化教育孩子也不一样。”多年来,我不断向人讲述这个真实的故事。
    教育是爱心的科学与艺术,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并非难事,也未必要求父母必须有多高的学问。因为这并不是要由你自己告诉他知识,而是你用各种方法去鼓励孩子学习,帮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走上适合自己行走的人生道路。同时,你也能判断学校和老师对你的孩子的所做所为是对是错。
    事实上,我们的学校在于什么呢?
    一位美国教授吃惊地问中国教师:“你让学生背这些东西干什么?图书馆都有嘛,你告诉他们如何利用图书馆不就可以了?”
    一位退休老师痛心疾首:“我教儿子时是这套教材,教孙子时还是这些,还是这种考试方法,我参加工作时备的课,到现在都用得上,不是讲知识大爆炸吗?怎么还这样?”
    一位大学毕业生去应聘,无法用英语进行简单对话,这位品学兼优的学子说:“我学了20年外语了。”
    —位家长说:“孩子高中毕业了,家里装个电源开关都不会,按理怎么学的?”
出版社一位编辑说:“我们搞了几次大学生征文学生们的稿子,真是哭笑不得。我知道他们想说什么可就是不能规范地表达出来,这些都是考上大学的学生!
而我们的家长对学校却有很大的依赖性,在孩子受教育的过程中,历来认为学校是主战场,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角色。人们在赞美老师时,是不吝惜用词的:“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认为老师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确实,一名合格优秀的老师对人类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怎样赞美都不过分。
    可是近年来,有关教师缺乏爱心、缺乏敬业精神、水平低下、不懂现代教育的问题不时见诸报端,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教育学家杨东平指出;与社会其它领域的改革相比,教育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其滞后于社会变革的体制落差正在拉大,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制约和瓶颈。
    勿庸置疑,所有现代化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前提是教育的现代化。未来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我们的孩子提出了严酷的挑战,要求他们具备更渊博的知识、更坚强的心理素质、更突出的生存能力等等,这无疑也是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挑战。
    鉴于我们的教师和教育体制所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家长决不能拿孩子的青春赌明天,片面地依赖于学校教育的举措是不科学的,也是非常有害的。也有一些家长看清这一点,苫于教育体制迟迟不能完善,而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又很有限,因此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不知所措。其实,只要真正明白,教育的目的,做起来并不难,那就是通过自身的学习,逐步认清新形势,承担起主动性的教育角色,引导、激励孩子,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完全迷信教师和学校,甚至包括那些名师、名校;也更不可能坐等教育改革的到位,惟有自己行动起来,去弥补空白。
3.孩子是自己的好
    孩子是自己的好,很多父母自觉不自觉地会有这种想法。这种一厢情愿的“好”有可能会使孩子难以适应社会。
    关心和爱护孩子,是父母的天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是普天之下父母的心愿。可是,养孩子不像养花,可以保护在温室里,不受风雨的侵袭。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过程,过度的关心和保护可能会使他们与社会脱节,也可能培养出一个自私自利的孩子、任性的孩子、经不起风雨的孩子,这样的孩于是无法与社会相适应的。
    现在的父母,往往认为孩子是自家的好,即使孩子有一些毛病,他们也熟视无睹;或者认为等孩子大了,懂事了,自然就会改掉。一个人的成长.幼年时期很重要,从小教育孩子,健全他们的人格,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孩子在小时候如果能接受相互理解、团结合作等教育,就会培养出合作的态度和团队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做个对人类有用的人。
    可很多父母却一味偏袒自己的孩子,在自私的心态下,不能容忍别人的孩子超过自己的孩子。如果单从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上来看,鼓励孩子不输给别人,是可以理解的。可这类父母的前提是“不要让某某超过你,”显然失之偏颇。这样一来,孩子一定会被迫不断地向他人挑战,如能一路顺风地成功了还好,一旦遭遇挫折,往往会难以承受。对一个孩子来说,在同伴和同学之间,并不能总是在各方面都能表现得最优秀,都能超过别人。而父母的这种期望,就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心里总想着与别人一争高下,结果反而不能专注于学习,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瓦伦达心态”。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高空走钢索的杂技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他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就把不能专心致志于做事本身,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孩子的学习也一样,本应是一个愉快轻松的过程。可如果担心输了,就会想到父母异样的目光、带刺的语言甚至是惩罚,反而使事情变得更糟。况且,人类生存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合作互利,而不是竞争和对立,从合作中找出生存的毅力,理解真正的同伴意味着什么,更能安度美好的人生。在偏袒和保护孩子的行为中,父母犯的另一种错误,就是认为别人的大都是脏孩子、坏孩子,从而限制自己的孩子与之交往,干涉孩子交朋友,害怕他们跟着不好的朋友学坏。
    这种错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坏孩子”;其次,你能一辈都守在孩子身边、你能一辈子保护孩子吗,孩子毕竟要在社会上自立,去开创自己的天下,只有培养出相对独立的孩子,才尽到了父母应尽的责任。
    另外.父母干涉孩子的交友,可能得到的一个后果就是孩子最后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了。这样的孩子也可能因为渴望拥有朋友,而在择友时不加选择,不会辨识“朋友”的真假面日,缺乏和朋友的交往经验,在受到不良少年的引诱时,还以为遇上了朋友,从而贻害自身。
    真正的朋友是在和人群的真正交往中才能建立起来,父母不能武断地说某个朋友是好还是坏,而是应该培养孩子明辨的能力。
    父母的自私,还可能表现在淡化孩子的道德教育上。有的孩子可能在学习上不怎么突出,但却很热心,很乐于助人,可中国的父母最注重的却是知识教育,关注的焦点也只是影子的学习成绩。其实书念得好固然不错,但这不意味着一切,教育还得教孩子怎样做人,教给他们如何拥有一颗爱心。在孩子帮助他人或热心于某些公益性事业,比如捡拾垃圾等,往往会得到父母的白眼:“你有功夫做这些,何不看一遍书呢?”
    帮助、照顾别人,既是一份爱心,也是一份对别人、对生活的责任,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孩子本是依靠父母而生活的,如果在生活上没有责任感,来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他可能变得相当自私,只会一心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甚至会损人和已。很显然.这样的人处身社会,书念得再好又有什么用?
    还有些父母,因为自身的成就和优越感,认为自家的身份、社会地位高人一等,那么对于自己的孩子,便颇为自豪地认为理应和别人不一样,因而规定孩子在衣、食、住、行、学习、生活中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孩子,别人玩的时候,你要学习,而且成绩一定要优于别人,因为你有更好的家庭和条件。
    其实孩子又何尝不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呢,只是在小时候就得到这种“特别关照”,就可能无法去结交朋友,更无法了解人们的心理,无法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样丧失人生的意义,因而渐渐丧失奋斗的勇气。就算孩子在学习上能取相好成绩,他们更可能自视为非常优秀的人,而特别轻视他人.忘记了“众生平等”的意义,这种人最终会被众人遗弃。
    认为自家孩子更优秀的父母,在对于孩子的期盼、疼爱和保护,往往会产生一些过激行为。在影视剧乃至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骗子、绑匪诱拐孩子然后勒索钱财,父母当然非常担心这类事件降临到自家孩子身上,因此常告戒孩子不可以与陌生人说话。比如有个小孩热心地给迷路人指路回来后兴奋地告诉母亲,结果却被母亲骂了一顿:“谁允许你跟不认识的人说话的,不知道坏人很多吗?”孩子反讨个没趣,进而时这个世界产生厌烦、恐惧,从此很伯单独出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3-12-2 11:11:54 | 只看该作者

当代外国的幼儿文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3-12-4 07:42:02 | 只看该作者

好看的图画书PPT

成绩好只能表示IQ高,
决定人生命运的还是EQ占很大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1-5 13:16:37 | 只看该作者

新概念英语1-4册在线观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1-5 13:20:44 | 只看该作者

重发《庞中华硬笔书法教程》

决定命运的真的是EQ吗?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老好人没有成功呢?EQ到底是什么呢?我倒认为,IQ/EQ都好,却都不能决定命运,都是命运的基础,都是成功这座高楼大厦的砖和瓦,决定命运的还是命运,就是机会,机会可以使IQ/EQ升华,诸位同意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11-30 10:42:20 | 只看该作者
原来这么久的帖子了,好铁让我把它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12-4 00:07:51 | 只看该作者
EQ不代表是老好人呀,情商高的人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也就是所谓的精明人,在中国不就是人情社会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12-4 08:51:24 | 只看该作者
这么久的帖子了让我把它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7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9 16:57 , Processed in 0.08686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